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灸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8776978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灸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穴位灸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穴位灸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灸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穴位灸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灸法与针刺一样,都是通过在人体穴位上采用不同的物理、药物等刺激手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体来说,灸法是通过火烧的艾绒或药物、药温并渗透入人体穴位,起到温经通络、调理气血的功效。在我国传统中医中,针与灸有时同用,有时分用;针中加灸,针后加灸,相辅相成,各有所长。正如灵枢官能篇中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穴位灸疗法之所以能产生抗疲劳的功效,与穴位灸所能产生的生理、病理机制作用有关。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对调动一切内在积极因素,增强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有特殊作用。它具有温养细胞、促进循环、增加抗体、改变血液成分、调整组织器官的功能。而且,根据中药的药理测定,艾叶含

2、0.02挥发油(俗称艾叶油),并含艾醇和苦味酮等主要成分,以及维生素A、B、C、D和钾、钠、钙、镁等离子成分,具有解热、抑菌、抗过敏、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由此可见,穴位灸疗法用于抗疲劳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穴位灸疗的取穴原则一般与针刺疗法相同。其取穴亦按循经取穴、经验穴位和特殊主治功能的原则取穴。一般情况下,首先选好主穴,如头痛灸太阳、胸痛灸膻中、胃脘痛灸中脘、腹泻灸天枢、感冒灸大椎、失眠灸安眠、肺病灸肺俞、腰痛灸肾俞、肾病灸气海俞、心病灸内关、咽痛灸合谷、肩痛灸肩髃、臂痛灸曲池、坐骨神经痛灸环跳、腿痛灸委中,足跟痛灸昆仑等,再配以相应辅助穴位,才能达到好的疗效。(一)操作方法1.施灸程序我国古代

3、针灸医家对于施灸的先后顺序,均有明确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都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施灸程序。如同时取身体上、下、前、后穴位,一般施灸次序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也就是先背腰、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如不讲次序,先灸下肢,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灸后有不适感。2.施灸量的控制施灸量的多少,常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量。实际需要量应以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以及施灸的部位来衡量。通常情况下,有以下控制原则:(1)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

4、、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2)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壮;在腰背、腹部施灸,大炷多壮无妨;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炷可以较大,壮数也可以较多。(3)妇女儿童艾灸量宜小宜少,男子体壮者可大可多。(4)就壮数而言,必须由少逐次增多,或分次灸,使艾灸的火力由弱到强,以使患者易于接受。此外,还要结合病情施灸。对于疲劳症候,应掌握适度,若大炷多壮施灸过度,易使邪火内郁而产生不良后果。而且,有时应该施用大炷多壮的疾病,但因患者体弱,恐难忍受,可采用小炷多壮或多次施灸的方法。用于直接灸时,艾炷要小;用于间接灸时,艾炷可大些。就大小而言,

5、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需大炷者,可先用小艾炷灸起,每壮递增,或者用小炷多壮法代替。总之,在临床中可以灵活应用。(二)灸治疗法1.艾炷灸疗法(1)简介艾炷灸是灸法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方法之一。根据病情及施灸部位需要,可将艾绒制成不同大小的艾炷备用。根据临床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3种规格。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如黄豆大小,小者如麦粒大小。中型艾炷一般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约0.8厘米,艾炷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艾是一种菊科植物。艾的药理性能有燥湿散寒、温中开郁、暖子宫、止诸血、通行诸经、调理气血等。艾在燃烧时火力温和,且能直透肌肤,穿达腧穴深处。药用艾以蕲洲为好,其叶厚绒多,功力大而疗效

6、好。艾绒点燃后,药性和热作用结合到一起,成为艾灸。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艾的药理作用与热的物理作用,同时完成的。因此,艾灸可以治疗临床上常见的寒凝痹痛,寒湿阻闭络脉、脏腑之沉寒痼疾,以及中气虚弱所致阴挺、阴厥、阳脱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疲劳病证。(2)应用穴位艾炷灸疗法,是把艾绒制成底阔圆,上窄尖形,如圆锥状,山枣大小的艾炷,置于选定穴位处,通过燃烧施灸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时,先在选定穴位涂抹凡士林,使艾炷立稳不致倒落。点燃后,当艾炷燃烧至皮肤,患者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用镊子将未燃尽艾炷移去,再施以第2壮。一般可灸37壮,隔日1次,10日内为一个疗程。灸后不做其他处理。艾炷灸取穴基本同于针刺

7、方法,每次选取24个穴位进行治疗。一般认为同一穴位,针刺疗法能进行的抗疲劳治疗,穴位灸疗亦能达到相应治疗目的。不同的是,针刺在穴位处是以针穿皮经肉至筋骨,通过手法的能量作用,以调整经脉,疏通气血,正合阴阳,提高人体正气和应激能力,以达到祛除病邪、抗疲劳的作用。而穴位灸疗则是通过艾叶的药物加热量,透入皮、肌、筋、骨,在药热能量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疗效。因此,抗疲劳选择穴位艾灸疗法,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医学临床观察证明,穴位艾炷灸不仅可产生与同穴针刺的相同效果外,而且对如风湿性腰背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盆腔炎、脾胃虚寒等病证的疲劳症候及运动性疲劳等有独到之处。2.隔姜灸疗法(1

8、)简介穴位隔姜灸疗法,首见于明代杨继洲撰写的针灸大成一书,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因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心脾胃之经,具有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温暖脾胃、消水化食、开肺宣气之功效。故艾灸隔姜能起到温中散寒、宣散发表、通经活络的独特功效。(2)应用穴位隔姜灸,其基本操作方法是将34毫米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点刺许多小孔,上置适量大小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至患者感觉较热、皮肤湿润红晕为度,可灸57壮。3.艾条灸疗法(1)简介将艾绒制成长条柱状,外用柔软疏松而又坚硬的桑皮纸卷裹,并用胶水或糨糊封合,点燃后,医者以手持之悬灸腧穴。艾条有两种,一是单纯由艾绒制成的艾条;另一种是在艾绒中掺

9、入其他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等功能的中药粉末。因施灸过程中艾条距离皮肤穴位的不同,又分别命名了一些手法名称。如温和灸,点燃的艾条距穴位皮肤为23厘米左右,患者感觉温热无疼痛感,一般每个穴位灸5分钟左右,至皮肤呈现红晕为度;环形灸,以所选穴位为中心点,灸时艾条呈环形、逐渐向周围扩散,形成以穴位为中心的大面积施灸;雀啄灸,灸如雀啄状,点燃之艾条距穴位皮肤时远时近。(2)应用穴位艾条灸疗法与艾炷灸应用范围十分相似,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及某些急性病,及运动性疲劳治疗。其疗程及注意事项与艾炷灸疗法无明显差异,且较艾炷灸更为安全,故可适用于颜面、五官及大血管处治疗。4.隔蒜灸疗法(1)简介穴位隔蒜灸与隔姜灸一

10、样,是我国古代灸法中的一种,可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医认为,蒜味辛、性温,入脾、肺、肠、胃经,性热喜散,其气凛冽,故能通五脏、达诸窍,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因此,其具有祛寒湿、健脾开胃、消谷化食,活血化瘀消肿、化结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2)应用穴位隔蒜灸,主要用于治疗感染类疾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证所致疲劳症候的治疗。穴位隔蒜灸的疗程与艾炷灸基本相同,注意事项中因大蒜对皮肤有刺激,皮肤过敏者慎用。其他注意事项与艾炷灸相同。5.天灸疗法(1)简介天灸是将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且作用也相

11、似,故名天灸,又名自灸、敷灸。(2)应用天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O克,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1克,放置于直径5厘米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或起泡为度,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乙醇中,10日后擦抹患处。本品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体弱、肾病患者

12、禁用。6.雷火针灸疗法(1)简介雷火针灸疗法,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本法最初见于本草纲目卷六:“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一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灸于患处,热气直人病所。”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认为此法“治闪挫骨间痹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2)应用雷火针灸疗法所用药物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拌匀平铺于40平方厘米的桑皮纸上,卷

13、成直径1.5厘米的艾条,外用蛋清涂抹,再糊上一层桑皮纸,卷紧阴干、备用。一般需备数支,以便交替使用。操作时选定施灸穴位后,做好标记,以10层棉布盖于穴位上,将雷火针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紧按在棉布上,使温热之药气透入穴位深部。如患者感到太烫,可略提起,待热减再灸,每日灸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7.灯火灸疗法(1)简介灯火灸又称灯草灸、神灯照,民间叫打灯火。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快速淬烫灸灼的方法,民间沿用已久。主要用于脾、胃、心、肾等脏腑病证的疲劳症候治疗。(2)应用操作方法分为3个步骤。点穴:根据疾病选定穴位,用笔作一记号标点穴位。燃火:取34厘米长的灯心草,将一端浸入油(香油、花

14、生油)中约1厘米,点火前用软棉纸吸去灯心草上的浮油(防止油过多燃后滴下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灯心草上13处,即可点火(火焰不要燃烧过大)。爆淬:将燃火一端,慢慢向穴位移动,并稍停瞬间;待火焰略一变大,则立即垂直接触穴位标志点(勿触之太重或离穴较远,要做到燃火一端似接触而又非接触皮肤),随即发出“啪啪”的爆淬声,迅速离开,火亦随之熄灭,如无此响声,应重复一次。灸后皮肤稍见微黄,偶然也可起小水泡,此为恰到好处。如水泡破裂,可涂些龙胆紫液,预防感染。8.温针灸疗法(1)简介温针灸又称烧针尾、传热灸、针上加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一般针刺

15、和艾灸的共同适应症均可运用。(2)应用将针刺入穴位后,施以适当手法而留针在适当的深度,此时取约2厘米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或在针柄上裹捏成艾绒团,距离皮肤23厘米,从艾条或艾绒团的下端点燃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应用温针灸疗法时,针刺留针要有一定的深度,针柄套上艾条或捏上艾绒团后,毫针不能倒。施灸过程中,患者不要变动体位,防止燃着的艾绒落下,烧伤皮肤或衣物;如觉针太热,可随时调整针刺的深度。9.太乙针灸疗法(1)简介太乙针灸疗法,又称“太乙神针疗法”,是应用药物艾条施灸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就有记载。近代仍常用此法治疗疼痛。(2)应用药物

16、艾条制作: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取桑皮纸1张,40厘米见方,摊平。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治疗方法: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如此灸57次。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重新点燃。每次按灸10次左右。太乙针灸疗法不宜用于实热证

17、及阴虚证患者。头、五官、大血管处、腹部禁灸。其他注意事项同一般灸治疗法。10.冷灸疗法(1)简介冷灸疗法是采用电子冷热针灸仪,用仪器上的致冷金属头直接作用于穴位施灸的方法。冷灸的治病机理与冷针一样,可以对机体起到散热和激发生理功能作用,它既适用于传统医学“热则寒之”的观点,也适用于反治法的原则。(2)应用冷灸疗法与热灸疗法一样,也分直接灸和间接灸。可取冰块少许,用小胶布袋装好,置于穴位上,使皮肤以发红略痛为宜。亦可用易掌握的不易传热金属制成带尖圆筒,装满冰水,待圆筒尖端冷却生霜即可应用。此外,穴位电子冷热针灸仪,LRE-1型电子冷冻增热针灸治疗仪,也可用于冷灸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穴位直接冷灸,

18、是将致冷源直接置于穴位皮肤部位。而间接灸,是灸前在穴位皮肤表面上涂以防冻药膏或隔以纱布、金属片等物质,致使冷灸后皮肤不起泡。穴位冷灸疗法适用于各种炎症早期,机体脏腑机能亢进以及出血性、变态反应性病证及疲劳症候等。目前已知,此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三)注意事项及禁忌在施行穴位灸疗法时,通常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施行穴位灸时,必须根据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和穴位,施灸时体位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2)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烫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

19、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3)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4)施灸后,局部注意护理,避免感染。如感染发炎时,要及时处理。施行穴位灸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若艾火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发生水泡时,水泡小者,可待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针沿皮穿刺,放出水液,涂以龙胆紫液,覆盖消毒纱布保护,数日内即可痊愈。(5)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早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6)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

20、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7)用灸法治病出现晕灸比较少见,但发生晕灸和晕针一样,也会出现突然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精神紧张,或空腹疲劳、恐惧、灸量过大所致。因此,在施灸时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发生意外。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8)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9)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10)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11)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12)对于睛明、丝竹空、人迎、曲泽、委中等穴,一般禁灸或慎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