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幻灯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幻灯学习.ppt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络的定义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路径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络:网络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支,浅,表。第1页/共53页第一节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经络学说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2页/共53页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得气”、“行气”、“针感”“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1.“针感”等传导的观察第3页/共
2、53页2.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指前人在临床实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变化等表现。第4页/共53页3.腧穴功效的总结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了穴位并对穴位主治作用进行分类,进而发现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如分布于胸部外上方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肺、气管、咽喉和体表相应部位的疾病,因而,由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第5页/共53页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因当时条件所限,解剖学不发达,但古人通过直观方法,对血脉、筋骨和内脏的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有一
3、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病理现象进行推理,从而形成经络学说。第6页/共53页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 A、关于经脉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十二经脉难经奇经八脉 B、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个针灸大成359个清朝361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C、病候学方面:经脉辨证第7页/共53页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经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附属结构脏腑肢节(五官九窍)第8页/共53页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
4、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第9页/共53页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太阴阳明盛手足少阴太阳一阴一阳三阴三阳三阴厥阴少阳衰三阳第10页/共53页十二经脉的名称1.阴阳属性阴阳属性盛衰盛衰阴阴脏脏、内内侧侧三三阴阴太太阴阴前前阳阳明明三阳三阳阳阳腑腑、外外侧侧(内内侧侧)厥厥阴阴中中(侧侧)少少阳阳(外侧)(外侧)里里少少阴阴后后太太阳阳表表2.脏腑隶属脏腑隶属脏脏阴经阴经举例:举例:腑腑阳阳经经手手循循行行至至手手起起止止部部位位太太前前循循行
5、行路线路线3.手足循行手足循行阴属脏,内侧缘阴属脏,内侧缘手手上上肢肢肺肺属属肺肺脏脏所所属属脏脏腑腑足足下肢下肢经经脉经经脉第11页/共53页手手六六经经彩彩绘绘图图第12页/共53页足足六六经经彩彩绘绘图图第13页/共53页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n内属于府藏(内行部分)n外络于支节(外行部分)第14页/共53页十二经脉外行部分外络于支节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四肢分经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太阴、阳明前厥阴、少阳中(侧)少阴、太阳后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交出足太阴之前第15页/共53页头、躯干部分部手三阴胸手、足三阳头(“头为诸阳
6、之会”)足三阴腹及胸。阳明体前前头少阳体侧侧头太阳体后后头第16页/共53页躯干部的经脉分布躯干部的经脉分布部位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头部1.5寸(膀胱经)背腰部1.5寸(膀胱经)3寸(膀胱经)腹部0.5寸(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胸部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第17页/共53页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阴经属于脏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络于表里腑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阳经属于腑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络于表里脏足阳明胃
7、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第18页/共53页十二经脉循行规律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第19页/共53页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阴、脏、里 阳、腑、表阳、腑、表阴阴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阳阳经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经经属属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属属脏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腑腑络络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络络腑腑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脏脏第20页/共53页
8、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表里属络关系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第21页/共53页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第22页/共53页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9、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第23页/共53页十二经脉的衔接表里阴阳经在四肢末端衔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异名阴经在胸部衔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第24页/共53页奇经八脉定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命名“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第25页/共53页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几个概念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一源三岐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
10、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第26页/共53页 任脉 督脉第27页/共53页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第28页/共53页奇经八脉的腧穴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第29页/共53页十五络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
11、脉”。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第30页/共53页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 分分 布布 作作 用用四四肢肢:十十二二经经之之络络 络络穴穴(肘肘膝膝以以下下)相相表表里里经经 沟沟通通表表里里两两经经 加加 渗渗 补补充充经经脉脉循循行行之之不不足足 强强 灌灌 前前:任任脉脉别别络络 鸠鸠尾尾 散散布布于于腹腹 沟沟通通腹腹部部经经气气 表表 气气躯躯干干 后后:督督脉脉别别络络 长长强强 散散布布于于头头,别别走走足足太太阳阳 沟沟通通背背部部经经气气 里里 血血 侧侧:脾脾之之大大络络 大大包包 胸胸胁胁 沟
12、沟通通侧侧胸胸部部经经气气 经经 孙络、浮络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输布气血第31页/共53页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第32页/共53页十五络脉的作用: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通联系。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第33页/共53页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13、。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之正经别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离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入进入胸腹腔称“入”出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合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第34页/共53页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阳经经脉阴经经别阳经经别阴、阳经别出于项部阳经经别入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阳经离离入入出出合合经别联系简图经别联系简图阳经阴经第35页/共53页十二经别“六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作用: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补充了
14、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第36页/共53页十二经筋主运动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经筋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作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第37页/共53页六阴结于胸腹六阴结于胸腹手三阴经筋聚于贲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膈肌)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六阳结于头面六阳结于头面手三阳经筋聚于角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额角
15、)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目下目下)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及肌肉丰厚处 散 络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十二经筋分布图示第38页/共53页十二皮部定义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分布区域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作用保卫机体,抗御外邪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反应病候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第39页/共53页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第40页/共53页标本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上,本下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第41页/共53页根结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
16、端流向头、胸、腹。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 三部为结“四根三结”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第42页/共53页根结与标本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它们反映的是十二经脉的向心性的经气输注,强调了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为五输穴等特定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第43页/共53页气街气街是经气汇聚通行的共同道路。人体从上至下横分为头、胸、腹、胫四气街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近邻脏腑、前后相连
17、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作用: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第44页/共53页四海海,是水流归聚之所,十二经气血象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一定部位,由此形成了“海”的概念。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四海概括了人体经气的生成、输布、聚集的四个主要部位。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相互联系,主持全身气血津液。第45页/共53页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18、,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第46页/共53页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第47页/共53页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脏腑病经络、腧穴经络的实证第48页/共53页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举例 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第49页/共53页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腧穴的选取(或选本经穴、或选表里经穴、或选同名经穴、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或前病后取)。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针灸方法的选用 经络、脏腑病用皮肤针扣刺皮部或皮内针进行治疗第50页/共53页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共之所止也。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1.医者通,2.病者通)。第51页/共53页第52页/共53页谢谢您的观看!第53页/共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