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与和谐家庭.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人的心理与和谐家庭.ppt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录目录第一节 和谐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第二节 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类型与心理保健对策第三节 老年人的心理与家庭代际关系第1页/共36页第一节 和谐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一、和谐家庭是老年生活的安乐窝和避风港(一)完整家庭具有多种养老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有哪些功能?第2页/共36页养老功能?生活的主要场所生活的主要场所再社会化再社会化生活照料生活照料看病陪伴看病陪伴外出陪伴外出陪伴精神寄托精神寄托?第3页/共36页(二)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家庭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情?良好的夫妻关系:“三个和谐结合”经济收支和物质利益结合精神的结合和心灵的寄托性的结合作用?第4页/
2、共36页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老伴第5页/共36页白头偕老型离异边缘型老年再婚型未婚同居(搭伴养老)型“保姆夫人”型“往年夫妻”型丧偶独居型第二节 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类型与心理保健对策一、老年人的家庭类型一、老年人的家庭类型第6页/共36页老年人“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观较重承担了家庭责任,多从孩子成长、家庭和睦角度考虑问题同舟共济几十年,有深厚感情经过几十年的磨合,有共同语言,相互了解尊重老年人大多喜欢清静,比较合拍(一)白头偕老型家庭第7页/共36页传统的包办婚姻带来的后遗症老年期性格和情绪发生变态婚姻观发生变化,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需要再婚夫妻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不和谐夫妻性生活很不协调(二)离异
3、边缘型家庭老年夫妻离异边缘原因第8页/共36页(1)应从“家和万事兴”角度协调好彼此的关系,不要草率从事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把问题复杂化、白热化。(2)采用“试离婚”办法家庭对策第9页/共36页调适方法真情动容、坦诚相见,不隐瞒事实真相,不说假话;冷处理,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冷静),不说过头话或有过激行为;幽默应对,化险为夷、一笑了之;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小事小节,糊涂不言胜有声;不算老账、不揭老底、不记旧仇,一切往前看;要让对方有一定自由空间,各有自己兴趣爱好、社交圈、社会活动,并要支持对方;不争输赢、不论高低;第10页/共36页1、老年再婚既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4、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什么?)2、老年人再婚难度比中青年人大?观念子女关系、财产继承权心理上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传统老年观、社会习俗的阻碍(三)老年再婚型家庭第11页/共36页3、老年人再婚动机直接影响再婚的结果内部动机想找个生活伴侣,相互照应帮助倾诉对象以派遣孤独、寂寞经济上得到资助得到真正爱情,弥补遗憾外部动机子女、亲朋好友的劝说再婚夫妇美好生活暗示对方才貌的好感或对方财富的诱惑第12页/共36页4、老年人再婚失败率较高(P231)相识时间短,不够了解相识时间短,不够了解婚后生活平淡、婚后生活平淡、缺乏激情、怀旧心理导致缺乏激情、怀旧心理导致无法真诚相待;无法真诚相待;性格、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5、反差太大性格、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反差太大再婚动机不良,目的未达到再婚动机不良,目的未达到缺乏培植老年再婚夫妻爱情的技巧缺乏培植老年再婚夫妻爱情的技巧无法承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压力无法承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压力第13页/共36页5、老年人再婚后的心理调适了解全面系统深入了解对方生活方式、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坦诚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际关系、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互相支持帮助;尊重用包容的态度接纳对方、不追究对方的过去,一切从现在开始;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遵守经济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思想观念相互理解、人际关系相互扩展;彼此遵守婚前承诺,不偏疏各自子女、亲戚;第14页/共36页(四
6、)未婚同居(搭伴养老)型家庭(五)“保姆夫人”型家庭:“非婚同居”的“临时组合家庭”模式第15页/共36页“忘年夫妻”指的是夫妻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大,大到一两代人的年龄(老夫少妻、老妻少夫)。(1)双方离异(或丧偶)后的往年夫妻组建家庭;(2)一方离异(或丧偶),另一方未婚组建家庭。(杨翁恋)(六)“忘年夫妻”型家庭第16页/共36页对“忘年夫妻”型家庭的疑问和看法忘年夫妻是不是有与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婚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观中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一个人的婚姻观;忘年夫妻是好是坏只有自己知道,他人无法评价;婚姻不单是个人私事,也是一种社会事件,与他人和社会密切相关。有人认为从社会发展全局看,
7、往年夫妻弊大于利?第17页/共36页1.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性观念和婚姻家庭观;2.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对婚姻生活质量要求也随之上升;3.随着家庭观念与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和“独身”家庭增加;4.男女性别差异导致人的寿命“男短女长”、“阴盛阳衰”现象;二、当代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第18页/共36页单身单身贵族贵族家家庭庭丁克丁克族族家家庭庭无性无性婚姻婚姻家家庭庭同性同性恋恋家家庭庭计划计划生育生育空巢空巢家庭家庭三、老年心理保健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第19页/共36页特殊困难不仅指经济生活没有保障的老人,还包括丧偶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多病重病的高龄老人在内。
8、四、特殊困难家庭老人的心理护理第20页/共36页(一)丧偶独居老人心理护理丧偶老人心理特点:悲伤与痛苦悲伤与痛苦思念与怀旧思念与怀旧内疚与自责内疚与自责怨恨与不满怨恨与不满恐惧与失望恐惧与失望正确认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正确认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参加群体活动、回归社会参加群体活动、回归社会培养新兴趣爱好、健康生活方式、精神培养新兴趣爱好、健康生活方式、精神寄托寄托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调适方法:第21页/共36页(二)空巢老人的心理护理空巢老人指与子女分开居住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又称“纯老年人家庭”。1、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密切
9、相关;(1)最突出的需要:生活与治病的保障;得到原单位政府的更多照顾;希望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提高;(2)空巢老人需要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第22页/共36页2、多角度理解空巢环境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充分利用积极的空巢环境:安静平静的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心理健康安静平静的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心理健康减少或避免因代际心理关系不协调带来的烦恼和不减少或避免因代际心理关系不协调带来的烦恼和不安情绪安情绪有利于满足老人独立自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利于满足老人独立自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求需求没有更多牵挂、有时间空间去开展文体活动、学习没有更多牵挂、有时间空间去开展文体活动、学习旅游、社会交往旅
10、游、社会交往不良心理:孤独寂寞、抑郁忧伤、焦虑恐惧、空虚失落第23页/共36页3、空巢老人心理护理的两大系统政府、社会和社这个环境大系统;空巢老人这个家庭和主体系统;走出去走出去请进来请进来在家自得其乐在家自得其乐4、空巢老人心理的自我护理整合各方资源,贯彻“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补充”和“人性化个性化”的工作方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建立“社区管理、家政服务、家庭子女赡养与老人自主”的多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的心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坚持通过自己的各种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来调节和护理;第24页/共36页(三)多病(重病)高龄老人的心理护理共同心理
11、特征情绪变化无常对感情需求强烈缺乏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对死亡产生恐惧多疑善感厌世绝望心态而自杀对药物、他人依赖回忆过去评价一生第25页/共36页多病(重病)或高龄老人的心理护理基本程序了解病人基本情况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心理反应、病情变化、对治疗和护理的要求,作出全面判断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收集护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作出正确评价第26页/共36页基本范畴:基本手段:情绪的稳定情绪的稳定需要的满足需要的满足语言的交语言的交流和安抚流和安抚表情的激表情的激励与关爱励与关爱行为举行为举止示范止示范与暗示与暗示性格的调适环境布置环境布置舒适雅致舒适雅致生活用具生活用具整洁、卫整洁、卫生、安全生、安全第
12、27页/共36页家庭代际家庭代际关系中的关系中的“代沟代沟”心理调心理调适的原适的原则则老年人心老年人心理与子女理与子女的关系的关系老年人心老年人心理与婆媳理与婆媳关系关系老年人心老年人心理与孙辈理与孙辈关系关系第三节 老年人的心理与家庭代际关系第28页/共36页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代沟”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代沟”主要反映在老人与子女之间,表现在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审美观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代沟第29页/共36页心理调适的基本原则1.“尊老爱幼”、“祖慈幼孝”2.民主管理3.多看对方优点、长处;4.不要用完美主义标准苛求对方;5.分析、处理问题时切忌主观推测和猜疑;6.建立新的护理关系;
13、7.选择“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8.老年人自立和子女赡养结合;9.求大同存小异第30页/共36页“啃老啃老”型型和谐孝顺型和谐孝顺型老年人的心理与子女的关系不孝顺型不孝顺型虐待老人型虐待老人型推卸责任型推卸责任型第31页/共36页老年人的心理与婆媳关系婆媳之间存在天然的心理距离当代年轻女性与老年女性年轻时社会地位、人格特质都不一样。传统婆婆有强烈的母性本能,以家长自居,偏向儿子;社会刻板心理效应,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不良影响。女性刻板心理起“酵母效应”(女性喜欢用主观猜测的思维)年龄代沟影响第32页/共36页传宗接代观念老人、儿童的心理和环境在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方面引起共鸣;对孙辈的疼爱看做对儿女关爱不足的补偿,也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为了减轻儿女精神负担,让儿女在事业上发展更好;老年人心理能量投注的比率重新分配的结果。(一)老年人喜欢与孙辈在一起;老年人的心理与孙辈的关系第33页/共36页(二)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因人、因家庭、因地而定。第34页/共36页1.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定论的;2.老年人的心理与个性复杂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3.老人与孙辈父母在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和要求上是否一致关系甚大;4.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暗示等对孩子有潜移默化作用;5.孩子的认知、个性处在成长变化中,各种消极积极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第35页/共3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6页/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