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教学案:专题五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教学案:专题五文言文阅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ZHUAN Tl WU文言文阅读-理清大事件,解读纪事本末体研究为先二正本清源高考题先行,考向学情明1学生用书P84朗究考题.从高考题看-一、(2021 高考全国卷H)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原文基础知识积累九月契丹大举寇时必虔寇深入 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VZw*/SZSZZZXZ/S/Z/SZZ/SZZ1/SZZ/SZZX/SZZX/SZKZX/SZw*X/S/SZ/S/Z/S/ZZX1/SZXyS/ZXZ/wZ/S/1/SZX1/1/SZXZ/%ZZZZ/S/w*ZXZZZZSZ/w*/SZZ* 请幸金陵陈尧叟阚州人请幸成都帝以 ZZZ/SZZXZv*Z/SZZ
2、ZZZ/SZZ/SZZZZZZZZZ/ZZXZZw*ZZZZS/w*ZZVZ/VXZW/ZZX/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 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 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 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1臣 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 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 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 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帝意乃决,因问准日: “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 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 ”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 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 言,准遽目:“主上亲征,非臣子辞 难之日
3、,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 寇:进犯。寇:敌寇。方略:方法谋略。幸:巡幸,此处指移都。画:谋划。姑:姑且。神武:英明威武。协和:团结和谐。遁:逃跑。然:这样。庙社:宗庙社稷。河朔:黄河以北。授敕:授予诏令。遽:急忙。柄臣:掌权之臣。兼:兼任。辎重:军用物资。 拒:抵抗。剽掠:抢劫掠夺。103本题属于基 础性考查, 侧重以断句 的形式考查 对文本关键 信息的理解有关文言文 断句的知识; 常见的断句方 法或口诀;“通读全文, 弄懂大意;循序 渐进,先易后 难”的断句原则;联系上下 文语境,抓主语 和行为,特别注 意省略主语的 情况能辨析文言文 句式特征;能熟
4、练运用常见的断 句方法对具体情 境下的语句进行 正确理解、断句;准确判断语句 中的名词或名词 性结构,并能辨别 其作为主语在前 还是作为宾语在 后语言建构与 运用113本题为基础 性考查,以 语文学科认 知中文化专 称、传统礼 仪、文学体 裁等为微情 境,考查具 体情境下考 生对文化类 词语含义的 理解对重要文化常 识的掌握。涉及的文化常 识包括:科举、 官职、宗庙祭祀 等能借助文本语 境推断文化类词 语的含义及用法 是否准确;能由 教材所学相关知 识,推断词语含义 及用法是否恰当文化传承与 理解123本题兼具基 础性和综合 性考查,以 语文学科认相关人物在事 件中的言行、品 质能按照行文顺
5、序,厘清文章记叙 事件;能洞悉概 括分析题”概括语言建构与 运用;思维发展与 提升二、从具体考情看知中“苏轼 多次被贬, 才华横溢” 等为微情境,采用转 述人物看法、做法的 方式,考查 学生归纳内 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无错,分析有瑕” 的特征,比对时可 重点关注分析佐证部分;知晓文 意概括分析常见的几种设误方式, 如张冠李戴、无中 生有、时序混乱、 曲解文意、偷换概 念等。尤其注意曲 解文意,而曲解方 式又可分为错补省略句、错解关键 词、删除关键词和 误解情境四种情况1310本题兼具基 础性和综合 性考查,侧 重考查考生 对文本重要 语句的理解 翻译能力对给出的语句 中的关键词语 (
6、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句式等的理解能准确锁定给 出语句中的关键 词语,并能够准确 对译;能获取并 翻译语句中的隐 性考查词语;知 晓文句翻译的“切分成词、对应 翻译、增删调整” 的翻译二部曲语言建构与 运用2021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选文发生了变化。选文打破了从“二十四史”中 选取人物传记的传统,代之以“纪事本末体”,改变了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本样 式,杂以叙事、议论,体现出表达方式多元化的追求。如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 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组合成“篇”,选段是君 臣治国理政的典范,这提示考生要坚定文化自信;“贞观君臣论治”中“法者国 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法者,陛下所与
7、天下共也”等均符合现代法制精神, 切合“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借此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的优良传 统。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高考全国卷I选择了这样一则紧扣时政热 点的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打通古今,思考为政之道,不忘初心。所谓立德树人, 厚植文化理想,大义微言,皆在文中!画究学情-从学生实际能力看-一、考生自查,心中有数X以下做法能做到的打“ J”,不能做到的打“义”。1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习惯先通读原文再逐题回答。()2 .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习惯用笔带动自己的思考,圈点勾画文中的 关键词,尤其是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官职名,我会特别敏感。()3 .对于阅读过程中遇到
8、的不懂的地方,我会先跳过,然后借助后面的理解 题去寻求启发。()4 .对断句题,我掌握了数种断句方法,如四字节奏法、虚词首尾法、固定 结构法、对比排除法、前后对比法等。()5 .古代文化常识题中,对于那些从来没接触过的概念,我会先默认它“无 误”,优先从那些看似熟悉的选项中找错误点,看是否存在“混淆”的情况。 ().我对常见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比较熟悉了。()6 .我能区分几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在文言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识 地通过“增”和“调”的方式把意思理顺。()二 名师备考,阅卷大数据集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二轮复习时,文言文阅读答题中容易出现以 下失误:1 .断
9、句题忽视“不同点”,断句易出错。2 .文化常识题脱离语境,造成判断失误。3 .分析综合题不能整体把握,忽视细节而误选。4 .翻译题(1)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不足,有些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不到位, 导致失分。(2)学生缺乏语境意识,只盯着要翻译的句子看,而忽视了上下文。(3)学生缺乏采点意识,在翻译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突出重点,或者采 不准得分点。微点穿插二文体解密阅读文言文纪事本末体1学生用书P87一、简介纪事本末体定义特点发展脉络纪事本末 体:是指以历史 事件为主体,完 整地叙述一个 历史事件始末 的史书体例。它 克服了编年体 记事分散和纪 传体记事重复 的缺点,在编 年、纪传、政书
10、 三体之外乂创 立了一种新体 裁,从而为史学 发展开辟了一纪事本末 体作为中国史 书体裁,其优点 是每一历史事 件独立成篇,各 篇按时间顺序 编写,能够完整 地反映历史事 件的全过程,可 补编年体与纪 传体之不足。缺 点在于不能表 明同一时期各 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创立发展纪事本末体出现于宋代。宋代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正式创立此种体例。宋代的袁枢,很喜欢读资治 通鉴,但是“苦其渊博”, 也就是说虽然觉得写得不错, 但内容太杂。于是他就“区别 其事,而贯通之”,把同一事 件的相关内容从不同的时期里提出来,然后连贯叙述成一 个整体,再把各个事件的叙述 合在一起成书,因为书的内容 来自资治通鉴,便取名为
11、 通鉴纪事本末。这部作品其后,用 此体改编或创 作的史书很 多,如:明代 陈邦瞻宋史 纪事本末元 史纪事本末、 张鉴西夏纪 事本末、清 代谷应泰明 史纪事本末、 近人黄鸿寿 清史纪事本末等二 以事件为中心读文条新途径共42卷,记录了 239件事,时间可上溯至三家分晋,下至 后周世宗时期。宋孝宗对此书大加赞赏,下令 让大家熟读,并且感叹地说: “治国之道,都在这本书里 了。”根据纪事本末体文本特点,读文方法总结如下:第一步:统览全文,找出事件,初步划分层次。第二步:联系文言文第3题,重读文本,了解每个事件的大意。第三步:精读文本,联系人物观点及事件结果,归纳概括每个事件的主旨要 义。【读文示例】
12、(202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 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曰: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 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日:“卿能 执法,朕复何忧?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俞B令 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 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兔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
13、“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 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 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 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 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日:“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
14、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事件(话题)人物观点/解决方 案戴胄忠清公直擢为 大理少卿上以选人 多诈冒资荫敕令自 首不首者死未几有 诈冒事觉者上欲杀 之(戴)胄奏据法应流 对曰:“敕者出于 一时之喜怒,法者 国家所以布大信于 天下也。陛下忿选 人之多诈,故欲杀 之,而既知其不可, 复断之以法,此乃 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令裴仁轨私役门 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 乾祐谏日:“法者, 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 也。今仁轨坐轻罪 而抵极刑,臣恐人 无所措手足。”上谓侍臣曰:“朕 以死刑至重,故令
15、三覆奏,盖欲思之 详熟故也。而有司 须臾之间,三覆已丁亥,制:“决死 囚者,二日中五覆 奏,下诸州者三覆 奏。行刑之日,尚 食勿进酒肉,内教结果概括事件主旨要义上曰:“卿能执法, 朕复何忧? ”胄前 后犯颜执法,言如 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要依法办事,不能 因喜怒而滥用法典上悦,免仁轨死, 以乾祐为侍御史由是全活甚众。其 五覆奏者以决前一 二日,至决日又三 覆奏。惟犯恶逆者 一覆奏而已严格按照法律程序 办事,避免冤假错 案讫。又,占刑人, 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 肉。又,百司断狱, 唯据律文,虽情在 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 乎? ”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
16、下覆视,有 据法当死而情可矜 者,录状以闻。”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 尝有盗发,帝令於 士澄捕之,少涉疑 似,皆拷讯取服, 凡二千余人,帝悉 令斩之。大理丞张 元济怪其多,试寻 其状,内五人尝为 盗,余皆平民。竟 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 帝无道,其臣亦不 尽忠。君臣如此, 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以史为鉴,君臣同 心,国家方可长治 久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17、/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多诈 冒资荫”修饰前面的“选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的意思是“皇上因很多 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D两项。“有者”的意思是“有的人”,为固定句式,“上欲杀之”的意思是“皇 上想要处死他”,语意完整,故上欲杀之”前应
18、断开,据此排除B项。选C。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 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 训O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 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 署。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外加上尸 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极刑”指死刑或宫刑,“抵极刑”指以极刑抵罪,并 不是把犯人的尸体示众。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
19、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 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 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 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铮;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 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唐太宗认为 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原文说的是“
20、此岂唯炀帝无道, 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由此可知,唐太宗认为炀帝无道和臣不尽忠导致了隋朝灭亡。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文:(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译文:答案:(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 保全了大信用啊。(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 下情形上报朝廷。参考译文: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 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 皇上想要处
21、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 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 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 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 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 ” 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 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邮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想要 斩杀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 的,不是陛下所独有的。现在裴
22、仁轨犯罪较轻却被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 适从。”皇上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下令进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虑的 缘故。可是有关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已经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为此不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 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 “ 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 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 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
23、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 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 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 恶逆罪(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的,进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 讨论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於士澄逮捕盗贼,稍微 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其认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 斩杀他们。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盗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 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张元济)最终没敢奏报皇上,把所有人 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仅仅是隋炀帝不行正道吗?他的大臣也没有尽
24、忠。 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素养为纲二能力突破掌握必备素养,提升关键能力1学生用书P89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 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 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 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喈及保 州,复为州喈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 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 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 每纵游骗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徜徉:来回游荡。 区然:正确。鱼穷兵:滥用武力。 气息:停止。3诣:去往。且故事:先例。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 好之利,契丹以为然幻,遣李兴议和。帝日:“朕岂欲穷兵22,惟思息23战。如许通和,
25、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 利用诣与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 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日:“所言归地事 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 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 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X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 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阖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 请幸金陵/陈尧
26、叟/闽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阖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闽州人/请幸成都/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契丹大举入寇”意为“契丹大 举进犯”,句意完整,故应在“寇”之后断开,排除A项和D项;“王钦若临 江人请幸金陵” “陈尧叟同州人请幸成都”,二者句式一致,均由人物+籍贯+ 事件构成,三部分中间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
27、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8 .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闰某月指 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说法有误。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闰某月。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 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 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
28、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碧及保州,而后又 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 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宋朝皇帝为 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说法有误。由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 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知,是契丹主动提出议和,而非宋朝皇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5分)译文: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5分) 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
29、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纵:放任。辄:就。徜徉: 徘徊游荡。(2)以:介词,把。故事:旧事,先例。许:答应。答案:(1)常常放任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 志。(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参考译文:景德元年九月,契丹大举进犯(边境),当时因为契丹军深入(中原境内),朝 廷内夕卜(都感到)震惊恐惧,(皇帝)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的方法策略。王钦若是临江 人,(他)请求(皇帝)驾幸(此处指移都,下同)金陵。陈尧叟是闽州人,(他)请求(皇 帝)驾幸成都。皇帝拿(这件事)去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为您谋划的这 两条计策? ”皇帝说:“
30、你姑且判断这两条计策是否可行,不要问提出计策的人 (是谁)。”寇准说:“我想要拿下献出这两条计策的人,斩杀(他们),把(他们 的)血涂在战鼓上,然后北上讨伐(契丹军)!陛下英明威武,(朝廷的)将领大臣 团结协作,如果(您)御驾亲征,敌人自然会逃跑;不这样的话,出奇招扰乱敌人 的战略,坚守阵地使敌军疲惫,(我军)以逸待劳,预计可以得到胜利。怎么能够 放弃宗庙社稷,想要驾幸楚、蜀二地,使所到之处人心离散,敌军(若)乘机长驱 直入,国家还能保住吗? ”皇帝于是下定了(亲征的)决心,因而问寇准:“现在 契丹骑兵疾驰进攻,天雄军(所在地)实在是重要的藩镇,万一(此地)陷落,那么 河朔一带就都被纳入契丹境
31、内了。谁能做那里的守将呢? ”寇准推荐了王钦若, 还说:“(您)应该快些召见(他)当面任命,授予敕令让他快速起行。”王钦若到 了(皇帝面前),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就快速地说:“皇帝要亲征,这不是臣子 推辞为难的时候,你是国家的掌权之臣,应该体察皇帝的心意。”王钦若惊惶恐 惧不敢推辞。景德元年闰九月乙亥日,(皇帝)任命参知政事王钦若为天雄军兼都 部署通判。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览进攻威虏军、 顺安军,(王钦若派出)三路都部署军击败了他们,斩杀了(契丹军)偏将,虏获契 丹军的物资。(契丹军)又进攻北平喈和保州,又被州碧兵士打败。萧挞览和契丹 国主还有萧氏合兵攻打定州,宋兵(
32、把他们)抵挡在唐河,攻击契丹军的游动骑兵。 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兵修整,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常常放任游动骑兵抢劫掠夺, 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时,过去在北宋朝廷任职的将领王继忠 向契丹朝廷上书说明两国休兵和好的好处,契丹赞同(王继忠的想法),(于是)派 李兴(前去北宋朝廷)议和。皇帝说:“我怎么会想要滥用武力,只是想要止息战 争。如果(你们)答应和平交往,(我)当立即派遣使臣。”景德元年初冬十月,(朝 廷)派遣曹利用到达契丹军。景德元年十二月庚辰日,契丹使者韩杞拿着国书和 曹利用一起来到(北宋朝廷),请求签订盟约。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之地。 皇帝说:“(契丹)所说的土地归属之事实
33、在是师出无名,如果一定要得到关南之 地,我一定发动决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 应当答应他们。契丹还是觊觎关南之地,派遣了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国书 (前来)再次商讨,皇帝不同意,(姚东之)离开。曹利用最终以白银十万两、白绢 二十万匹签订了盟约,然后返回朝廷。二、(2020高考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原文基础知识积累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 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 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 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 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
34、,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 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辄:总是。要:关键,要领。当:应该。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不便:不利。每:常常。因:利用、凭借。便:使得到便利。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 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日: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 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 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 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 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 zxZSZ/ZZZZZ/ZXZZZXZZWZZW*Zu*Zu*XZ/u*vZuw/ZZXZS/Z1/ZZSZ/ZZSZ
35、/ZSZZ/S/Z/1X/ZVZS/Z/ZZZZX/SZS/ZZZZZ/*w 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23龙 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 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 一,复得赐度僧牒,易22米以救饥者。司:掌管。时:按时。坐:论罪。造律:制定法令。未几:不久。罢:废除。权:暂时代理。摧辱:侮辱。暧昧:模糊,不清晰。单词:单一言辞。论事:议论政事。见:被。区拜:任命。鱼易:交换,换。为崇:卖出。地活者:救活的人。国会:聚集,会合。后稍:渐渐。图课:考核政绩。虽:即使。鲜:少。明年春,又减价粢上常平米,多作值粥
36、 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以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25 ,疫死比他处 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 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26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 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27乞 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 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28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X)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鳗一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
37、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解析:选A。解答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排除干扰项。 具体作答时可以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
38、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 比分析。根据语法知识,依托句子成分,判断句读。“坐庭中”“噤未能言”的 主语均为“士”,“噤未能言”语意完整,不可断开;“轼宽其禁约”句子结构 完整,不可断开,故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轼”,“每摧辱 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所以“技”后应断开,“内侍”后不应断开,排 除D项。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
39、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解析:选B。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 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7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 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
40、华,作文如行云流 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解析:选C。“同时又以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 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 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累常平米,多作馆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5分) 译文:(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 译文: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 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
41、少有。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 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 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 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 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 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 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 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
42、 令的论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 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 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 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 在庭院中,冻得打战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 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憎 恨。 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苏轼 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
43、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 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 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 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 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 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 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 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学父亲苏洵写文章,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 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就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开始时没 有固定的质地(形式),但是(云或水)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 停止的时候。”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下来并诵读它们。他的文章博 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究考向从命题意图看一、命题意图解读题号分值考查情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