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分类梳理+真题练习专题11 古诗词阅读之内容理解(学生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分类梳理+真题练习专题11 古诗词阅读之内容理解(学生版+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学生版专题11古诗词阅读之内容理解考点概述古诗词的赏析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课标明确指出:诵读古诗词, 能正确理解基本内容。但因为诗歌具有语言凝练、言简义丰的特点,还借助留白等表现手法艺术地表现主 旨,因而考生在理解诗词内容时,存在以译代析、表达生硬,只抓一点、不顾整体等问题。理解诗歌内容命题方式通常有:L某一句诗有哪些含义?2 .诗中的某个词语,内涵是什么?3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中主人公为何产生这样的情感?4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产生某种情感的原因。题型阐释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
2、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 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 “某个词,包含哪 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精题回放:例1.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问题: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答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11古诗词阅读之内容理解考点概述古诗词的赏析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课标明确指出:诵读古诗词, 能正确理解基本内容。但因为诗歌具有语言凝练、言简义丰的特点,还借助留白等表现手法艺术地表现主
3、旨,因而考生在理解诗词内容时,存在以译代析、表达生硬,只抓一点、不顾整体等问题。理解诗歌内容命题方式通常有:L某一句诗有哪些含义?2 .诗中的某个词语,内涵是什么?3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中主人公为何产生这样的情感?4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产生某种情感的原因。题型阐释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 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 “某个词,包含哪 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精题回放:例2.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
4、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问题: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答案】:满头白发,愁苦不堪。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粹,春天的凄凉景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2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写诗句不得分。)例2.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问题】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 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
5、理即可)闯关策略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 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 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譬如例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 应该有四项:(1)向远处看,如眺望;(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 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 作
6、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 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如此我们就知 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例2,如果是世俗追逐 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假设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 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 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
7、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技巧点拨】诗歌具有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的特点,常常因此而省略许多内容;又由于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常会打乱语 序。所以,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时.,常常需要像读文言文一样,要抓住重要信息,补充省略的内容,还原句子 顺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理解古诗要做到 四必看”:必看题目(识题定类),必看作者(知人论世),必看注释(关 注典故),必看名句(赏析重点)o要学会“泡”,从诗中提取出“人、时、地、事、景、物、情、理”等相关 信息。还要学会归类整理,比拟鉴
8、别,最终做到不仅要努力把握古诗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 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样才能算真正地读懂诗歌。一、看标题,明意思。“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 很多诗词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学生要明白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阅读诗歌题目开始来读懂诗歌 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题目是“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与内容无关),交代了写作的 主要内容。四、看注解(小序),探缘由。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抒发的特定的情感,注释和小序往往解说作品的写作原因、背景,所 以,通过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
9、容利情感。注解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另一方面也会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特别是在考试试卷中,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的 暗示。五、品诗句,通内容。L读字词,通大意。要过语言字词关,能顺畅无碍地读懂诗歌的字面含义。句要一联一联地读,词要 一句一句地读,必须扫清文字理解的障碍。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文言,文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 词类活用的现象比拟普遍,还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就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积累的工作非一日之功,贵 在长期坚持。2 .辨语序,补省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歌,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 穷”,因为声律要求和修辞的需要,诗词的创作需要
10、押韵、考虑平仄的变化等,所以诗歌的语言凝练、富 于变化。辨析语序的倒装,就要从事理上,从上下文的内容上还原颠倒的语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辨析句子内容的省略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 空白。在阅读时采用“补白”的方法,依据上下文或全诗的情感主旨去揣测省略的内容,读出“言外之 章”。3 .析意象,晓含义。用意象表达情感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一方面,学生应积累那些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 展,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蕴,符号化了的意象。另一方面,注意相同的意象在诗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如 对柳树的吟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
11、月春风似剪刀J (贺知章咏 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对同一 事物不同的态度反映诗歌表达情感的不同。“诗言志”,只有读懂了情感,才真正读懂了诗歌。古代诗歌 表达情感往往不是直白的,而是借助某些具体的意象或意象群“兴寄”,如梅花、竹、柳、松树等,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形成含蓄的美。如陆游卜算子咏梅,外表上写的是梅花,实际上,作者运用兴 寄手法,借物抒情,物我同一,以梅花自比,表现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和遭遇打击后的凄凉无奈。4 ,抓诗眼,悟情感。“诗眼”即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
12、 神的一个字,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其中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一个“低”字,抓住了景 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那么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 说江清“月近人”呢?当然,除了要符合音韵、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日暮客愁新”,所以月亮 成了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抚慰漂泊流浪之人。司国国编 01-2022年海南省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 .本诗颔联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6 .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答案】5. (2分)比喻 对偶【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辨析。首先明确颔联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两句。然后疏通诗歌大意可知,该句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柳絮”,将“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浮 萍”,由此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外,该联中“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 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6. (3分)例如:这一诗句
14、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 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 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评分标准:诗句内容理解准确给1分,爱国主义精神理解恰当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诗句传达出的精神的理解。作答时,首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自 己的感悟谈理解即可。 02-2022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15、玉龙为君死。17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1分).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案】17.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1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切不可理解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前三联写出战争的艰苦性和战争 的惨烈,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誓死报国的决心。由此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 神和誓死报国的决心的赞美。18.例如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
16、,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 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例如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 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例如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 反差,肃杀的景象那么可以从正面烘托。(有明确观点,1分;分析合理,2分。共3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判断“秋色”是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要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从“霜重鼓寒声不起” 一句,可以看出“秋色”可以是肃杀的景象;从“黑”“金”“燕 脂” “紫” “红”等描绘色彩的词语,可以看出“秋色”
17、也可以是绚烂的景象。考生据此表达观点,恰切 分析即可。 03-2022年武汉市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氤。【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 统辖。以下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
18、雨天声势浩大。D.尾联错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答案】C(3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C项表述不正确。颈联描写了瀑布的神采声威。阳 光照耀下,远望瀑布,好像彩虹当空;天气晴朗时,又好像听到如狂风骤雨般浩大的声响。【诗歌翻译】阳光映照下的瀑布从万丈山间落下,遥远的天边经升腾起半红半紫的水汽。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阳光照耀下,远望瀑布,好像彩虹当空;天气晴朗时,又好像听到如狂风骤雨般浩大的声响。这庐山多秀丽的景色,(但瀑布最为突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 04-2022年苏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
19、0题。题云山图二首(-)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沈周(二)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注】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3分)9,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黄鹤一去不复返, B.天平山上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 D.朝辞白帝彩云间,白云千载空悠悠。 云自无心水自闲。 一
20、片孤城万仞山。 千里江陵一日还。(崔颍黄鹤楼)白居易白云泉)(王之涣凉州词)(李白早发白帝城)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3 分)【答案】8. (3分)抓住诗句中“溪山” “草堂”“白云”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 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9. (2 分)B【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仔细阅读两首诗,抓住(一)诗中的“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二)诗中的“草堂亦许白云分”“云相接”“云送君”等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所写 的云都传达了悠然闲逸的意境。然后结合学习积累分析四个选项。A项,“白云
21、千载空悠悠”传达了岁 月难再、世事苍茫之感;B项,根据“云自无心水自闲”可知,其展现了诗人醉情山水的闲情逸致;C项,“黄 河远上白云间”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展现出壮阔的意境;D项,“朝辞白帝彩云间” 写出白帝城地势之高和其早晨景色的大好气象,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悦。据此可判断答案选Bo10. (3分)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 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 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05-2022年广西百色市】阅读下面
22、这首诗,完成1516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16.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4分)【答案】15. C16.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
23、中的意象表达深刻的道理(1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1分),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 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2分)。 06-2022年湖北省十堰市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选自陈子昂集)9 . “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 “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10 .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 ?从诗中找出理由。【答案】9.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10.明君不见(不见古贤),壮志难酬(不见今贤),人生短暂(天地悠悠),孤独寂寞
24、(单独 孤单)。 07-2022年怀化市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首联抓住了 “”和“两个形容词,描绘了 的景象。(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答案】(1).破 .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2)参考答案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 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参考答案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
25、花鸟拟人化,花鸟 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08-2022年随州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忆邢惇夫(宋)黄庭坚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注释】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 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10.以下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B.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C.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
26、D.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1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0.D11.例如: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邢惇夫的怀念,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伤感、 悲叹;对人生易逝的慨叹;对随州的赞美)。 09-2022年镇江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宅白居易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注释】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小宅”除了 “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8 .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9 .以下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27、回也不改其乐。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例2.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问题】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闯关策略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 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
28、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 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譬如例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 应该有四项:向远处看,如眺望;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 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 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 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如此我们就知 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
29、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例2,如果是世俗追逐 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假设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 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 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 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 呢?【答案】8,地处市井(或“毗邻百姓”);建筑简陋(或“屋内陈设简陋” )o (意
30、思对即可)9 .不设统一答案。例如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说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 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例如二:运用村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或“以小宅类比古 人的陋室”),隐含以“贤人”自居之意,抒发自己虽居小宅,但心胸宽广的情怀。(意思对即可)11. C 10-2022年南充市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以下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
31、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 落寞的情绪。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似乎可以洗濯身 心,放飞灵魂。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 空寂中的禅意。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 摹和词藻取胜。(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 A(1)例如:尾联运用了 “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如答成“以动衬静”亦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 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
32、淡泊的情怀(意对即可)。 11-2022年福建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4.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C.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D.这首词以幽默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5. “
33、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4.(3分)C【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拄竹杖,穿草鞋,走得比骑 马还轻便,传达出一种沉着自在、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故C项“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表述有误。5.(4分)“风雨” “晴”喻指人生的逆境与顺境,不管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不 管它是有风雨还是放晴。这里的“风雨” “晴”既指天气,也喻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传达出词人不管雨天晴 天、逆境顺境都能坦然接受的旷达态度
34、。考生据此分析即可。【技巧点拨】诗歌具有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的特点,常常因此而省略许多内容;又由于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常会打乱语 序。所以,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时,常常需要像读文言文一样,要抓住重要信息,补充省略的内容,还原句子 顺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理解古诗要做到四必看”:必看题目(识题定类),必看作者(知人论世),必看注释(关 注典故),必看名句(赏析重点)o要学会“泡”,从诗中提取出“人、时、地、事、景、物、情、理”等相关 信息。还要学会归类整理,比拟鉴别,最终做到不仅要努力把握古诗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 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样才能算真正地读懂诗歌。一、看标题
35、,明意思。“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 很多诗词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学生要明白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阅读诗歌题目开始来读懂诗歌 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题目是“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与内容无关),交代了写作的 主要内容。二、看注解(小序),探缘由。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抒发的特定的情感,注释和小序往往解说作品的写作原因、背景,所 以,通过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注解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另一方面也会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特别是在考试试卷中,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
36、的 口立 口曰不。三、品诗句,通内容。1 .读字词,通大意。要过语言字词关,能顺畅无碍地读懂诗歌的字面含义。句要一联一联地读,词要 一句一句地读,必须扫清文字理解的障碍。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文言,文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 词类活用的现象比拟普遍,还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就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积累的工作非一日之功,贵 在长期坚持。2 .辨语序,补省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歌,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 穷”,因为声律要求和修辞的需要,诗词的创作需要押韵、考虑平仄的变化等,所以诗歌的语言凝练、富 于变化。辨析语序的倒装,就要从事理上,从上下文的内容上还原颠倒的语序。如“秦时明
37、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辨析句子内容的省略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 空白。在阅读时采用“补白”的方法,依据上下文或全诗的情感主旨去揣测省略的内容,读出“言外之 音”。3 .析意象,晓含义。用意象表达情感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一方面,学生应积累那些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 展,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蕴,符号化了的意象。另一方面,注意相同的意象在诗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如 对柳树的吟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J (贺知章咏 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对同一 事物不同的态
38、度反映诗歌表达情感的不同。“诗言志。只有读懂了情感,才真正读懂了诗歌。古代诗歌 表达情感往往不是直白的,而是借助某些具体的意象或意象群“兴寄”,如梅花、竹、柳、松树等,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形成含蓄的美。如陆游卜算子咏梅,外表上写的是梅花,实际上,作者运用兴 寄手法,借物抒情,物我同一,以梅花自比,表现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和遭遇打击后的凄凉无奈。4,抓诗眼,悟情感。“诗眼”即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 神的一个字,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其中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一个“低”字,抓住了景 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那么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 说江清“月近人”呢?当然,除了要符合音韵、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日暮客愁新”,所以月亮 成了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抚慰漂泊流浪之人。 01-2022年海南省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惶恐滩头说惶恐, 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零丁洋里叹零丁 留取丹心照汗青.本诗颔联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
40、遇。5 .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02-2022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7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1分).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03-2022年武汉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
41、空水共氤氤。【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 统辖。以下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D.尾联错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 04-2022年苏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题云山图二首沈周(-)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42、 闲来洗砚写云山。(二)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注】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8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3分).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颖黄鹤楼)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
43、例,作简要分析。(3 分) 05-2022年广西百色市】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16.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0
44、6-2022年湖北省十堰市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选自陈子昂集)9 . “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 “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10 .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 ?从诗中找出理由。 07-2022年怀化市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首联抓住了 “”和“两个形容词,描绘了 的景象。(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08-2022年随州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45、忆邢惇夫(宋)黄庭坚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注释】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 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10.以下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B.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C.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D.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1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09-2022年镇江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
46、小题。小宅白居易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注释】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小宅”除了 “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8 .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9 .以下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2022年南充市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以下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 落寞的情绪。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似乎可以洗濯身 心,放飞灵魂。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 空寂中的禅意。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 摹和词藻取胜。(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1-2022年福建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