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2、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进行浅显的比较阅读。3、知人论世,通过诗歌去了解诗人,进而了解时代。4、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2、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进行浅显的比较阅读。教学难点:1、知人论世,通过诗歌去了解诗人,进而了解时代。2、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出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答案是一个人名
2、。老师将逐条打出,只要你知道了,请举手抢答(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号文,亦称王文公 ;由学生抢答,引出人物王安石。 看来啊,我们的孩子们都很聪明。的确,以上这些就是对王安石生平的基本介绍。2.解题:(过渡)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登飞来峰(写课题),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题目,谁能说说你的理解。(生答)10
3、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著名的七言绝句登飞来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登上此峰后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感概。二、初读诗歌。多媒体展示古诗。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2、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学,下面哪个小组愿意将诗歌读给大家听听?3、朗读后请学生给予评价。4、指导朗读后,再请学生读。5、教师范读。6、全班齐读。三品读诗歌(一)想象画面,揣摩情感(过渡)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要透过字面去想象当时
4、的画面,和古人对话, 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接下来让我们再认真地将诗歌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歌里你能读到怎样的景?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呢?大家能将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描绘吗?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准备一下。(1)学生思考。(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1、明确: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本首诗歌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师过渡:面对这样广阔的景
5、象,大家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明确:读出雄浑的气势,豪迈的气魄。3、(放录音)听录音,再读诗歌,读出感情,读出气势。(男生读、女生读)(二)质疑问难。过渡:我们知道:学贵有疑,在想象画面、揣摩情感的过程中,你对这首诗歌曾有过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生质疑)预设:疑问:(1)为什么要想象旭日东升的画面?(2)“浮云”的意思是什么?(3)“最高层”有没有什么深意?过渡:其实,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从而做到知人论世。教师出示:此诗的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展课件)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
6、和压迫。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登上飞来峰的高塔后,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三)交流后解疑:(1)他登上飞来峰的高塔后,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过渡:了解了写作背景,你觉得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浮云”还仅仅只是字面的含义吗?还有没有深层的理解呢?“
7、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深层次理解“不畏”和“最高层”。过渡: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明确:不畏。诗人为什么不畏?“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补充:王安石曾提出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的观点,“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
8、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朗读指导:“不畏”: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小结: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此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他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借景抒情,寄托壮怀,可看作是他实行新
9、法的前奏,也是他战斗的宣言,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四拓展延伸。过渡: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有没有同学能够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是用哪些环节和方法来学习诗歌的呢?(明确:1.反复诵读;2.展开想象3.知人论世。)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王安石晚年的一首诗书湖阴先生壁,请大家运用刚刚归纳的方法,在小组内谈谈:你在这首诗里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又体会到了一个怎样不一样的王安石呢?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 (宋)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作背景介绍: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
10、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预设:(1)景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2)情全诗既赞美了主人的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小结: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王安石的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皇帝,更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他的新法触动了上层阶级太多人的利益,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晚年被迫归隐,寄情山水,我们只能在山水间看到他落寞而寂寥
11、的背影,改革,在封建时代,很多时候,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博弈,这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制度的悲剧。而后世之人对王安石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让我们来看看几则:人物评价:苏洵在文章中认为王安石是奸臣。苏洵说:“王安石为国家之大害。”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梁启超在 中国六大政治家 王荆公 一书中评价王安石是 “ 三代以下唯一完人”。小结:斯人已逝,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但王安石为了理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执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迈则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也让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让我们满怀对诗人的崇敬之心,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歌。七、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巧妙地运用进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