《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贞观政要论征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贞观政要论征伐》.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训练-贞观政要论征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联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联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顿利见军容大盛,由是大惧,请盟而退。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
2、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中,终是空虚,辽东路遇,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
3、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征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B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C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D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2下列对文
4、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兹举矣”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B“及师次柳谷”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次”字含义相同。C“而识者是之”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D“忘战则民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突厥趁唐朝政局不稳之时,出动大军进逼长安城,唐太宗统率六军与突厥隔河对峙,颉利可汗被唐朝盛大的军容震慑,最终达成盟约后撤军。B侯君集奉命讨伐骄横轻慢的高昌国,他拒绝了候骑和副将等人的建议,认为袭击参加葬礼的人非问
5、罪之师所为,葬礼结束后他才进军平定高昌。C唐太宗要亲征高丽,啸迟敬德上奏劝阻,认为皇太子在定州代理朝政,而两京是府库重地,虽有人镇守,但终究兵力空虚,担心有人趁机生乱。D唐太宗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唐王朝虽然土地广阔,中原安定,但既不可穷兵黩武,也不能休兵忘战,否则将难以保全国家和抵御贼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2)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謩发数十州兵讨之。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运难继,
6、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曰:“前
7、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教,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太宗帝范曰:“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抵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注】,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征
8、伐)【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示对勇敢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B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C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D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B中国,古代指汉族聚居的黄河流域一带
9、,汉族认为此地居天下之中,故称为“中国”。C岭表,即岭南。古人认为五岭以南处中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在今广东广西等地。D表疏,泛指古代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言说事,“疏”重在分条说明。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听取魏征对叛将谋反形势的判断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岭南。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C太宗没有应允康国归附的请求,他认为不应图虚名保护附属国而致使本国的百姓疲弊。D太宗虽然认为尉迟敬德反对他亲征高丽的意见是对的,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谏言。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若遣
10、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2)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9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帝苑中关于“征伐”的核心观点。参考答案:1、A句意:所以在百姓农闲时讲习武事,以训练整肃的军容;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因此越王勾践见到青蛙凭轼致礼,终于成就霸业。徐偃王放弃武备,最终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越王加强武备,徐偃王忘记战备。“威”是“仪”的定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卒”是“最终”的意思,作“成”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2DA.正确。名词,举动、举措;副词,尽。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句意:在此一举了/杀人惟恐杀不尽。B.正确。均为驻扎
11、、停留。句意:等到军队驻扎在柳谷/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C.正确。动词,赞同、认为正确;代词,这。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句意: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正确的/这是我的过错呀。D.错误。形容词,懈怠;副词,表推测,大概。两句中的“殆”字含义不同。句意:但忽略战备则百姓懈怠/大概有神灵保佑。3A“唐太宗统率六军与突厥隔河对峙”错误,由原文“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由是大惧,请盟而退”可知,是唐太宗单骑独出,以显示对突厥军队的蔑视,不久六军才相继而至。4(1)定下日期将被安葬,高昌的国民将全都聚集在一起,用两千骑兵去偷袭他们,能够全部擒获。(2)况且高丽是边远小国,不值得
12、劳烦陛下亲自征讨。如果能够取胜,不足以显示威武;倘若不能取胜,反而被人耻笑。参考译文:武德九年冬天,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士兵,直达渭水便桥以北。唐太宗说:“颉利听说我国最近有内乱,又听说我刚刚继位,所以率领他们的军队直逼长安城下,以为我不敢抵抗他们。我如果关闭城门自守,他们必定发兵大肆劫掠。局势是强是弱,在于今日的决策。我将单独出城,来表示对他们的轻视,并且显示我们军队的气象,让他们知道一定会交战。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背离他们原本的计划,制服匈奴,在此一举了。”于是一人骑马前进,隔河对他们喊话,颉利摸不清虚实。不久大唐六军相继到达,颉利看到大唐兵力如此强盛,因此异常惊恐,请求订立盟
13、约,随后退军。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讨伐高昌,等到军队驻扎在柳谷,侦查骑兵说:“高昌王麹文泰死了,定下日期将被安葬,高昌的国民将全都聚集在一起,用两千骑兵去偷袭他们,能够全部擒获。”副将薛万均、姜行本都赞同他的计策。侯君集说:“皇上因为高昌骄傲轻慢,所以派我加以讨伐。竟然打算去墓地偷袭那些参加葬礼的人,不足以表现大唐的威武,这不能显示我们是讨伐罪人的正义之师。”于是按兵不动,等他们葬礼结束,然后出兵征讨,于是平定了高昌。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征讨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是国库所在地,虽然有人把守,但终归兵力空虚,辽东路途遥远,恐怕会出现像隋炀
14、帝亲征高丽时杨玄感趁机起兵围攻东都一样的变故。况且高丽是边远小国,不值得劳烦陛下亲自征讨。如果能够取胜,不足以显示威武;倘若不能取胜,反而被人耻笑。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能够随时将他们灭掉。”虽然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正确的。唐太宗在他作的帝范一书里写道:“武器、铠甲,是国家用于战争的器物。虽然疆域辽阔,但穷兵黩武则民生凋敝;虽然中原安定,但忽略战备则百姓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百姓懈怠也不是御敌的策略,武装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经常使用。所以在百姓农闲时讲习武事,以训练整肃的军容;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因此越王勾践见到青蛙凭轼致礼,终于成就霸
15、业。徐偃王放弃武备,最终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越王加强武备,徐偃王忘记战备。孔子说:让没有训练过的百姓去作战,这就叫抛弃他们。因此要知道,加强战备是为了有利于天下,这才是用兵的作用。”5、C句意:当初,岭南的地方官盛传冯盎要叛乱,我决心讨伐他们,魏征多次进谏,认为只要用仁德来安抚他们,不用发动战争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盎反”作“盛言”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以德”作“怀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6A“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错误,封建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止于1912年的清朝,而年号却是由西汉武帝首创。7D“太宗虽然认为尉迟敬德反对他亲征高丽的意见是对的”错,
16、根据原文“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可知,是当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尉迟敬德的建议是对的。8(1)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道理,一定不须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2)而且边远小国,不值得烦劳陛下亲自征讨。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很快将他们摧毁。9纵使国家实力强大也不可以热衷于战争,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即便国家安定祥和也不可以忽略战备,忽略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岭南各州县上奏告发高州统帅冯盎起兵反叛。唐太宗下诏令让将军蔺基调动几十个州的士兵讨伐。魏征进谏说:“中原刚刚获得太平,人民遭受战乱未曾平复,岭南地区又多瘴疠,士兵行军非常困难,如果达不到
17、预期目的,后悔就来不及了。并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可以趁中原地区没有平定之时,勾结南方少数民族,分兵据守险要之地,攻城略地,设置州府。为何这么多年一直都有人上奏告他叛乱,却不见他的军队攻出岭南呢?这就是反叛的形势还没有形成,不要兴师动众。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须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于是岭南地区全都安定了。唐太宗说:“当初,岭南的地方官盛传冯盎要叛乱,我决心讨伐他们,魏征多次进谏,认为只要用仁德来安抚他们,不用发动战争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我听从了他的建议,不用一兵一卒而岭南获得安宁,其效果真是胜过十万大军的威力啊。”贞观四年,主管大臣报
18、告说:“南方的林邑国,上疏的言辞不恭顺,请陛下发兵讨伐他们。”唐太宗说:“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得已时才用。自古以来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自取灭亡的。苻坚自恃兵力强大,一定要吞并晋朝,发动百万军队,结果一举而亡。隋炀帝也一定要攻破高丽,多年征战劳役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他终于死于小人之手。我想到这些,我怎能轻易出兵呢?”最终没有讨伐林邑。贞观五年,康国请求归顺。唐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很多都追求疆域辽阔,来博得身后的虚名,这样做既对自己无益,也使百姓劳顿不堪。康国如果归顺了我朝,他们有难我们就不得不援救,到那里要行军万里之遥,怎么可能不使百姓疲弊呢?如果为求虚名而使百姓劳顿,这不是我想要的。他们归
19、顺的要求,我不接受。”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出征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现在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虽然有兵士把守,但终归很空虚。并且高丽乃边远的小国,何劳陛下亲自征讨。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很快将他们摧毁。”虽然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当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唐太宗在帝范里写道:“即使疆域辽阔,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中原即使安定,但忽略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懈怠更不是御敌的策略,武装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经常使用。因此百姓农闲时,应讲习武艺,以彰显大唐的威仪;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所以越王勾践礼敬怒蛙,终于成其霸业;徐偃放弃武功,最终使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王加强威势,而徐偃忘记了战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