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二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二打印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二- 内容解读1 .交代与信缘由。第一部分(第1段):文章开头,作者以冷静的口吻、客观的态度准备回答巴特勒 急切想要了解的问题,即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显 然,这里用“赞誉”表现出雨果对巴特勒这一意图的嘲讽,但又恰到好处地借用它来表 达自己对圆明园、对东方艺术的赞美及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对英法联军罪行的愤恨之情。“赞誉”一词,褒义贬用,贯串全文,为这封信奠定了感情基调。2 .热情赞美与强烈谴责。第二部分(第2-9段):热情地赞美了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 军的罪恶行径。这是全文的核心
2、。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描绘、赞扬,激发 了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地谴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把他们劫 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2-3段):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 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 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也属于全人类。首先,作者十分中肯地赞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 圆明园。”接着,将这一“世界奇迹”和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作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 术价值。然后,作者乂指出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的不同。巴特农神庙
3、仅仅是“一件作品”, 圆明园则不同,它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西方艺术的典范巴特农神庙都无 法与圆明园相比,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的奇迹是任何辉煌灿烂的 艺术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之后,作者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思绪的闸门开启,他连 续运用了几个祈使句,把读者带入规模巨大、神奇美妙的圆明园中,圆明园的恢宏气势、 富丽堂皇顷刻跃然纸.匕 作者没有对圆明园中的任何一座建筑物加以具体描绘,而是用 墨如泼地渲染圆明园的“规模巨大”,展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言语无法形容的 建筑”。这样描写,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这一 “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由衷的 赞美之情,也更能唤起人们对
4、圆明园的遐想。提示:朗读时语速稍快,用冷峻、嘲讽的语气,读出激愤之情。五 课堂总结作者运用铺陈、类比的写法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有很 强的感染力;同时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的罪行给予辛辣的嘲讽,极具批判力量。六 板书设计清桐的头脑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产明园赞美奇呵: 蓝致巴特勃上尉的信I侵略者讽剌强盗J股二一2 公正的立场七 布置作业合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一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一一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一一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的夙愿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
5、什么?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 悟和进步?-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 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最后,作者直接议论,指出“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 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圆明园是同希腊的巴特农 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辉煌艺术珍品齐名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文章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誉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作者巧借巴特勒 的,赞誉,一词,改变,赞誉,的对象,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赞美,对中国 人民的同情。巧用“赞誉”一词,是对巴特勒看法
6、的反对,也为下文直言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径做铺垫。第二层(第4-9段):用“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一句引入。这一句独立成段, 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前一段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 愤慨之情。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 的讥讽愤怒地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作者首先叙述了两个强盗劫掠、焚毁圆明园的事实,以强盗喻英、法帝国,真是一 针见血,入木三分。接着,作者直抒其言,慷慨议论:“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 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此处,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语这 一修辞手法,
7、达到了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的艺术效果,也使主题表达得更鲜明、更 突出。行文至此,作者愤怒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他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地指出:“将 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我希望有朝一日,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巴特勒急于知道的 作者的观点一一书信的主旨,全部生动形象、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文章的这一层,也由“赞誉” 一词统领,可见“赞誉”的实质就是对英法联军强盗 行径的揭露和控诉。3 .呼应开头,表达控诉。第三部分(第10段):文章最后一段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 誉”呼应开头,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
8、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此处的 “赞誉”一词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彻底否定。巴特勒上尉恬不知 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期待雨果对此次胜利给出赞誉。雨 果在激愤之下,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活画出 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二 技法总结 .一、r- / I J O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铺陈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看法, 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 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展现于
9、世人眼前。圆明园是属于人类的, 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后世观赏,但是,它被劫掠、焚毁了。作者 尽情挥泗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做铺垫。2 .鲜明准确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一 东方艺术典范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 对它进行劫掠、焚毁后的残破相比,突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 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 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 个强
10、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 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 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3 .辛辣的反语。反语是指用正面话来表达反而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本文中有 许多地方都运用了反语,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漂亮” 本是褒义词,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也属于褒词贬用,表明了作 者强烈的愤慨之情。“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 国的全部赞誉。
11、”这两句话极具讽刺效果,严厉地指责英法联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不以抢劫为耻,反以为荣的无耻嘴脸。三 主题概括资料库1特勒上尉的一封信。雨果在信中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 文明的圆明园,愤怒地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劫掠、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他 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之情,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 伟大气魄。1 .作家作品。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2 .文体知识。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书信由笺文和封文两 部分构成。笺文(信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内容
12、包括寄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问候、 对话、祝颂等。书信在写法上比较灵活,但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要求:一是必须合乎规 范;二是必须言之有物,通情达理。3 .作品背景。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I860年10月6日, 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 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 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诸国签 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4 .相关史事。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
13、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 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园中收臧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1860年,英、法 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 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 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乂放火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升腾的浓烟弥漫北京 城上空,遮天蔽日,久久不散。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字词库怯琅(fdldng) 脂粉(zhi) 惊骇(hdi) 箱箧(qie) 劫掠(Itie) 野蛮(mdn) 瞥见(pi。) 晨啜(xi) 朱.(li)2 .根据拼音写字词。chdududn (绸缎) li
14、UH (琉璃)zang (赃)物zhl (制)裁眼花lido (缭)乱 富丽堂hudng (皇)3 .解释下列词语。(1)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2)制裁:强制管束、处分违法乱纪的人。(3)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4)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5)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6)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7)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成就。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 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3 .理解本文在写法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
15、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一父圆明园被毁视频)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座被誉为“万 园之园”的圆明园成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是 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入二:“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 东方有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可惜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只有一片断壁残垣。历史记载了这耻辱的一页,I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强盗般的卑 劣行径劫掠并焚毁了
16、圆明园。(出示圆明园相关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倾听文学大师正义的呼声。导入三: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侵略者的满载而归宣告结 束,巴特勒上尉希望声名显赫的文学大师雨果先生为其远征中国的“胜利”捧场,然而, 雨果的回应,令其大失所望。作为一名法国人,雨果以清醒的头脑、正义的良知、公正 的立场尽显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 勒上尉的信,去感受他那捍卫公理的凛然正气吧!二自主预习1 .了解作家作品。2 .了解写作背景。3 .检查字词情况。三 整体把握 ?一 I 99 I 【明确】雨果高度赞美圆明园,
17、愤怒谴责英法联军劫掠、毁灭圆明园的罪行,表达 了对本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2.作者是怎么写的?(1)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第二部分(第28段):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 罪行。第一层(第23段):介绍了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第二层(第48段):抗议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第三部分(第910段):再次表明自己的批判态度,并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 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2)理清作者的思路。方法回顾:第一,抓住论
18、题;第二,概括段意;第三,划分层意;第四,辨析层次 间的关系;第五,整合语言,分析概括论证思路。表述时加上表示关联的词语,如“首 先” “然后”“最后”等,将内容用关联词连缀即可。【明确】作者首先交代了写作缘由,明确了论题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接 着对圆明园进行了梦幻般的描绘,高度赞美圆明园;然后用“奇迹已经消失了”引出对 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暴行的揭露,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最后以“我证实”的话 语,突出表明批判英法联军暴行的观点。作者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拓展延伸,明辨是非至母院被烧毁一事,谈谈你的看法。(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迹被毁不仅是国家之炀,更是全人类文明的损失。
19、五 课堂中结1寸信既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又 讽刺了侵略者,勇揭真相。文章深刻的内涵包含在极具特色的语言中。下一节课,我们 就来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六 布置作业少优美的或富有内涵的句子,并做批注。(不少于5句)第二课时一 新课导入立学习,了解了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了课文 后的整体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这封书信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课 文,透过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伟大的胸怀和品格。二 运用对比,论证严密和谴责英法联军调换顺序?【明确】不能。作者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好,然后再展示它的惨状,更能激起人
20、们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如果一上来就谴责英法联军,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感受不到这种 愤慨的情绪。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展现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态度。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1)称呼的对比。“先生,一“强盗,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倾向,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以巴 特勒为首的英法联军的谴责与批判。(2)目的的对比。巴特勒上尉的目的是利用雨果为英法联军的行为正名,而作者的目的是揭露英法联 军的暴行。(3)其他对比。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希腊的古建筑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个东方艺 术典范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进行劫掠、焚毁后的残破相 比,暴露出
21、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 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 “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 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 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进行劫掠、焚毁后的残破相 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 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 “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 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
22、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 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教师小结】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形成强烈的反差,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 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也体现了议论性文章论证思路的严密性。铺陈类比,表达赞美g明园的美。2 .说一说,你从雨果的文字里读出圆明园美在哪里。3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具体例子,讨论、理解本段语言上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1)铺陈手法的运用。铺陈手法,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的一种写作手法。文中用“请你”引起一连串的精彩描绘,展现圆明园令人惊骇且不可名状的梦 幻般的美妙。通过具体描绘,向人们展现了圆明园是怎样一
23、座华丽而伟大的建筑。雨果并没有到过圆明园,他是借助想象,引导人们感受圆明园的美丽神奇,为后文 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做铺垫。(2)类比手法的运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事物的刻画突出本体事物,更浅显形象地加深对本体事物的 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发读者的联想。文中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 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剪影。(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 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比喻)“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
24、院,而东方有 圆明园。”(排比)【教师小结】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赞颂了圆明园的精美绝伦,它是人们 心中最完美的一个“梦”。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代表,它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还属 于世界人民。同时,为下文对焚毁这一名园的强盗行径的义愤之情做铺垫。四运用反语,辛辣讽刺曰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反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起直白的表达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 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反语一般有两类:表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 得较为普遍,多用于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特别是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 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批判性和嘲讽性。表亲昵、幽默的反
25、语。它一般用 于日常生活中,多用于对同盟者或自己亲近的人,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 情,如用“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2 .教师示范。“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明确】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丢脸的,失败的。运用反语,讽刺批判了巴特 勒上尉无耻、可笑的丑恶嘴脸!3 .学生探究。(1)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 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明确】他们的行为是肤浅的,丑恶的,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深度之深。(2)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笑嘻嘻地回到欧洲。”【明确】典型的词褒义贬
26、,两个感叹号连用,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表 现了作者极大的愤慨,实际上是说他们犯下滔天大罪,一无所获。(3)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 干的事情。”【明确】意思是“野蛮人”创造文明,“文明人”践踏文明,正好反过来说,具有 强烈的讽刺意味。(4)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明确】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不是“赞誉”,而是谴 责!4 .学生自由朗读作者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加深对运用反语句子的理解。提示:朗读时语速稍快,用冷峻、嘲讽的语气,读出激愤之情。五 课堂砥件,一二,:类比的写法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有很 强的感染力;同时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的罪行给予辛辣的嘲讽,极具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