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制药》课程实施大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6880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9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制药》课程实施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医药学概论制药》课程实施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制药》课程实施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概论制药》课程实施大纲.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药学概论课程实施大纲目录1 .教学理念13.课程介绍31 .1课程的性质32 . 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32. 3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3.教师简介33.1 教师的职称、学历错误!未定义书签。3.2 教育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3.3 研究兴趣(方向)错误!未定义书签。4 .先修课程3.课程目标35 .课程内容46. 1课程的内容概要47. 2教学重点、难点48. 3学时安排47.课程实施67. 1教学单元一:61.1 2教学单元二:77.3 教学单元三:117.4 教学单元四:137. 5教学单元五:177. 6教学单元六:207. 7教学单元七:247. 8教学单元八:287.

2、9教学单元九:327. 10教学单元十:357. 11教学单元H:387. 12教学单元十二:417. 13教学单元十三:457. 14 教学单元十四:487. 15教学单元十五:499. 16教学单元十六:528.课程要求568.1 学生自学要求5610. 2课外阅读要求569 .课程考核561 .1作业等的要求569 . 2成绩的构成与评分规则说明56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引申: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 于火土爰稼不啬引申:凡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凡具有清洁、

3、肃降、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水。(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包括二个方面相生、相克: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正常关系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 相乘、相侮: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以及人体的病理变化。1)五行的生克相生含义生:资生、助长、促进之意。相生: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生、促进和助士入位.金I告/水相生的意义:五行相生,说明事物与事物间具不,至 I、/?进的关系,正是这种促进使事物得到发展相克含义土/、;木克:克制、制约之意。隹0 V佳,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抵制、制约的关系。7 火性五行相

4、生,说明事物与事物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这种促进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此相互制约,无有终始,维持动态平衡。2)五行的乘侮相乘含义乘:有乘虚侵袭或以强凌弱的意思。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顺五行相克次序)相侮含义侮:有欺侮之意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克。相侮的次序:(逆五行相克次序)(3)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的诊断4)用于疾病的治疗7. 2. 5教学方法讲授,辅以ppt7. 2. 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1)阴阳学说的内容。(2)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及规律次序。1.1.1 3

5、教学单元三:731教学日期1.1.2 教学目标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熟悉气血津液间的关系;了解气血津液、精神、神的病理表观。1.1.3 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气;血;津液;气血津液间的关系。重点: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生理功能。难点:(1)气血津液的生成和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的的相互关系。7. 3. 4教学过程第三章、气血津液概述: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 的物质和能量。所以,精、气、血、津液也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1)气1)中医学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6、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2)气的来源与生成肾藏精一先天之精气肺主呼吸一自然界之清气脾胃运化一水谷之精气3)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4)气的主要功能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 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 津液的正常运行。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气化作用: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 互转化。5)气的分类元气含

7、义: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 命活动的原动力。生成:“元气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又赖水谷之精培育和充养。宗气含义:是指积聚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生成:由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营气含义: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卫气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作用的气。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其中彪悍滑利部分的气。(2)血1)血的基本概念血:为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具有营养与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血府”,血液运行的

8、管道,具有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2)血的生成及运行脾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肾:精血同源。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促进脾 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3)运行主于心;肺调之;藏于肝;统于脾;行于脉4)血的主要功能营养和滋润(濡养);运载;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3)津液1)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 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主要功能。7. 3. 5教学方法讲解,ppt演示7. 3. 6作业安排(1)气的中医药学含义及分类。(2)血的概念、生成和作用。

9、7. 4教学单元四:7.1.1 教学日期7.1.2 教学目标(1)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熟悉脏腑功能失常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7.1.3 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五脏。重点: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点;7. 4. 4教学过程第四章脏腑经络概述(1)脏腑:即人体内脏的总称。五脏:指心、肺,脾、肝、肾,从形态上为实体 性器官,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2)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从形态上为中空管腔性器官,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纳和传化水谷。(3)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第一节五脏(1)心 Heart1)主要功能:主血脉;

10、主神志(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 主)。心主血脉主一主持、管理、主宰、血一心脏及全身的血液、脉一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 身血液运行的作用。心主神志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2)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志为喜;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2)肺位高近君,犹如宰辅,故称“相辅之官”。肺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覆盖 诸脏,故称“华盖”。1)生理功能肺主气肺主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宣肃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合称。a肺主宣发:所谓“宣发”

11、,即宣通、布散的意思,是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和 向外布散的作用b肺主肃降:所谓“肃降”,即清肃、洁净、下降之意,是指肺气的向内向 下清素通降的作用。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是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 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 血液输送至全身。肺主治节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之意;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 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2)与形窍志液关系肺在体和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上系于喉;肺在志为忧(悲);肺在液为涕。脾1)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

12、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 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 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的实质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气摄血)。2)与形窍志液关系脾在体和肉,主四肢;脾开窍于鼻,其华在唇;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4)肝1)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a含义: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b机理:与肝的升发条达之性密切相关,由肝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所决定。肝藏血a含义: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b机理:肝为实质性全血器官,故能藏血;肝的疏泄作用是肝调节血量的动 力。2)与形窍志液

13、关系肝在体和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5)肾1)生理功能主藏精a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b五脏阴阳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 调全身脏腑之阴阳。肾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主纳气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 之根”。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2)与体液志窍的关系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7. 4. 5教学方法讲解,ppt演示7. 4. 6作业安排(1)五脏的生理功能。(2)五脏分别与

14、体液志窍的关系。1.1.1 5教学单元五:751教学日期1.1.2 教学目标(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脏腑之间关系,经络学说的重要性。1.1.3 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1)六腑;(2)奇恒之腑;(3)脏腑之间的关系;(4)经络。重点:(1)六腑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难点:脏腑与经络之间的关系;7. 5. 4教学过程第四章脏腑经络第二节六腑概述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 要功能,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1)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又属于奇恒之府。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15、(2)胃为曲屈状的囊状器官,胃腔称为胃脱,分为上、中、下三部。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一又称“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 海”。临床强调“保胃气”。腐熟,即初步消化饮食物。主通降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使食物向下输送。古语“胃气以降为和”。(3)小肠位于腹中,上与胃相接(幽门),下与大肠相接(阑门)。包括十二指肠、空 肠和回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主泌别清浊(4)大肠位于腹中,上口与小肠相接(阑门),下端为肛门(魄门)。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 液,形成粪便。(5)膀胱位于小腹,居肾之下,大肠之前。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1)

16、六腑之三焦形态结构: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生理功能: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上焦,膈以上(心肺);中焦一膈至脐(脾胃、肝胆);下焦一-脐以下(肾、 膀胱、大肠、小肠等)。第三节奇恒之腑功似脏,形似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故日“奇恒”统称 奇恒之腑。(1)脑脑居于头颅内,由髓汇集而成。又称“髓海”。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头者,精明之府”主感觉运动(2)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大肠之前,呈倒梨状。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脏与腹之间的关系;第五节经络(

17、1)经络的含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 的总称。1)“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2)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横行的分支。r 十二经脉L奇经八脉r十五络脉I孙络、浮络(2)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经络y络脉(3)十二正经包括手足三阴、三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有脏的经络都在手臂和腿部的内侧,以及身体的前侧。腑属阳,有腑的经络 则在手臂和腿部的外侧,以及身体的背面.1)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十二

18、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阴经 与阴经在胸腹交接。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9. 3考试形式及说明5710.课程资源5710. 1教材与参考书5711. 2专业学术著作5712. 3专业刊物5711.教学合约5713. 2阅读课程实施大纲,理解其内容5711.2同意遵守课程实施大纲中阐述的标准和期望5712.其他说明57(5)经络的功能作用1)生理功能联系脏

19、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 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2)病理反应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中医学说中的“痛 则不通,不通则痛”的病理学说就是根据经络及其运行气血功能失调,气滞血瘀 时出现的病理反应的规律性的总结。经络穴位可以反映人体内在的毛病,叫“以 表知里”。3)经络诊断辨证归经一一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 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4)经络治疗7. 5. 5教学方法启发性讲解,ppt演示7. 5. 6作业安排(1)六腑

20、及奇恒之腑的含义。(2)经络的组成。(3)十二正经的命名。7. 6教学单元六:761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掌握六淫的基本概念、性质与致病特点;掌握七情概念与致病特点;熟悉饮食劳逸和其他病因的概念特点。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六淫;疫疣;七情;饮食劳逸。重点:(1)发病的基本原理。六淫、七情内伤的概念、致病特点,难点: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七情与脏腑关系。7. 6. 4教学过程第五章病因概述病因:指凡能破坏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中指出六淫邪气侵犯为外 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现代对病 因的分类,基本沿用此

21、法。六淫(外因L疫厉病因分类 内因一七情精神致病因素r饮食劳逸其它因素 ,. mI外伤、病理产物等第一节六淫(1)六淫的概念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 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3)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 为病因,称为六淫,也称“六邪”。人体的正气不足是主要条件。(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 病。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

22、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 多寒病。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 湿病。4)相兼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表现:恶寒、肢冷、 鼻塞等寒性凝滞主痛:寒性凝滞,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止之 意;不通则痛。特点:受寒、得温则减寒性收引。3)湿邪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最易伤脾 阳,常先困脾一一

23、脾阳不振-运化失常-生内湿,故“脾喜燥而恶湿”。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4)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5)火邪火、热的异同联系:本质均为阳盛,均为外感六淫,致病基本相同。火为热之极。区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火邪性质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第二节疫疣(1)疫疣的基本概念疫,差役、厉,厉鬼。疫疣,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肪气的传染途径: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2)疫疣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

24、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第三节七情(1)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2)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一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怒伤肝一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异物感,痛经闭经;思伤脾一食欲不振,脱腹胀满,大便澹泻;悲忧伤肺一咳嗽、胸闷、气短、乏力;惊恐伤肾一-二便失禁。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惊则气乱: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思则气结

25、: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第四节饮食劳逸(1)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一不节过饥(水谷之精不足一营养不良)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饮食不洁(食物中毒)3)饮食偏嗜(2)劳逸失度1)过劳劳力过度:是过度劳力而耗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劳神过度: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心藏神、脾主思。耗伤 心血,损伤脾气。房劳过度。2)过逸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 应迟钝等第五节其他病因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

26、产物形 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 病变发生。故又称“继发性病因”。7. 6. 5教学方法讲解,举例,辅以ppt演示7. 6. 6作业安排(1)六淫的性质特点。(2)七情含义及致病特点。7. 7教学单元七:7.1.1 教学日期7.1.2 教学目标(1)掌握发病的成因和病机的概念;(2)掌握邪正概念及发病机理;(3)掌握阴阳失调的概念及发病机理;7.1.3 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1)发病;(2)病机。重点:(1)正气、邪气的概念,(2)发病基本原理和病机特点。(3)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发病机理难点:(1)不同病因致病特点;(2)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病

27、机特点。7. 7. 4教学过程第六章发病与病机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 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第一节发病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疾病的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 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使人体某些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出现 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异常或气、血、浸液的耗损与代谢失常等,且 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1)正气不足与发病一内在因素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 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2)正气的防御作用:抵御外邪入

28、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2)邪气与发病一条件1)邪气: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2)邪气的侵害作用:导致机能失常;造成形质损伤;改变个体体质特点。(3)环境与发病一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生活工作、社会环境。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3)精神状态:情志舒畅,精神愉快,气血和平则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而 健康少病。(4)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与并病。6)复发。第二节、病机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的机理。即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

29、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的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 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 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1)实证与虚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 盛,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 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亦即机 体的正气虚弱,防御能力和调节能力低下,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无力,故难以出 现邪正斗争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称为 虚证。

30、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a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正 气本虚,又感邪气,脾虚的病人出现水肿。b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 热炽盛,煎灼津液,形成实热伤津耗气。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a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b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3)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正胜邪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渐趋强盛,邪气渐趋衰 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邪胜正衰邪胜正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31、,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 向恶化、危重,直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邪正相持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也不亢盛,邪正双 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2)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 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 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指阴邪或阳邪的偏盛,属于“邪气盛则实”的病理范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指机体阴或阳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属于“精气夺则虚”的病 理范畴。“

3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偏胜阳偏胜,即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 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一一实热证。阴偏胜阴偏胜,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 机能抑制,产热不足或热量耗损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一一实寒证。3)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 虚”的虚证。阳偏衰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阴偏衰阴偏衰,即是阴

33、虚,是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 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一一虚热证。4)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指机体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病变发展影响相对的一 方,形成阴阳两虚。5)阴阳格拒阴阳格拒,主要是由于阴或阳偏盛至极而壅盛阻遏于内,格拒另一方于外; 亦可由于阴或阳中一方极度虚弱,而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双方盛衰悬殊,形成 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的病理变化。7. 7. 5教学方法讲解,ppt演示7. 7. 6作业安排(1)实证与虚症的概念、病机及临床表现。(2)阴阳失调的表现。1.1.1 8教学单元八:781教学日期1.1.

34、2 教学目标掌握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方法。熟悉四诊的主要内容。了解四诊合参的意义。1.1.3 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1)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重占八、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方法。难点:四诊中正常与异常现象的区别。7. 8. 4教学过程第七章诊法中医诊法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四者不可相互取代, 而应当“四诊合参”。第一节望诊望诊,是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情况、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排 泄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步骤由全身到局部,由上到下。(1)望神1)神的定义:广义指机体物质和功能状况的外露征象,生命活动的综合反映。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5、2)神的分类包括:得神、少神、失神、假神。(2)望面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面色和身体其他部位皮肤色泽的变化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望色以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肤色、目睛、爪甲等部位。(3)望形态指通过观察病人的身形、动作、姿态和体质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总的原则是: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4)望头颈肢体皮肤内容:头颈、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5)望排出物排出物是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总称。一些是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产生的,如二便、 月经等,在病理情况下会出现异常改变。如痰液、脓液、呕吐物等。一般来讲,排出物色淡、白,质清稀,多属寒证;色深、黄、质稠、浊,多 属实热证。(6)望小儿指纹望小儿食指络脉适用于3岁

36、以内的儿童。由于小儿寸口脉短小,又常有哭闹, 以致影响切脉的准确性,而食指脉络暴露,易于诊察,可弥补小儿脉诊的不足。(7)望舌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又称为舌诊。主要包括舌质和舌苔。舌质即是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1 .教学理念坚持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厚爱有创见的学生,树立新型 的“人才观”。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学生,教学中全力引导和发展学生的 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反对形式化。课堂导入、多媒体使用、延伸拓展、小组讨论等等 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视教学内容需要来安排,不求热闹,但求实效。不是简单地 教教材,

37、而是要灵活地用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 行重组、整合,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程序与内容。2 .课程介绍课程的性质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中大量的关于中医药学的基 础知识,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如中药制药工艺学、生药学、炮制学、药理学等的 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 . 3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本课程是介绍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 一门基础学科。主要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药学基本理论与常用 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

38、掌握中医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能、 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增强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并为后 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3 .教师简介.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医药学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舌苔,舌质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 上蒸而成。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1)望苔色望苔的颜色:有白苔、黄苔、灰黑苔。2)望苔质望苔的形质:有厚薄、润燥、腐腻 第二节闻诊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的诊病方法。故闻诊断包 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

39、)听声音包括听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2)嗅气味包括身体、口腔、呼吸和各种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第三节问诊问诊是医生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开始、发展、治 疗经过,以及目前症状和与其他疾病相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1)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出现,为表证的特征。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往来,为正邪交争,互为进退之象,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3)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有寒冷而无发热的感觉,多为里寒证。4)但热不寒发热而无怕冷之感,多为里热证。壮热-一高热不退(39度),里热炽盛。满面通红、口渴、大汗。属实热。(2)问汗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出于媵理而

40、成。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当汗无汗或汗出过多或伴异常感觉时,则为病理现象。(3)问疼痛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属实证;不荣则痛:气血不足,属虚证。(4)问饮食口味1)饮水情况一口渴与否;2)问进食情况-鉴别脾胃功能的强弱。(5)问睡眠1)失眠: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甚至彻夜难眠为失眠。多因阴虚阳盛所致。2)嗜睡:时时欲睡,精神不振,头重困倦为嗜睡。多由阳虚阴盛所致。(6)问二便二便的排泄可以直接反映消化功能和水液代谢情况,故可了解脾胃、大肠、 肺、肾及膀胱等相关脏腑的功能。(7)问经带妇女除常规的问诊外,应了解月经、带下、妊娠、生育等情况。第四节切诊切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体表部位进行触、

41、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 方法。包括脉诊、按诊。(1)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病人脉搏,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脉 象),以诊断 疾病的方法。1)脉诊的部位:临床常用的是寸口诊法。以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 为尺。2)脉诊的方法:诊脉寸关尺部位图布指:切脉是,三指弯曲呈弓形,使指平齐指法:手指轻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举” 用力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手指沿管径左右推寻为“寻”手指沿管径方向上下移动为“循”(2)按诊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的肌肤、胸腹、手足等部位,以诊断病情的方法。1)手法:大致可分为触、摸、按三类。2)按腹部:腹痛:腹部疼痛胀满喜按为虚证;腹部疼痛胀

42、满拒按为虚证。腹胀:叩之声音重浊,按之有波动感。水般,水液内停;叩之声音重浊,按 之有波动感。气曦,气机阻滞。7. 8. 5教学方法 讲解,ppt演示7. 8. 6作业安排(1)望诊和问诊的主要内容。7. 9教学单元九:7.1.1 教学日期7.1.2 教学目标(1)掌握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要领。(2)熟悉运用八纲辨证和脏腑的方法。(3) 了解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意义。7.1.3 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1)八纲辨证(2)气血津液辨证(3)脏腑辨证(4)其他辨证重点: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证候特点及临床意义。难点:(1)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型,;寒、热、真假临床表现和阴证、阳证的鉴别要点。8. 9

43、. 4教学过程第八章辨证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辩明各种临床 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从而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机作出判断 的过程。第一节八纲辨证概述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纲领(证候)辨别疾病的病位、病性及邪 正盛衰的辩证方法。是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包括:阴阳一归纳疾病类别;表里一辨别疾病部位的深浅;寒热一疾病性质;虚实一邪正斗争的盛衰。八纲辨证意义八纲是认识疾病的要领疾病的临床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但不外乎八纲辨证的八类证候。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的基础,亦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1)表里辨证

44、表里辨证:是判断疾病病位内外、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1)基本证型根据病邪的深浅,表里症候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3种类型。表证:是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入侵人体所产生的病情较为轻浅的一类症 候。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a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b临床表现:恶寒(风)、发热(自觉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兼症:头身痛,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咳嗽等。c治法:汗法(解表法)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的一类证侯。a病因病机:表证未解,病邪传里;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骨髓 等,即所谓“直中”为病;或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b特点:病位深,病程长,病情重。c临床表现: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舌象异常,脉沉。d治法:和里半表半里证:是邪正相争于表里之间形成的症候,为邪气由表内传,而尚 未完全入里的阶段。也称为少阳证。a临床表现:必见寒热往来之症;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等症状。b治法:和解表里法(2)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1)基本证型寒证:是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成因:a外感阴寒邪气;b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c内伤久病,阳气耗 伤等。临床表现: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凉、蜷卧。热证:由于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