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8776860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用于抗疲劳治疗,是源于中国传统医学针、药同用的理论思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人体各器官、皮肤、肢体相连,又通过阴阳互动,维系着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保持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传统中医学中的针、药两大治法延续至今,仍是各有所长、互为替代、互相为用。一般而言,中药能防治的“未病”和“已病”,针灸和其外治疗法均能胜任。特别是在抗疲劳、延年益寿方面,针灸更有其长处,它无毒副作用,同时在调整人体阴阳升降,气血、经络通畅等方面,又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因此,应用针灸疗法对症治疗运动性疲劳,是目前抗疲劳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运动中,当

2、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从外周到中枢所有的神经系统将产生一系列反射活动,心脏局部亦将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穴位刺激可促进和加强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过程,以维持机体各脏器间的动态平衡。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和针、药同用理论及古代医籍中的抗疲劳经验,应用针灸疗法抗疲劳所采取的穴位,多为俞募穴、五输穴、原穴和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八脉、交会穴和人体背腰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所循经部位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等。实践证明,针刺能解除人体疼痛和痉急痹阻,并具有安神、镇静、疏通经血、调理气机的作用。(一)操作方法1.选择针具针刺疗法用针应以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为宜,临床上有金质、银质和不锈钢三种针具。金、银

3、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临床中一般以不锈钢针为多用。选针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以及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穴位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如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至于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进行选针,一般是皮薄肉少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寸的针。

4、2.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3.消毒(1)针具消毒:有条件时,可用汽锅消毒,或用75酒精消毒。后者将针具置于7

5、5酒精内,浸泡30分钟,取出试干应用。置针的用具和镊子等,可用2来苏溶液与1:1000的升汞溶液浸泡12小时后应用。对某些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针具,必须另行放置,严格消毒后再用。(2)腧穴消毒:在需要针刺的腧穴部位消毒时,可用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拭擦时,应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3)医者手指的消毒: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4.进针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

6、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左手切按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1)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2)提捏进计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5.留针将针刺入腧穴,

7、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1)静留针法:将针刺入腧穴后,不行针,让其安静、自然地留置穴内,静留以待气至。(2)动留针法:将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或在留针中间再施以手法,行针后复留针。6.出针在行针施术完成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二)选择穴位1.膻中位置及取法:位于胸部,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针法:平刺0.30.5寸。可灸。膻中属

8、心包的募穴,是宗气聚会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之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因此,以此穴为主穴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及其他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现代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以对各类气病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此外,其对心脏功能具有特异性调整作用,能改善左室功能,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功能。2.梁丘位置及取法: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9、。针法:直刺11.2寸,可灸。刺时穴位处酸胀,向膝部放散。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梁丘穴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胃经的郄穴。腧穴处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关节疼痛等,可用于运动性疲劳。3.足三里位置及取法: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针法:直刺12寸,斜刺23寸,可灸。刺时有触电感,上至膝下至足,或有酸麻感至足趾。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是人体最重要的强壮穴之一。“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

10、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就得“理下”。其主治胃脘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失眠多梦、眩晕等。本穴可用于抗运动性疲劳,若手法得当,抗疲劳效果更佳。4.命门位置及取法: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指压有强烈的压痛感。针法:直刺0.51寸,可灸。命门穴属督脉,在两肾之间,横通少阴之气,为肾气的行所,具有培元固本、强筋壮骨的作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

11、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精力减退、疲劳感、头晕耳鸣等。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证实,艾灸命门可促进细胞DNA的复制,提高肝脾组织DNA的合成率,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5.伏兔位置及取法:伏兔穴在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处。取穴时,正坐屈膝成90,医者以手腕掌第一横纹抵患者膝髌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到达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针法:直刺0.61.2寸,可灸。刺时穴位处酸胀,向膝部放散。伏兔属足阳明胃

12、经的经穴,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会元针灸学说:伏兔者,伏是潜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其主治症状为下肢麻痹、股膝冷痛等,可用于治疗运动性疲劳。6.心俞位置及取法:心俞位于人体背部,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取穴时一般可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针法:斜刺0.50.8寸。心俞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心俞内邻心脏,是手少阴心经经脉之气输注之所,与心脏内外相应,能反映和治疗心脏疾病。现代研究报道,针灸心俞能减慢心率,提高心脏收缩能力,

13、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有益于心脏和整体机能的恢复。7.肩髃位置及取法:肩髃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即是。针法:直刺或向下斜刺O.81.5寸左右。刺时肩部酸胀,可放散至肘臂。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交会穴。主治肩痛不举、痹痛、上肢不遂、肩周炎等运动系统疾病。对肝、肾症候性疲劳及痹症疼痛性疲劳也较为有效。8.百会位置及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取穴时,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针法:横刺,向前后左右透刺,深

14、0.51寸。针感局部胀痛。百会属督脉,位于头顶正中,为足厥阴、少阳之交会。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本穴位于头顶,故具有升举阳气、开窍醒脑、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等。9.解溪位置及取法:解溪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约与外踝高点相平。取穴时,患者应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伸直下肢。针法:直刺O.3O.5寸。可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解溪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作用。指压解溪,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非常有效。其主治症状为头痛

15、、腹胀、便秘、踝关节疼痛、膝股胫肿、眉棱骨痛、腓神经麻痹等。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0.委中位置及取法:委中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体位多取俯卧位,对于急性腰扭伤或下肢疗毒瘀血疼痛较剧者,或采用站立位。针法:直刺11.5寸。刺时,穴位处有触电感,向下放散至趾端。委中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背痛等。(三)注意事项及禁忌1.注意事项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

16、不足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此时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1)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医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为防晕针,术前应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针感

17、,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刚从事运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再针刺。(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医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为防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

18、造成体位移动时,医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同时向外起针,不得留针。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3)弯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他物体压弯、扭弯。起针时应注意用手或镊子持住弯针曲角以下的针体,缓慢将针起出。发生在皮下的弯针,多是由于患者在留针,或行针时变动了体位,或肌肉发生挛缩,至使针刺在关节腔内、骨缝中、两组反向收缩的肌群中的针体发生弯曲。或由于选穴不准确,手法过重、过猛,使针刺在骨组织上也会发生针尖弯曲或针尖弯成钩状。起针时若发现在皮下的弯针

19、,应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同时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弯曲的方向后,顺着针体弯曲的方向起针。若针尖部弯曲,应注意一边小幅度捻转,一边慢慢提针,同时按摩针刺部位,减少疼痛。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4)断针:针体部分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内,称为断针。常见原因是由于针根部锈蚀,而在针刺时折断。如是根部折断时,部分针体仍露在皮肤外,可立即用手或镊子起出残针。另外,因滞针、弯针处理不

20、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X光定位,手术取针。为防断针,应注意在术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针刺时,切忌用力过猛。留针期间患者不应随意变动体位,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5)血肿: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称皮下血肿。出现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

21、。如经上述按揉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为了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2.禁忌症(1)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2)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4)患有严重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和女性月经期禁止针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