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10篇.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06338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10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10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10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10篇.pdf(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 1010 篇篇高中生物教案 篇 1知识精华来 源 排 出 调 节水的平衡和调节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由肾、皮肤、大肠排出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钠盐的平衡和调节主要来自食盐 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 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钾盐的平衡和调节食物 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 醛固酮调节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

2、用。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题例领悟例 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A、输入生理盐水。B、口服生理盐水。C、口服钾盐水。D、输入醛固酮。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固答案:A例 2:人体内 K 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第 1页 共 42页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

3、不吃不排。答案:D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A、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B、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C、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D、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2、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A、细胞结构物之一。B、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维持细胞的形态。D、调节细胞内的 PH 值。3、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4、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4、:()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5、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A、肾排出 B、大肠排出 C、皮肤排出 D、肺排出。6、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A、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第 2页 共 42页 C、血浆渗透压升高。D、醛固酮升高。二、简答题:7、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促进()和()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使 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和()对 的重吸收和对 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

5、定。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_带 走。自我评价答案一、选择题:1、A 2、A;3、C;4、B;5、D;6、A。二、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2、肾上腺 醛固酮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钠 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高中生物教案 篇 2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明细胞的分化。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细胞分

6、化的概念和意义。第 3页 共 42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 DNA 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七、教学程序

7、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出示教材 P117、118 相关图片讲解。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

8、。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第 4页 共 42页稳定的渐变过程。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师出示教材

9、 P119 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 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2、干细胞动物和

10、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 P120 相关问题。三、总结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第 5页 共 42页四、作业布置 P120 练习五、板书设计第 2 节细胞的

11、分化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高中生物教案 篇 3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难点:渗透实验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一)被动运输知识梳理阅读教材 P47 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

12、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3、类型:(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第 6页 共 42页(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4、动力:。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1)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 失水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二)主动运输知识梳理阅读教材 P45 后完成并记住

13、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3、意义:(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 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如应用于人工肾的。思考讨论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 3 种状态的细胞,如图 13,你认为这 3 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

14、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AABCBA第 7页 共 42页 CBAC DB植物细胞壁是结构,即和其他物质均能通过。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因此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 度,细胞失水皱缩,但由于细胞壁比细胞膜和细胞质收缩性小,因此会观察到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分离的现象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二、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进 出细胞膜方式知识梳理阅读教材 P49 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进入细胞(简称胞吞);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吞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白细胞吞

15、噬、变形虫吞噬等。2、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排出细胞外(简称 胞吐);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吐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分泌蛋白的产生等。思考讨论阅读教材 P49“拓展探究”,归纳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与小分子出入的异同。用简略形式归纳本节内容物质进出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的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两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两种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1)指出 A、B 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A 是,B 是。(2)上述 2 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将人体血液置于 9的食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

16、血细胞呈现()。第 8页 共 42页 A质壁分离 B正常状态 C细胞膜破裂 D细胞皱缩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取两圆柱体块 P 和 Q,p 放在蒸馏水中,Q 放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1 小时后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AP 不合适,但 Q 刚好合适BP 不合适,Q 也不合适 cP 精确地合适,Q 也精确地合适 DP 精确地合适,但 Q 不精确地合适高中生物教案 篇 4知识与能力方面: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 素的危害。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与方法方面

17、: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 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2.合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第 9页 共 42页 1 课时。(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

18、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1抗生素史话(1)青霉素的分子式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体写法。(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

19、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2.合理使用抗生素(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和观点。(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 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第 10页 共 42页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

20、的生物的无氧呼吸。B抗生素是蛋白质。C抗生素能对 付所有的病原体。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C是为了 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做学案上的练习题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高中生物教案 篇 5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

21、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第 11页 共 42页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

22、物统计的方法。(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

23、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第 12页 共 42页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

24、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学习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1、色盲症的发现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提问学生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第 13页 共 42页 1、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

25、联系。2、常见实事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2)果蝇:眼色等。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根据遗传图解,写出-1 和-6 的基因型,并推测-3 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1 与-2。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

26、者。-3 与-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三、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第 14页 共 42页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 Y 遗传:(1)特点:致病基因只位于 Y 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

27、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3)典型希普图 2 伴某显性遗传:(1)特点: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患者中 性多于 性 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2)实例:抗维生素 D 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3)典型系谱图 3 伴某隐性遗传(1)特点: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

28、子病”。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1)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典型系谱图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_ _ _ _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第 15页 共 42页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填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填写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黑板练写思考回答学生观察、讨论学生聆听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填学案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

29、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提出依据释疑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第 16页

30、共 42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呼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巩固练习(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A)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

31、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B)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学生演练,并回答巩固所学知识点。课后作业第 17页 共 42页见学案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九、板书设计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二、人类红绿色盲症三、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十、教学反思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

32、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高中生物教案 篇 6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第 1

33、8页 共 42页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教具与教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 37左右?从这节课开始我

34、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结合问题,讲述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这两幅图中图 1 是什么细胞?图 2 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图 1 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 2 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第 19页 共 42页大家看课本 P2 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 60%。成

35、年女性含水 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液是不是体液呢?(展示血液组成成分)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

36、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展示课本 P3 图 11)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

37、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第 20页 共 42页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 P3 图 11 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38、?(展示 P4 资料分析 血浆的化学组成)P4 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2、酸碱度:人的 PH 为 7

39、.357.45。PH 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第 21页 共 42页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展示课本 P5 思考与讨论)(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综合知识,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

40、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五课堂作业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A 血红蛋白 B 尿素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 3、血浆中的水来自()A 组织液 B

41、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第 22页 共 42页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A.2 层 B.3 层 C.4 层 D.6 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答案:C A D A D C六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1 节 细胞的生活环境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1.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42、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淋巴等 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的主要成分)(1)水,占 90%(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5)各种激素(6)细胞代谢的废物,氨、尿酸、尿素等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第 23页 共 42页(1)溶液的渗透压:约 770kPa(2)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五布置作业:P6 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六教学反

43、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为学生更好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课堂讨论解决知识问题、课后建构模型巩固知识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高中生物教案 篇 7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

44、程。三、板书设计:一、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四、教学过程:第 24页 共 42页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 1”,阅读 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45、,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板书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46、)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 12 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 年后,黄蒿占优势;34 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 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第 25页 共 42页一过程需要经历 1015 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

47、与讨论 2”,阅读 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

48、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 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 3.58 某 107 hm2,其中 80%是 1970 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 某某年 1 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1999 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 某某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3.18 某 106 hm2,荒山造林 3.25 某 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 232 亿元。规划在 20 某某

49、年前退耕还林 1.47 某 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73 某 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 5 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 8.67 某 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 1.03 某 108 hm2。这是 50 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第 26页 共 42页退田还湖。1998 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 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 3 950 km2“长”到了 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 35%,恢复到 60 年前的 4

50、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 1.4 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 1 400 多 km2,增加蓄洪容积 1.3 某 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牧还草。从 20 某某年起,用 5 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 某 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 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3 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 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