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8126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九龙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马苏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 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感受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高尚 的情怀。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 美妙。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 音乐家。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 家。教学准备:1、贝多芬的资料。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

2、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贝多芬是一个 的人。月光曲是一首 的曲子。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 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 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 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 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贝多芬资

3、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 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 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 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 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 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第二、三自然段。1、学习2-3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 (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

4、 直到明白为止。)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 “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 “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 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2、学习第4-6自然段(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 走了进去)(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

5、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 厚)这说明了什么?(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 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 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J (指导学生朗读)3、学习第7-9自然段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 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 朗读)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

6、他创作的热 情。(教师板书:创作)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 下大海的景色。)(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3)教

7、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 画面?(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 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 月亮升高)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 浪涌)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 书:风平浪静)(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 过你的读

8、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 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 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 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 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 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 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9、”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教师板书:舒缓)(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 首曲子。(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 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13)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

10、仿佛也看到了 “,两 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 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一(生)在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 的联想和想象)练习用“仿佛”造句。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14)全班朗读。4、学习第10自然段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 了,(引导学生理解词 语意思)以至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 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 妹进行角色会话)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 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 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四、布置作业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 写一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