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市南康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康市南康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请考生注意:1 .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 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 .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6月2日,记者获悉,为促进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经 江西省政府同意,江西省已正式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地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据统一标 准进行规范设置,如违反相关规定,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见
2、规定,各地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据统一标准进行规范设置。师资条件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有相对稳定 的师资队伍,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 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要严甭处理,直至取消有关教师的教师资格。坚决禁止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招生, 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校外培训机枸和相关人员 责任。对于违反相关规定,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开展与招生入学挂钩的活动和行为的民办中小学校,要约谈学校举办 者,并依法查处。此外,要强化考核问责,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造成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力、
3、中小学生课外 负担过重、人民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地方及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要严肃问责。(摘编自“新华网” 2019年6月3日,江西为校外培训机构念紧箍咒,下课时间不得晚于20时30分)材料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根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中小学阶段学 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 3% (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 生均支出为2697元。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从地域来看,东北部地区生均支出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此外,一线城市学生的平均校外培训支出达77
4、81元/ 年,二线城市为4863元/年,其他县市(含农村)仅为2395元/年。(摘编自“中国新闻网”,调查:近半数中小学生参与过校外培训,年均支出5616元)材料三:还记得那个暑假要上11个培训班的孩子,真的是放假还不如不放假,放假好像更累了。虽然国家禁止在职教师校 外补课,但是暑期培训班招生依旧火热。当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存在,当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当整个社会的教育状 态依然功利,校外培训机构就会经久不衰,市场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只要中高考存在学生对于成绩有要求,家长就会 不遗余力的给孩子报培训班,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算输了,也要利用暑假追回来。莫名的有点心疼现在的学生,每年上
5、培训班的时间都快和上学的时间差不多了,周末、寒暑假都在补课,真的是 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记诵变得非常重要”说法绝对,原文是“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当是”带有揣测意味,选项的 表述则过于肯定。此外,以偏概全,文中为“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 “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 的心理因素存在“。故选C。2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 与文章
6、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析有误,据第一段和第五段开头“综上所述”,可知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 另外,“并列结构”错,分述部分不是并列结构。故选A。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7、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 一致。A项,“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观点牵强,语言学家对语言现象异常敏感,对语言特征及语言规律 理解很深,但不一定长于文学鉴赏。文学固然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与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B项,“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失之武断,“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的演化是渐 进的,人为的“改造”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C项,“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神益”夸大其词,“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与“诗歌的复兴”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D。【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
8、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 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 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 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 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
9、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 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1.2. AB【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 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A项,“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绝对化。原文说,“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 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原文说“很难”,并不完全没有可能。故选A。1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
10、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 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以偏概全。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有 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故选A。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 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推断错误,原文只是说
11、“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并未对富家的财富转移 对象进行分析。C项,“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以偏概全。原文说“这些现象都 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 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原因。D项,“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错误。原文说,“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土族社会”,注 意原文中的“半”字。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 和概
12、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 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 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4、1. CB2. D(1)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2)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
13、得到赏赐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 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齐王”是“谓”的对象,构成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由此可 排除选项BD; “车裂”做后句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所以可排除选项A。句子翻译: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 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故选C。1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14、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 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张仪”错误,“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故选B。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 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辨析。D项,“燕人对此深感叹服”错误,原文表述为“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并不是选项中的“燕 人对此深感叹服。故选D。3 .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 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说”,游说;“左右”,名词,左右的人,周围的臣子;“素”,向来;“习”,熟悉;“少”,动词,轻视,瞧不起;“弗”,表否定,不。(2)中,“困”,困窘不堪;“故”,所以;“望”,埋怨,责怪;“深”,深深地;“后”,方位名词作动词,把 放在后面。【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
16、定关键字进行翻 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 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 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啸!”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
17、闭门不出,把自己 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 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 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 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 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泰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
18、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 ”他的嫂子伏俯在 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 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 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 良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 ”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 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
19、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 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 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 到赏赐了。”齐宣王去世,酒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潘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高高地建筑宫室大规模地开 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齐国大夫中 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 而没有抓到。苏泰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 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
20、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 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分”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 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5、1. A2.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在纷乱的战争 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作者借此表达
21、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 之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穷”并 非生活的贫苦,而是境遇的困窘。“居穷道不穷”:指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故选A项。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简析诗歌颈联情景交融的妙处,考生赏析时,侧重于对诗歌的颈 联情景交融特色的分析,作答时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
22、。先初步解读诗歌颈联两句“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 池中”的意思,即: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竹影”与“泉 声”,诗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 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 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23、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6、近日,“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在波兰雅盖隆大学举行。该系列活动以多样的形式研讨并推 广中医文化。其中“印象中医”系列讲座反响热烈。【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关键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要逐段分析概括,最后合并整理,并注意字数要求。第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可概括为:近日,“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在波兰雅盖隆大学举行。第二句 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可忽略。第二段第一句可概括为:该系列活动以“多样的形式” “推广”中医文化;第二句是与会人员研讨“交流”中
24、医文化; 第三句写“印象中医”养生大讲堂“反响热烈”;第四句写与会人员深入“交流”中医文化,但与第二句重复,可忽略。最后将信息合并成一句话即可,一定要注意字数的限制。7、(D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怯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 各自的门户。“惊蛰”来了,万物复苏。青草破土而出,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 初萌的角。田野里,十几只无规则疾飞鸣叫的小鸟,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云色近似泥土,落 下来便会无影无踪。(2)我支持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安装监控系统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督促措施。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
25、的 自觉性,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益的。诚然,没有人喜欢一直生活在监控之下,但是从课堂的意义来看,课堂是教书 育人的园地,是莘莘学子勇攀知识高峰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鹫的学习才是正途。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 斜”,若是我们都能做到认真听讲,就算按照监控系统也不会有如坐针毡的感觉。(3)也许您只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不知名的陌生人,但是您在我心中留下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让我看到了自己心 灵深处的渺小。也许您的身份是卑微的,但您的行为却是高尚的,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冷漠。不知名的车夫,请接 受我的敬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从惊蛰芒种
26、立秋大 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然后结 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回顾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再加以描述。如“惊蛰”,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你听到雷声了吗?蛰伏在土壤中小动物们醒了吗?如“春分”,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有没有注意到昼夜差不多平 分了,开花的植物越来越多了?如“清明”,可以思考如下问题: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桃李梅杏你是否还傻傻 分不清?如“谷雨”,雨水增多了,谷类长势甚好,又有一些植物开始开花了。如“立夏”,吃了椿芽,感受到夏天 的气息,虫子也多了起来。知道了这些,然后进行描写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微
27、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 对,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然后分析材料中涉及的事件是什么,支持者的理 由是什么,反对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即可进行写作。从材料来看,事件是“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的作用是“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 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督促学生的学习,目 的是好的,所以支持者可以从这种做法的目的、学生的责任以及课堂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分析,如反对可以从
28、这种做法 侵犯学生的隐私方面分析。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表明观点,然后陈述理由。(3)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 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然后回顾这些文章,找出文中谁对谁有“悔恨之情”,“悔恨”的原 因是什么,接着安装要求进行写作即可。如呐喊中的一件小事,文中主要塑造两个人物形象,“我”和“车夫”, 人力车夫撞到人但并没有其他人看见,他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我” 一开始对“车夫”的做法是不 以为然
29、的,“我”认为老妇人并没有受伤,便对车夫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还怪车夫多事,后来“我”认 识到了自己思想的武断,掏出一大把铜元给车夫。从中可以看出,“我”一开始的做法和想法是错误的,最后想要用 钱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显然也是错误的,所以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表达对车夫的悔恨之情。8、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 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 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人过 河却不收
30、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 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 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 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 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
31、意发挥和联 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 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 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如 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 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
32、显出的精 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出恰当的评价。9、例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 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所以她专业用功,最后得 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 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
33、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 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 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 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 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
34、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 尊重他爱戴他。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 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 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 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 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
35、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 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 统。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 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解析】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 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
36、写作,故材料作文又 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 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这一类型的题目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表达交流部 分:学会辩论一学会反驳。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提高核心素 养。不管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话语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 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
37、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 物。考生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 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立意:(1)从正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2)从反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仰之。素材:(1)谭嗣同从容就义。1898年6月8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 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 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禧发动政 变之前,谭嗣同的父
38、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 受刑前,他面对上万围观群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刘光第、 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位义士,个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高尚的节操, 为世人所景仰。(2)齐白石的民族气节。齐白石,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现代国画大师。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时,他已70高龄, 他愤然辞去北平艺专教授职务,闭门谢客,表示不与敌伪合流,尽管天气寒冷,全家宁愿受冻,也不领敌伪的施舍, 拒绝卖画给敌伪人员,为了摆脱敌伪的纠缠,他先后在门上贴上告白:“白石老人心
39、病发作,停止见客”“切莫代人 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 “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后来干脆写:“白石已死”。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 为世人称道。(3)苏格拉底坚守哲人的节操。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 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 刑。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 就可以放过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 值得后世景仰。结构层次:文
40、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开篇提出论点“行高于人,众必仰之”,然后联系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进行分析,论 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紧接从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猜神,论证“行高于人, 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最后通过孔子、司马迁的事例,论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 优良传统此外,最后再次点题。文章结构安排清晰,议论分机有说服力,语言表达朴实、准确。【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 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
41、 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 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 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 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 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 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42、的一个显著特点。抓住一切时间。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从小接触的东西就很多,见识方面自然是以前的孩子比不上的。但还是希望家 长能给孩子一点喘息的时间,不要把时间全部用学习填满,也要有休息放松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摘编自“上考网”,在职教师禁止补课,校外辅导班为什么依旧招生火热)材料四:欧盟一份报告显示,在一些欧盟国家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聘请了家教,补习热潮正在向欧洲蔓延。巴西:对里约 热内卢公立学校的研究发现,超过50%的学生接受课外补习。埃及:五年级有2%学生接受补习,八年级有74%的学生 接受补习。印度:70%的城市学生接受一个或多个科目的课外补习。毛里求斯:中学二年级有56%
43、的学生接受补习,中 学五、六年级达到100%。马来西亚:城市学生有59%接受补习,农村有28%。日本:课外补习热已经持续“高烧” 了 40多年。韩国:中小学生参加过补习的比例为88.8%,课外辅导教育市场的规模为33兆5000亿韩元,相当于韩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3. 95%o(摘编自“人民网”,补习热全球蔓延,决策者完善教育内涵科学教育破解).下列不属于江西省意见要查处的行为的一项是A.某些校外培训机构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B.某些中小学教师业务不熟,有些内容课上没有讲。C.中小学教师诱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D.某些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联合招生。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44、确的一项是A.江西省日前正式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对违反相关规定者,将依法依规严肃 处理,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B. 2017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仅中小学阶段,就有近半数学生参加过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全国校外培训 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C.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就全国而言,中小学生在校外培训的金钱消费方面,城乡之间的差异 并不显著。D.有来自欧盟的报告显示,补习热潮也正在向欧洲蔓延,某些欧盟国家中甚至出现了超五成的中小学生聘请了家教 的现象。3.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下校外培训愈演愈热的原因。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是语
45、言的艺术,文学的某些特点是由语言文字决定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单音节文字,一般地说,每一符号都单独包含音、形、义三要素。在汉语的文句中,单词 不因词性、时态而发生变化,作为词而存在的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并不被完整的句子“吞没”,仍然具有直接指示意象 的功能;汉语文句的语法也并不是十分严密的,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不仅需要通过语法惯例和规则来理解同时也需 要通过对若干单词所形成的意象集合来体会。这种语言用于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时会有较多的困难,但用于表现诗化 的印象、联想,用于包容歧义和暗示却十分合适。而汉字的单音节特征又使得汉语作品很容易写得音节整齐而匀称,并便于对偶的形成,再加以适当的押韵,文句
46、更富于美感。所以,不仅仅是诗歌,在先秦各类著作中,如易经老子庄子荀子等等,都有广泛运用韵文 的情况,那种不怎么严格、看上去似乎是自然形成的对偶句也颇为多见。这种现象的形成,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 需要这在书写不便的上古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在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诗经所收作品,时间和地域跨度都很大,但几乎全都是使用 整齐的四言句式,这无疑是人为修饰的结果。这一现象或许与当时使用的音乐的特点有关,但考察后世入乐之作的一 般情况,可以发现句式不齐也并不一定妨碍文字与乐曲的配合,所以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写作或者改定那些
47、作品的人看来,诗歌需要有某种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殊形式。而追求形式的精致,后来成为古典诗歌十 分突出的特点。对于语言形式美感的追求,更有一种泛化的倾向,这不仅显示在介乎诗文之间的特殊文体赋中,表现 在骈体文中,许多散文在韵律、节奏方面也有精致的讲究。综上所述,可以说汉语总体上是一种诗性特征十分强烈的语言。而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人所知道的、人所 能理解的世界就是人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的世界;一种语言的特点直接显示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与心理结构。 所以,尽管中国文化很早就脱离了神话的笼罩,但汉语的上述特点却证明,在日常的生活里,人们仍然保留着很多偏 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具象性的感受
48、、暗示的诱导、活跃而无定则的联想等等精神现象,对人们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活 动一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显得特别重要,显然有着非常深层的原因。 (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虽作为词而存在,但不会被完整句子“吞没”。B.汉语作品容易写得音节整齐匀称,便于使用对偶句式,这些都与汉字的单音节特征有关。C.上古时代书写不便,记诵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先秦不少典籍中都广泛用韵,对偶句也多见。D.不仅赋和骈体文追求语言形式的美感,许多散文也如此,体现在韵律、节奏方面的精致讲究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概括文章主旨,分述部分以并列结构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B.文章运用“单词”“词性” “时态”等原属西方语言学的概念,不无中、西语言对比之意。C.文章举诗经几乎全是四言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诗歌很早就开始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D.文章多处出现“当是” “或许”“恐怕”等词语,体现了论述文注重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决定了文学的某些特点,由此可知,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B.汉语不大适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