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原卷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原卷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5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溶化,草木(m 6 ng)发,各种花次第开 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y 口 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用( )簌地落下 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茗( )途的寒冬。(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m6ng)发 (yUn)育歉( )簌 风雪里( )途(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改为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2、A第审陛您多年的国宝级“微笑天使”长江野生江豚,在宜昌江段葛洲坝下游附近成群 出现,这标志着长江生态持续向好。B.新冠疫苗接种期间,接种疫苗的居民周而复始,接种剂次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C.此际的旷野花香鸟语,让人心现恒。Dl面阜R当下,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D.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
3、, 这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在轨建造阶段。4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立夏有三候,初候;二候;三候。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 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墟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蚯蚓出王瓜生蜷蛔鸣A.B.5 .根据对联的要求及下面文段的相关提示,从给出的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春季和夏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4分)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 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日:“蟋烟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 这时节,蜷蛔、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
4、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填的野菜也都 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明人遵生八笺亦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右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右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引人遐想。东风软系桃花雨红莲翘指蜻蜓吻雁语无题桂就章闻香转角梅方露碧水吟歌蛙鼓合含笑迎春雪已红菊香不散枫生色西柳轻堆翡翠烟春季:(2)夏季:二、课内阅读2022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 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 差不大。在春天,早春
5、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 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 夏天就到了。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 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经度 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 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柚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 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
6、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 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 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 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t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 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 .选文第三自然段各句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3分
7、)A.B.C.D.2 .下列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先主要说明春夏的物候,又介绍了秋冬的现象,使用门时间的先后顺序。B.选文说明的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使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C.选文先说明华北地区的物候,又介绍了华南丘陵的现象,使用了由北到南的空间顺序。D.选文先说明了国内的物候现象,最后又介绍了国外的现象,使用了由内到外的逻辑顺 序。3 .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C.作比较举例子引用D.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4 .下列诗句内容没有体现物候现象的一项是()(3分)A.停车坐
8、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三、素养提升(-)2022天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朱清科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 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 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 种意义上的“水库”。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填层来拦极、吸收、蓄积降水, 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具有了
9、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 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丰孝森林生 态系统的林冠板留率平均值为11%34%o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 有栏微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最后,“主角”林地土塔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 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 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森林“水
10、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林地士康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 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淞等水平降水, 雨、雪等垂直降水。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 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 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面的说
11、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淞等水平降水形态。2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 地。B.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 地。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
12、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 .第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C.第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一一林地土壤。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二)【学科素养】学完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了解了许多物候知识,请你回答下面问题。(9分)1 .物候是大自然的一张明信片。请根据诗歌中的物候选择相应的节气。(3分)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笏倒乾坤。()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A.立春B.清明C.惊蛰D.立夏2 .小明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 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 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3分)3 .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的消 息。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方 面,我们应怎样努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