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堰市2023年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历史本试卷共6页,20题,均为必考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 .非选择题用0.5亳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 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2、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时期的金文族徽大多为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殷遗族氏标记。图1为西周金文族徽地域分 布变化图。这一分布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A.分封体制促进了族群交融B.贵族阶层等级秩序的消融C.宗法血缘关系进-步瓦解D.青铜铭文逐渐走向普及化.表1所示为唐代中后期全国户口数变化统计情况。影响这-时期户口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表1时间户数口数户均口数(户)755年8914709529193095. 94764年2933125169203865. 76A.户籍制的完善B.赋税制度的变革.C.均田制的瓦解D.政治局势的动荡.北宋前期在财政分配上,地方除上
3、供中央定额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总体上都是总量分配 的。王安石变法设立朝廷财政,规定了朝廷财政所属赋税名目,促使中央与地方及中央各财政 机构间逐步实行税权分配。这一改革A.维护了重农抑商政策.B.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人C.健全了国家赋税体制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2 .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 明武宗从刘瑾等游,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宦官掌握决策权B.内阁逐渐失去控制C.司礼监权力膨胀D.皇权受到一-定约束.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
4、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 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帝所强调的戊戌变 法的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据此可知,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改革势力内部缺乏共识C.康梁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力量重视发动群众3 .1918年,陈独秀提出社会的文明幸福,并指出幸福是个人促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社 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被尊重的。这表明陈 独秀A.思想倾向开始发生转变B.批判儒家传统的道德C.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D.重视保障个人的权益7.1920年创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尽管对社会改造持改良主义的态度,但其发
5、刊“宣 言”声称:“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这反 映出当时A.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共识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致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8.1942年,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局关于支部书记不脱离生产的决定指出,“支部应在群众 之中,而不应在群众之.上;党员应在群众之内,而不应在群众之外”,规定乡村支部书记不再脱 离生产。这一规定旨在A.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B.保证根据地的经济发展C.建立广泛革命统-战线D.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图2所示为翁逸之创作于1956年的宣传画要把社里的猪养得又肥又大。这可以用来说 明当时我国要把社里的猪养得又肥乂
6、大!图2A.经济建设领域“左”倾思想泛滥B.大跃进导致农村浮夸风盛行C.合作经营激发了生产积极性D.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 务。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中国A. “左”倾错误得到纠正B.开始步人世界舞台中央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D.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9 .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铁匠、 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
7、有 这方面的专长或经验,但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这表明当时的雅典A.权力机构缺乏制约B.公民直接参与政治运作C.民众整体素养较高D.普通民众均可参与政治12.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文明”观念很快流行起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文明进步论 和文明等级论,而“文明”话语突出西方与非西方在“文明”尺度上的“差异”。这一观念 A.为西欧殖民活动提供了辩护.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C.刺激了欧洲革命的蓬勃发展D.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研究13.18世纪,英国的道德学家宣扬自律的重要性:无论多么严厉的法律都不可能使游手好闲的 人变得勤勉自持,让大手大脚的人变得未雨绸缪,让醉鬼变得清醒如初。这样的改造只能
8、通过 个人的节俭和自律来完成。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工人阶层遭受沉重压迫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C.工业革命导致道德沦丧D.社会政治形势趋于严峻14.卢梭认为理性有它的用处,但是关于生活中更多的问题,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 可靠、更经常。卢梭的这一认识.A.强调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否定了封建神学的权威C.表达了政治变革的诉求D.反思了理性主义的局限15.1961年的苏共纲领指出:在共产主义建设中,必须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 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大力发展市场经济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转变D.准备放弃旧的经济体制16.
9、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加大对拉美的援助力度,不但同意成立美洲开发银行,以更加便利和 系统地向拉美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援助,还决定拨款5亿美元设立“社会进步信托基金”。这 一举措旨在A.拉拢并控制拉美国家B.加快美洲-体化进程C.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D.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近代中西方文官制度(14分)材料一1870年,英国枢密令正式将公开竞争考试纳入英国文官系统的选拔机制,这被视为考试 制度确立的里程碑。该枢密令明确要求所有要进入文官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考试委 员会举行的考试,然后经过实习考验并获得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对于例外的情况,如口 常进行体力
10、工作和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工作人员,或者外交部和涉外机构的工作人员,则不 需要参加公开竞争考试。枢密令要求财政部及各部门领导协助文官事务委员会制定各种具体 的规章制度,强调实习的重要性。1870年枢密令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地位, 并将考试细化为两个等级: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他们对应不同的职位,参照不同的考试 内容和标准。这样的区别对待,并未将考试引向极端,而是很合理地运用了考试这种方式。1870 年枢密令颁布后,这种更为客观、更能体现候选人任职能力的选拔方式,最终取代了主观性 极强的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理性化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在任内短短
11、几个月时间就主持颁布了几部有关文官考试法律 的单行法律文本,典型的如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1912年3月)与文官考试令(草 案)(1912年3月)等。这些文本同临时约法一起初步构成了一个由宪法、考试行政组 织法与考试基本法组成的、效力层次区分清晰的考试法律体系。考试机关是考试权的组织载 体,相关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考试权的实现。临时约法存续期间,涉及考试行政机.关组织 安排的主:要法律文本是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作为一部行政组织法,文本中对考 试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均予以规定,其中职权与组织构架 是其核心。就某种程度而言,此时的考试行政组织尚未完全独立
12、。摘编自冯子轩从宪法文本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的异同,并分 析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认识。(4分)18阳明乡约(12分)材料(王阳明南赣乡约)“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 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 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会期以月之望,若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许先期遣人告知约; 无故不赴者,以过恶书,仍罚银一两公用.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
13、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 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知约,礼仪习 熟者二人为约赞。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备写同约姓名,及口逐出入所为,知约司之;其二扇一书 彰善,一书纠过,约长司之。”摘编自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下) (1)根据材料,指出王阳明推行乡约的主要目的。(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赣乡约的特点及其社会价值。(8分)19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14分)材料一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即使在 16世纪中期,其香料进口量仍比利凡特多。利凡特贸易是葡萄牙香料贸易的补充,它只能在葡 萄牙贸易遭遇困
14、难时复兴。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 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 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 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一一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材料二16世纪末,欧洲通过葡萄牙人和地中海东部的商道向东方输送了相当于72吨的白银。为 了减少贵金属的使用,商人尽量采用物物交换的三角贸易形式。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 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 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从而建立三角贸易,
15、减少从英国 出口贵金属。18世纪,英国在亚洲海域三角贩运贸易逐渐建立起来。三角贩运贸易减少了贵 金属的使用,有效换售出英毛织品。三角贩运贸易也使广州成为东南亚香料集散中心。摘编自严小青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10 分)(2)根据材料-、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香料贸易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作用。(4分)20.中华文化的影响(12分)材料.纵观中华文明成长历程,不难看出,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先后融摄中亚游 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中华文明秉持“和羹之
16、美, 在于合异”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善待外来文化,在同世界其 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一切有益养分,在求同存异中尊重差异性、讲求和谐共生,使中华文 明始终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一一摘编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围绕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十堰市2023年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A2.D3.B4.D5.B 6.D 7.C 8.B 9.C 10.D 11.B 12.A 13. B 14.D 15.B 16. A.(1)异:英
17、国通过行政命令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南京临时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确立 文官考试制度;英国多个部门协同负责,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4分)同:强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重视效力层次.区分对待。(2分)背景:原先的选官制度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2)认识: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对文官进行科学、统-管理,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了 文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政府选拔了有用的人才。(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目的:落实儒家道德价值观;以社会教化辅助社会治安。(4分)(2)特点:治理色彩浓厚;有强制性;内容广泛,组织严密,职责清晰。(2分,答
18、出两点即可) 社会价值:规范乡民社会生活;稳定基层社会秩序;补充和强化法律的作用;劝民向善,化民成俗。 (6分,答出三点即可).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 亚洲香料产量巨大。(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口常生活;刺激了 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香料贸易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香料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间 经济的联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客观上有助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4分,答出两点 即可
19、).示例一论题:中华文化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不断丰富其文明内涵。(2分)阐述: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并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运 用于中国现实社会。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交流时期,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 并与西域诸国取得联系。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造纸术、政治制度等均对西域诸国产生了影 响,同时古希腊、罗马的诸多优秀文化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原。鉴真东渡、玄类西行, 昭示了唐朝开放和平的文化交往者的形象。这种开放包容的交往观和世界观进一步丰富了 “和合”理念的内涵,也为唐朝日后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分)总之,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漫
20、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 先进成就,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2分)示例二论题: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2分)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体,源远流长,呈现出自身独特的 特点与风格;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两汉以来,国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 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 化的优秀成分;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偏向;继承和 发扬优秀中华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8分)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源泉.我们应重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吸收。(2 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