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类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类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 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指老百姓),致任器(指装米粟的 容器)于陌(道路),徒行见公日:“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 姓老弱,冻寒不得近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 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展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 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喜欢、乐意)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晏婴, 指晏子)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
2、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一 种礼节),请身(指辞职)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通“途”)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 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大路)内。公下车从晏子日:“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 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 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取材于晏子春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B.徒行见公日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D.委之百姓 委:任命 2.下列各组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3、而君不恤,日夜饮酒 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B.B.霖雨十有七日坏室乡有数十C.公驱,及之康内C.公驱,及之康内愿夫子之幸存寡人D.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第1页共57页注泾流:无阻的水流。根:河岸。河伯:河神。若:海神的名字。虚:同“墟二 指所居之处。尾闾:泄海水之所。2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 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4、吾在 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 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 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丈夫,古代可以指成年男子。少年,古代指小孩。B.列士,周代对上土、中土、下土的统称,职责为献诗讽喻君主。文中泛指各级官员。C.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这里表示对臧丈人的尊重。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
5、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不作回应,早上颁 布实施法令,而到晚上就遁匿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B.文王并非看准臧地老者的才华,而是看好他钓鱼的心态。说明文王虽未与之言,却已是 心灵相通了。臧地老人治国的成功正合文王无为治国之意。C.庄子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 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第10页共57页D.庄子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 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
6、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2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4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 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伎;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7、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第11页共57页25 .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C.以俟君子俟:等待D.鼓瑟希 鼓:弹奏.“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A.他B.你C.自己的D.其中26 .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方六七十A.有朋
8、自远方来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7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左忠毅公逸事方苞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龙 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第12页共57页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 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
9、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屣,背筐,手长,为 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日:“庸奴!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 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薪、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 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
10、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 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注: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宦官魏忠 贤,下狱而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史可法(16011645),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 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 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2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11、确的一项是()A.虎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B.庞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C.虎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D.虎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3页共57页A.忠毅公,左光斗谥号。“谥号”专指皇帝或地位较高的朝廷官员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 迹给予褒奖评价的称号,始于西周。B.先君子,古人一般在已经去世的长辈前加“先”表尊称,如称去世的父母为“先考妣
12、”,此 处指作者去世的父亲。C.炮烙,商纣王在位时所设的一种酷刑罚。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 其上,辄坠炭中活活烧死。D.漏鼓,“漏”,古代计时器,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名“铜壶滴漏”;鼓,打更的鼓,此处 指的是“一更鼓时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光斗爱才惜才。左光斗一次带着几个随从外出,悄悄进入一座古寺,偶遇史口法,欣 赏其才华,后史可法参加考试,左公当面定为第一名。B.左光斗以国事为重。左光斗在狱中受尽酷刑,生命垂危,却临危不惧,为着国家大义, 怒斥并赶走史可法。C.史可法治军严谨。张献忠作乱,史可法奉命防守,身先十卒,亲自带兵值夜,每次得到
13、 警报,经常几个月不睡觉。D.本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却记叙了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几件小事,写史可法其实都是 为了衬托左光斗。3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蜀茶法第14页共57页蜀道诸司,惟茶马一台,最为富盛。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予 记东坡集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云:“茶为西南病,忙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 六君子。”注:“二李,杞与稷也。六君子,谓思道与侄正孺、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钩、 宋文辅也。”初,熙宁七年,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经画买茶,
14、以蒲宗闵同领其事。蜀之茶园不殖五谷, 惟宜种茶,赋税一例折输,钱三百折绢一匹,三百二十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 一围,凡税额总三十万。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 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于是宗闵乃议民茶息收十之三,尽卖于官场,蜀茶尽榷,民 ZZZZXZZZZZZZZZZZZXZZZZZZZZ/ZSZ/XZZK/SZZ/xAZKZKAZV/ZX/y*,始病矣。知彭州吕陶言:“天下茶法既通,蜀中独行禁榷。况川峡四路所出茶货,比方东南 诸处,十不及一。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
15、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佐、杞、宗 闵作为敝法,以困西南生聚。”佐坐罢去,以国子博士李稷代之,陶亦得罪。侍御史周尹复 *极论榷茶为害,罢为湖北提点刑狱。利路漕臣张宗谤、张升卿,复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 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茶场司行礼子督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稷 又诋其卖直钓奇,坐冲替。一岁之间,通课利及息耗至七十六万缗有奇,诏录李杞前劳而官 其子。后稷死于永乐城,其代陆师闵言其治茶五年,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缗,诏赐田十顷。凡上所书,皆见于国史。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 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节选自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四)注榷:专卖。
16、3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渚E官郎中刘 佐体量/多其条画/B.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渚B官郎中刘 佐体量/多其条画/C.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第15页共57页佐体量/多其条画D.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渚E官郎中刘 佐体量/多其条画3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赋税一例折输”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17、(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A. “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B. “佐坐罢去”与“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坐”字含义不同。D.知县,官名。宋制,多派造中央官员知(主持)某县的行政等事务,简称“知县”。3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考证了蜀茶专卖的有关史实,揭露了当时蜀道茶马台一些官员借实行茶叶专卖盘剥 茶农的相关内幕。B.李杞凭朝廷“经面买茶”的授权之便,在蜀地创设官办机构,蜀茶全部由官场专卖,给茶 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C.蜀茶专卖制度实行以后,很不得人心,先后受到彭州知州吕陶、侍御
18、史周尹、利路漕臣 张宗谓等人强烈抨击。D.本文为苏轼送周朝议守汉州一诗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背景资科,有助于读者对该诗相 关内容的深入理解。3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2)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第16页共57页月者王承福传韩愈坊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 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 其土田,手锲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 而上下其坊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
19、之废疾饿者焉。又日:“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 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 吾不敢一日舍镶以嬉。夫镶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 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其亦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 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钱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 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 不能有也。或
20、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 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 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 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 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 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
21、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 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 传而自鉴焉。(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第17页共57页【注】坊者:泥瓦匠。与,涂抹、粉刷墙壁。馒:泥瓦匠抹墙的工具。屋食:房租和 伙食费。37.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其言,约而尽约:简约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当:适当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 飨:用酒食招待人D.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鉴:借鉴*3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舍于市之主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B.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所以游目骋怀,
22、足以极规听之娱 C.吾操馒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娘以指扣门扉曰* D.虽圣者不可为也为仲卿母所遣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 心以为人乎哉B.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 心以为人乎哉C.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 心以为人乎哉D.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 以为人乎哉3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8页共5
23、7页A.京兆,“京”是大,“兆”是众多,原为地方大而人口多之地,指京城及其郊区,唐时长安 属京兆府,故称京兆长安。B.天宝之乱,指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因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故也称天宝之乱。C.稼,本意为“收割”,常与表示种植含义的号啬字组合使用,如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 不不啬”。D.杨朱,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 的思想。40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王承福正直善良品格的一组是()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垮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身既死,而其子孙不
24、能有也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A.B.C.D.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主人公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银做 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B.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简于叙事,重在议论,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一篇借传记展开 议论的杂文。C.本文肯定自食其力的人,鞭挞多行可愧食焉而怠其事的富贵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 难能可贵的。D.本文作者借一个弃官操镶、自食其力的坛者之口,提出各致其能以相生和独善其身的主 张。4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9页共57页A.(但是)无乐有上矣A.(但是)无乐有上矣B.(我
25、,指晏子)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C.(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D.惟夫子之令(是听)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遂分家粟于氓。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驱,及之康(大路)内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 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A.B.C.D.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C.景公降低身份,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左忠毅公逸事方苞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
26、,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虎 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日:“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屣,背筐,手长卒,第2页共57页(1)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2)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仪真游观登临之胜处有二:发运司之东园,北山之壮观亭是也。亭在城北三里所,曰 城子山。其山截然平陈,
27、望之若横洲,若长城,若偃月。冈阜靡迤二十余里,乃迎大江之怒 涛,而东送之以入海。亭东有魏帝台。相传魏武尝自将十万师临江,久不敢渡,遂筑宫于瓜步山而去。亭立北 山之椒,居高视下,江淮表里皆在目中。自城中以望亭中,如仰中天之台,缥缈于烟云之 外也。自亭中以望江南之群山也,如翠麟、绿耳,竞奔争驰而不可索也。米元章尝徘徊 其上,为之赋,且大书其扁。至建炎庚戌,火于索虏。再葺之,绍兴辛巳,又火于索虏。淮人过者,罔不慨叹。今太守左侯昌时作藩之数月,访遗址,披榛而上,居然独存。乃诛草茅,乃属工徒,为*屋三楹,为垣百堵,前敞以轩,后邃以槛。肇自淳熙十六年之八月,迄来年之正月乃成。华 不及汰,犀不及陋,无费于官
28、,无厉于民。仪真之民士登而乐之,相与谒予记之。且曰:“吾侯奉法循理,节用爱人,至于筑沟垒, 训兵戎,夙夜毕力。奸慝迹熄,年谷荐登。因治之余,复此壮观。州人耄倪,再见承平气象。 俾过之者得以揖江南之形胜,而起骚人之思。北望神州,而动击楫枕戈之想,则斯亭岂特游 观登临之胜而已哉!愿为特书,惠我淮土,以诏于无止。”余曰:“诺哉!”绍熙二年四月六日记。(取材于宋杨万里诚斋集七十四卷)【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椒:山顶。翠麟、绿耳:均为传说中的良马。米元章:米芾,字元章,宋代著名书法家。 索虏:指金人。4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0页共57页A.相传魏武尝自将十万师临江将:率领。
29、*B.竞奔争驰而不可紫也束缚。C.肇自淳熙十六年之八月肇:开始。D.则斯亭岂特游观登临之胜而已哉特:特别。*4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而东送之以入海前敞以轩 B.遂筑宫于瓜步山而去而动击楫枕戈之想 C.火于索虏无厉于民 D.乃诛草茅迄来年之正月乃成 4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在城北三里所,日城子山壮观亭在城北三里一处称作城子山的地方B.淮人过者,罔不慨叹登临这处废墟的淮人,没有不感慨叹息的C.华不及汰,廛不及陋新的壮观亭华美而不过分,低矮而不简陋D.州人耄倪,再见承平气象州里的老少,告别了太平安定的社会生活4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
30、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讲究层次,逐步聚焦于壮观亭,注意从多视角描写壮观亭景致。B.壮观亭先后两次毁于金人,文章对此虽着墨不多,但叹惋之情溢于言表。第21页共57页C.为重建壮观亭,仪真太守夙兴夜寐,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深受百姓爱戴。D.作者借仪真民土之口,描述了仪真社会的现状,展现了社会治理的成效。48.结合文意看,这次重建的壮观亭可以发挥怎样的影响和作用?请简耍陈述。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得双石
31、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杼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 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点磔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 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 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 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
32、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 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霰坎镀辂之声,与向之噌咳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日:“汝识 之乎?噌噬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霰坎镀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季渤之陋也。(节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下列对文中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B.而山上栖鹘
33、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第22页共57页C.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D.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4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内文言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丁丑,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地支的合称。 文中是用来纪日。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了院试获得的称号。C.吾妻来归,这里的归指女子出嫁;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D.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34、,柳宗元和苏轼都属于唐宋八大家。5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先写出游之因,再写父子出游,最后 引申出道理,全文脉络清晰。B.第二段通过比喻和拟人的的手法,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 妙趣横生,兴会淋漓。C.本文不仅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阐发了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将情趣与理 趣融为一体,是情理俱佳的散文。D.本文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既有记叙、描写,也有议论、抒情;文章由小事入,由深理 出,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5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35、何哉?(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第23页共57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 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日: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 南见楚王,日:“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 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 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日:“不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 里。”群臣闻见者毕贺
36、,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日:“不毂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 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日:“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 必至也。“王日:“何也? ”对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 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 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 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 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日:“伐秦, 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
37、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 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 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53.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土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C.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D.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第24页共57页
38、何也/.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蔑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5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 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
39、又可 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 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 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5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阅读材料,完成小题。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爽,为唐宰相,与褚遂良、 韩暖俱得罪武后,死高
40、宗朝。皇考讳镇,以事用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 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第25页共57页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 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绰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 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浚。 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
41、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 邪?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 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 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日:“播州非 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 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
42、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 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 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 /荐誉之B.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 /荐誉之C.名声大振/ 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D.名声大振/ 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5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43、确的一项是()第26页共57页A.“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 元是笃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B.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考中一、二、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C “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 公贵族,也用于称呼父母长辈。D. “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之一,唐中叶后一般用来安 排贬斥之官,这两个职位都有实权。5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
44、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 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订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 取的人用工钱抵消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C.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 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D.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 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6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2)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61 .作者为柳宗元写墓志铭,起笔
45、却不厌其烦地写他的家庭和身世,其目的是什么?试结合 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第27页共57页答案解析:1 . D 2. D 3. A 4. C 5. 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D.句意:分发给灾民。“委”,交给。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但你作为国君,不体恤百姓,却日夜饮酒作乐。而 连词,表转折。句意:请求辞职,起身迅速离开了。“而”,连词,表修饰。B.句意:大雨一连下了十七天。有 通又、连接余数。句意:每乡倒塌的房屋都有几十间。“有”,与“无”相对。C.句意:景公驱车继续追赶,一直追他到郊外大路上。“之”,代词
46、,代晏子。句意:希望先生你能继续关心帮助我。“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句意:晏子这才返回城里。“乃L副词,才。句意:咬断(驴的)喉咙,吃干净它的肉,才离开。“乃”,副词,才。故选D。第28页共57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是”错误,结合语境,“故里穷而无告”与“无乐有上矣”是因果关系,而“但是”表示转折 关系。可改为“就”。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是说乡里百姓在饥寒无告的情况下,对君主的态度;是说齐景公认识到错误后,追赶晏 子;是说齐景公认识到错误后,拿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灾民。故选C。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B.“从谏如流”错误,依据原文“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可知,开始,晏子多次请求 开仓赈民,但都没有得到景公的允许。所以“从谏如流”说法错误。故选Bo参考译文:齐景公在位时,有一年齐国大雨一连下了十七天。面对大雨灾害,齐景公却仍然日夜饮 酒作乐。国相晏婴请求景公散发官仓的粮食救济灾民。多次请求,都不被景公准许。景公命 令柏官赴各地视察,寻找能歌善舞的美女。晏婴听到后,很不高兴,他就先把自己家的粮食 拿出来,分发给饥饿的百姓,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路边,然后步行去拜见景公,劝谏说:“大 雨接连下了十七天,每乡倒塌的房屋以数十计,每个村子都有好多户饥饿无靠的灾民,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