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历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单选题(共60分)1论及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学者认为:“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列史实中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城市取得自治 大学开始兴办 封建王权加强 神权逐步衰落ABCD213世纪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中规定: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的羊毛中夹杂羔羊毛,倘使这样做,每匹须付10个“苏”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以酬他们的勤劳。材料表明A城市手工业者生产受到绝对限制B城市管理中王权高于教权C行会代表国王进行城市基层管理D行会规范手工业者的生产314世纪之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
2、姻为荣。百年战争过程中,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这表明当时英国A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B国家和民族认同逐渐形成C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D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4中世纪,很多德意志、尼德兰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市镇发展成为自由城市。各个自由城市都有自己的政府、法律、法庭、货币以及自己的军队。中世纪的自由城市A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B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C是导致封建割据的根源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51566年8月,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一些城市发动起义,人们手持木棒、铁锤,冲进教堂寺院,把所谓圣像圣骨之类骗人的“圣物
3、”全部捣毁,历史上称之为“破坏圣像运动”。该运动的发生根本上是因为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极为残暴B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令人反感C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D“海上马车夫”的优势动摇6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种“自由”根源于A城市人文气息浓厚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文艺复兴解放思想D城市不受国王管辖71454年律伯克皮革匠章程规定,工匠一年中所销老羊皮不得超过415张,小牛皮不得超过520张,山羊皮不得超过300张。凡违反这项规定的,每张应付3个银马克罚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B行会具有内部协调的功能C行会章程加剧了商业竞争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8中世纪基督教认为
4、对贷款收利息无异于盗窃。但1520年,教皇却宣布贷款利息只要不违反高利贷法,即属合法。1545年英格兰议会也通过法案允许利息存在,但最高不超过10%。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宗教改革取得了初步胜利B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已解除C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D追求理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9公元5、6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他们扫荡了古代文明,却保留了基督教。这些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吸收大批教士为其服务。教会凭借圣经和古典抄本,担当起了恢复秩序和文明教化的责任。由此可知,基督教A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B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主要源头C实现对世俗王权的全面掌控D为日耳曼人的对外扩张奠基10在
5、17世纪前期政治的国际会议正式出现之前,宗教的全体会议是解决欧洲国际事务的主要机构。在宗教的全体会议上,“民族”用来指称与会代表团。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西欧A天主教会权势较大 B民族国家逐渐兴起 C国家间的争端加剧 D教会冲突对立严重11.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是西欧A 王权演变历程 B. 奴隶主权力变化过程C. 神权演变历程D. 城市自治权变化过程12“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其“重要特征”是A王权势力加强B
6、贵族地位下降C市民分享权力D结束封建割据13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这表明A13、14世纪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利益B英、法君主专制下的王权尚未到崇信“朕即国家”或“君权神授”的地步C15、16世纪君主专制下的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D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王权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同并促进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14“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
7、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材料主要是A探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B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C赞美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D惋惜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A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 B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C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D指出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16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
8、诚”。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带有严格等级性质C具有双向契约特征D属于行政管理关系17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A商品经济发达B严格禁止竞争C基本自给自足 D自耕农为主体18“这一制度是当时西欧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中最为典型的结成方式,其结成以保护与被保护为前提,两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这一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打击了宗教势力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19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
9、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庄园制的本质内容除了主要使用农奴的无偿劳役耕种领主自营地外,就是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说明 A庄园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20.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封建等级制庄园制等级君主制基督教的精神垄断A. B. C. D. 21.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A. 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B. 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C. 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D. 无法
10、集中中央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22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西欧各封建王国D日本23.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材料说明庄园法庭A. 维护领主的利益 B. 维护国王的利益 C. 维护佃户的利益D. 维护庄园的公共秩序24. 中古时期的西欧,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
11、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力。这导致了( )A. 政治上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B. 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只是各级封建主增C. 封臣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封君D. 封臣实际上不用对封君承担任何义务25.中世纪西欧的封臣效忠封君:“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最关键因素是A. 权力B. 封土C. 军队D. 宗教26下列两则史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史料一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规定自由人可以越过庄园领主的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史料二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当众
12、烧毁教皇的通谕,庄严宣告他的子孙后代,除了上帝,永远不会服从任何外来权力。A王权强化 B法律革新 C宗教改革 D国家统一271 108年,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 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B自治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D商品经济发展为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28从历史发展趋势看,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的众多城市A增强了领主力量 B助长了教会的扩张 C壮大了割据势力 D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13、29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30.“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A. 是自给自足经济体B. 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 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D. 市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31“它的首都位
14、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几个世纪中,帝国发展起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文中的“它”是A拜占庭帝国B俄罗斯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3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 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B.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C.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D.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33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曾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A法老 B苏丹C沙皇 D领主二、材料分析题 34(本题24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细昊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摘编自林文勋中国
16、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歌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鴨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沥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委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贏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耳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
17、欲出.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富民阶层在中英两国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实验班扩展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期西欧的国王是由贵族会议选举产生,国王与贵族之间有着某种承诺或“约定”,一旦一方违约,即使国王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放弃原有的承诺甚而举兵共讨之。国王先与贵族诸侯有约,继而约定的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大,以至涉及平民出身的“第三等级”。在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条例”中,禁止领主
18、随意扣押自由佃户的土地和财产,若要扣押,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中世纪的西欧有所谓的“等级会议”,其实质就是等级契约,即王权与不同等级的契约以及不同等级之间的契约。西欧中世纪,在社会的上层是王权与贵族,在社会下层也存在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原始契约关系。因此,即使在农奴制最残酷的时代,领主也不能不经过法庭直接治罪于农奴,而农奴也在这一体制的庇护下坚持某些个人权利,并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保护。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材料二 中国自秦始皇开创的皇权专制主义,面对不是具有民主传统的村社成员,也没有与其抗衡的教会和贵族。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国家编户下的小农,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皇帝对土地的最
19、高所有权和民众的广泛支配权是西欧君主从未拥有过的。中国王权靠官僚士大夫,但中国皇权与士大夫的关系完全不同于西欧王权与议会的关系。中国官僚的权力,乃皇帝封授,权力可以给予,也可以收回。官僚只对皇帝负责,按皇帝的旨意办事,他们有权力,但在君主面前却缺乏最基本的个人权利。隋唐科举取士后,皇权更是牢牢掌握了官僚的命运,科举制度似乎提倡一定范围内的平等竞争,忽视血统身份,而实际上正在铸造一种更加牢固的身份制度,那就是以官阶为本位的身份制度。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等级契约”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
20、古代皇权与西欧早期王权的不同点,并指出中国古代皇权不受制约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国王由贵族选举产生,王权相对较小,受法律约束;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制约,契约关系广泛存在;具有原始民主特点,个人自由得到有效的保护。影响:有效地限制了王权的膨胀,为后来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契约关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维护了个人合法权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基层人民的权益。(2)不同点:中国古代:皇权世袭,至高无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皇权;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紧密结合;缺乏基本的人权保障。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皇权存在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缺乏与皇权抗衡的社会阶层
21、;科举制度的长期存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深蒂固。高一历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限训答案1.【答案】A根据“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古时期欧洲的转变与变化,其中包含了欧洲的城市取得自治,大学开始兴办,封建王权加强。故A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神权并没有衰落,故排除BCD。2【答案】D据题意可知,行会的规定可以保障布匹的质量,说明行会规范了手工业者的生产,故选D;“受到绝对限制”过于夸张,排除A;B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行会是代表国王进行管理,排除C。3.【答案】B根据“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
22、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可以看出,英国学习本民族语言,这有利于国家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与增强,故B正确;关系紧张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王权力,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统一,排除D。4.【答案】A从材料反映的这些自由城市有自己的政府、法律、法庭、货币以及军队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中世纪的自由城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答案为A项;自由城市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沃土,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对土地层层分封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不同程度的封建割据,排除C项;自由城市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D
23、项。5【答案】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爆发的“破坏圣像运动”原因有: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下层人民所受剥削压迫惨重;天主教会实行宗教迫害。其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6【答案】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反映了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自治权。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7.【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中期,伯克城中的皮革匠行会制定章
24、程,规定工匠生产规模,反映出行会具有内部协调的功能,B项正确;皮革匠行会制定的章程不能说明政府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A项错误;行会章程限定生产规模不会加剧商业竞争, C项错误;行会的规定限制而非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D项错误。8【答案】C体现的是16世纪以来教会和政府对金融商业的肯定,这种做法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C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权威,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9【答案】A根据材料信息“保留了基督教”吸收大批教士为其服务,教会凭借圣经和古典抄本,担当起了恢复秩序和文明教化的责任”可知,基督
25、教在文明教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日耳曼人重视用基督教来维系社会秩序,不能体现基督教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主要源头和实现对世俗王权的全面掌控,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古代文明的主要源头是古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故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日耳曼人对外扩张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0.【答案】A材料“宗教的全体会议是解决欧洲国际事务的主要机构”体现的是天主教会势力对国际事务的干预,说明当时天主教会权势较大,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11【答案】A【解析】在8世纪至13世纪,西欧社会教权势力强大,而王权势力弱小;13世
26、纪至17、18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势力有所上升;最后,在17、18世后,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履,英法等国的资产级陆续掀起了资产级革命,世俗王权再次走向了低谷,故选A;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西欧奴隶社会的瓦解,8世纪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B错误;欧洲宗教神权在8世纪至13世纪一直是居高不下的,这与曲线的走向不符,排除B;在11至12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这与曲的走向不符,排除D。12【答案】C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伴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通过该等级代表会议分享了政治权力,但是权力有限,C正确;中世纪的
27、西欧,王权受到诸侯和教会的影响,国王权力较小,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世纪的西欧未实现大一统状态,D排除。故选C。13【答案】C根据材料“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强有力王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本国海外利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君主制的王权代表的是传统贵族的利益,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4【答案】B依据题干关键词“1453年”“君士坦丁堡”可知,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依据材料信息“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
28、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为保存和发展欧洲古典文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故题干材料主要是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B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时间是在47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阿拉伯帝国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与题干中“保护着基督教世界”不符,排除C;D只是看到材料表象,并未概括出材料主旨,排除。15【答案】C根据“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
29、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可知,该学者强调罗马法对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排除A;材料强调罗马法对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的影响,并非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自然法,排除D。1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时,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这反映出领主和附庸之间具有双向契约的特征,故选C项;在中世纪的欧洲,领主和附庸之间不具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领主和附庸之间都可以相互抛弃,没有涉及他们之间的等级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领主和附庸之间
30、都可以相互抛弃,即他们之间是双向契约的关系,而不是行政管理的关系,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材料“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可见庄园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故选C项;材料“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说明庄园内商品经济不发达,排除A项;材料对庄园的描述未体现竞争,排除B项;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与材料“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不符,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一制度是当时西欧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中最为典型的结成方式,其结成以保护与被保护为前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该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故选
31、B项;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并没有打击宗教势力,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材料“除了主要使用农奴的无偿劳役耕种领主自营地外,就是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可见中世纪西欧的庄园是社会管理生产活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单位,故选C项;教堂与法庭的设置不能说明庄园实行封君、封臣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庄园的组织方式,未体现其自给自足,排除B项;领主通过国家和封建等级制度,而不是通过庄园统治农奴,排
32、除D项。 20【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经济上的表现是庄园制,在思想上教会控制人的一切,因此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21【答案】B【解析】封君封臣制度是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通过封君授土地给封臣,封臣拥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权力,封臣效忠封君,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封君封臣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故选B;封建社会的矛盾很多,说“解决了”明显说法绝对化,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C错误;材料内
33、容是封君封臣制出现的原因,D是影响,排除。22【答案】C【解析】“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这一制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故选C项;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76年就已经灭亡,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执掌最高权力,未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项;11世纪的日本武士集团强大,不存在封君封臣制度,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13世纪欧洲庄园法庭惩罚佃户的相关记录,说明庄园法庭维护的是领主的利益,A项正确;庄园法庭里没有规定国王的权利,B项错误;庄园法庭用经济手段保护领主利益,不能说明其维护佃户的利益,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庄园公共秩序无关,D项错误。24【答案】A
34、【解析】中古时期,西欧各级封建主占有土地,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力,导致了政治上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A项正确;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并非只有各级封建主,还有教会和各级教会人员,B项错误;中世纪欧洲封臣的地位低于封君,C项错误;在中世纪,西欧的封臣对要封君承担封建义务,D项错误。25【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而封土就是这一义务的主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26 A【解析】根据材料“英王亨利二世规定自由人可以越过庄园领主的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可知英王突出了国王法庭的地位,加强
35、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王权,根据材料“法王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的通谕,庄严宣告他的子孙后代,除了上帝,永远不会服从任何外来权力”可知英王打击了宗教势力,强化了世俗王权,故选A项;选项表述只和史料一有关,并非二者共同主题,排除B项;宗教改革是史料二反映的内容,与史料一无关,排除C项;题中两则史料都反映了英国王权加强的主题,而不是国家统一问题,排除D项。2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琅城市民“买得自治权”、“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等信息可知,自治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琅城的主教并不支持琅城市民拥有城市
36、的自治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市民获得城市的自治权有以下三种途径:武装斗争、与封建主进行谈判以及用金钱赎买自治权,武装斗争仅是其中形式之一,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法国琅城市民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获得了城市的自治权,没有涉及琅城商品经济的因素,排除D项。28【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的众多城市,反映了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各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国王的统一事业提供物质条件,故选D项;西欧的领主主要居住在庄园里,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所以城市的兴起不能增强领主的力量,排除A项;城市的兴起和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市民阶层壮大,催生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不
37、利于教会的扩张,排除B项;城市的兴起,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冲击封建领主经济,有利于消除割据,排除C项。2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可知农奴在进入城市之后,可以变成“自由”的市民阶层身份,更为重要的是,农奴在城市中一旦获得自由民的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在欧洲的中世纪,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处于对峙状态,故选C项;题干中述及了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但没有涉及城市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奴,排除A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才能成为“自由”市民,而不是说城市中的每一
38、个人都具有自由的身份,排除B项;题干仅是论述了农奴拥有城市“市民身份”以后,“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但不能过渡推理为“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排除D项。30【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市民拥有自由流动的权利、司法自由和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权利,说明市民享有一定的自由,D正确;A是对庄园的描述,排除;中世纪的西欧属于封建社会,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3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的首都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其都城君士坦丁堡连接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是欧
39、亚交通要冲,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保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兼容并包了基督教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文明体系,符合题意,故选A项;俄罗斯帝国的都城是圣彼得堡位于欧洲,不符合题干中“它的首都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依靠伊斯兰教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其都城巴格达位于亚洲,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与题干中“基督教”信息不符,排除D项。32【答案】B【解析】据材料“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法律是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国家的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40、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皇帝的权威来自于哪里,故C项错误;“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B。33【答案】C【解析】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故选C项;法老是埃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排除A项;苏丹是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排除B项;领主多指封建社会中受封领地或采邑的封建主,显然与伊凡四世的实力不相符,排除D项。34【答案】(1)特点: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依靠土地兼并积累财富;地方秩序的领导者。(2)影响: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影响到国家税收制度变革;推动基层治理秩序的变化;使中国社会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贫富分化。(3)中国:专制集权制度阻碍;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重农抑商政策阻碍;重义轻利观念影响。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重商主义推动英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国家对富民的重视。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