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版粤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版粤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pdf(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62016 年最新版年最新版 粤沪版粤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11.1怎样才叫做功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
2、的计算。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 学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 入 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功教师活动.举例生活只做工的例子。生举例。.直接提出:物理学中的“做功”是与生活中的“做工”是不同的。读多媒体图片“用力推汽车,车没动”从力的效果分析,这个力没有效果,我们说他没做功。1、力学上的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
3、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上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学上所学的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的距离。教师强调注意:1、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哪些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例如:运动员把杠铃举在头上不支时,虽然有力但没有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距离,所以没有做功,可见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一定做功;物体移动了距离也一定有力对它做功。但做功过程中,一定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知识小结: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功(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
4、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力做功。例如某同学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了 100m 远,足球飞出 100m 远过程中,人做功为零。(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如一辆汽车,一个人用很大的力也推不动它,1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先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找共同点,然后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定义某一事物。再将课切入正题。教学时,体验“做功”做了三个实验,补充了斜面问题。利用实验 1,给物理学 中 的 功 下 了 定义,再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判断实验 2 和补充素材中力是否做功问题,再分析一些实例
5、让学生分析。从(二)怎样 测 算功(三)功的单位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再如上面的举重运动员,也没有对杠铃做功。(3)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水桶跃然受到手的提力作用,由于提桶的力的方向始终竖起向上,跟水平地面垂直,所以在水平面上行走得再远,手的提力对水平水桶也没有做功。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 W=FS。教师强调注意: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哪个施力
6、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2)公式中的F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 S 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句话引起重视,否则在计算功时容易出错误。例如某人用 50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 100N 的箱子,在平地上前进 10m,求此人对箱子做的功。如果按 W=FS=100N10m=1000J 计算,其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 100N是箱子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箱子并没有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通过距离,重力没有做功,而人对箱子的推力(50N)地箱子做了功,其大小为 W=FS=50N10m=500J。(3)W=FS 中的 F,是使物体沿着F 方向移动 S 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
7、上的,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1、一个中学生从教室一楼登上二楼,他做的功约为J。2、某人用 50N 的力,将重 30N 的铅球抛到 7m 远处,则人对铅球做的功为:A、350JB、210JC、0D、无法计算3、一列火车以20m/S 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均速行驶,整列火车受的阻力是 9103N。求这列火车行驶 1mm 火车做了多少功。、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要
8、求:1、测出:(1)体重 G。(2)楼层高 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上楼所做的功。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13.1 怎样才叫做功.机械功的含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3、功的测算: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焦耳(J)。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功的问题理解比较好。同时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也更加深
9、刻。2教学反思11.2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教具(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策略):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二)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教师活动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
10、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 10N,楼高为3m,由abc图可知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由abcd图可知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min,乙用了12min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通过总结归纳得出:(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功率用符
11、号 P 表示,功用符号 W 表示,时间用符号 t 表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观察,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发现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观察完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觉察到力做功时,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且做功快慢不仅与功的多少有关、还与做功所用的时间有关。且很自然的的采用控制变量的观察分析上述实验,针对小实验 3,学生通过类比,非常清楚的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来处理。课堂教学也十分顺利。3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功率的公式:P=W/t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 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
12、 W 表示。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 kW 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W。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 的货物,在 10s 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1、高出水面 30m 处有一个容积是 50m3 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h 能把水箱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取g10N/千克)1、课本作业 1
13、、2、4。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13.4 做功的快慢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2、功率(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3)、公式:P=W/t(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W。教学反思411.3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
14、公式=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教
15、具(教学)准备:滑轮组、钩码、细绳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七、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教师活动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2、演示启发,引入新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我们在使用机械做功时,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总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W阻G(N)h(m)F(N)S(m)W 动(J)(J)1.960.050.0981.20.10.12比较 W 动 和 W 阻发现 W 动W 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1、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
16、并结合上面的实验进行讨论、上述情景中哪些功有用?、哪些功无用但不得不做?2、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5(二)机械效率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 有=Gh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 额=W 总-W 有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 总=FS、教师讲解: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4、引导学生讨论: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讨论一下,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1、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要做额外功。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
17、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W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有用100%好。W总2、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公式:强调: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 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4、例题及机械效率的练习:重 2540N 的货物。如图 2 所示,滑轮组把它提升1.7m。若不考虑摩擦,(1)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m?(2)若考虑摩擦、滑轮和绳子的物重,须在绳端施力 800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分析:由于重物 G 是由
18、 n 段绳子承担,当重物升高 hm 时,绳末端移动的距离snhm;若考虑摩擦、滑轮和绳子的物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解(1)绳端移动的距离为snh41.7m6.8m(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W 有/W总=Gh/Fs=Gh/Fnh=G/Fn=2540N/(4 800N)79%说明:如何判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是解机械效率有关问题的关键,解题时可以用机械做功的目的来分析。凡是用机械来升高物体的,使物体升高所做的功为有用功;且有6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 意 义 及 方法。大越好。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五、板书设计W 有Gh,即有用功等于被升高的物体
19、的重力与其提升高度的乘积。凡是动力做的功就是总功;且有 W 总Fs,它等于力与机械在动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的乘积。而用来克服摩擦和机械自身重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W 额W 总W 有。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 有=Gh2、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 总-W 有W有用 3、总功:100%有用功和额外W总功之和。W 总=FS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即:机械效率总小于 1。自我评价与作业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总功: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定义公式:总小于 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教学反思11.4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
20、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3、知道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的规律。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机械能的学习,体会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增强节能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能量的初步概念;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机械能及转化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规律教具(教学)准备:滚摆、单摆、钢球、斜面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7七、学情分析:能量概念的建立可通过物体做功的实验,让学生建立功和能的联系,
21、得出“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的结论。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看出它们的实质。影响因素可设计相关实验,列举生活实例,分析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得到结论。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能量(教师讲述)(二)动能教师活动1.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2.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板书章节课题
22、),进一步分析,有上边实验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具有做功的本领不一定是物体正在做功,例如,静止在高山上的石块)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1、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能量的单位:焦(J)提出问题: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对比前后两个实验,思考一下,钢球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具有的能量?怎样才能使木块被推的更远呢?学生分析得到动能是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
23、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影响动能的因素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怎样才能使木块被推的更远呢?)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如下图)A、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会有什么不同现象?B、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样 高 度2滚下,会有什么不同现象?结论:(1)动能:物体 由 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动能的影响因素:物 体 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具 有 的动能就越多。提出问题:静止在高山 上 的石块它由于什么原因具有能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如何改变普通班学生学习 意 识 问题,要花时间 进 行 探讨,这可能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问题。hhh8(三)重力势
24、能(四)弹性势能(五)机械能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量?如何使举高的铅球落到沙坑,砸出的坑更深?学生分析得到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如何使举高的铅球落到沙坑,砸出的坑更深?)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如下图)A、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会发生什么不同现象?B、不同一小球从相同高度下落,会发生什么不同现象?总结:(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2)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提出问题:拉长的橡皮筋能将纸弹弹出,(演示)它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具有的能量?怎样才能使纸弹弹
25、的更远?学生分析得到弹性势能的定义(给学生讲一下弹性形变)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怎样才能使纸弹弹的更远?)寻找方法。为加深印象可补充一个实验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总结:(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2)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做单摆和滚摆实验,学生确定滚摆(或单摆)在运动过程中何处动能最大,何处势能最大分析动能和势能是如何
26、转化的。(可从它们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并让学生列举其它动、势能转化的例子。提出问题: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有什么规律?通过课本图 105 单摆和滚摆实验进行探究,让滚摆第一次由最高点滚下,上升后还能大体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再继续观察,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逐渐减小。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1)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根据板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9教学反思12.112.1 认识内能认识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类比法理解内能的概念,并掌握类比法。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
27、关系。知道内能的单位及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分析实例,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动能和势能。2、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3、通过讨论,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时是等效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1、比的方法认识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2、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教具(教学)准备:烧杯、水教学方法(策略):探究、实验、讨论七、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且“内
28、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可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必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也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一、新课引入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内能:二、新课教学2、教师强调: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一)物体的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学生活动:请内能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
29、作用学 生 观 察 图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14-1,类比、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思考、交流、势能的总和。讨论、总结。3、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观看课件)(1)、教师引倒学生提出问题:内能也不同于机运动的篮球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具有动能,运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动的分子也一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定具有动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苹果和地球因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相互作用而具10(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物体内能既然是
30、有势能,分子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之间也有相互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作用力,分子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 也有势能。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被压缩的弹簧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各部分互相排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斥 而 具 有 势(3)、设计实验: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能,互相排斥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的分子也具有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势能(4)、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31、5)、分析论证: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6)教师强调: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1、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1)演示实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2)演示实验;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3)事例:钻木取火、2、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1)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学生分析上面的探究实验,了
32、解什么是热传递。给每组一根铁(2)教师讲述:发生热传递时,热量自动地从高丝,请同学们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互相讨论,想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直至物 出各种办法来体之间和物体各部分之间的温度相同,即达到热改 变 它 的 内平衡。此时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能,并进行实收的热量。验,再将实验(3)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热量及热量的单情 况 记 录 下位。来。3、教师讲述: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数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4、生活中热传递的事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内容1在保温瓶内倒入开水,但不装满,上面还留有一些
33、空间,内有空气,然后塞上木塞,过一会11而形成概念。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儿 木 塞 被 冲 起 这 个 现 象 说 明 _ 对_做功,_的内能转化成木塞的_能1、自我评价与作业:1、2、3(一)什么是内能?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不论温度的高低,都具有内能。(二)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反之,温度越低,内能越少。(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改变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教学反思12.212.2 热量与热值热量与热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温度变化关系2、知道燃料的热值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信
34、息处理,认识燃料热值的含义,了解常用燃料的热值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燃料热值的概念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燃料的热值教具(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策略):分析、讨论七、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2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什么叫做热量(二)探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1、内能的概念2、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改变内能的大小的方法有哪些?4、现代社会中,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也
35、就是常说的释放热量。1热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注意:(1)热量是为了描述和量度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而引入的,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2)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反之,物体的温度低,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少。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即它的内能没有改变,就谈不上热量。(3)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吸收热量。2热量的表示符号和国际单位制单位:热量是内能变化多少的量度,其单位应与内能单位一致。思考: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
36、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进行猜想。问题讨论:1.在家用燃气将初温相同一壶水与半壶水都烧开,它们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你是如何判断的)?2.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烧成温水与烧成开水,水温的变化量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得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多。3研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4结论:(1)水吸收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2)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实验得出:1kg 纯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 J。5拓展训练:(1)1kg 水温度升高 1时
37、,吸收的热量是 4.2103 J。则:2 kg 水温度升高 1需吸收多少13教 材 先 引 入 内能,再介绍热量。内能是状态量,教材通过类比力学中的动能、势能,从分子动理论直接引出。建立 内 能 的 概 念后,介绍改变物体 内 能 的 方 法(做 功 和 热 传递),再由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定义热量;在热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热值和比热容;最后以汽油机为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热机的工作过程,并渗透提高效率和环 境 保 护 的 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三)燃料的热值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热量?2 kg 水温度升高 10需吸收多少热量
38、?1燃料:(1)从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热量引出热值问题(2)列举生活中常见燃料,并分类。(3)思考讨论题:不同燃料燃烧的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热值:表示燃料燃烧时放热本领。热值的定义:1kg 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焦耳每千克3查看热值表,回答问题:()哪一种燃料的热值最大?说说它表示的意思(2)火箭为什么用液态氢做燃料?4燃烧的效率问题和污染多媒体投影展示锅炉烟囱、蒸汽机车冒黑烟等类似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燃烧存在哪些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最后归结到燃烧效率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指出燃料不能完全燃烧会浪费燃料,降低效率,造成污染。引导学生分析燃料燃
39、烧所产生热量的流向,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被浪费掉了,进一步理解效率的意义。比较普通家用煤炉、普通燃煤锅炉和现代化锅炉的效率时,通过多媒体投、挂图展示相关情景。按照板书小结本节课的内容1、查一查酒精的热值是多少?说说它表示的意思。2、3kg 的酒精完全燃烧一半可放出多少热量?剩余酒精的热值是多少?3、3kg 的酒精完全燃烧可放出多少热量?自我评价与作业学生交流后,教 师 及 时 总结,明确燃料燃烧过程都要放热,但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 热 量 不 相等。让学生知道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教学反思1412.3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一)
40、知识与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能力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具(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易拉罐教学方法(策略):科学探究、实验、讨论、观察七、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教师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大。、不同物质吸、放热的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1、
41、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经验分析: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谁吸收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与一壶水烧到温水,谁吸收的热量多结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是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呢?应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猜想与假设:与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有关实验设计:学生阅读教材,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进行实验:(1)、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
42、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15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同物质吸、放热的性能不同)设计意图(二)什么是比热容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温度。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
43、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吸、放热性能上的差异,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单位()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意义如果某
44、物质的比热是a 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 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a焦。、质量为 3kg 的汽油,用去 1/3 后,剩下的汽油()A、比热容变为原来的 2/3,热值不变B、比热容不变,热值变为原来的2/3C、比热容和热值均变为原来的2/3 C、比热容和热值都不变、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温度升高较多的是 _,温度升高较少的是_.自我评价与作业:5、616教学反思 12.4 12.4热机与社会发展热机与社会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
45、上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教具(教学)准备:汽油机模型及挂图教学方法(策略):分析、讨论七、学情分析:通过介绍现代交通工具的动力装置,引进热机的概念。介绍历史上的各种热机,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做功。介绍热机发展的历史,热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引导学生体验“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科学技
46、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热机的作用及其发展教师活动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内能转化为内能为机械能1热机的作用:热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教材插图想一想热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热机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或挂图展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让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现代交通工具的动力装置,引进热机的概念。介绍历史上的各种热机,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做功。介绍热机发展的历史,热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引导学生体验“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科学技术1
47、7(三)汽油机(四)热机与环境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生感受热机的丰富多彩和广泛用途。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热机的共同特点:将燃料燃烧时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模型、课件。分析汽油机结构。1了解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2明确每个冲程的完成过程和其中能量的转化情况。3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1)分析汽油机工作时的能流图。(2)热机的效率(3)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利用使互联网、生活经验等都资源。分析热机工作时所造成的污染。1.汽油机的燃料含铅汽油、无铅汽油、乙醇汽油2火箭:神七发射3热机造成的污染分析1热机的共同点2.汽油机结构与能
48、量转化3.热机与环境(l)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2)回答下列问题: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周课堂训练相应练习学习热机要抓住热机的基本特点: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推 动 活 塞 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对比法学习柴油机,既可以巩固对汽油机的认识与理解,也可较轻松的学好柴油机。是第一生产力”。教学反思13131 1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
49、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18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教具(教学)准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方法(策略):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尺、碎纸屑、验电器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新课引入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教师活动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老师
50、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