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一历史练习(一)含参考解析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5077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一历史练习(一)含参考解析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一历史练习(一)含参考解析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一历史练习(一)含参考解析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一历史练习(一)含参考解析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永春一中高一历史练习(一)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遗址 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遗址的各类器具均在大中型墓内,尤其在大型墓中出现了成套的漆木器、陶器。这表明()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遗址

2、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 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由此可见,当时“礼”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1 .西周分封制规

3、定,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三卿,()A.掌握封国所有官吏的任免权B.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建立严密的官僚制度2 .陶寺遗址典型陶器具有山东、河南、江汉、西北和关中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玉 琮、玉璧和大型厨刀继承了良渚文化的传统;透雕兽面玉佩受到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文 化的影响;铃和齿轮形器等铜器则受到西北地区的影响。由陶寺显贵阶层的特大型墓 葬中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的仪式用品,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文化基因是试卷第1页,共10页33. (10 分)(1)(2)34.(12 分)答案第2页,共10页高一年历史练习(一)参考

4、答案二、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ACBDCC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ADADBA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BAABABCA二、材料分析题(1)表现: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使用范围扩大,由礼器到社会 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 铜器系统。类型:青铜器,实物史料;铭文,文献史料。价值: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 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 考古极具史料价值

5、;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 的作用。31. (1)建立:奖励军功;推行县制。作用: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秦国国富兵强。举措: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影响: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 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2. (1)核心:为政以德。内容: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内容及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普遍推行 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奖励军功,使秦国军事力 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

6、变为畏秦。33. 经济转型: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工商业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 打破,封建国家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政治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 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答案第3页,共10页 思想转型: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化转型:在哲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民族关系转型:“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

7、逐渐交融。(结 合史实写出3个角度即可满分,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答案第4页,共10页答案第5页,共10页参考答案:1. 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 先转达对“帝”的请求,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题干反映出商人 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排除A项;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说法 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商人敬祖畏神,但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 除C项。故选D项。2. D【详解】根据“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可得出遗址中已经出现了 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从发掘的成果可以看出陶寺的社会阶级

8、阶层分化比较明显,D项正 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而且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是在西周时期,时间表述上有误,排除B项;根据考 古挖掘成果和考古学家的推断,比陶寺遗址晚些时候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 存,到目前为止“实证了”的判断都是不准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3. A【详解】依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可知,反映的是益让位于 禹的儿子启;依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 知,反映的是启通过武力夺取王位,这体现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 制的转变过程

9、,而且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公天下”的禅让 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过程,而且禹执政时期还没有出现家天下政治制度,排 除B项;C项只符合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排除;受时代、阶级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会 导致历史记载存在差异,但不能就此得出历史无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4. C【详解】根据材料“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 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得出主张以礼治国,成为了 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c项正确;儒家思想创立春秋时期,排除A项;秦朝确立君主集 权,排除B项;宗法制是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

10、C项。5. B【详解】由材料“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 君;小国三卿,可知,周天子对诸侯国重要官员的任命,是为了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B 项正确;掌握封国所有官吏的任免权表述太绝对,且与材料“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 卿命于其君;“信息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 项;官僚制度是秦始皇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6. D【详解】材料反映了陶寺文化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吸收或继承了周边很多文化的基答案第6页,共10页 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善于学习、兼容并蓄的特点,即“有容乃大, 和谐共存”,D项正确;“天人合一”反

11、映的是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 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陶寺文化善于吸收周边民族文化,而没有涉及祖先崇拜或者秩序稳 定等情况,排除BC两项。故选D项。7. 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封诸侯,建藩卫”可知,材料中的“它”是指商西周时期的分封 制,而“受(授)民受(授)疆土”是分封制的体现,C项正确;“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 商代的王位继承方式,排除A项;“同姓不婚,娶于异姓”是西周宗法制的内容,排除B 项;“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是指先秦时期的人才选拔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8. C【详解】周代是靠宗法制度来维护政治统治的,为了强调宗法关系,特别重视墓葬用 鼎制度。两套严格对应的用鼎制度

12、,无疑意味着当时的贵族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用 鼎礼乐制度,处于非常严格的状态。据此可知,C项正确;A、B项在题干情境中没有体 现,排除AB项;“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度,题干情境记述的不是分封制,排除D项。故 选C项。9. D【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 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 系”,得出商代推行神权政治和内外服制度,商代相较于夏代,在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排除A项;商代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体 制,排除B项;商王朝推行神权政治,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有

13、机结合,但“开始”之说与史 实不符,且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 C【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对贵族的分封实现对权力的分 配,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商代通过内外服制对权力进行分 配,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经济,而非原始经济,排除ABD三项。故选C 项。11. C【详解】材料显示,男子的“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的称呼,第二字的末一字是“父” 字,这说明长幼有序;女子取“字”的方式和男子相类,只是末一字作母或女”,伯、 仲、叔、季之下要标出“姓工这突出了男尊女卑。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的信息不能说 明,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12. 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前后,最高执政者从原始社会时期实行“禅 让制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演变为“专制君王。主要是因为“公天下”被实行世袭制的“私天 下”取代,C项正确;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变化与该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答案第7页,共10页 项;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并非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 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 A【详解】龙山文化墓葬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贫富分化、阶层与等级差别,反映出原始 社会末期,旧的社会生活和原始民主管理正趋向崩溃,A项正确;仅墓葬分化不能说明阶 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愈演愈烈,排除B

15、项;材料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C项;土地制度发 生裂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4. D【详解】材料信息是,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后,晋国、楚国都组织过类似的会盟。这 说明天子权威大大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D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的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会盟能减少战争,而不是消除战争,排除B项;周 王依附齐桓公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5. 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尚同”“作者毕生致力于探索社会治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所以题干中的他是墨子,A项正确;商鞅是法 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庄子是道家的

16、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C项;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以“仁”为核心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6. D【详解】战国兼并战争纷争,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君主礼贤下土,重用人才, 促进了土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土阶层并非全部来自平民或者贵族,排除A、B项;学 术文化繁荣是土阶层兴起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7. 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尚武成为社会风气,射箭、举 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等多种体育项目兴盛,驾驭战车、战车训练等 活动也蓬勃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排除A项;仅凭“尚武成为 社会风气”无法是说明“法家学说颇为流行”及“军

17、人社会地位很高”,排除C、D项;故选B 项。18. A【详解】根据材料“管仲主张先富民以德使礼义廉耻”可知,管仲主张 治理国家不能只有靠以力使还应以德使“,崇尚礼义廉耻,说明管仲在治理国家中注重 法治和德治并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德治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 法秩序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法思想的融合,时代也不符合,法家思想在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9. D【详解】根据“仓縻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可得出,他主张经济发展了,社会的道德也要跟上,强调经济发展与道德建 设并举,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道德

18、教化与富民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济发展答案第8页,共10页 与道德的关系,而不是尊重民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道德,不是法令,排除C项。故选 D项。20. B【详解】根据材料,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 规律,要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道法自然”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 都有其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运行,主张人顺 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两者体现的文化内涵最接近,B项正确;荀子的主张与家国情 怀、以人为本、崇德尚贤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21.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之

19、前到战国时期“土”的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与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有直接关系,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平民教育取 代贵族教育,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的信息,排除C项;宗法观 念在古代中国长期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22. 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朴素的唯物 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项正确;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排除A项;荀子的主要思想 是隆礼重法,排除B项;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逍遥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23. B【详解】从商朝到战国,军队的规模

20、越来越大,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后国家的 实力不断增强,因此军队规模才能不断扩大,B项正确;时局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 主要因素,排除A项;当时人口并不会剧增,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 项。24. A【详解】材料中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而后行”表明,二者都认为治国为政当 以“正己”即修身为本,突出正己修身的重要性,A项正确;庄子指明的是“圣人之治”的做 法,并未涉及采用“圣人之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二者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反思,排 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二者的为政思想,不能看出其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排除D项。 故选A项。25. A【详解】材料显示,春秋时期出现不服从“

21、王命”现象的口寸候,必然会遭到诸侯国联 军的讨伐,这说明,分封宗法体系一定程度上得到维护,A项正确;“礼崩乐坏”摧毁王室 权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普遍”,排除;诸侯争霸是社会转型的产 物,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故选A项。26. B【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可知,战国时期,手工业答案第9页,共10页 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B项正 确;临淄是战国时期最繁华的都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手工 业的发展进步,而不是手工业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分 封制和宗法制

22、的趋于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27. 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当时税收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所谓“户赋”即按户缴 纳赋税,政府要求从原本的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样政府所掌握的户 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收入自然随之提高,就会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A 项正确;B项和C项不是其主要作用,排除BC项;县制主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 制,排除D项。故选A项。28.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楚湘地区的“梅山文化与东汉道教的义理相互印证,体现了 文化认同意识,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意 识,C项未体现,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3、故选B项。29. 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权力的重心是天子,春秋战国时期 时权力的重心是诸侯甚至是大夫,可见权力的重心不断下移,这表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 坏,C项正确;禅让制度在夏朝时已经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 分封制的破坏,没有体现井田制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分封制的破坏,没 有体现华夏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30. A【详解】材料“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 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体现西周通过宗法血缘关系强化了对周朝的统治,使西周 的统治稳定巩固,A项正确;分封制受到挑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

24、项;材料体现 的是血缘关系的强化,排除C项;此时尚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31. (1)表现: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使用范围扩大,由礼器到社会 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 铜器系统。类型:青铜器,实物史料;铭文,文献史料。价值: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 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 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 的作用。【分析】(1)表现:据材料“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

25、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答案第10页,共10页 的礼器”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据材料“随着王权衰落、 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 可知,随着王权的衰落,青铜器的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据材料“这 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据材料 “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 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可知,战国 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扩大,突破礼器的范围,扩大到社

26、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 到日用品、农具等;据材料“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 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可知,青铜器的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 系统。(2)类型:据所学可知,青铜器属于实物,故为实物史料;铭文,据所学可知,铭文属于 文字,故属于文献史料。价值:青铜器:据所学可从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 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等方面回答。铭 文:据所学可从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 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等方面

27、 回答。【点睛】(1)建立:奖励军功;推行县制。作用: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秦国国富兵强。举措: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影响: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 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详解】(1)根据材料“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 君主的绝对权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通过奖励军功以及推行县制,逐步建立 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 者为禁”及所学商鞅变法可知,古代税收标准主要是人头税和户税,小家庭有利于增加政府 财政收入,这些政

28、策推动秦国国富兵强。(2)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 面”结合所学可知,农业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剥夺和限制贵 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答案第11页,共10页A.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B. “祖先崇拜,以人为本”C. “追求秩序,稳定执中”D. 有容乃大,和谐共存”7.有学者认为:“它在中国古代也叫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 称中世纪为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该学者所说的“它”是指()A.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B. “同姓不婚,娶于

29、异姓”C. “受(授)民受(授)疆土”D.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8 .史学家通过对两周墓葬用鼎制度的研究,发现西周前期存在相对应的两套用鼎制 度:周王室自有一套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土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 对应的五等爵的制度,即公、侯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体现了周初( )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9 .“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工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30、()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10 .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处应填入的是()权力的分配 权力的维护 (礼乐制、青铜文化)权力而核心宗法制权力的经济基础权力的记录(甲骨文)A.内外服制、原始经济B.内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D.分封制、原始经济11 .西周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第二字是和“名”相联的“字”,末一字是“父”字。女子取“字”的方式和男子相 类,只是末一字作“母”或“女)伯、仲、叔、季之下要标出“姓: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嫡庶

31、有别长尊庶卑A.嫡庶有别长尊庶卑B.贵族政治血缘世袭试卷第2页,共10页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 型;原有的分封制被郡县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则被官僚制代替,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 治制度;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3 . (1)核心:为政以德。内容: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 内容及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普遍推行 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奖励军功,使秦国军事力 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详解】(1)核心:根据材料“孔子

32、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 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可知为政以德。具体内容:根据材料“敬 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可知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 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 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授用于百姓,为 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材料“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 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可知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 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根据“

33、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可知奖励军功。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 秦。34 .经济转型: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工商业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 打破,封建国家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政治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 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思想转型: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文化转型:在哲学、天文学等

34、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民族关系转型:“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结 合史实写出3个角度即可满分,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详解】依据材料图示信息,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即经济转型: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 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工商答案第12页,共10页 业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封建国家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政治转型:周王 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

35、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 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思想转型:礼乐制度 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化转型:在哲学、 天文学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民族关系转型:“华夷”观念削弱, 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答案第13页,共10页C.长幼有序男尊女卑D.大宗小宗等级森严12 .“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 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A.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

36、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C. “私天下”取代公天下”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13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分出不同的氏族墓区。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 地中部,5座随葬摹鼓、七鼓。石馨。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应 是埋在同一墓地的某一大族或家族的几代人;而墓地北部,密集分布着的墓葬多为小墓、穷墓。这折射出原始社会末期()A.原始民主趋向崩溃B.阶级斗争愈演愈烈C.华夏认同已然显现D. 土地制度发生裂变14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关B、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此后,晋国、楚国都组织过类似的会盟。这说明()A.宗

37、法制完全崩溃B.会盟能消除战争C.周王依附齐桓公D.分封制逐渐瓦解.“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日: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作者毕生致力于探索社会治理。他是()A.墨子B.商鞅C.庄子D.孔子15 .西周之土是贵族的最低等级,而战国之土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见如表),战国时期土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类别阶层学士百家学者策士政治家、说客术士专门技能者食客形形色色人才试卷第3页,共10页A.传统贵族的没落B.平民地位的上升C.学术文化的繁荣D.富国强兵的需要16 .春秋战国时期,多种体育项目兴起,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驾驭战车、战车训练

38、等活动也蓬勃发展。据此可知,当时( )A.诸侯兼并战争频繁B.尚武成为社会风气C.法家学说颇为流行D.军人社会地位很高.春秋时期,管仲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统治者不要专凭“以力使”而应“以德使、认为礼义廉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表明管仲A.具有德法并重的思想B.强调法律的教化功能C.主张宗法秩序的重建D.推崇儒法思想的融合.管子提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縻仓縻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并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社会建设的“四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表明,他的治国理念是A.道德教化是富民的基础B.治理国家应该尊重民意C.法制政

39、令与道德教化结合D.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举17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体现的文化内涵最接近A.追求家国情怀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C.重视以人为本D.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8 .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土”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土”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时间内容西周之前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西周和春秋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 教育战国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土”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试卷第4页,共10页C.诸子

40、百家思想实现融合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1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些主张出自( )A.孔子B.荀子C.老子D.庄子20 .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 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儿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需D.当权者意愿左右军队建设21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41、如正人何?”庄子则说:“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据此可知,二者( )A.突出正己修身的重要B.主张采用“圣人之治”C.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D.不满现实的社会动荡.春秋初年“宋公不王”,郑庄公就联合一批国家攻打宋国,宋国也只好向王室表示 纳贡。郑国联合齐国等攻打不服从“王命”的许国时,要蔡、卫、邮国参加联军,因这 三国“不会王命”,于是受到郑国、齐国的讨伐。类似现象比比皆是。这体现了春秋时期()A. “君之宗之”关系得到维持B. “礼崩乐坏”摧毁王室权威C. “尊王攘夷”得到普遍认可D. “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

42、,其民无不吹竽鼓 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维,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一景象()A.说明临淄是战国时最繁华的都城B,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产物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导致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商鞅变法“分异令”中规定: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这一措施旨在()A.保证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B.为秦国兵源提供有利保障C.为小农经济形成奠定基础D.加强中央对地方严格控制试卷第5页,共10页26 .“梅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五帝本纪记载:楚湘地区盛行“驱邪 赶鬼”、“收魂收吓”等梅

43、山教习俗,这与东汉道教中“驱邪捉鬼”“算命风水”等义理相互印证。由此可见古代()印证。由此可见古代()A.梅山文化历史渊源深厚C.宗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A.梅山文化历史渊源深厚C.宗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具备D.古代文明神秘色彩浓厚29.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29.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时期则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A.禅让制度得到推行B.井田制度逐渐瓦解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华夏认同日渐加强30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群

44、弟,迪于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A.使西周统治稳定巩固B.分封制度受到挑战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二、材料分析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 铜礼器躲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一些“庶姓”小国 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邦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现。到战国时,青铜 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 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

45、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 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材料二 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师禹之试卷第6页,共10页绪” “以长辞夏”,是继秦公箧、叔夷铐、幽公盟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 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芈加编钟局部()“*:t.火a摘编自路国权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32 .阅读材料,完成下

46、列要求。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 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材料二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 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 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

47、商鞅变法在农业和军事领域的“奖惩”举措,并分析该 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试卷第7页,共10页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 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 “信” “节用” “爱人” “使民以时”。在孔子 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 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 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 象。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 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 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