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基础讲义+真题第二章 中医理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基础讲义+真题第二章 中医理论基础.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中医理论基础本章预计分值:1015分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早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1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13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13五行的生克乘侮第四节藏象13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六腑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第五节气血津液23气、血、津液的生成、分类、功能第六节经络01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第七节体质01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第八节病因2-3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第九节发病与病机1-2各种发病的病机第十节治未病与康复()1治未病和康复的原那么、常用的康复疗法考点精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整
2、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 .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 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学习中医学宜从这 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2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3 .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 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人类
3、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 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2.指导疾病诊断(1)诊断脏腑疾病脏腑脏腑出现病变时的病症肝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心火亢盛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2)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五脏疾病的传变脏腑出现病变时的病症肝病传脾脾虚患者,脉见缓象,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病及肾心病患者,脉象洪,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3)判断疾病的预后五行:肝心脾肺肾 五脉:弦洪缓浮沉出现的病症预后情况肝病,面色青,见弦脉色脉相符肝病,面色青,如不见弦脉,反见浮脉,那么属相胜之脉,为逆预后不良肝病,面色青,假设见到沉脉,那么属相生之脉,为顺预后良好(
4、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那么治法。关系治那么治法相生虚那么补其母,实那么泻其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冻相克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例多项选择题】以下治法中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A.培土生金法8 .金水相生法C.滋水涵木法D.益火补土法E.培土制水法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 法。第四节藏象考点精讲藏象学说的特点: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是脏腑的核心,与六腑相表里,与形体官窍各 有其特定的联系。根据整体观念,神分属五脏,称“五脏神”,即素
5、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 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是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五脏与内外环境相 参相应的综合性功能系统。一、脏腑的分类1 .五脏:肝、心、脾、肺、肾(实性器官,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2 .六腑: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3 .奇恒之腑:脑、骨、髓、脉、理、女子胞(功能似脏,形态似腑)。二、五脏(一)心1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心对血液的生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2 .心主神明:心有主宰生命活动,
6、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表达。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广义之神,又包括了狭义之神。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机 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故满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二)肺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诞 O肺的生理功 能具体内容主气,司呼 吸肺主呼吸之气: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 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肺主一身之气:将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
7、心血主宣发与肃 降主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媵理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主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津液下输于肾;清肃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主通调水道肺气宜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调节膝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肺气肃降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缠 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肺朝百脉, 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 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气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
8、血、津液的功能(治理调 节呼吸、全身气机、气血运行、津液代谢)(三)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L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精微(2)运化水液。3 .脾主统血:脾能够统摄和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四)肝肝具有刚强之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易亢易逆,故称“刚脏”。1 .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中心环节是调畅全身气机。表达在(在 调畅情志;(2)协调脾胃升降:(3)促进胆汁生成与排泄;(4)促进血液运行和 津液代谢;(5)调畅排精行经。2 .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五)肾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故“
9、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1)肾主生长、发育(2)肾主生殖:肾藏先天之精;肾精能化生“天癸”。2 .肾主水:肾的气化功能,对于维持津液代谢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3 肾主纳气: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三、五脏之间的关系脏关系心与肺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心与脾血液的生成;血液运行心与肝血液运行;神志活动心与肾心肾相交:一方面表现在心肾阴阳水火既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 依存关系,古人将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精血互生肺与脾气的生成;津液输布代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0、)肺与肝气机的调节肺与肾津液代谢;呼吸运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阴液互滋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脾与肾先天后天相辅相成;津液代谢四、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五脏志液体华窍肝怒泪筋爪目心喜汗脉面舌脾思涎肉唇肺悲(忧)涕皮毛鼻肾恐唾骨发耳及二阴独家记忆1 .“爪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2 .“五轮学说”把眼睛各局部与五脏相属,黑睛为风轮一一属肝;两眦血络为血轮一一属心;上下 眼睑为肉轮一一属脾;白睛为气轮一一属肺;瞳孔为水轮一一属肾。五、六腑六腑生理功能具体内容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内藏胆汁,又称“精汁”,与胃、肠有
11、别,并且与精神活动有 关,故归属奇恒之腑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为 和胃的通畅、下降,对于小肠、大肠之气的通降具有重要作用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受盛胃的食物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一是将食物分为水谷精微与食物残渣两个局部二是将清者水谷精微吸收,并将浊者即食物残渣传输于大肠三是吸收大量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故称“小肠主液”大肠传化糟粕接受小肠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故称“大肠主津”膀胱贮尿与排尿膀胱的开合有度依赖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三焦(二a 府”)主持诸总司 人体的气机和气 化上焦: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包
12、括心、肺。特点为“上焦如雾”, 形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特点为“中焦 如讴”,形容脾胃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特 点为“下焦如渎”,形容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二便的作用六、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功能似脏,形态似腑,主要包括:脑、骨、髓、脉、胆、女子胞。脑的生理功能是主宰和调节人的生理活动,主管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脑的生理功能分属 于五脏,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更为密切。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发生月经以及孕育胎儿。影响女子胞生理功能的生理因素有:肾中精气和 天癸的作用,肝气肝血的作用,冲任
13、二脉的作用。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脏与腑相互关系心与小肠小肠分别清浊,:青者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肺与大肠肺主肃降,肺气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的下行; 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下降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与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相关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有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功能【例配伍选择题】A.肝B.心C.脾I).肺E.肾L某女,38岁。经常情志抑郁,善太息,食少纳呆,月经不调,辨证为肝气郁结。根据藏象理论, 主司疏泄、条畅
14、气机的脏是2.某女,43岁。闭经半年余,妊娠反响阴性,体检无其他疾病,来医院就诊。辨证为冲任亏虚、 天癸早衰。根据藏象理论,与天癸密切相关的脏是正确答案A、E答案解析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 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肾主生殖:人体的生殖功能主要与肾有关。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入体 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第五节气血津液考点精讲一、气(一)气的生成气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后天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以及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1 .先天之气:先天之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依赖于肾藏精的生理
15、功能,才能充分发挥生理作用。2 .后天之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水谷中化生;自然界的清气,那么依 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人体。(-)气的分类与分布名 称特点来源分布功能元气人体最基本、最重要 的气,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原动力由先天之精化生,并 受后天水谷精气补 充培育根于肾,通过三焦布 散全身推动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 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 动宗 气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 为“笃迤,又称1 中”肺吸入的清气和脾 胃运化产生的水谷 精气相互结合而生 成集于胸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营 气“荣气”,也称“营 阴”脾胃运化的水谷精 气运行于肱 包营养
16、人体,化生血液卫气“卫阳”,活动力特 别强,流动迅速,不 受脉管的约束脾胃运化的水谷精 气运行于睡处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 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 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例最正确选择题】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又被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的气是A.元气8 .宗气C.营气D.卫气E.真气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元气: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防御作用动生长发育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动血液生成和运行动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维持正常体温:气虚会导致体温下降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保持液态,不至凝聚,在体内不停
17、地运行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防御功能失常,那么容易引起感置固摄作用止精、血、津液等物质无故流失:保证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的相对稳定:保证脏腑器官位置的恒定,不会下垂,化作用一 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例最正确选择题】因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血液生成不及,运行缓慢,而发生水液在体内潴留等病变,与气机功能失 常密切相关的是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发挥激发和推动作用。如果气的
18、推动作用减弱, 那么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早衰;使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功能减退;或使血液、津液的生成缺乏, 运行滞缓,而发生血虚、血行不利或水液在体内涨留等病变。(四)气的运行气的运行,称作“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 查,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二、血由于血液仅存在于脉管之中,所以称“脉为血之府”。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 中,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一)血的生成水谷精微和量糖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o肾精化血一避m二一 血液肾精化血一避m二一 血液途径一营气+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血的运行(-)血的运行心气的推
19、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合成宗气,助心行11III血的运行依赖脾气的统摄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作用(三)血的生理功能.主要功能:对全身的营养、滋润作用。1 .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四)气与血的关系三、津液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胃液、唾液、肠液、关节液等,不包括汗液。(一)津液的生成与分布津液的特性名称津液质地质地清稀质地浓稠流动性流动性较大流动性较小分布分布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肱灌注于肯节、脏腑、脑、髓作用滋润作用濡养作用(二)津液的代谢1.生成: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与脾胃、小肠的功能密切相关。2,输布:主要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
20、焦为通道输布全身。3.排泄(1)肾阳的蒸腾气化是津液代谢的主宰和原动力。(2)肺、脾、肾对于津液的排泄发挥主要的作用。(3)排出的形式:汗液、呼气、尿液、粪便。(三)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作用2 .化生血液:津液能进入脉内,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局部。3 .运输代谢废料。【例最正确选择题】具有助心行气血作用的气为A.卫气B.宗气C.元气D.精气E.真气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宗气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具有助心行气血作用。第六节经络考点精讲一、经络与经络系统1 .经脉(1)正经: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2)奇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3)经别:“十
21、二经别”,络脉(1)别络;(2)浮络;(3)孙络: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1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指趾端相交接(2)同名的手、足肺经在头面部相交接(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3.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心中肺手少阴心经中足少阴肾经I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1量翼旁一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I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1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独家记忆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1 .奇经八脉的特点(1)走向分布不
22、规律。(2)与脏腑无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3)奇经八脉之间没有表里关系。2 .奇经八脉的作用(1)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功能密切相关,能参与人体生 殖功能的调节。如“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二)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1 .督脉的基本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o(2)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2 .任脉的基本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o(2)主持妊养胞胎。3 .冲脉的基本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
23、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4 .带脉的基本功能(1)约束纵行诸经。(2)主司妇女的带下。【例最正确选择题】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A.督脉8 .任脉C.冲脉D.带脉E.阴维脉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督脉一阳脉之海;任脉一阴脉之海四、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络作用(二)运输气血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平衡作用本章中相似内容的总结方面相似内容的总结“本”的总 结心为生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为罢极之本“脏”的总 结肺为“娇脏”,肝为“刚脏”“官”的总结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余”的总 结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府”的总 结腰为肾之府;脑为兀神之府脉为血之府;三焦为孤府“
24、气”的总 结气之主一肺气之根一肾(与呼吸密切相关的两个脏腑是肺和肾)“血”的总 结心主血(主行血),脾统血,肝藏血“海”的总 结水谷之海一胃阳脉之海一督脉,阴脉之海一任脉,十二经脉之海一冲脉,血海一冲脉,气海一“膻中”(宗气积聚之处L“器”的总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例最正确选择题】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任脉B.督脉C.带脉D.冲脉E.滑脉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冲脉一十二经脉之海,血海第七节体质(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人也在与社会环 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二、辨证论治(一)症、证、
25、病名 称范围内容举例症个别 现象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病症鼻塞流涕、暧气、肢冷、脱腹痞 满证某一 阶段机体在疾病开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包括 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肾阴虚、风寒犯肺、肝胃不和、 痰火扰心、气滞血瘀病全过 程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生 命过程。具有特定的病症和体征厌食、痹证、淋证、感冒、鼻渊、 积滞(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那么。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提供的病症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 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
26、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那么和治疗方法。(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响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开展阶 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也称“证异治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开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以采用同一种方 法来治疗。也称“证同治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论 治“病”“证”“治”同病异 治同一种疾病病机不同治法不同同病异 治举例感冒疾病的开展阶段不同,分为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采用辛温解表的治法;风热感冒, 采用辛凉解表的治法异病同 治不同的疾病病机相同治法相同异病同治举例胃下垂和子 宫脱垂疾病发生的部
27、位不同,属于 不同的疾病胃下垂和子宫脱垂都属于中气下陷的病证, 均可以采用补中益气的治法进行治疗独家记忆区分“病” “证” “症”的一般规律如下:1 .病:医师对患者所患疾病最后的性质定位。第三章的所有疾病的病名均属于“病”的范畴,比方 感冒、喘证、胸痹、消渴、瘙闭、痛经、粉刺、厌食、鼻渊等。2,证:一般涉及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五脏六腑、六淫,气、血、津液等元素。同样, 第六章-第九章每个疾病下所含的证候均属于“证”的范畴,比方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等。3,症:疾病的外在表现。【例最正确选择题】考点精讲一、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一)体质的构成因素2 .形态结构的差异。3 .生理
28、功能的差异。4 .心理特征的差异。(二)体质的分类体质的分类及特点体质 类型形体结构生理特点性格趋向受邪多发病偏阳 质形体适中或偏瘦,但 较结实代谢相对亢奋、昌动、 畏热喜冷、食量大急躁,外 向外感发病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偏阴 质形体适中或偏胖,但 肌肉不壮代谢相对抑制、喜静、 畏寒喜暖、食量小胆小易惊,内向外感发病多表现为寒证、虚证阴阳 平和 质身体强壮,胖瘦适 度,体形匀称健壮正常有度平和,适 应力强不易感受外邪,平素患病较少, 即使患病,易于治愈,康复较快【例最正确选择题】某女,22岁,身体偏寒,喜静,少动,其体质类型应辨为A.偏阳质8 .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痰湿质E.瘀血质正确答案B
29、答案解析“偏寒,喜静,少动”对应是偏阴质。二、体质学说的应用1.指导养生防病。2.指导辨证治疗。【例最正确选择题】体质偏阳者,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A.寒证、虚证B.寒证、实证C.热证、虚证D.热证、实证E.里证、寒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偏阳者,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第八节病因考点精讲一、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外感病因包括六淫、来气二类。(一)六淫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干扰选项:感染性(或传染性)。 感染性、传染性不是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特点总结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1 .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
30、因素2 .阴邪:寒邪、湿邪3 .阳邪:风邪、暑邪、火热邪气4 .易伤及津液的邪气:暑邪、燥邪、风为百病之长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火热邪气湿性趋下,易伤阴位5.唯一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暑邪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最有季节性)火热 邪气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发肿疡【例最正确选择题】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火邪、燥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E.扰神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J易伤及津液的邪气:暑邪、燥邪、火热
31、邪气。(二)厉气厉气,即疫历邪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致病邪气,又称“戾气”“异气” “毒气”“乖 戾之气”等。肪气与一般的六淫邪气不同,乃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厉气致病,多从口鼻侵入人 体。在人群中,可以散在发生,也可以形成瘟疫大面积流行。疫厉邪气所致疾病称“疫病”,如大头瘟、 疫痢、白喉、烂喉丹痴、天花、霍乱、鼠疫等。疣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一气一病、病症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二、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的情志、饮食、劳逸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一)七情内伤七情直接伤及影响内脏病症表现
32、影响病情变化:内脏气机怒暴怒伤旺怒那么气上过度愤怒,头胀头痛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而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二是加重病情。喜过喜伤心喜那么气缓过喜,心气涣散,神不 内守思过思伤脾思那么气结思欲劳神过度,食欲减 退悲(忧)过悲伤肺悲那么气消过度悲忧,精神不振, 气短胸闷恐恐伤肾恐那么气下恐惧过度,二便失禁惊惊伤肾惊那么气乱突然受惊,惊慌失措【例最正确选择题】根据七情内伤致病理论,突然受惊可导致A.气上B.气下C.气消D.气结E.气乱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惊那么气乱。【例最正确选择题】根据七情内伤致病理论,思虑太过可导致A.气上B.气下C.气消D.气结E.气乱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思那么气结。(二)饮
33、食失宜1.饮食不节:不节,即为不节制,毫无规律,包括过饱、过饥。2饮食不洁:食物不洁净,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3.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三)劳逸失常劳逸失常,是指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导致疾病的发生。劳逸失 常临床表现过万劳力 过度体力劳动负担过重,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劳神 过度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失健运的纳呆、腹胀、 便灌等症房劳 过度性生活不节,耗伤肾精。表现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遗精、早泄、阳 痿等症过逸长期不从事劳动和体育运动,使脾胃之气减弱,气血化生缺乏,运行不畅,从而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
34、肢体软弱、痰湿内停,或形体臃肿发胖,动那么心悸、气短、 自汗等三、病理产物性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是继发于其他病变过程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作为致病 因素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不仅可以加重原有病情,还可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又称“继发 性病因”。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一)痰饮1 .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疣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是形成痰饮的初始病因,导致肺、脾、肾、 肝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积而成饮。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如咳痰喘鸣、肌肤痰核等;无形之痰饮,主耍根据病症辨证求因,并使用祛除痰饮中
35、药获效而得到验证。2 .痰饮的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停留部位病症阻滞气血痰饮阻肺胸闷气短,咳嗽吐痰痰浊痹阻心 脉胸闷心痛运行痰饮停胃恶心呕吐痰气结滞于形成“梅核气”,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膈满咽喉闷,情绪低落,善太息影响水液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 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 动,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蒙蔽清窍,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痰浊上犯,扰乱神明,出现神昏澹妄,引起吐、狂、痫等病心神致病广泛, 变幻多端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 病症表现
36、非常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二)瘀血1 .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 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2 .瘀血病证的致病特点(1)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那么形成积,按之有痞块,固 定不移。(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另外,临床望诊,往往还可见到面色薰黑、肌肤甲错、 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等表现。切诊那么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瘀血阻滞不同部位,出现病症各异。瘀
37、阻部位病症瘀阻于心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口致发狂瘀阻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于肢体末端形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局部肿痛青紫(三)结石结石,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 或不规那么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且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结石小者,易于排出;而 结石较大者,难于排出,多留滞而致病。1 .结石的形成(1)饮食不当:饮食偏嗜,喜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蕴生湿热,内结于胆,久那么可形成胆 结石。湿热下注,蕴结于下焦,导
38、致肾的气化失司,日久可形成肾结石或膀胱结石。空腹食入过多的未 熟柿子、黑枣等,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形成胃结石。此外,某些地域的水质中含有过量的矿物及杂 厦等,也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2 .结石的致病特点气机不畅为各种结石的基本病机,疼痛是各种结石的共同病症。(1)多发于肝、胆、肾、膀胱等脏腑:(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四、其他病因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主要有外伤、诸虫、毒邪、药邪、医过、先天因 耋等。本节重点阐述毒邪、药邪。(一)毒邪毒邪,简称“毒”,泛指一切强烈、严重损害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致病因素
39、。毒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病因、病机、病证、药物等,都与之有密切联系。1 .毒邪的形成(1)外来之毒:来源于自然界,多为天时不正之气所感,或起居接触,或外伤感染等侵入人体所 致。(2)内生之毒:来源于饮食失宜、七情内伤、痰饮瘀血,治疗不当等;或脏腑功能失调,毒邪郁 积所致,具有内生病邪和病理产物性病因的特点。如食毒、药毒、瘤毒、伏毒(邪伏化郁而成毒)、瘀 毒、痰毒、胎毒、脏毒等。2 .毒邪的致病特点(1)毒性强烈,损脏伤形:毒邪致病,多发病较急,传变较快,扰及神明,病势危重,可见壮热, 恶寒,神昏,澹语,烦躁,呕吐,泄泻,出血,紫瘢、黄疸等,甚至死亡。毒邪致病,常损伤正气,导 致脏腑阴
40、阳气血失调、生理功能异常和形态结构破坏;或伤及肌肤、筋骨、血脉等形体,导致疮疡痈肿, 筋伤骨坏,血脉浸淫等。(2)致病广泛,复杂多变:如毒易化热化火,伤阴败血,多见高热,汗出,口渴,舌干,便秘等 火热伤阴病症;火热邪毒,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致吐血,蚓血,咯血;热盛肉腐,那么为疮疡痈肿等。(3)病症秽浊,顽固难愈:毒邪致病,郁积日久,可见皮肤、黏膜等的黏液、糜烂、溃疡、腐败 等秽浊不清的病症表现。毒邪蕴积,易成痼疾,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日久,那么病多缠绵,难以治愈。如瘀毒致病,每多挟痰,痰瘀凝结,深入于里,影响脏腑,阻滞经络;瘤毒致病,结为积,形成 痼痪。(-)药邪药邪,指因药物炮制或使用
41、不当而引起发病的一类致病因素。药物既可治病,也可致病。如果药 物炮制不当,或医生不熟悉药物的性味、用量、配伍禁忌而使用不当,或患者不遵医嘱而误服某些药物 等,均可引起疾病发生。1 .药邪的形成(1)用药过量(2)炮制不当(3)配伍不当(4)用法不当2 .药邪的致病特点(1)中毒:误服或过量服用有毒药物那么易致中毒,且其中毒病症与药物的成分有关。(2)加重病情,变生他疾:药物使用不当,非助邪即伤正,不仅可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还可引起 新的病变发生。如妇女妊娠期间可因用药不当而引起流产、畸胎、死胎等。第九节发病与病机考点精讲一、发病原理1 .正气正气,是指存在于人体、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
42、的总称。正气缺乏是发病的内在根据。2 .邪气邪气,是指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 .发病的原因正气缺乏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起主导作用。正邪两 者相搏,扰乱人体生理功能,从而致机体发病。二、基本病机(-)邪正盛衰定义:邪正盛衰的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 衰变化。邪正盛衰的变化规律正盛邪退:病势好转。邪去正虚:病去而体虚。正虚邪恋:病势缠绵迁延而难愈。邪盛正衰:病势恶化,甚那么死亡。1 .虚实变化(1)实证:邪气盛那么实邪气亢盛,正气尚未虚衰。邪正之
43、间剧烈抗争。病理变化比拟激烈。实证多见于外感病的早、中期;食积、瘀血内阻、痰涎壅盛,水湿泛滥。(2)虚证:精气夺那么虚正气相对缺乏,机体抵抗外邪能力减弱。邪正之间斗争不太剧烈。病理变化相比照拟温和。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或者久病、大病、吐利、大汗、大出血等耗伤机体正气,或 因致病邪气的久留而伤正等。2 .虚实错杂(1)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例如,外感热病开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高 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表现,就属于实中夹虚的病机变化。(2)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夹邪实例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3 .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由实转虚,是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 病由实转化为虚。例如,实热证大量耗伤阴液,可转化为虚热证。(2)因虚致实:因虚致实,是指因正气缺乏,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 病变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例如,肺肾两虚的哮证,肺卫不固,复感风寒,哮喘复 发,而见寒邪束表,痰涎壅肺证。4 .虚实真假(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的 病机变化。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