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鲁迅《故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鲁迅《故乡》.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故乡一、教学设想故乡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故乡重在 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为人所称道。作品通过描写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 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涵着丰富的内容。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 表。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教学中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个性。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要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分析时宜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的演变等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对作品中人物分析,要抓住“变
2、”字,考察人物性格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原因,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丰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把视点扩展到自己的家乡,通过自己家乡的人和事的变化, 分析家乡的发展情况。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比手法、对话、外貌及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的状况.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重点:1.“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
3、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 句。(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枇谷(bi)鹑鸽(b6 gu)颗骨(qudn) 折本(sh6)潺潺(chdn)伶仃(ling ding) 恣睢(zi sui)2 .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家景:家庭的经济
4、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无缘无故地。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景况: 光景、 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3 .作者简介鲁迅(1881 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 迅”为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5、基 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 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4 .背景链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 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 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他在许多 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 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
6、产的社会根源一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L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一在故乡一一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 “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二)深层探究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
7、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 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 凉心情。记忆中故乡图景:景物一一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一一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一一景物美好, 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 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理解
8、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四、板书设计1回故乡一现实故乡图景(萧条、荒寂) 故乡;在故乡一记忆故乡图景(明艳、美好) 离故乡一理想故乡图景(全新、幸福)五、拓展延伸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 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 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鹑料,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 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
9、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 纷的世界。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 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 年闰土,有猎、猿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鹑鹃、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 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幻灯展示。)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师:请齐读这一句。(生齐读。)
10、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1:惊讶。师小结:否定加反问的句式,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 “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 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 魂牵梦绕?生(齐):闰土。二、自学指导一一合作与探究(-)闰土1 .整体感知: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 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 帽,颈
11、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 圆实的手。健康壮实。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 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 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 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树皮。饱经风霜。动作、 语言、 神态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 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 热情、纯真。活泼机智。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 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 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 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 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 友情。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 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对生活 的态度
12、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 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 身上。.外貌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生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生2: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中年闰土的手又笨又粗,像松树皮。生3: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 衣。师小结: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已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2 .语言(本课时重点)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分别画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使用的省略号。(生勾画。)师:少年闰土的语言中用
13、了四个省略号,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生1:表示话未说完,表示他善于言谈。师:你觉得他还有哪些话没说完?生1:许多有趣的事吧。师:是说不完的趣,道不尽的奇。生2:我觉得他是很快很流畅地说出来的。师:那他又是怎样流畅地说出来的,你能试着朗读一段吗?生2:我就读第18段吧。(生2读得流畅、清晰而且语速快。)师:谁再来挑战一下,很快很流畅地读。(另一生朗读。)师:同学们听完他们精彩的朗读,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1:活泼可爱、淳朴天真。师:在“我”的心中,少年闰土就是一个小英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二十年后的闰土呢, 这个当年的小英雄说起话来还是这样滔滔不绝吗?中年闰土的话语中也
14、用了很多的省略号,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同 了吗?(生陷入思考。)师:那就整体感知一下,中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和少年时的一样吗?生2:这些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师:和少年时完全不一样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点,老师把中年闰土的语言中最短的一句挑出 来:“老爷!”这个省略号,你觉得省略了什么?生3:首先他见到二十年未见的儿时的伙伴感到非常兴奋、高兴,省略了这一部分。而且他喊“我”老爷表 现了他现在对“我”的敬畏,好像还有很多难言之隐。师:这位同学说还有很多难言之隐,那你觉得两个阔别已久的好朋友见面了,应该说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师请两位男生进行情景对话。)生1:你最近过得
15、好吗?师(鼓励):对,这是询问近况。(生2似乎很紧张,不知怎么说,师启发。)他问你过得好不好,那你想 问他什么呢?生2:你还记不记得咱们儿时那些美好的事情?师(对生1):那你还想对他说什么呢?(由于紧张,两名男生不知说什么好。)师:阔别二十年,突然相见,真是思绪万千,难以言表了,是吗?(两名女生主动举手发言。)生1:二十年了,你最近过得怎么样?生2:嗯,我最近过得挺好。我想问你故乡的近况怎么样?生L故乡近况呀还可以吧。迅哥,你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成家立业了吗?(全班学生笑,师鼓掌以示鼓励。)生2:我希望我们以前的友谊永远都不断,不仅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像我们一样。(全班鼓掌。)师:由此
16、可见,阔别二十年的好友见面想说的真是太多了,可是闰土见了 “我”却只说了两个字,把刚才同 学说的全都隐掉了,是什么原因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生看书。)生1: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师:你找对了,而且你的音质很美,能不能再把这句话读得沉重些?(生再读此句。)师:能再读得慢些吗?把重音放在“可悲”上。(生第三次读,进步明显。全班掌声。)师:“厚障壁”就是障碍物,在这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什么?生2:是封建家庭的礼教。(有学生小声说: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师:就是这封建的等级观念让闰土欲言又止,只能挤出“老爷”这两个字。闰土这句话虽短,但我们仿佛能 感受到两颗原本相融的心被硬生生
17、地撕开了。我们再来看闰土说得最长的一句话,也是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句。(幻灯展示。)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师:这里的省略号表达什么意思?表明闰土说话时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生1:他说话时很犹豫,感觉很悲惨。师:是一气呵成吗?生2:不,是断断续续的。师:是什么让原本说话很流畅的闰土现在却断断续续地诉说着自己的苦处呢?请同学们在下文中找一找。生3: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师:闰土的苦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可是为什么断断续续地说?
18、鲁迅先生写他叙说时脸上的表情是什么 样的?生(众):没有表情,“石像一般”。师:说了那么多苦处,脸上应该有悲苦之情,为什么那刻着许多皱纹的脸上却一点表情都没有?生4:因为他已经麻木了。师:因为什么而麻木了?生5: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得麻木了。师:你一语道破天机,闰土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苦。请齐读这句。生(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师:同学们读得很齐,但请把每个词读得再清楚些,注意每个词之间是用逗号隔开的。(生再次朗读。这次读出了沉重的语气。)师:读完这一遍,你有什么感受?生6:在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农民的生活非常艰
19、难。师:而且是一层压一层,这七个词语仿佛七块巨石重压在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身上,苦得他像一个木偶 人。何止是闰土一个人,当时的广大农民都处在这种重压下,这是一个社会现象。闰土的悲苦让我们感受到的是 那时的农民日趋萧条的生活。鲁迅先生用对比的手法和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把一切都描绘了出来,却留给我们像 省略号一样的深思。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闰土迎接“我”的到来时显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热情、亲密,但文中有一个人似乎对“我”的到来表示出 了极大的热情。谁?生(齐):杨二嫂。二、自学指导一一合作与探究1.杨二嫂师:杨二嫂出场时,鲁迅先生对她哪一方面进行了描写?生(齐):语言方面。师: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0、。往往这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生(齐):泼辣。师:杨二嫂除了泼辣,还有什么性格特点?请你选择一处你觉得最能体现杨二嫂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读一 读,品一品。(生练习朗读。一生示范读第48段和第50段,读得精彩至极。)师:听了这位同学精彩的朗读,你觉得杨二嫂除了泼辣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生1:尖酸、刻薄、势力。生2:唯利是图。师:这个词用得好。(大多数学生都在下面小声说:自私。)师:这样一个尖酸、刻薄、势力、唯利是图的杨二嫂,你能感受到她对“我”的热情吗?生(众):不能。师:那她对“我”表面这般热情的背后是什么?生3:贪小便宜。师:是呀,杨二嫂的热情不仅没让“我”感到融洽和睦,反而更让我感到
21、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隔膜。“我” 与闰土之间有隔膜,“我”与杨二嫂之间有隔膜,还有杨二嫂与闰土之间也有隔膜。请在后文中找一找。生4:第83段,杨二嫂为了从“我”这儿多得一些东西而诬陷闰土把十多个碗碟埋在灰堆里。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怎能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师板书:哀世人之隔膜。)二、拓展延伸师:闰土想改变命运吗?想。但是他只是想祈求神灵的帮助,不会去抗争,他的生命已失去了活力,只能成 为一个木偶人。现实生活如此压抑,那么“我”是不是为后辈们构想了一个新的生活呢?请一女生读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幻灯展示。)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2、一名女生读,读得动情。)师:你的朗读真让我们神往那新的生活。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章的前面也有一段类似的景物描写。(幻灯展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师:那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不是对这一段的简单重复?生(众):不是。生1:再次出现海边的美景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憧憬,深化了主题。师:既然是一种憧憬,一种新生活,鲁迅先生为什么不重新描绘一幅美景?按人之常情憧憬当然是和现在不 一样的,全新的,那鲁迅先生为什么用和文章前面一样的景物呢?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生2:这表明“我”对故乡依然怀念。师:你说得很好。虽然故乡让“我”失望,但它仍是“我”牵挂的地方。生3:这也表达了 “我”
23、对现在故乡的不满,“我”想回到过去那故乡美丽的情景中。师:那“我”想的美好生活是不是跟儿时故乡的一模一样?生(众):不是。师:但一定是建立在对儿时美好回忆的基础上的、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新生活。鲁迅先生很巧妙地再次描写 这段景物,请大家齐读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生齐读。)师:美丽的梦想该怎么实现呢?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了没有?请齐读文章的结尾句:“希 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生齐读。)师:你明白了鲁迅先生告诉你的话了吗?你听到他的呐喊了吗?生1: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希望就像地上的路一样,只有努力地探索才可能出现。生2:我们要拥有新生活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靠求神拜佛是没
24、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美好新 生活的。师:希望在于不懈地奋斗、创造,这样希望就会成为现实。现在鲁迅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这声呐喊 启迪了无数的后人为新生活奋斗。我们现在正经历着他所希望的新生活,如果现在让你对鲁迅先生说一句话,你 会说什么?生1:鲁迅先生:你与我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现在是,过去也是,你所生活的世界是黑暗的,你所处 的社会是动荡的。在那样一个世界里,淳朴的人民吃的苦太多,原来安分守己的杨二嫂却变得如此刻薄,儿时亲 密无间的闰土二十年后却与你隔上了一层厚障壁。现在请你看看,你所见到的人们的面容再也不是满脸愁容,而 是幸福与快乐。现在的人们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们所处的世界正是充满光明的,水生和宏儿再也不会像你与 闰士一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如你家乡的圆月一般永远是那么圆,这也是你所希望的生活。师:大家都被你的发言震撼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希望同学们能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