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82215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2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二年级同学来参观博物馆啦!出示图。每个班级都由 2 名老师带队。四个班级的中队长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级的班牌:二(1)班 35 人,二(2)班 32 人,二(3)班 37人,二(4)班

2、 34 人。同学们站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尽管呢仔细观察,画面里蕴涵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出示并板书课题第1 1页共4343页二、自主探究:1、二(1)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理解题意并列式。求总数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2)用口算。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 相加,即5+2=7,7+30=37,所以 35+237。(3)摆小棒计算。3 捆=30 根5 根+2 根=7 根7 根+30 根=37 根所以 35+2=37(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 直接落下来,写在

3、得数的十位上。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1)理解题意并列示:35+32=(2)口算。30+30=60,5+2=7,60+7=67,所以 35+32=67。第2 2页共4343页(3)借助摆小棒计算。(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7 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 3+3=6,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三、拓展运用:1、计算下面各题。54+4 21+7 24+3 46+362+17 35+24 13+84 44+402、数学医院:17+219 50+656 42+3451 7

4、 5 0 4 2+2 +6 +31 9 5 6 4 524+61=53+22=37+40=2 4 5 3 3 7+6 1 +2 2 +4 08 5 7 5 7 7教学反思:有过之前的学习基础,很多孩子口算就可以直接算出结果。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2第3 3页共4343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36+21 23+7

5、5 56+30 4+52二、自主探究:1、出示 35+32,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 超过了 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 1,也可以从这个 1 加起。4、比较 36+21 与 36+35 有什么不同?5、计算 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 0 可不可以第4 4页共4343页不写,为什么?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

6、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三、拓展运用: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3 8 6 7 1 7 9+3 9+4+5 3+3 63、数学医院:4 9 2 1 6 5+4 4+3 9+3 58 3 6 1 0 0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4、图形计算。5 3 4 7+()+()+()+()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第5 5页共4343页2 4 7 3 2+6 9+9+2 8+6+9 4 8 6 6 0 5 5 9 9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7、是部分学生数位对不齐,进位之后忘记向十位进一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3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

8、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第6 6页共4343页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3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

9、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第7 7页共4343页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

10、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二、新授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第8 8页共4343页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

11、师的拃的长短。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3)得出结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1、观察直尺,认识 1 厘米。第9 9页共4343页尺子是我们测

12、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播放课件认识尺子2、借助实物感知 1 厘米的长度。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食指宽大约 1 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 1 厘米 图钉的长大约 1 厘米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数字 0-1 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 1 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 1 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

13、是1 厘米。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第1010页共4343页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 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7、量一量。8、作业板书设计:厘米和米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教学反思: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14、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4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第1111页共4343页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15、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 1 厘米 1 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引出“米尺”)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二、感知 1 米有多长(1)那1 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 1 米的长度。(2)实物对比,感知1 米的长度。女孩 1 庹长约 1 米,男孩的身高比 1 米还多一些。(3)在米尺上看看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 1 米里一共有 100 个 1 厘米。因此 1第1212页共4343页米=100 厘米。反过来 100 厘米=1 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结论:测

16、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1 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 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3、1 米()厘米 100 厘米()米5 米()厘米 200 厘米()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板书设计:认识米、厘米和米长度单位:米m1 米=100 厘米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 1 厘米的概念

17、。本节课上,第1313页共4343页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 1 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5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

18、:“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第1414页共4343页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教师在黑板上画一

19、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 5 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第1515页共4343页数是几就是几厘米。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 3 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 3 厘

20、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 3厘米。三、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板书设计:线段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第1616页共4343页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67

21、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2、知道 1 厘米、1 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二、自主探究:第1717页共4343页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谁能比划一下 1 厘米有多长,1 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22、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 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借助参照物判断:我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三、拓展运用:1、拿一张纸条,量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3、练习一第6 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4、

23、练习一的8 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5、第 9 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6、第 10 题,先估计,再量一量。第1818页共4343页开放题:1、数线段。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教学反思: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4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知识与能力: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4、。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第1919页共4343页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口算卡片,课本插图。本单元可用 4 课时进行教学。1

25、看木偶戏教科书第 24 页例 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第2020页共4343页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教科书第 13 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

26、发言,提出问题。二、探求新知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第2121页共4343页(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221335(人)(2)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

27、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三、巩固应用1练习一的第 1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一的第4 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第2222页共4343页四、全课总结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28、。(1)221335(人)(2)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2213629(人)2261329(人)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5教学内容:课本第 4 页例 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第2323页共4343页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9、。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从这个画面中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进行汇报)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

30、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第2424页共4343页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 1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一的第

31、4 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掌握的很好。第2525页共4343页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6(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一)复习准备1、下面各是什么角?说出什么

32、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第2626页共4343页(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

33、形。(4)巩固概念。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

34、?我们来做一次实验。第2727页共4343页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7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35、。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第2828页共4343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1、谈话导入。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动手制作三角形,

36、概括三角形定义。(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第2929页共4343页(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6)判断练习。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1)情境创设。“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3)学生在平

37、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7)学生练习画高。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030页共4343页三、总结本课内容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2、教师总结。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8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1214 页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

38、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 个)、作业纸。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教学过程: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第3131页共4343页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

39、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 12 个苹果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有 3 个苹果。”(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 2(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请同学们分组把 15 个桔子平均分到 5 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2、拔河比赛:师请8 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

40、,如集体主义教育等。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 支铅笔平均发给 4 个同学,每人几支?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第3232页共4343页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 40 位同学分 8 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要求:每班 18 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 18 个小圆片贴出来。(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四、小结:这节课你

41、的收获是什么?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9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1.本单元内容是在 2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 的乘法口诀、8 的乘法口诀、9 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 79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3333页共4343页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 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 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

42、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 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 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 3 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 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 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43、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 7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 79 的乘法口诀,第3434页共4343页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

44、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1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 26 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 26 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 79 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第3535页共4343页训练时,应

45、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单元可用 13 课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0除法的初步认识,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

46、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第3636页共4343页3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情感与态度:1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 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口算卡片,课本插图。本单元可用 13 课时进行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6 课时左右用

47、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 课时左右解决问题 4 课时左右1除法的初步认识(1)平均分(一)12 页14 页例 1、例 2 做一做练习三 13 题第3737页共4343页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实物投影每个小组 12 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 12 块糖)请学生试着分一

48、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 3 块糖第3838页共4343页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索:(一)分一分1、每个小组 8 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2、每个小组 4 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

49、说说分的结果。(二)找一找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三)连一连、圈一圈把 10 条鱼平均分在 2 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说说分的结果。三、做一做1、把 12 瓶矿泉水平均分成 3 份。说说你怎样分的。2、练习三 13第 1 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第3939页共4343页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四、总结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1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

50、力。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生:蝴蝶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第4040页共4343页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小青蛙图片你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么判断的?从哪里看两边一模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