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张德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张德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x(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巴巴巴巴拉拉,是是来来客客普普特特厂厂的的一一位位新新来来的的管管理理人人员员,来来厂厂后后首首先先参参加加了了为为期期两两周周的的培培训训。在在培培训训期期间间工工厂厂用用大大量量的的时时间间使使她她和和新新来来的的管管理理人人员员加加深深对对产产品品质质量量重重要要性性的的认认识识,贯贯穿穿于于整整个个培培训训过过程程的的宗宗旨旨是是,只只要要你你对对工工厂厂负负责责,工工厂厂也也会会对对你你负负责责。这这个个宗宗旨旨不不仅仅是是针针对对管管理理人人员员,而而且且通通过过管管理理人人员员去去影影响响工工人人,培训结束后,巴巴拉自信已经很好的理解了工厂的培训结束后,巴巴拉自信已经很好的理
2、解了工厂的 治厂方针。治厂方针。在在以以后后的的六六个个月月中中,巴巴巴巴拉拉在在工工作作中中灌灌输输了了他他在在培培训训中中被被灌灌输输的的思思想想。尤尤其其是是,他他注注意意到到它它直直接接领领导导的的1414名名工工人人中中,有有四四人人的的产产量量是是较较高高的的,有有八八人人属属一般,另外两个的产量低于平均水平。一般,另外两个的产量低于平均水平。第1页/共78页2 为为了了激激励励四四个个高高产产的的工工人人,他他时时常常鼓鼓励励他他们们。公公司司会会奖奖励励高高产产员员工工的的。他他推推荐荐四四位位高高产产工工人人享享受受在在合合同同规规定定范范围围内内允允许许增增加加的的最最高高
3、工工资资,他他认认为为这这将将告诉他们,厂方是非常赞赏他们的工作的。告诉他们,厂方是非常赞赏他们的工作的。然而,这次薪金调整使得四位高产工人在这个群体内挣的钱比其他人都然而,这次薪金调整使得四位高产工人在这个群体内挣的钱比其他人都高,这使其他人产生了忌妒心,于是,他们用越来越疏远四位高产工人作为高,这使其他人产生了忌妒心,于是,他们用越来越疏远四位高产工人作为报复,事实上,三周之后,这四位工人已经被完全摒弃在群体之外了。报复,事实上,三周之后,这四位工人已经被完全摒弃在群体之外了。第2页/共78页3 尽管巴巴拉鼓励四位工人不要理会这些心理上的压力,起初他是成尽管巴巴拉鼓励四位工人不要理会这些心
4、理上的压力,起初他是成功的,然而,在下一次考评期间,这四位工人都提出了辞呈,他们中的一功的,然而,在下一次考评期间,这四位工人都提出了辞呈,他们中的一人用如下的话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心情:我们希望在一个友好的,较为轻人用如下的话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心情:我们希望在一个友好的,较为轻松的气氛中工作。两周后,他们终止了在该厂的工作,从而导致了产量的松的气氛中工作。两周后,他们终止了在该厂的工作,从而导致了产量的急剧下降。急剧下降。这四位工人的离职使得巴巴拉的上级非常的恼火,狠狠的批评了巴这四位工人的离职使得巴巴拉的上级非常的恼火,狠狠的批评了巴巴拉。巴巴拉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如果我当初不那么起劲的追
5、求劳动巴拉。巴巴拉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如果我当初不那么起劲的追求劳动生产率,那四个高产工人就不会像增加工资时候干得那么好,那样他们也生产率,那四个高产工人就不会像增加工资时候干得那么好,那样他们也许现在还在这里工作。另一方面,厂里要求我提高产量,我这样做了,现许现在还在这里工作。另一方面,厂里要求我提高产量,我这样做了,现在又说我错了,我很难理解。在又说我错了,我很难理解。第3页/共78页4本讲主要内容群体概述群体概述群体行为的静态研究群体行为的静态研究群体行为的动态研究群体行为的动态研究第4页/共78页5第一节 群体概述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1 1、群体的定义、群体的定义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
6、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第5页/共78页62 2群体的特征群体的特征(1 1)群体成员之间有经常的频繁的相互作用)群体成员之间有经常的频繁的相互作用(2 2)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3 3)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4 4)群体有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群体有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5 5)群体的存在是为了应付外界环境的挑战。)群体的存在是为了应付外界环境的挑战。第6页/共78页73 3、群体的分类、群体的分类(1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
7、了研究和分析的需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假设群体假设群体实际群体实际群体第7页/共78页8(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的目标、各层组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体。小型群体小
8、型群体大型群体大型群体第8页/共78页9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个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的群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的群体。体。(3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第9页/共78页10 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
9、努力达到的标准。实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实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4 4)实属群体()实属群体(Membership groupMembership group)和参照群体(和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Reference group)参照群体实属群体实属群体第10页/共78页11二、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地位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第11页/共78页12三、群体发展的阶段三、群体发展的阶段1.51.5阶段模型阶段模型(1 1)形成阶段。)形成阶段。(2 2)震荡阶段。)震荡阶段。(3 3)规范化
10、阶段。)规范化阶段。(4 4)执行任务阶段。)执行任务阶段。(5 5)终止阶段。)终止阶段。第12页/共78页13前前阶阶段段形形成成震荡震荡规范化规范化执行执行任务任务中中止止第13页/共78页142.2.间断间断平衡模型平衡模型(1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2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以惯性运行;)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以惯性运行;(3 3)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转)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变,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4 4)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以惯性进行;
11、)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以惯性进行;(5 5)群体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群体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第14页/共78页15低高A(A+B)/2B阶段1第一次会议飞越阶段2结束工作绩效第15页/共78页16群体行为的解释群体行为的解释 施加于群体施加于群体的外界条件的外界条件 群体成员资源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 群体过程群体过程 绩效和满意度绩效和满意度 群群体体任任务务 第16页/共78页17群体群体角色角色规范规范地位地位规模规模构成构成环环 境境二、群体行为的静态研究第17页/共78页181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1 1)组织战略)
12、组织战略(3 3)正式规范)正式规范(5 5)人员甄选过程)人员甄选过程(7 7)组织文化)组织文化 (2 2)权力结构)权力结构 (4 4)组织资源)组织资源 (6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8 8)物理工作环境)物理工作环境第18页/共78页192 2、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规模(1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的最佳人数为2727人。人。第19页/共78页20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示人数人均效率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n第20页/共78页21群体规模
13、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缺勤率与离职率的关系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缺勤率与离职率的关系第21页/共78页22(1 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个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2 2)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保)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保证
14、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证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3 3)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如果)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如果超过了这个人数,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超过了这个人数,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确定群体规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第22页/共78页23 3 3、群体的结构群体的结构 群体结构指群体成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员的组成成分。第23页/共78页24 同质同质(homogeneous)群体群体指群体成员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各方面都比较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接近;异质异质(heterogeneous)群体群体指在
15、上述指在上述各方面都迥然不同。各方面都迥然不同。群体结构的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同质性和和异质性异质性第24页/共78页25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v 当工作比较单纯时,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当工作比较单纯时,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密切配合;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家密切配合;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则同质群体较好。性的工作,则同质群体较好。v 完成复杂的工作,当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完成复杂的工作,当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凡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异质生不利后果时,凡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异质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一般
16、来说,工作组织的基层群体应为同一般来说,工作组织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各类组织领导班子应为异质结构。质结构,各类组织领导班子应为异质结构。第25页/共78页26v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v 知识专业结构。知识专业结构。v 性格结构。性格结构。v 能力结构。能力结构。领导班子的结构领导班子的结构第26页/共78页274 4、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中的角色(rolerole)人们对在某个社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系列行为模式。第27页/共78页28 群体中的角色种类群体中的角色种类任务角色任务角色发起者发起者信息搜集者信息搜集
17、者信息提供者信息提供者协调者协调者评价者评价者维护角色维护角色鼓舞者鼓舞者调和者调和者追随者追随者观察者观察者第28页/共78页29角色同一性(role identity)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与角色有关的几个概念津巴多(津巴多(Philip ZimbardoPhilip Zimbardo)实验实验第29页/共78页30角色期待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么样的行为反应。
18、角色冲突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而这些角色期待有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而这些角色期待有时相互矛盾的,就产生了角色冲突。时相互矛盾的,就产生了角色冲突。第30页/共78页315 5、群体地位、群体地位(Status)地位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第31页/共78页32第32页/共78页33地位的来源地位的来源年龄年龄 资历资历工资水平工资水平工作类型工作类型技能技能能力能力绩效绩效教育程度教育程度第33页/共78页34v 地位高的个体通常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也能获得更多的特权、参与更多的活动。而且高地位能带来更多的机会以便在组织中担任重要
19、角色。相反,地位低的成员常常感到被疏远和遗忘。第34页/共78页35和地位有关的问题:和地位有关的问题:地位不符地位不符 当个体的行为和她在群体中的地位相悖时当个体的行为和她在群体中的地位相悖时就会产生地位不符。就会产生地位不符。地位失调地位失调 如果群体成员对某人的地位由分歧看法,如果群体成员对某人的地位由分歧看法,就会产生地位失调。就会产生地位失调。第35页/共78页36v 如果群体中行为是由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所发出的,那么他们在一如果群体中行为是由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所发出的,那么他们在一起会合作的比较愉快。如果是由地位低的人最先做起,在正式地位系统和非起会合作的比较愉快。如果是由
20、地位低的人最先做起,在正式地位系统和非正式地位系统中就会产生冲突。正式地位系统中就会产生冲突。第36页/共78页376 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norm)群体规范即是群体规范即是群体所确定的,对群体所确定的,对其成员起约束作用其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的行为准则。第37页/共78页38群体规范的类型 (1 1)正式规范正式规范: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员工应遵循的: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员工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如企业的岗位规范、操作规程等。规则和程序。如企业的岗位规范、操作规程等。(2 2)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不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是:不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是员工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员工
21、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第38页/共78页39群体规范的形成正式规范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由组织直接规定的。正式规范是由组织直接规定的。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非正式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模仿、暗示、顺从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在模仿、暗示、顺从的基础上形成的。第39页/共78页40心理学家谢里夫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谢里夫的实验研究(1 1)让被试单独判断光点移动方向。)让被试单独判断光点移动方向。(2 2)大家互相讨论,形成共识。)大家互相讨论,形成共识。(3 3)重新单独判断)重新单独判断第40页/共78页41非正式规范形成的过程探索阶段探索
22、阶段形成阶段形成阶段定型阶段定型阶段第41页/共78页42(1 1)群体维持功能。)群体维持功能。(2 2)行为预测功能。)行为预测功能。(3 3)评价准则功能。)评价准则功能。(4 4)约束和行为矫正功能。)约束和行为矫正功能。群体规范的功能第42页/共78页43 60 6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皮尔尼克(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皮尔尼克(S.S.PilnickPilnick)提出了提出了“规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的工具。这种方法包括三项内容:工作效率的工具。这种方法包括三项内容:(1 1)明确规范内容。)明确规范内容。(2 2)制定规范剖面图。)制定规范剖面图。(3 3
23、)进行改革。)进行改革。群体规范分析法第43页/共78页44群体规范剖面图群体规范剖面图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规范差距规范差距业务成绩 利润 合作计划性工作督导训练创造发明 用户关系 诚实与安全 组织荣誉 第44页/共78页45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的动态研究群体的动态研究一、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卢因()开创了群体动力学,他认为群体行为不是各个成员个体行为之和,成员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际活动。第45页/共78页46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第46页/共78
24、页47协同效应协同效应(Synergy)本为自然科学的术本为自然科学的术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作用之后的的物质混合作用之后的效果,不同于各种物质效果,不同于各种物质单独效果的总和。同样,单独效果的总和。同样,群体之力,不同于个体群体之力,不同于个体力之和。力之和。第47页/共78页481、社会促进、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绩效改变的现象。绩效改变的现象。研究发现: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从事的是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别
25、人的出现可能会对绩效产生消极影响。第48页/共78页492、社会惰化、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林格曼(Ringelmann)拉绳实验 结论:群体规模越大,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相对越小。第49页/共78页50 明确个人的贡献明确个人的贡献 增加任务的重要性和趣味增加任务的重要性和趣味 按劳计酬按劳计酬 用惩罚来威胁用惩罚来威胁消除社会惰化的途径消除社会惰化的途径第50页/共78页51 二二.从众行为从众行为(conformity)conformity)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成员的行为常具有跟从群体的现常具有跟从群体的现象,当一个人在群体象,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分中与多数人的意见
26、分歧时,会感觉到群体歧时,会感觉到群体压力。社会心理学中,压力。社会心理学中,把个人受到群体压力,把个人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而在知觉、判断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称为趋于一致的倾向称为从众从众 。第51页/共78页52 阿希的试验阿希的试验x x a b ca b c 单独判断单独判断:错误概率错误概率1%1%实验条件下实验条件下:错误概率错误概率=37%=37%第52页/共78页53 从众行为的从众行为的类型类型行行为为上上的的从从众众接接受受拒拒绝绝心理上的从众心理上的从众接受接受 拒绝拒绝第53页/共78页54情景因素变量情景因素变量群体规模。群
27、体规模。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惩罚群体惩罚情景的明朗程度情景的明朗程度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第54页/共78页55性别因素:性别因素: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自信心自信心自尊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社会赞许需要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个人的服从性和易受暗示性个人的服从性和易受暗示性个体已有的经验。个体已有的经验。个人因素变量第55页/共78页56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响响“反从众者反从众者”的作用。的作用。群体成员态度改变对个人从众行为的影响。群体成员态度改变对个人从众行为的
28、影响。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差距。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差距。第56页/共78页57三、三、群体的内聚力群体的内聚力 群体成员之间相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包括体中的程度。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成员之间的吸引力。第57页/共78页58(1)群体的领导方式。心理学家勒温等(1939)的经典实验。(2)外部影响。(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4)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5)加入群体的难度。(6)群体规模。(7)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8)以往成功的经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影响群体内
29、聚力的因素第58页/共78页59 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检验了群体内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生产率的影响。实验的分组情况如下:群 体 内 聚 力高低积极消极诱导高内聚力积极诱导高内聚力消极 诱导低内聚力积极诱导低内聚力消极诱导第59页/共78页60生生产产率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0强凝聚力强凝聚力+积极诱导积极诱导 弱凝聚力弱凝聚力+积极诱导积极诱导弱凝聚力弱凝聚力+消极诱导消极诱导强凝聚力强凝聚力+消极诱导消极诱导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绩效的关系对照组对照组第60页/共78页61 组织行为学中,测量群体内聚力的途径主要有五
30、个:组织行为学中,测量群体内聚力的途径主要有五个:(1 1)测量群体内个人间的吸引力;)测量群体内个人间的吸引力;(2 2)测量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测量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3 3)测量群体成员表示愿意留在群体内的意向;)测量群体成员表示愿意留在群体内的意向;(4 4)上述几种途径的综合运用。)上述几种途径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家多伊奇(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Deutsch)提出一个计算内聚力的提出一个计算内聚力的公式:公式: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群体内聚力的测量群体内聚力的测量第61页/共78页
31、62四、四、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比较个人个人团队团队质量质量较低较低较高较高时间时间较快较快较慢较慢可接受度可接受度较低较低较高较高风险风险较小?较小?较大?较大?创造性创造性较高?较高?较低?较低?第62页/共78页63群体决策的缺点群体决策的缺点群体决策的优点群体决策的优点浪费时间浪费时间从众压力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责任不清信息全面、完整信息全面、完整 多方面提出可能的方案多方面提出可能的方案 提高对最终决策的认同感提高对最终决策的认同感 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增加决策的合法性 第63页/共78页64群体转移与群体思维群体转移与群体思维 群体偏移群体偏移(grou
32、pshift)groupshift)是指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背离最佳决策。原因:原因:风险分摊风险分摊 领袖影响领袖影响 文化放大文化放大 第64页/共78页65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groupthink)groupthink)指指决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易于出决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易于出现的一种群体行为,是一种心现的一种群体行为,是一种心理性症状,能使决策群体在不理性症状,能使决策群体在不自知状况下做出愚蠢决策,导自知状况下做出愚蠢决策,
33、导致消极的乃至灾难性的后果致消极的乃至灾难性的后果。产生的条件:很高的从众压力领袖威望很高执着于所偏爱的既定方案感知严重威胁而局势紧急 第65页/共78页66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1 1)群体领导应要求参加决策的人尽可能清晰和合)群体领导应要求参加决策的人尽可能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和考虑其他乎逻辑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和考虑其他人对自己意见的看法,欢迎不同意见。人对自己意见的看法,欢迎不同意见。(2 2)先把问题告诉大家,让大家独立思考和提出看)先把问题告诉大家,让大家独立思考和提出看法,可以采取匿名或书面的方式提意见。法,可以采取匿名或书面的方
34、式提意见。(3 3)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把不同意见提交大组。把不同意见提交大组。(4 4)讨论初期,领导应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讨论初期,领导应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爱。(5 5)群体领导可指派一名成员扮演)群体领导可指派一名成员扮演“吹毛求疵吹毛求疵”角角色参加会议。色参加会议。第66页/共78页67激发创造性的群体决策技术激发创造性的群体决策技术(1)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它是为克服群体压力抑制不同意见而设计的,旨在营造一种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的氛围,不论有人提出看来多么可笑的意见,在没有逐一讨论之前,不
35、得批评或嘲笑。第67页/共78页68(2)德尔斐法)德尔斐法选择各个方面的专家选择各个方面的专家 分别寄发问卷分别寄发问卷专家匿名作答后寄回专家匿名作答后寄回归纳意见反馈结果归纳意见反馈结果(Delphi technique)第68页/共78页69 提喻法由哥顿(提喻法由哥顿(W.J.Gordon)W.J.Gordon)提出,因此,又叫哥顿法。其做法是提出,因此,又叫哥顿法。其做法是邀请邀请57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与即将进行的决策没有直接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与即将进行的决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运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讨论。类比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拟人类比、关系,而是运用类比的
36、方式进行讨论。类比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等。通过类比,把熟悉的事情变成陌生的事情,有助象征类比、幻想类比等。通过类比,把熟悉的事情变成陌生的事情,有助于人们摆脱框框的束缚,充分运用想象力开拓新的思路。于人们摆脱框框的束缚,充分运用想象力开拓新的思路。(3)提喻法)提喻法第69页/共78页70这种方法的优点:这种方法的优点:(1 1)能使参加讨论的专家客观地分析问题。)能使参加讨论的专家客观地分析问题。(2 2)分析方案前提则比较容易集中正确意见,)分析方案前提则比较容易集中正确意见,从而得出正确方案。从而得出正确方案。(3 3)由于深追方案的前提,可以对方案的论)由于深
37、追方案的前提,可以对方案的论据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从而增加选择方据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从而增加选择方案的把握。案的把握。(4)方案前提分析法)方案前提分析法第70页/共78页71(5)名义群体法)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名义群体法的特点是决策时融合书面的形式,从而使个体在群体决策表决中减少他人的影响,保证个体决策的独立性。第71页/共78页72(6)电子会议法)电子会议法(electronic meetings)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第72页/共78页73第73页/共78页74五、群体中的人际
38、关系五、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 1)距离远近。)距离远近。(2 2)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3 3)态度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4 4)需要的互补性。)需要的互补性。第74页/共78页75人际关系的平衡和改变人际关系的平衡和改变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T.M.NewcombT.M.Newcomb)的的“A-B-X”A-B-X”模型。模型。A AB Bx x+影响影响A A、B B间紧张状态程度的因素:间紧张状态程度的因素:(1 1)A A喜欢喜欢B B的程度;的程度;(2 2)X X对对A A的重要性程度;的重要性程度;(3 3)A A、B B因因X X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频率;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频率;(4 4)A A、B B两人对两人对X X的分歧程度;的分歧程度;(5 5)A A对自己态度的自信程度。对自己态度的自信程度。第75页/共78页76a ab bc cd dA AB Bx xA AB Bx xA AB Bx xA AB Bx x+(1 1)(2 2)(3 3)人际关系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第76页/共78页77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v感受性训练感受性训练v会谈训练法会谈训练法v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第77页/共78页78感谢您的观看!第78页/共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