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99587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考试).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历城二中22-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2. 1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L答卷前,考生务必用将自己的级部、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必须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 .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

2、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 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 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 是确实存在的,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 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以书论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 奔赴实地考察,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

3、 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 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 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 符合,一个是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 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摘编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材料二: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

4、家研究发现, 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 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 史学家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 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都是四千八百年前 的物品,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 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终于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年5月,郑 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

5、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 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 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 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 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 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 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

6、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 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只用野猪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 先民们已经养蚕缥丝。学者认为,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 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 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 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

7、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 素。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 影响力。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摘编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回望5300年! “河洛 古国“文明溯源).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 明史很难成功论证的原因之一。B.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 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C.甲骨文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

8、西方史学家 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D.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 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B.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 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C.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国和华夏文明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这对古蜀与夏朝之间 的恩怨进行了旁证。D.用野猪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

9、是5300年前 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绿丝的实证。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来“以书论史”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的后汉纪,主要记述东汉王 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B.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因其 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等的“志”, 不符合史记汉书确立的一般正史规范。C.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 地理、经籍等十志。D

10、.北宋志传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 剧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3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 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4分).沿着“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请梳理“华夏5000年文化”从 “被忽略”到“重现人间”的轨迹。(6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千载白鹭鸣庐陵徐剑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 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秋声近,

11、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 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鼎甲四十九人, 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 无限风光在庐陵啊!今天的庐陵,历史上又称半座苏州城。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阳光金晃晃也 洒满城郭。 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白鹭洲书院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 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 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

12、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着一 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 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 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据说,古樟树有三百多年历史,而 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想当年,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 好官声。他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寻来找 去,唯白鹭洲风水极佳,江水

13、汤汤,一洲浮于两水之上,芳草萋萋,绿树连江天,乘舟、乘 船,可载庐陵学子行赣水,入鄱阳湖,进长江,云帆高挂,金榜高中入殿堂。且白鹭洲书院 又在水中央,学子上学,一篙撑舟,渡江而过,登洲,惊起白鹭一片,盘旋半空,复落树上, 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 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唯见一座汉白玉雕像兀立,英姿勃发、鸟纱锦袍的 宰相巍然在上,不用猜,一定是文天祥了。崖山一战,南宋水军烟消云散,文天祥成战俘, 大宋从此化为水沫泡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 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

14、圣人坐标:张良榷,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 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朝刑场走去,木枷囚车,壮怀激烈。喝一碗 浊酒,向云山外的庐陵投去最后一瞥。恍惚间,他看到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两任丞相江 万里一家的结局。元军马蹄在上饶府街衢闾巷响了起来,兵燹映红半座饶州城。江万里伫立石阶上,仰望 城郭,仰天惊呼:“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白衣、白发、白胡须,飘 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烈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千古而下,令

15、人长叹。远眺,庐陵淡月初现,倒映在赣江。千江有水千家圆,和平树下的日子真好。在白鹭洲 中学流连,展室是百年前的教室,二层老建筑。倏忽,刮来一阵百年穿堂风。风入室,琅琅 读书声,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 洲中学读过书?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 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伍若兰,朱德元师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儿女。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 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 偷生。伍若兰英勇就义,腹中,还有未出生的婴儿。青

16、天之下,那锥心之痛的呼号,仍在吉安、在赣南、在江西,在风中回响,一如赣水呜 咽,长夜不息。空谷幽兰,君子之爱。百年、千年秋风中,总有一股清馨吹过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吧。 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八月桂子红,十苇稻谷黄,好个金庐陵。那天傍晚,在白鹭洲中学, 我挥毫书下一对条幅存念:白鹭云霄,春风庐陵。该走了。秋阳正艳,罗霄如血,白鹭洲上,几度夕阳红。风月楼前凭栏近观赣水,书院 在,白鹭洲未老,七百年成一梦。青山遮不住,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一颗文心、 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千载白鹭鸣庐陵。(有删改) 文本二徐剑感叹,其实“每个人都在淘世相、情感、人生之井”。当下的文学写

17、作,“并不缺 技巧、语言,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 我们将用什么思想和精神来展现新史诗?文学的最高精神品质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的海拔!(摘自徐剑访谈录) 注古庐陵,隶属吉安。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中两个“风光”含义不同,前者指自然景色,后者指庐陵学子给当地带来的巨大 影响。B.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 久历史。C.崖山战役失败,作者用“烟消云散” “水沫泡影”等形象化语言旨在表达了对宋亡的惋 惜之情。D.刘真、伍若兰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他们英勇就义的光辉事

18、迹深深地感动 了作者。5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段以及后文对白鹭洲书院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又营造了 浓厚的文化氛围。6 .文章用张良、苏武等忠肝义胆的贤者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 他的赞美之情。C.文中画线句子既体现文字整齐之美、文言诗词之妙;又以短句为主,气势酣畅,情感充 沛,感人至深。D. “千载白鹭鸣庐陵”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以此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将作者的 情感推向高潮。8 .文本一在构思上特点突出,请从行文线索方面进行分析。9 .文本二主张写作要有“精神的海拔”,请具体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19、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 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 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 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 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晟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 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辫锋生,听者忘倦。昇尤爱之,

20、引与计议, 多合意,以为右仆射。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 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 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 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式非景敌,而师甚盛, 寿春且危,乃日:“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 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既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 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

21、振。 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 书遗重进,劝其反。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杯土也。”永陵者,昇 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 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 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 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 绘&1爰姿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 惟以死报

22、向尔!”乃就刑。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 召拜钟谟卫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节选自新五代史).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日/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 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B.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日/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 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C.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

23、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日/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 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D.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日/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 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著作佐郎,是著作郎下的属官。三国魏开始设置著作郎,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B.判官,是中国封建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C.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中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与保密,将书信藏

24、于蜡丸。D.都亭驿,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晟自幼多磨难。少年时做道士,因早晚拜会贾岛画像而被误认为妖怪,被道士用棍杖驱 赶。担任朱守殷的判官,因朱守殷造反被杀而顾不上妻子和孩子,只身逃亡到陈、宋之间。 B.孙晟有文才。因文章出色被李鼻任命为教令,孙晟由此得名。孙晟先天口吃,但坐定后健 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商量大事很合李昇心意,被任命为右仆射。C孙晟临危受命。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恐惧,两次派人求和、称臣,但周世宗不答应。李 景于是派遣孙晟奉表割地求和,周世宗依旧不答应,

25、扣留孙晟作为人质。D.孙晟忠心耿耿。孙晟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明白此行难免一死。尽管周世宗厚遇孙晟,但 孙晟拒绝回答周世宗对江南战事的询问。被害之前,孙晟正衣冠南望而拜。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4分)(2)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4分)5.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自贺陆游胎发茸茸绿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

26、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注】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同社:志趣相同的人。六鳌:神话中记 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九秩:九十岁。开禧:南宋宁宗时 的年号,当时韩倔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A. “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 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 D. “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

27、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 16.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翻译(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音乐富有魅力,或清新,或婉转,或宏大。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写出箜篌声具有惊天裂石的力量。(2)劝学中,“ ”阐明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3) “暗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时指淡淡的花香, 有时指女子散发的清香,如 “,” O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应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28、完成1820题。“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 o和的意义 原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配合节奏、力 度等形成的,音乐的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 一样,他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 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 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 分子与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世间决没有一个无“序”而 能“和”的现象。“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

29、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 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同时,礼之中也必有乐。“乐自 内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 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出自的本原。仁则 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因此,礼乐本是内外相应,但也可以说是 o.请在文中横线内填入适当的的成语。(3分)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18 .下列对文中四处标点符号作用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生展的一种胜境”,句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30、。A. ,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句中的分号表示分隔 多个复句。B. “乐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句中的冒号表示提起下文。C. “仁一一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一一是乐与礼共同出自的本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变 话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一顿饱餐之后,o这一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究竟是怎样引起的? 一个常见的 解释是:人吃完饭后,肠胃功能活动显著加强,血流量随之增加;相应的,大脑中的血流量 开始减少,继而供氧量下降,所以会产生困倦的感觉。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并没有 得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不仅没减少,o那 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

31、餐后犯困呢?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促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 素。进食能够引起身体血糖的升高,进而抑制促食欲素的分泌。而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 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但是可以通过 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上升,胰岛素就 会分泌出来帮助降低血糖;胰岛素还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使人体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进一 步形成褪黑素,从而让大脑产生睡意。19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学校作为育人主

32、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B.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C.打上井冈山,重走红色路。D.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耍求写作。(60分)学者治学当从多看古注做起。对于具体的治学之道,陆九渊认为要多读书,多看古注。 陆九渊说,自己读书之时,只读古注,圣人之言自然就会看懂。而现在的学者则是将自己的 主要精神放在了历代的传记与注文之上,因此读书的担子就会越来越重,反而离圣人之言越 来越远。他认为读书看古注是了解圣人之言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学者是不可以不学习的, 就像是鱼儿不能没有水而存在。这种广博学习圣哲的言论就是博学,而在这种博学的过程之 中,必然会存在正伪、纯疵、是非、当否之类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存在审问、慎思、明辨 的过程。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