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12322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中语文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pptx(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课离骚第二单元第1页/共86页经 典 晨 读1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课 堂 互 动5课后强化作业6名 著 博 览7第2页/共86页经 典 晨 读第3页/共86页曲池荷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注释】曲岸:曲折的池塘岸。【简介】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这首曲池荷,是卢照邻晚期的作品,借咏荷以抒其情怀。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强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正可以用来评论该诗。曲池荷诗中的“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第4页/共86页【赏析】“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

2、。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第5页/共86页高 考 导 航第6页/共86页(2015年高考新课标)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3、的空缺部分。(6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2)王维使至塞上中“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第7页/共86页【解析】理解型默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提示,准确填写。【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第8页/共86页学 习 目 标第9页/共86页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

4、点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作者抒发的政治抱负。3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第10页/共86页课 前 预 习第11页/共86页第12页/共86页2掌握通假(1)偭规矩而改错()(2)忳郁邑余侘傺兮()(3)何方圜之能周兮()(4)延伫乎吾将反()(5)伏清白以死直兮()(6)进不入以离尤兮()(7)芳菲菲其弥章()“错”通“措”,措施。“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圜”通“圆”,圆凿。“反”通“返”返回。“伏”通“服”,保持。“离”通“罹”,遭受。“章”通“彰”,显著。第13页/共86页第14页/共86页第15页

5、/共86页4一词多义(一)虚词第16页/共86页第17页/共86页(二)实词第18页/共86页第19页/共86页第20页/共86页第21页/共86页第22页/共86页第23页/共86页6特殊句式(1)謇朝谇而夕替()(2)步余马于兰皋兮()(3)不吾知其亦已兮()(4)高余冠之岌岌兮()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 第24页/共86页7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在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广泛的尊崇。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

6、平”和“原”两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帮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第25页/共86页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此时郢都“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

7、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江走去。屈原不可能回楚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汩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第26页/共86页8了解背景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时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第27页/共86页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8、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第28页/共86页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

9、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第29页/共86页9题目解说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第30页/共86页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

10、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第31页/共86页10开阔视野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第32页/共86页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

11、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第33页/共86页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

12、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4页/共86页课 堂 互 动第35页/共86页第36页/共86页(二)自主思悟1开头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答:开头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第37页/共86页2如何理解“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这两句诗的含意?_答:这两句启下。描述自己早晨在朝廷上进谏,傍晚

13、就被罢免了官职,以致情绪非常低落和困惑,心情极为痛苦。第38页/共86页3屈原说“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却为什么又说“謇朝谇而夕替”?请找出相关诗句,并分别概括出具体的原因。诗句原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投机“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君王“不察”“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第39页/共86页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_答:为了正义和理想,屈原丝毫没有顾及个人的利益和安危。“虽九死其犹未悔”显示了屈原坚定的决心,

14、完美的人格。第40页/共86页5如何理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四句诗?_答:这四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成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但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使诗具有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恍惚的艺术效果。第41页/共86页6“固时俗以为度”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时俗”的表达效果。_答:写周围风气的败坏。“时俗”一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第42页

15、/共86页(三)深入探究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第43页/共86页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

16、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第44页/共86页2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除此之外,节选部分还有运用这种写法的诗句吗?试找出并加以分析。“鸷”是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一般的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榫眼),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第45页/共86页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所有的诗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

17、、崇高的理想;而“众女”等则比喻小人。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第46页/共86页3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课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

18、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第47页/共86页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第48页/共86页4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9、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49页/共86页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第50页/共86页第51页/共86页

20、第52页/共86页第53页/共86页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穷”字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闻穷巷多怪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D复前行,欲穷其林【答案】C(例句和C都当“不得志”讲。A.阻塞不通,B.穷尽,D.穷尽。)第54页/共86页第55页/共86页第56页/共86页7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吾知其亦已兮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B謇朝谇而夕替。C微斯人,吾谁与归?D长余佩之陆离【答案】C(都是宾语前置句)第57页/共86页8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息泪流满面啊,为人民生

21、活的多灾多难而哀伤。诗人几遭贬抑,关心国运民生却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B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多替。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这一句写出了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第58页/共86页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D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楚王昏庸的刻骨仇恨。【答案】D(“刻骨仇恨”不对。)第59页/共86页9在下列横线上补出原文诗句。(1)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

22、正气的诗句:_(2)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_(3)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_(4)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_第60页/共86页第61页/共86页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第62页/共86页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

23、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答案】A(应为五月五日。)第63页/共86页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一)整体把握第二段,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二)自主思悟1第2自然段开头6句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_答: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的争斗的。“延伫”“步”“止息”等语词,写出了一位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第64页/共86页2第2自然段开头写屈原犹豫彷徨的作用是什么?_答:这里的犹豫彷徨为屈原自

24、沉汩罗江埋下了伏笔。3“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是指什么?此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选择?_答:“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屈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已有了充分的认识,但他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美好品德。第65页/共86页4“余独好修以为常”一句有何深义?_答: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志向。“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代价的态度,带有一丝自豪的味道。第66页/共86页(三)深入探究1屈原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25、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第67页/共86页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第68页/共86页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

26、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作者用服饰的高洁来象征自己的美德与才能。虽未明说,但喻意自明。(2)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明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69页/共86页(3)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美感。(4)较多地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

27、宿莽”。对仗工整。第70页/共86页(四)概括主旨本诗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却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表达了诗人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人格清白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因谗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矛盾冲突。第71页/共86页(五)鉴赏艺术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诗中贯串着诗人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便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

28、沛、强烈,语言华丽。第72页/共86页离骚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诗中有“我”,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个性,诗中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第73页/共86页2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香草、美人喻追求高尚节操的自己,以恶鸟喻邪恶小人,以淫女喻党人、奸臣。以天地诸神比喻历史,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

29、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74页/共86页3具有强烈的韵律感、音乐性。(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诟”“厚”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错”“度”是韵脚。(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兮”读起来绵长,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第75页/共86页(3)大量使用对偶句。如:“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30、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第76页/共86页(六)随堂练习1下列字形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A贬黜 叹息 九死未悔B嫉妒 诽谤 欲盖弥彰C忧闷 消逝 投机取巧D奔驰 规距 孤傲不群【答案】D(“规距”应为“规矩”。)第77页/共86页第78页/共86页第79页/共86页第80页/共86页第81页/共86页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謇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B背绳墨以追曲兮违背

31、准绳而随意歪曲C余独好修以为常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D岂余心之可惩难道我的志向是应该受惩罚的吗【答案】D(D项句子应翻译为:“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受挫而改变的吗?”)第82页/共86页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书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B离骚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同时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C文学史上常“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D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答案】D(离骚应为政治抒情诗。)第83页/共86页名 著 博 览第84页/共86页这些作品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其中亦掺杂有封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糟粕,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此书通行本共十六卷四百三十篇,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本。解放后又发现了作者的部分手稿和乾隆时的铸雪斋钞本。第85页/共8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6页/共8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