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材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哲学引论第四章知识要点第四章结识论结识论是关于人类结识问题的理论。它探讨人类结识的起源、本质、界线、结识经 验与结识对象的关系等与人类结识密切相关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结识论与形而上学 一起构成了哲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第一节传统结识论所谓传统结识论,重要是指相对于现代结识论而言的、以近代哲学为代表的哲学 结识论。在传统结识论研究中,人们一方面关注的核心问题或首要问题就是结识路线 的问题。其基本观点归结起来,无非是以经验还是以理性作为结识的根据而引起的争 论最为典型、最为剧烈。(1)理性的定义。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重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 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从狭义上讲,理
2、性就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代名 词;从广义上讲,理性就是指与非理性相对而言的,运用思维的原则或法则解决人类 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2 )理性的作用以及鉴定理性运用得合理与否的依据。理性在人的结识中无疑具 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结识活动,人们才有也许达成对真理 的结识。但理性的运用有一个是否合理的问题。鉴定理性运用得合理与否的依据就是1.定义。所谓观念论,就是把观念作为结识对象加以研究的结识论理论。它事实上是一种 研究关于结识者与结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2 .基本观点。观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 上有所谓的存在或对象。在现实世
3、界中,不也许发现有所谓不为人所知的东西。3 .代表人物。现代观念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和美国哲学家布兰夏德。二、实在论1 .定义。所谓实在论是研究实在的最一般性质的理论。这里所谓“实在”,是指事物自身的 真实存在性。2 .基本观点。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 象决定;实在永远超过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实在论探讨的, 重要是“事物自身究竟是如何的? ”、“人们应当如何看待事物的真实性?”等这样 一些问题。3 .类型。在结识论的意义上,实在论大体分为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所谓理性实 在论,是指那种坚持认为理性是世界
4、的本质或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理性才是知识的 唯一对象的理论。笛卡儿以来的几乎所有的唯理论哲学,都属于这种理论。而在现代 结识论的范围内,居于主流的重要是各种各样的经验实在论。从普遍的经验原则出发, 强调物质世界或物理对象的实在性,是这一理论的基本特点。3.经验实在论的派别。在现代结识论的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经验实在论理论是:常识实在论、新实在 论和批判实在论。三、分析哲学.定义。所谓分析哲学,简言之,就是认为语言是哲学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所有故意义的哲学问题都可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语言分析,而哲学 的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弄清楚涉及平常语言、哲学语言等在内的各种语言的意
5、义。2 .“语言的转向”。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的诞生是以“语言的转向(linguist i c t urn)为 标志的。所谓“语言的转向”,是指由近代哲学结识论研究向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所实 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用美国哲学家罗蒂的话来说就是,“规定通过改革语言或了解 语言的用法”来实现“解决哲学问题的哲学主张”。事实上,”语言的转向”的最终 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的语言化。分析哲学家普遍认为,“语言的转向”是与近代哲学 所实现的“结识论转向”同等重要的一次“哲学转向”。由于,通过这一转向,哲学实现了与传统哲学的“决裂”,并通过这种“决裂”为自己找到了全新的任务、对象 和方法。3 . “元哲学”。按照分
6、析哲学的观点,假如说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命题是否是真理的话,那么,哲学 的性质就应当是一种拟定或澄清命题意义的活动。因此,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 只是一种分析活动的体系。通过这样的分析活动,哲学不仅可以实现“语言批判”, 并且可以通过这种“语言批判”重新确立思想的界线。这样一来,这种“语言批判” 就不是按照传统哲学的发展线索进行的,而是采用了一种“元哲学”的方式来进行的, 即它把哲学变成了一种“基础性”的研究。4 .分析哲学的类型。按照“语言批判”所选择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分析哲学大体可以区分为 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两大类型。四、实用主义1 .定义。实用主义是现代结识论中独具特色的一
7、个美国哲学流派,它提倡知识的工具主义 观点,认为结识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2 .重要人物及其观点。(1)皮尔土与“皮尔土原则”。皮尔土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任何一个语 词或概念的意义,就是它们所引起的实际效果的总和。换言之,一切能引起一定实际效果或行为习惯的语词或概念,都是故意义的。这一原则也被后来的实用主义者概括 为实用主义意义理论的“皮尔土原则”。(2)詹姆士与“实用主义真理观”。詹姆士认为,假如一个观念不仅能被我们所掌 握,并且我们能顺利地把它与我们的经验的其它部分圆满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能保证 我们稳定地、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那么,这个观念就是真的。在他看来,对于一个观 念所具
8、有的真理性来说,“它是有用的,由于它是真的”与“它是真的,由于它是有 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同样的。(3 )杜威与他的“实验主义”和“工具主义”立场。在现代结识论上,杜威赋 予了实验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基础地位。杜威强调,观念、思想、理论等既不是先验论 者所说的先天的理性原则,也不是反映论者所说的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更不是永恒 真理,而只但是是一些假设。确切地说,它们是人们为了达成一定实际目的而设计的 工具。要检查它们是否恰当,是否有价值,那就要看它们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目的,是否 能完毕规定的任务。所以,杜威认为,一切知识都具有工具性。工具、手段与目的、 效果是同等重要的。(4)刘易斯与“概念论实用
9、主义”。“概念论实用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 提出结识与价值的统一。正是通过实现结识与价值的统一,刘易斯对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结识与目的、效果的统一等问题做出了更为完整、更为系统的实用主义解释,从 而不仅丰富、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并且把现代结识论研究又向前推动了一步。3 .奉献及局限性。(1)奉献。实用主义立足于现代行为主义,不仅对传统经验论进行改造,把经验主 义原则进一步贯彻到底,并且重视实验在结识中的作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 识与价值的统一,这些都是富于结识论意义的思想。(2)局限性。实用主义普遍具有的工具主义立场,模糊或抹杀了真理的界线;其内 在固有的相对主义立场,也给结识论研究导
10、致了诸多困难。第三节中国结识论一、儒家结识论在儒家思想中,结识论是其“内圣之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儒家认 为道德践履离不开认知活动,而认知活动又必须贯彻到道德践履上来,因此儒家一贯 地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即追求知识与道德的统一,从而造就一个抱负的人格。1 . “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结识的对象与也许性。儒家的结识对象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天”,一是“道德之天”。就“性 命之理”属于“自然之天”来说,它是“理”,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性原则;就“性 命之理”属于“道德之天”来说,它是“性”,是内在于人的一种主观性原则。天人 之间的沟通,关键在一个“继”字。“继”是继承、继
11、续的意思,继之则善,不继则 不善一一假如人不能继承天道之“自然”和“道德”的双重性格,就没有本源意义上 的善。“继善成性”是一个主客契合的过程,它涉及“穷理”和“尽性”两个方面。“穷 理”是穷得物理,也就是结识“自然之天”,其结果就是成为“智者”(通“知 者”);“尽性”则是尽得人性,也就是结识“道德之天”,其结果就是成为“仁者”。 由于“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本来是一个“天”,物理和人性也都统一于“性命 之理”,所以,一个人只有把“穷理”和“尽性”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既穷得物 理,又尽得人性,才干完整地把握天道,做到内与外合,主与客合,仁与智合,从而复归 于本源。2 .“自诚明”与“自明
12、诚”:结识的方法与途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 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 识。“自诚明”是说,一方面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一 方面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此两者可以殊途而同归。3. “德性之知”与“实践理性”:知识的性质与限度。北宋的张载将人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德性之知”,一种是“见闻之知”。张 载认为,前者源于人的“天地之性”,后者源于人的“气质之性”;只有前者才干超越 自我的局限,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实现人之所认为人的
13、道德价值,而后者则为外物所 累,止于闻见之狭,局限性以合天心以尽性。二、道家结识论作为一种人生哲学,道家哲学的宗旨是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 过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道家的结识论并没有什么独立的知识 系统,它强调既要运用人的理性,更要运用人的直觉,其最终目的则是提高人的精神 境界。1 .“为道”与“为学”:两种不同的认知途径。“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结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学”的 内容既涉及儒家所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涉及各种非根源性的学问。“为道”和“为 学”不同。“道”是万物之宗,是宇宙生命之源,超乎形象,独立无对。对于这样一 个至高无上的大道,
14、人们无法用普通的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至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因此老子主张,结识这个大道必须走和“为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积累知识,而 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积极地融于宇宙之中, 与大道化为一体,惟其如此才干体悟大道的整体性存在,继而才干达成“无为而无不 为”的人生境界。2 .“坐忘”与“心斋”:两种 “体道”方式。由于老子认为“为道”比之“为学”要高一个层次,因此“体道”成了道家哲学 结识论的核心。老子的后继者是庄子,他提出了两种著名的“体道”方式:一曰“坐 忘,二曰“心斋”。所谓“坐忘”,意思是说,超脱了形体的局限,消除了各种贪欲和智巧,从个体小我 通向宇宙大
15、我。而所谓“心斋”,就是规定心中无知无欲,达成虚静的状态,这时人 就只有精气而没有杂质,而精气是透明而能容纳外物的,这样你就可以物来而顺应, 通达万象而无碍了。从一个方面看,“心斋”和“坐忘”同样,其实都是指人的一种直觉的体认工夫;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心斋”和“坐忘”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不同,即前者重要是通过 养气而达成,而后者重要是通过“离形去知”而达成。但是,“心斋”和“坐忘”的目的是同样的,即都是为了感悟大道的微妙神奇, 并且都是向内心用工夫,而不是向外界用工夫。4. 从“生有涯知无涯”到“言不尽意”:结识的性质与局限。一般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超越语言和结识的界线,才干直抵宇宙大道的自身。
16、三、佛教结识论佛教认为一切存在(涉及人自身)都没有永恒的绝对的实体,因此佛教结识论的目 的就是结识“万法皆空”,以便控制、减少和停止人的活动,从而达成涅槃状态,进入 解脱境界。1 .根、境、识:结识的对象与也许。佛教认为,结识的成立必须具有三个因素:结识的器官或机能(根)、客观的对象 (境)和主观的结识(识)。在这里,六根六识是内在因素,六境是外在因素,内在 的即主观的,外在的即客观的。但从主线上说,佛教讲“缘起性空”,无论人类个体 或外界的其他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因此,以上结识的三方面因素事实上都是互相攀 缘的,哪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即任何一方都没有独立的自性。2 .冥想直观:结识
17、的方法或途径。佛教并不一般地反对世间知识,但它认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佛教智慧虽也有知解 意味,但重要是直觉作用,而不是在主客对待的格局中结识对象的思辨作用;它不是 在时空条件下理解外物的经验性质,而是直接把握、体悟外物的本质或本性。佛教称 这种智慧为“般若”。3 .二谛说和三谛说。谛是不变的真理之意。佛教的二谛说指的是真理有两个层面:俗谛和真谛。佛教 认为,二谛密切相联,不依俗谛则不得真谛,不依真谛则不得进入涅槃解脱境界。这里 最主线的是要掌握真谛的空义,若不理解空义,则一切不成。三谛说是二谛说的发展。空、假、中三谛,称之为“三谛”。这反映了佛教有关 结识性质的典型观点:一是空,这个空是以言说
18、形式出现的,存在于结识之中,所以说 “我说”;二是假名,假即假设,意思是万事万物毕竟要依托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是假立之名。换句话说,空和假名是同一缘起法的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由于是空才 有假设,由于是假设才是空。因此,我们必须既不执着有(实有),也不执着空(虚无 的空),这样看待缘起现象,才干达成中道逻辑。由于逻辑就是保证推理对的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一般地说,逻辑推理 重要有两大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3)演绎推理。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 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 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
19、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由于,演绎推理保证 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同时也是 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4)归纳推理。所谓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感官的观测和经验的 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或然性的一般结论的过程。从整个结识范围来看,演绎与归纳是 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演绎推理告诉我们,当一个前提拟定期我们如何可以有效 地从中引出何种结论;而归纳推理则告诉我们,在给定的经验性证据基础上,如何的 结论才是也许的。尽管归纳推理所给予的只是一种或然性的结论,但并不意味着这种 推理是无价值的。事实上,假如没有在感官观测和经验概括基础
20、上形成一般性结论的 归纳推理过程,科学将成为不也许。2.经验。(1)经验的定义。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 为结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 绝大部分是来自感觉经验的。但经验绝不像我们在常识中所体验的那么简朴。概括起 来,它大体分为感知、内省和直觉等几种形式。(2)感知。所谓感知是指通过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外部对象的经验。我们关 于外部世界的结识,大多是通过我们的感知获得的。离开了感知,我们的结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感知与事物的实际存在往往不相符合 或不尽一致。(3)内省。所谓内省,就是指我们
21、自己在某一时刻、某一场合或某一情境中的所思、 所想、所感等内在的经验体验。内省与感知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感知是对外 部对象的体验,而内省则是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4)直觉。所谓直觉,是一种以感知和内省为基础,但又突破了感知和内省限制所 形成的关于结识对象的即时的、灵敏的、直接的观念。在结识论的意义上,直觉但是 是一种人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把握方式,或者说是对熟悉的事物的经验“再 认”(recognition)。缺少经验就不也许“再认”,而没有“再认”,直觉就成了“无源之水”。直觉最普遍、也是最典型的形式,表现为人对他所面对的事物或面临 的情况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洞察力和反映能力,这就
22、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直感或预感。(5)理性、经验的结识意义。在传统结识论的范围内,不管是唯理论所说的理性(r at i onality),还是经验论所说的经验(experience),都属于“理性”(reason)或 “知性”(understandin g)的范畴,只是对理性的解释不同而己。概括地说,传统 结识论都崇尚人的理性,反对以宗教信仰、神学教条作为知识的前提、基础和标准, 同时注意区别知识、无知和伪知识;都关注知识基础问题,认为知识的确切真理是在 确切的基础上按照对的的方法建构起来的,并且任何知识体系都是从简朴的、无可置 疑的命题出发,使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整体与部分、因素与结果的关系进
23、行探讨。二、经验论经验论认为,人的一切结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 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 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经验论哲学家声称,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根据或来源。A.经验论的根据:1 .经验的基础性针对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把人的知识看作是“天赋观念”的假设,洛克指出,不 仅就儿童和未开化族群而言,不具有这种“天赋观念”,并且就人们现实地对“天赋 观念”的解释或反思而言,也因彼此情况的差异而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这足以证明, 对于人的结识而言,“天赋观念”是虚假的观念。既然“天赋观念”是不存在的,由此反推,就可证明人的心灵最初
24、但是是一块“白 板”,是感觉经验使“白板”获得了思想内容。2 .经验的可靠性。(1)具有普遍结识意义的“共相”概念,必须以经验为前提才干得以成立;(2)与感觉经验相比,共相概念但是是个别事物的符号或名称;(3)推理自身但是是经验的一种结果而已;(4)数学、逻辑知识不也许不由经验而建立。3 .经验的相对性。知识的拟定性乃是在人的结识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可靠性限度的高低,最 终取决于结识过程中获取的外部经验证据限度的高低。B.经验论的奉献及其局限性:1 .经验论的奉献。(1)就其关于经验在结识中的基础地位的论证来看,不仅较好解释了人们的常识 性结识,体现了其与经验科学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并且对
25、后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2)经验论哲学对于唯理论所主张的“天赋观念”的批判,在方向上是对的的。 由于人的结识能力也许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就结识的实质来看,经验的作用无 疑是最基本的。(3)经验论哲学对绝对主义或独断论的怀疑和批判,对于我们深化关于科学理论基 本性质的结识,也是有启发的。2 .经验论的局限性。(1)尽管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可靠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结识的唯一来源;(2)经验论由对因果关系的经验性分析,得出了否认结识必然性的结论,也是有所 偏颇的。因果关系固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但它的真实意义也决不是简朴的心理 “习惯”或心理定势所能涵盖的。(3)经验论
26、由追求知识的拟定性出发,却得出了知识相对性的结论,也与自己的 理论初衷相悖。三、唯理论与经验论不同,唯理论并不否认结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但认为就根源和基础 来看,结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 验的。在这个意义上,唯理论被称为先验论。A.唯理论的根据:1 .理性的基础性。理性的观念是天赋的、自明的,并且理性的这些性质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怀疑方法获 得确证的。这就是所谓“我思故我在”。2 .理性的先天性。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也许由经验导出,必然是先天的,数学和逻辑知识就是 最佳的明证。3 .理性的可靠性数学的演绎证明就是最典型的可靠性工具之一。8 .唯理
27、论的奉献及其局限性:1.唯理论的奉献。(1)唯理论在结识论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这无疑拟定了人作为结识主体的地 位,推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2)唯理论哲学对于经验论哲学相对主义立场的辩驳,对于作为经验论哲学理论 基础的“白板论”的批判,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唯理论的局限性。(1 )唯理论哲学对于自我意识的证明是缺少根据的;(2)唯理论哲学对于数学和逻辑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信念,也是一种缺少根据的独断。(3)唯理论哲学对于经验作用的贬低和忽视,显然不能对结识过程给予完整的说 明。四、批判论所谓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对经验和理性的结识作 用运用对立统一
28、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的结识论理论。在传统结识论中,这种理论就 是康德建立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A.批判论的根据:1 .关于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一方面,康德接受经验论的“人的知识源于感觉经验”观点,认为,没有感觉经验 作为直观的基础,结识的材料将无法得到说明;但另一方面,康德更为强调人的理性的作用,他认为,人的经验性的结识作为感 性直观之所以得到实现,是由于在某种限度上是受到人的心灵中某些因素的左右或影 响。这些因素被他称为“先天的时间与空间的直观形式”。2 .关于“时间空间直观形式”的性质。按照康德的观点,时间和空间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外部世界或外部事物 的属性,而是一种纯粹主观性
29、的结识形式,即主观意识中用来把握经验的直观形式。 这种直观形式不仅先于经验而存在,并且是感性的结识成为也许的先决条件。3 .关于感性经验和直观形式的作用。它们的作用并不是完全对等的。经验只是为人的结识提供材料,真正赋予结识以 意义的是直观的纯粹结识形式。正是由于人的结识具有这种“先验性”的能力,才使 我们的心灵不仅可以适应外部事物,并且完全可以让事物适应我们的心灵。4 .关于“感性和知性”的关系。感性结识提供直观对象,知性结识则通过概念思考对象。尽管在结识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它们却有着质的区别:感性结识并不 具有普遍必然性,要使结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就必须达成知性结识的水平。知性结识需
30、要更高级的先天结识形式,即知性范畴。这意味着,知性结识的实现, 就是把经验纳入知性范畴加以整理的过程。知性形式只与逻辑判断的形式有关,而与判断的内容无关。5 .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真正的知识只能由综合(经验)判断所构成,但并非所有的综合判断都是真正的 知识。只有那些既增长了知识的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先 天综合判断”就是这样的判断。数学判断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比如,以“2+3=5”这一等式来说,它是先验的即并非 来自经验;但同时又是综合的,由于5不是早已包含在2和3以及加和之中。所以,先天综合判断是真理判断。6 .先天综合判断是知性判断,只能结识到“现象”。对“物自体”
31、自身的结识, 则是理性范围的任务。B.批判论的奉献及其局限性:1 .批判论的奉献。(1) “哥白尼式的革命”真对的立了结识主体的地位,把理性主义传统推向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2)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分割开来结识形式和结识内容,在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中得 到了有机统一;(3)其对结识论研究深层矛盾的揭示与阐发,对现代结识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 启发和指导意义。2 .批判论的局限性。(1)从表面上看弥合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经验和理性的统 一问题;(2)在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问题上,同样留下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导 致了不可知论;(3)这种不可知论与其对普遍必然性的信念,又使批判论研究陷入两难困境之中。第二节现代结识论一、观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