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超高产油菜栽培模式的研究.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8790898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超高产油菜栽培模式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毕业设计-超高产油菜栽培模式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超高产油菜栽培模式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超高产油菜栽培模式的研究.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超高产油菜栽培模式的研究摘 要本课题主要研究栽培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以期获得油菜品种“SRS-1”高产的栽培模式。试验中以栽培密度作为研究因素,通过对“SRS-1”及对照组“德油5”的农艺性状的观测和产量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密度对分枝习性和产量的影响规律。密度对分枝习性的影响规律是稀植条件下更有利于油菜品种产量性状的形成。667株/亩时,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总分枝数、全株总角数都达到最大值,当密度大于1333株/亩时,这些性状表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密植因为群体优势比稀植更有利于高产,但在密度为667株/亩和2333株/亩时,产量也大于平均水平。在本试验中,设计

2、密度为密植条件下即5000株/亩时增产显著,产量可达204.544 kg/亩。关键词: 油菜,栽培密度,分枝习性,产量ABSTRACTTo study the impact regulation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Rape under the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y, and to find out the appropriate density for high yield of rapeseed “SRS-1”, we designed the cultivation density as the research f

3、actor.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the yield,we found the regulation that the density impacted on the branch characters and the yield. The regulation between the planting density and the branch characters is that it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form t

4、he yield characters under the sparse cultivation density than under the close cultivation density.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is 667 plants / mu, the first effective number of branches, the whole plant total number of branches and The whole plant total number of pods have reached the maximum. But whe

5、n the density is greater than 1,333 plants/ mu, these characters show a sharp downward trend. The impact of density on production is that it is more propitious to get the high yield under the close planting than under the sparse planting because of groups predominance. But the yield is greater than

6、average level when the density is 667 plants /mu or 2,333 plants/ mu.In this experiment, when the designed density is 5,000 plants/mu, it can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nd reach 204.544 kg /mu in the production.Key words: Rape,Cultivation density,Branch Features,yield目 录摘 要.ABSTRACT.1 绪论.11.1研究意义11.2前人

7、研究进展11.2.1世界油菜生产研究现状11.2.2我国油菜生产研究现状11.3油菜良种良法研究前景31.3.1新品种选育方面31.3.2栽培科学技术方面31.4本试验的切入点31.5拟解决的问题32 试验方案52.1材料与方法52.1.1研究材料来源52.1.2试验设计与方法52.1.3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62.2预期结果63 结果与分析73.1密度对分枝习性的影响73.1.1密度对有效分枝高度的影响73.1.2密度对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83.1.3密度对第二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93.2密度对产量结构的影响.113.2.1密度对单株总角数的影响.113.2.2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123.2.3

8、密度对产量的影响.124 结论与讨论.154.1试验结论.154.2讨论.15参考文献.17致谢191 绪论1.1研究意义油菜是一种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种植油料作物,菜籽油是良好的食用油,而且在化工、冶金、机械、食品工业上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菜籽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平衡的氨基酸,是发展畜禽渔业的良好蛋白饲料源1。随着人们对油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许多国家在油菜的应用基础研究、遗传育种和种植面积推广方面加大了力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一位,其油菜产品因优质等因素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出口数量占产量的70%以

9、上1。虽然我国油菜的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但是大部分油菜产区的油菜籽单产均低于100kg,四川作为我国油菜优势产区之一,在2005年底亩产也只能达亩产138kg。单产水平比较低是长期以来制约总产提高的一个瓶颈,从而影响到供需矛盾突出2。因此,对提高油菜产量的研究迫在眉睫。1.2前人研究进展1.2.1世界油菜生产研究现状油菜是世界上四大油料作物(大豆、向日葵、油菜和花生)之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种植面积从1950年的270万hm2,发展至今已超过3000万hm2,年产量已经达到3800万t3。油菜生产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育种技术的进步和高产模式的探索。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

10、加拿大率先进行了油菜品质育种研究,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的育成极大地推动了加拿大油菜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之一。双低菜籽油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使用的最富营养的食用油之一。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已实现油菜生产优质化。同时油菜杂种优势在我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利用。由于油菜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加速了世界油菜生产优质化、杂交化进程,这将进一步促进世界油菜生产的发展。1.2.2我国油菜生产研究现状我国是油菜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油菜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提高油菜的产量,我国科学家对此做了大量长期的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及以前,我国种植的油菜以白菜型和芥菜型品种为主,虽然这些品

11、种具有早熟、耐寒等特点,但籽粒小、抗病性差、产量低4。为了提高产量,20世纪4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甘蓝型油菜品种,为了使其得到大面积推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研人员主要进行了育苗、移栽、密度以及施肥等单项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成功完成了全国性甘蓝型油菜替换白菜型油菜的第一次品种更换5,并为后来的高密度栽培、由密植改稀植6,配套施肥等综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油菜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油菜高产的研究目标开始向新品种选育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通过选择育种、系统育种、混合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

12、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方法,培育出了一批高产品种,如中油821、秦油2号、湘油13号、华杂2号、中双4 号、广青油14等7。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产抗(耐)病品种和杂种优势的推广利用,更使我国油菜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占世界油菜面积和总产量的30左右,油菜籽消费量接近140010t,并保持以每年5010t的速度增长2。双低油菜生产也得到蓬勃发展,l990年-2001年全国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在这11年间增长了20多倍,年均增加36.710hm2。虽然我国油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但单产水平比较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油菜总产提高的一个瓶颈。通过培育高产

13、优质油菜新品种和探索高产栽培模式是目前提高油菜单产的两个主要途径。因此在油菜新品种培育研究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我国油菜生产向双低化过渡,栽培科学技术向优质、高产、省力、节本、高效的方向发展8。经历了从品种应用、气候影响、田间管理、施肥处理等多角度进行的不同层次的单因子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了群体质量栽培、保优栽培、轻简化栽培等不同栽培模式6。但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特性,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也有不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梅德圣就提出在新品种育成后,随即进行相应栽培技术研究,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是能否使优良品种的增产

14、潜力尽快得到发挥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综合配套栽培模式逐渐替换单因子研究,并被提到了与品种选育齐头并进,配套结合的位置上。很多科研人员对此做了深入研究。艾复珍9等学者在对高产“双低”品系27842进行研究后得出施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金子云10等在对浙双6号不同播栽期、种植密度、氮肥用量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中得出,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栽期和氮肥用量,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刘彦明11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对寒旱雨生态区油菜进行高产数学模型研究,结果筛选出适合产量达3750kg/hm2的模型:密度42.648.75万株/hm2,纯N:12.399kg/hm2,P:133.5

15、137.4 kg /hm2,N:P2O5约为12.4。李超12等对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品种黔油1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影响产量的因子为氮肥 密度 磷肥 钾肥,要获得大于2493.46kg/hm2的产量目标,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保持密度13.6014.50万株/hm2,氮肥291.35330.00 kg/ hm2,磷肥92.28102.2746kg/hm2,钾肥119.20129.20kg/hm2。选育出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在丰产性上有突破性提高的新品种和开发出与其综合配套的高产栽培模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李超13等为此提出了网架式种植、膨大茎秆以及增加高效结角层、培育高产矮秆紧凑型优

16、良杂交油菜新品种等栽种模式的新构想,虽然其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但其无疑为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1.3油菜良种良法研究前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及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菜籽及制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减少菜籽进口量,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油菜生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油菜丰产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1新品种选育方面如何推广利用杂交优势,如何将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8,将是推动油菜生产稳步发展的关键。1.3.2栽培科学技术方面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土壤状况、耕作制度、品种特性以及劳力资源等因素等综合因素提出更多可行的配套栽培模式

17、构想13,并在生产实践中完善推广,同时解决理论指导生产的诸多问题,试现科学的管理与种植,从而加速油菜产业化进程。1.4本试验的切入点以往对影响油菜产量因素的研究普遍采用的是高密度种植方式,所采用的因素水平范围较窄。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梅德圣9提出的在新品种育成后 ,随即进行相应栽培技术研究,从而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使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尽快得到发挥的思想,我们假定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特性,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也有不同,本试验则由此出发,首先是利用品种特性: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栽培育种研究所通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SRS-1的油菜品种,具有主茎粗,个体生长特别旺盛,腋芽出现得早,一次

18、分枝特别多,分枝节位特别低,角粒数和角果数均较高,抗倒伏,抗病性强等特性,其次,根据品种单株特性,采用直播栽培模式10,在此基础上设计以栽培密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观测分析试验,有针对性地探索栽培密度因子对该油菜品种分枝习性和产量的影响。1.5拟解决的问题本试验以不同的栽培密度为因素,通过对油菜品种“SRS-1”生育期的重点调查,取样收集各性状数据,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处理对该油菜品种分枝习性和产量结构的影响,进而找出最适合其性状优势、最高产量、最好品质的栽培模式。2 试验方案2.1材料与方法2.1.1研究材料来源 由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杂交甘蓝型油菜“SRS-1”,对照种为德油5号。2

19、.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本试验选择种植密度作为研究因素,采用单因素水平观测分析设计。试验因子及编码如表。 表2.1 因素水平编号 株行距(尺尺)亩密度(株/亩)P133667P2 321000P32.51.81333P42.41.51667P521.52000P61.981.32333P721.1252667P8213000P920.93333P101.80.93667P111.8750.84000P121.730.84333P131.60.84667P141.50.85000试验于2008年3月2008年5月在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栽培育种研究所试验地进行,供试品种为“SRS-1”。土壤为水

20、稻土,碱解氮含量为165mg/ kg土 ,速效磷含量为3.1mg/ kg土,速效钾含量为 50mg/ kg土,有机质含量为1.87%,全氮含量为0.17%。底肥按50公斤复合肥+30公斤油枯的施肥水平挖窝深施。小区面积30m2,设计14个不同而呈规律变化的栽培密度,每种密度设置5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并以油菜品种“德油5号”作为相同验条件下的对照组。试验过程中以规范化措施进行栽培管理,按设计要求进行观察记录。油菜成熟后分小区收获、测产。2.1.3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株高:自子叶节至全株最高处高度,以cm表示。最低分枝节位高度:自子叶节至最低有效分枝处高度,即有效分枝高度,以cm表示。第一次有效分

21、枝数:主茎上具有一个以上有效角果的第一次分枝数。第二次有效分枝数:第一次有效分枝上具有一个以上有效角果的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即全株总角数,全株含有一粒以上饱满或欠饱满种子的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自主轴和上、中、下部的分枝花序上,随意摘取20个正常角果,计算每角饱满或欠饱满的平均种子数。角果果身长度:以cm表示;角果果喙长度:以mm表示;角果果柄长度:以mm表示。如图:角喙:8mm 果身:7.3cm 果柄:12mm图2.1 油菜果荚示意图千粒重:在晒干(含水量不高于10%)、纯净的种子内,用对角线取样3份1000粒种子,分别称量,取其平均数,以g表示。2.2预期结果1、了解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油

22、菜品种“SRS-1”的分枝习性的影响。2、找出提高油菜产量的合适栽培密度。3 结果与分析3.1密度对分枝习性的影响3.1.1密度对有效分枝高度的影响由表3.1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处理下,试验品种“SRS-1”的有效分枝高度以4667株/亩为最高,以667株/亩为最低,分别为81.2cm和2.0cm。对照组“D5” 的有效分枝高度以3667株/亩为最高,达61.8cm,以667株/亩最低,为11.4cm。在图3.1中可以看出“SRS-1” 的有效分枝高度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D5”的有效分枝高度也随密度的增大而上升,但其上升变化的趋势不如 “SRS-1”显著。在亩密度667株时,“D5

23、”的有效分枝高度比“SRS-1”的有效分枝高度高9.4cm,说明低密度栽培模式更有利于“SRS-1”低分枝节位的形成,其低节位分枝特性优于对照组“D5” 。表3.1 不同密度处理的有效分枝高度排序表 SRS-1D5排序密度处理编号有效分枝高度cm排序密度处理编号有效分枝高度cm1P1381.21P1061.82P1179.02P1261.63P1072.63P1459.94P1472.64P856.05P868.45P1355.06P967.66P1148.87P1263.67P448.28P462.68P647.49P656.69P546.210P551.010P345.811P747.91

24、1P945.612P322.212P745.413P219.813P229.414P12.014P111.4图3.1 有效分枝高度随密度变化趋势曲线图3.1.2密度对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不同栽培密度对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见表3.2。由表3.2可以看出在密度为667株/亩时,试验品种“SRS-1” 的第一次有效分枝数达最大值,为17.8个,在密度为4667株/亩和5000株/亩时,“SRS-1” 的第一次有效分枝数为6个,是最小值。对照组“D5”的第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密度667株/亩为最大,以密度5000株/亩为最小,其值分别为14.2个和5.6个。在趋势曲线图3.2中可以看出试验品“SRS-

25、1”和对照组“D5”的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低密度的栽培模式更有利于第一次有效分枝的大量产生。表3.2 不同密度处理的第一次有效分枝数排序表8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 结果与分析SRS-1D5排序密度处理编号第一次有效分枝数/个 排序密度处理编号第一次有效分枝数/个1P117.8 1P114.2 2P213.2 2P213.2 3P311.4 3P49.0 4P58.8 4P98.8 5P68.0 5P38.2 6P78.0 6P118.0 7P127.8 7P68.0 8P47.6 8P78.0 续表9P147.4 9P87.8 10P87.2 0P57

26、.6 11P116.8 11P127.4 12P106.8 12P137.2 13P96.0 13P106.8 14P136.0 14P145.6 图3.2 第一次有效分枝数随密度变化趋势曲线图3.1.3密度对第二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第二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见表3.3。由表3.3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处理下,实验品种“SRS-1”的第二次有效分枝数在667株/亩时达到最大值,为57.4个。对照组“D5” 在1000株/亩的密度处理时,第二次有效分枝数达到最大值,为34个,在密度为4333株/亩时,其第二次有效分枝数达最低值,为0个。从图3.3可以看出,两品种的第二次有效分枝数随栽培密度

27、的增加呈现出先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逐渐趋缓持平的趋势。表明栽培密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对第二次有效分枝数有非常显著的不利影响,但当栽培密度超出这个范围其不利影响将被弱化。实验品种“SRS-1”在第二次有效分枝数上具有品种优势,并且在稀密度的栽培模式下更加利于此优势的发挥。表3.3 不同密度处理的第二次有效分枝数排序表SRS-1D5排序密度处理编号第二次有效分枝数/个排序密度处理编号第二次有效分枝数/个1P157.41P2342P226.42P127.83P317.43P54.24P414.04P133.65P512.85P33.26P610.86P92.87P76.07P81.68P143.2

28、8P41.49P83.09P71.010P122.810P110.211P92.611P60.012P111.812P100.013P101.413P140.014P130.814P120.0图3.3 第二次有效分枝数随密度变化趋势曲线图3.2密度对产量结构的影响3.2.1密度对单株总角数的影响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单株总角数的影响见表3.4。由表3.4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处理,试验品种“SRS-1”的单株总角数以667株/亩为最大,以1000株/亩为第二,分别为1892.2个和754.8个,在密度为4000株/亩时,“SRS-1”的单株总角数最少,为211.4个。对照组“D5”的单株总角数以667株

29、/亩为最大,以1000株/亩为第二,分别为1623.8个和1141.2个,在密度为4333株/亩时,“SRS-1”的单株总角数最少,为244.6个。在图3.4中可以看出,两品种的单株总角数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逐渐趋缓持平的趋势,说明油菜在采取稀植栽培模式时更加有利于单株总角数的增加。表3.4 不同密度处理的单株总角数排序表SRS-1D5排序密度处理编号单株总角数/个排序密度处理编号单株总角数/个1P11892.21P11623.82P2754.82P21141.23P6597.23P4719.84P3590.84P3522.05P4486.45P13470.86P54

30、68.86P9454.27P7388.87P5413.28P14368.68P11409.29P8359.89P7407.010P12355.210P8381.411P10267.011P10374.012P9265.412P6335.213P13264.013P14257.214P11211.414P12244.6图3.4 单株总角数随密度变化趋势曲线图3.2.2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试验品种“SRS-1”的千粒重在3g-4.2g之间波动变化,对照组“D5”的千粒重在3.7g-4.6g之间波动变化,但两品种的千粒重变化趋势曲线(图3.5)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基本不变,成两条水平线,保持品种固有特性

31、。说明试验品种“SRS-1”和对照组“D5”的千粒重受栽培密度的影响极小,而对照组“D5”的千粒重性状较“SRS-1”好。图3.5 千粒重随密度变化趋势曲线图3.2.3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对不同密度的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3.5中显示,油菜品种“SRS-1” 以栽培密度5000株/亩的产量最高,为204.544kg/亩,增产达极显著;栽培密度为4333株/亩、2333株/亩、667株/亩时增产显著,产量分别为148.664kg/亩、145.482kg/亩、138.820kg/亩;栽培密度为1667株/亩的产量最低,为69.750kg/亩。在表3.6中,

32、对照组“D5”以栽培密度4667株/亩的产量最高,为198.788kg/亩,增产达极显著;以栽培密度为4000株/亩的产量居第2位,达157.606kg/亩;以栽培密度为1333株/亩的产量最低,为71.694kg/亩。在图3.6中“SRS-1”与“D5”的产量变化趋势曲线相似,均随密度增加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是“D5”在4667株/亩的密度时曲线达到最高点后开始回落,而“SRS-1”在5000株/亩的密度时曲线才达到最高点。说明在与目前油菜生产上普遍栽培密度相仿的密度条件下,更有利于“SRS-1”产量的提高。表3.5 SRS-1产量随密度变化方差分析表产量排序密度处理株/亩产量kg/

33、亩差异显著性0.050.011P14204.544 e F2P12148.664dE3P6145.482dDE4P1138.820dCDE5P13117.272cdBCDE6P8115.970bcdBCDE7P7102.246abcABCD8P999.668abcABC9P1094.280abcABC10P592.626abcAB11P285.346abcAB12P381.992abAB13P1178.426aAB14P469.750aA表3.6 D5产量随密度变化方差分析表产量排序密度处理株/亩产量kg/亩差异显著性0.050.011P13198.788eC2P11157.606deBC续表

34、 14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3P1140.094cdABC4P2129.438bcdAB5P4126.88bcdAB6P14123.304abcdAB7P9122.82abcdAB8P10118.806abcdAB9P799.894abcAB10P898.534abcAB11P1294.072abcA12P585.996abA13P680.684abA14P371.694aA图3.6 产量随密度变化趋势曲线图4 结论与讨论4.1试验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作为油菜是否高产的一项重要栽培因素,其影响是显著的。在栽培密度为5000株/亩,即与生产上普遍种植密度相仿时,油菜品种的产量比其

35、他密度下显著提高,可达204.544kg/亩。但在低密度栽培时,油菜品种“SRS-1”的第一次有效分枝高度较低,第一次和第二次有效分枝数较多,单株总角数较多,这表明稀植条件下更有利于单株分枝习性优势的发挥。4.2讨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油菜籽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提高油菜产量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通过育种选育高产品种,利用分子标记等方法提高油菜抗病虫性,进而再研究与其配套的栽培措施,找出其能达到的最高产量的栽培方法。浙双6号是浙江省农科院2002年选育成的双低、高产油菜新品种,该品种表现为株型紧凑,苔茎粗壮,有效分枝节位低,单株角果数多,千粒重高,属长荚果、大籽粒类型的油菜

36、。金子云等在对其不同栽培因子对其产量的影响的研究中得出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适宜范围为11.25万株/hm2,施纯氮为210kg/hm210;杂交油菜新组合H336具有优质、高产、抗倒、抗耐菌核病等特点,蒋守华等对它的栽培密度试验中得出结论认为在16.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725.42kg/hm214;刘德俊等对油研7号的研究认为栽培密度在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301kg/hm215等等。一般情况看来,栽培密度对产量影响非常大,而且普遍认为高栽培密度能得到较高产量。本试验的结果却表明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同于它对有效分枝高度、有效分枝数、单株总角数等的影响,栽培密度对产量的

37、影响趋势曲线表现的是群体性特征。油菜产量构成是由单株总角数、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三个要素构成16。但栽培密度对油菜高产与否的影响主要首先体现在对油菜分枝习性的影响上,不同的分枝高度、分枝数会导致不同的单株总角数、果粒数,进而得到不同的产量。本试验通过对试验观测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栽培密度作为因变量,探索试验品种“SRS-1”各性状及产量随其变化的趋势,得到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密度从低到高的不断增加使个体生长发育逐渐受到抑制,植株形态长相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次分枝高度增高、第一次和第二次有效分枝数减少、单株总角数降低四方面,而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本试验中当密度增加到5000

38、株/亩时其产量显著提高,可达204.544kg/亩。但在同样的施肥水平和栽培管理条件下,低密度的栽培模式更加有利于低节位分枝高度、大量第一次和第二次有效分枝数等分枝特性优势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单株总角数,从而极大程度地发挥单株的个体优势。那么在符合传统结论认为的密植有利于高产的基础上,我们从发挥个体优势的合理低密度种植出发,或许会找出提高产量的新型栽培模式,这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1 杨占臣,孙亮,张宇.世界油菜产业现状及中国的发展对策J.世界农业,2003,(287):1012.2 刘文冰.浅析我国油菜生产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种业,2005,(1):17.3 李培武,杨湄等.我国油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1):8488.4 韩春秋.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03,(12):3435.5 涂金星,傅廷栋.油菜品质育种现状及展望J.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4):5358.6 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等. 中国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869l.7 涂义秋.油菜育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粮食油料,2006.8 8 梅德圣,李云昌. 中国油菜高产育种研究进展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