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786826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2.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脉络。3了解科举制及其阶段特征,知道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识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的兴亡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亡2.唐朝盛世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标志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周发展建立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发展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表现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3.民族交融对突厥(西北)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太宗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对吐蕃(西部)政治联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唐蕃会盟与回纥(北部)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统治时期,册封回纥首领

3、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与靺鞨(东北)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唐朝衰落与国家分裂藩镇割据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政治黑暗朋党之争,宦官专权黄巢起义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南方的九个割据政权加山西的北汉称十国知识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兴衰曹魏时创立。随着士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

4、重家世实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隋唐:科举制形成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唐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科举制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官员的考核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

5、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3)监察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威慑地方。2三省六部制沿革东汉时,以中朝官形成的尚书台正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定型概况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事场所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

6、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地方政治制度(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3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租庸调制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

7、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后期:两税法背景天宝年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学习情境修建大运河的千秋功过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示:大运河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

8、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2史学新论唐代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文化、风俗的影响是相互的,民族杂居地区尤其如此。胡乐、胡舞、胡服、胡食等,在唐代汉族人中一度风行。经过长时间的吸收消化后,诸种文化渐趋一致,到唐末五代时期,对这些文化现象也就极少区分“胡”“汉”,而成为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史念海中国通史微点拨:隋唐之际的民族大交融,始终是双向进行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明正是在这种似相反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3概念阐释朋党之争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孺,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

9、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4史学新论对唐代藩镇的再认识张国刚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成的唐代藩镇研究,全书采众前辈之长,把藩镇起源、性质、内部结构、动乱特点等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后世的藩镇问题基本话语范式由此奠定。张先生不赞同把“藩镇”与“割据”画上等号,认为割据绝不是藩镇存在的形式和性质;他本人最大的贡献在于破除了以往人们对于藩镇的刻板印象割据,因为多数读者不假思索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认为藩镇的存在就是一种割据势力,它的存在就是与中央政府进行对抗。摘编自于笛唐代藩镇问题综述浅谈藩镇性质与结构问题的几个重要认识微点拨:史料强调“藩镇”不等于“割据”,且藩镇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为朝廷执行着监察

10、、军事、戍边和恢复国家秩序的职能。因此唐代的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代的统治。5史学新论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九品中正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微点拨:在东汉以来的世族地主向门阀士族地主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九品中正制成为加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杠杆和催化剂。九品中正制沦为扩大士族势力、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6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7学习情境唐朝决策机制特点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

11、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布施行。这则事例反映了什么?提示: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的机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8图解历史租庸调制9史学新论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演变特征从公元204年曹操实行租调制到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完全废止,租调制前后有将近600年的发展史。这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从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方面来保证国家赋税的基础。第二,注意按负担能力平均赋税。曹魏按田亩征田租,西晋按户等征户调,以及均田制下按丁夫征租调,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张守军中国古代的

12、赋税与劳役微点拨: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无法维持。10学习情境评价两税法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在这里,白居易是怎样评价两税法的?提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共研主题盛世高峰隋唐国家治理与盛世局面唐代的农业和财政收入史料一史书记载:当时“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意思是当时全国耕地很多。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六亿六千万亩,人均超过九亩,为当今中

13、国人均耕地的八倍。唐朝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随后,在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水稻种植也陆续获得成功。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兴修,耕作制度的改进,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喜人局面。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史料二大约2/3的人口,1/2的仓储谷物,2/3的庸调绢帛,1/10以上的盐课,以及数量可观的矿产资源,为藩镇所占。据元和三年(808年)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国计簿统计导读史料从农业和财政收入方面反映了唐代经济的发展。史料一从耕地面积、水稻种植和劳动生产率上反映了唐代的农业状况;史料

14、二出处中的“计簿”指古代计吏登记户口、赋税、人事的簿籍。(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原因及对策。提示:(1)长期保持统一、安定的局面;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清明,延续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得到了土地,保障了农时;大量土地得到开垦,注重兴修水利;水稻种植在北方的推广,先进工具的普遍利用。(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藩镇割据,中央无法得到部分地区的税收。对策: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向以资产为主的赋税制度转变

15、。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4)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交流频繁。(5)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6)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探究“安史之乱”对唐朝政局的影响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

16、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江陵县)天宝年间有三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十倍!益州,天宝有户五十九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一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八等,而河南道宋、亳两州的绢列第一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绿帛,胜于谯(即亳州又名谯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

17、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十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导读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赞同“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可以反对“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若赞同,则首先表明态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安史之乱的后果来分析。若反对,则首先表明态度:这一观点失之偏颇。之后,根据材料的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态度。根据材料得出,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中

18、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提示:示例一: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示例二:这一观点失之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中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安史之乱的影响(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北方和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片田地荒芜。而长江一带的南方地区,既未遭到战乱的影响,加之又有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经济得到发展,并日益超过北

19、方。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2)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叛乱平定后,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和控制力大为降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3)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边防军事格局。此后,唐朝边防空虚,国力大为削弱,在民族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退守的局面,失去了对吐蕃、回纥等周边民族的控制。(4)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强盛、统一的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衰落下去。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1)各民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2)唐朝也

20、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3)各民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4)唐朝是一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5)民族间战争较少,和平交往是主流。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主要有:(1)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边疆分别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3)册封: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4)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

21、赞普。(5)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共研主题趋时更新隋唐制度的创新与变革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料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举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导

22、读史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史料有三层内容:第一层从宏观上简述了三代至隋唐时期的用人制度;第二层简述了魏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第三层简述了隋唐实行的科举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提示:选拔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意义(1)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原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2)选官制度对国家

23、治理的重要性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三省六部制是专制的产物还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材料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但并不是个个都能做汉武帝、唐太宗。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之分。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做假皇帝,然后篡位做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

24、那就是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国外的汉学家之中,有人说中国帝王专制是东方的极权暴政或显过分,而中国古代帝王其权力之大远非西方任何帝王所可比拟,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导读唐德刚认为中国古代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只是君权的辅助。这一观点较为中肯地指出了古代君主制度的实质。秦汉时期,三公的设置本身就是对相权的制

25、约。唐宋时期,无论是三省六部制还是二府三司制,本质都是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明清时期,内阁作为君权的辅佐机构,毫无法定独立治事之地位,军机处将这一关系推向顶峰。纵观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发展规律,可以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君相关系的实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是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均需举出相关史实来阐述。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你是否同意?依据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提示:示例一:同意。以三省六部制为例,唐代的政事堂,凡遇军国大事,均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唐代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三省六部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示例二:不同意。中国古代宰相的设置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宰相地位再尊崇,权限再大,也从属于君权。例如,秦设丞相,虽为百官之长,但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纵观相权与君权的发展演变,相权不断被分割、限制,虽然不排除个别时期相权较大,但从本质上讲,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从制度上无法制约君权。而西方的三权分立通过分散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达到权力的平衡与制约,与相权和君权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7/1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