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6399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30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一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版)l得道多助失道寡勖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 考点,文学常飒 卜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由此推出二得道落或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 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 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 子在儒家

2、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QT三里之城1方圆三强的内城。甯点,课后注释F池护城可:(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 界。(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 行仁政。(至极点。(15)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6)畔同“叛”,背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那么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

3、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二、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说明了作者什么主张?【答案】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仁政。补充: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 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 的比拟,阐述了 “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的论断,说明了施行

4、“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 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 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答案】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 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 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

5、粟非不 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 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答案】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 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 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 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

6、排比、比照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局部运用举例说明,下局部运用比照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答案】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说明他的政治主 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 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一)闹清下面立言完成以下小题。2023:中号曲M卜I,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备大者矣,然才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 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那么远者自亲;行其四恶,那么近者叛 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政:政令。佚乐:使安乐。危坠:危亡。生育:使生养繁息。欲: 欲望,亲:亲近。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8、)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那么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答案】C【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B.池:护城河/池塘;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应选C。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夫环而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那么近者叛之不效,那么治臣之罪 【答案】D【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去卜B.以:介

9、词,凭借/介词, 用;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D.那么:都是“连词,那么;应选D。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答案】(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 归顺他。(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顺(顺从)” 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宝(法 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 “(用原

10、文语句回答)比“天时” 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 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 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 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答案】人和从其四欲施行仁政(“得道)。【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1)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 “地利” 更重要;(2)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 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可知,“

11、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3)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说明了 “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 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参考译文:【甲】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 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比方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起 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不能 取胜的原因,这是因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方另外一座城)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12、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 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势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 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 能只靠锐利的兵器。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 人就越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连天下的人都 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会背叛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 假设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

13、我便 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 育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 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那么,是治国的法宝。(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

14、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乙】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修橹赖铝,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蚊附之回,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破国:攻破敌国。伐

15、谋:挫败敌人的计谋。修槽赖 辑f6n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距理(yin):构筑攻城的土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蚊附乱进。1 .解释以下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2)而城不拔者 拔: 【答案】(1)围。(2)攻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文实词的能力。作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特点,要根据 语境仔细辨析。注意课外文段中的词语在课内出现时的解释。2 .翻译下面的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兵不顿 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答案】(1)支持帮

16、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2)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那么。【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 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3【乙】文阐述的观点与【甲】中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阅读两文,疏通文字,读懂内容,由【乙】文内容可知印证了【甲】文“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这一观点。【乙】文参考译文:用兵的法那么是,能够保全敌“国”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国”而胜那么次之:能够保全敌

17、“军” 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军”而胜那么次之:能够保全敌“旅”而胜是上策,击破敌“旅”而胜那么次 之;能够保全敌“卒”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卒”而胜那么次之;能够保全敌“伍”而胜是上策, 击破敌“伍”而胜那么次之。所以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 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撞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 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域的方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盾牌、战车,准备攻城 的器械。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 情绪,驱使土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

18、依然未能攻克,这就 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那么。(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19、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天下顺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使者未说 【答案】外城;离开限制;归顺,顺从;派,派遣;说,通“悦”,偷快【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

20、根据句意和对文 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 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答案】天时7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 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 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 案:.天时/不如

21、地利;(2)岁/亦无恙耶?此题要注意把主语局部与谓语局部划开。3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苟无民,何有君?【答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 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苟”等字 词的翻译。4 .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

22、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 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那么大量运用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答案】以民为本; 排比;对偶; 问(答“反问”亦可)。【解析】比拟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和写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 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 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两文阐释的治国理 想可概括为“以民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对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为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耶? ”“

23、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 问末者耶? ”都运用问句。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 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24、也比不上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 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翻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

25、好,您不先问我们 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 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四)单项选择题1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委而去之*得道者多助以天下之所顺天下顺之*委而去之*得道者多助以天下之所顺天下顺之*A.环而攻之而不胜B.陈胜者,阳城人也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寡助之至【答案】c【解析】A.连词,表转折/表顺承;B.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判断/代词,的人;C.介 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凭借,靠;D.动词,到/代词,代指他(“多助之

26、至”的人)。2 .以下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连百万之军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 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A.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小城。之:结构助词,的;B.夫环而攻之: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之: 代词,它;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之: 结构助词,的;D.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之:结构助词,的;应选B。3.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

27、环 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答案】C【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B.池:护城河/池塘;C.委: 都是“舍弃”的意思;D.以:介词,凭借/介词,用。应选C。口人和。电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答案】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

28、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答案】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 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 向、内部团结啊。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 就少。寡助之至

29、,亲戚畔之;【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答案】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那么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考点8 课后习题 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 FwW失去民心。周文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

30、民拥护,贤土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 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二、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说明了作者什么主张?【答案】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仁政。补充: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 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

31、“地利”、“人和”三个条件 的比拟,阐述了 “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的论断,说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 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 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答案】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 使有得“天时”者

32、,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 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 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 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答案】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 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

33、 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 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排比、比照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局部运用举例说明,下局部运用比照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答案】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说明他的政治主 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一)闹话下面立言完成以下小题。2023:中号曲M卜I,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4、。夫环而攻之, 备大者矣,然才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 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那么远者自亲;行其四恶,那么近者叛 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政:政令。佚乐:使安乐。

35、危坠:危亡。生育:使生养繁息。欲: 欲望,亲:亲近。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那么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夫环而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那么近者叛之 不效,那么治臣之罪 3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故知予之为取者,

36、政之宝也。4 .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 “(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 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 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 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 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37、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乙】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修橹赖铝,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蚊附之回,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

38、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破国:攻破敌国。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修槽赖 辑*n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距理(yin):构筑攻城的土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蚊附乱进。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2)而城不拔者 拔: 2 .翻译下面的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3【乙】文阐述的观点与【甲】中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39、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 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40、 ”(选自战 国策齐策)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委而去之(4)天下顺之(6)使者未说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苟无民,何有君?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那么大量运用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四)单项选择题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环而攻之而不胜B.陈胜者,阳城人也 *C.固国不

41、以山溪之险D.寡助之至委而去之 *得道者多助以天下之所顺 *天下顺之2.以下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连百万之军3.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以钱覆其口专题30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一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l得道多助失道寡勖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 考点,文学常飒 卜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

42、重要因素, 由此推出二得道落或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 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 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 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QT三里之城1方圆三强的内城。甯点,课后注释F池护城可:(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

43、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 界。(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 行仁政。(至极点。(15)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6)畔同“叛”,背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那么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口人和。电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答案】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44、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答案】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 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 向、内部团结啊。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45、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 就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答案】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那么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考点8 课后习题 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 FwW失去民心。周文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土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 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解析版).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解析版).docx
  • 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30篇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原卷版).docx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30篇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原卷版).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1《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1《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1《马说》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1《马说》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3《虽有佳肴》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3《虽有佳肴》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5《诫子书》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5《诫子书》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4《孙权劝学》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4《孙权劝学》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9《大道之行》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9《大道之行》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16《曹刿论战》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16《曹刿论战》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4《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4《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含详解).docx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