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讲义+真题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1801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讲义+真题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讲义+真题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讲义+真题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讲义+真题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弟P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 T分父H+-弟P阴阳学说13分-弟二T五行学说13分第四节藏象24分第五节气血津液13分弟八P经络0 1分第七节体质0 1分第八节病因13分第九节发病与病机23分第十节治未病与康复0 T分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与属性肾唾S1耳及二阴爪为筋之余 齿为骨之余 发为血之余四、六腑上焦如雾 中焦如枢 下焦如渎六腑生理功能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胃(太仓)胃主受纳腐熟;胃主通降小肠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大肠大肠主传化糟粕,并吸收局部水液(大肠主津)膀胱贮尿和排尿三焦(孤府)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运

2、行的通路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五、奇恒之腑脑脑为元神之府脑的生理功能: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主宰人的思维、意识和 情志活动以及记忆力等。女子胞1 .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2 .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2)肝气肝血的作用:“女子以肝为先天”;(3)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 小肠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 受盛和化物肺与 大肠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 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脾与 1纳运协调、升

3、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与 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肾与 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充足,那么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 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第五节气血津液一、气人体之气是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一)气的生成化生血液人体生长发育; 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原动力; 温煦和激发 各脏腑、经络 等组织器官的 生理活动行呼吸; 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 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 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 恒定(三)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影响生长发

4、盲,甚至出现早衰;使脏腑组织器官、经络 等功能减退;或使血液、津液的生成缺乏,运行滞缓, 而发生血虚、血行不利或水液在体内潴留等病变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温煦 作用气化 r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转化成汗液、尿液、涕、唾、泪、涎 理J 等,饮食物不能正常化生为气、血、津液、精等(四)气的运行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一 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二、血(一)血的生成(一)血的生成(二)血的运行血的运行与心、肺

5、、肝、脾密切相关。(三)血的生理功能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四)气与血的关系 I气能生血气为血之帅 匚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而*占丹 rS 血能载F 血力气之母I3血能生气三、津液(一)津液的生成与分布来源于饮食来源于饮食各脏腑组织器官质地较清稀 于体表皮肤、 渗注于血脉, 为津; 质地较稠厚,津液生成分布分类流动性较大,布散 肌肉和孔窍,并能 起滋润作用的,称流动性较小一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 起濡养作用的,那么称为液。(二)津液的代谢 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对津液代谢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三)津液的生理功能L滋润和濡养作用2 .化生血液.运输代谢废料第六节经络经

6、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局部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r正经匚“十二经脉” 经脉-奇经匚“奇经八脉”-经别u尸十二经别” 络脉:别络、浮络和孙络。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1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2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1.分布规律1.分布规律(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手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分布部位(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厥阴心包经少阳

7、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缘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缘(二)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2.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I心中肺手少阴心经中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屈阴心包经足蜀阴肝经食指端: 足大趾端小指端: 足小趾端无名指端 :,足大趾手阳明大肠经I鼻雪旁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I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I目外眦 是少阳胆经口诀:肥肠未批心尝,光身包饺单干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作用1 .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 ,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3 .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二)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翁众翁众(1)调节

8、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2)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7(1)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Q任脉(2)主持妊养胞胎。(1)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厂冲(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 V_看密切的联系。Q)约束纵行诸经。7ij(2)主司妇女的带下。三、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络作用(-)运输气血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平衡作用第七节体质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定的固有特性。一、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体质的构成要素L形态结构的差异性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9、体质的分类分类形体结构生理特点性格趋向多发病证偏阳质形体适中或偏瘦,代谢相对亢奋、身体偏热、多动、好外向,易热证、实证但较结实兴奋、畏热喜冷、食量大_急躁偏阴质形体适中或偏胖,代谢相对抑制、身体偏寒、喜静少动、内向胆小寒证、虚证但肌肉不壮畏寒喜热、食量心易惊阴阳平胖瘦适度,体形匀正常有度开朗,随不易感受外邪或和质称健壮和康复较快二、体质学说的应用(一)指导养生防病阳盛体质宜凉忌热,阴盛体质宜温忌寒。(二)指导辨证治疗素体阳弱之质,多有阳虚,故易感受寒邪,证候多为寒证;素体阴弱之质,多由虚火,故易感温热之邪,证候多为热证。第八节病因病因,即指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一、外感病因(

10、一)六淫外感性: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首先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侵袭。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区域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入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L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风邪为病,以春季为多见。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为六淫之首”(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邪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2 .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寒寒邪常见于冬季;此外,气温骤降、贪凉露宿、空调过冷、恣食生冷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 因。(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

11、;(3)寒性收引。3 .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发病于夏至之后,立秋以前。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4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湿长夏居多。此外,涉水淋雨、居处潮 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也是常见感受湿邪的原因。(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5 .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燥秋季的主气。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 .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火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像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

12、)火易伤津耗气;(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发肿疡。热邪致病:多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多为局部病症。(二)疣气厉气,即疫厉邪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致病邪气,又称“戾气”、“异气”、“毒气”、 “乖戾之气”等。历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较重;(2) 一气一病、病症相似;(3)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二、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三、病理产物性病因(一)痰饮赢杳、经络f痛病痰核,阴疽流注 晶党W )无形之痰气结滞于咽喉f梅核气(二)瘀血痰浊+气f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痰浊+风火f神昏澹妄,或引起 癫、狂、痫等疼痛瘀血肿块出血多为刺痛,痛处 固定不移,拒按, 夜间痛甚外f青

13、紫肿胀; 内f般积,按之有 痞块,固定不移血色f紫暗+血块; 唇甲青紫、舌色紫 暗或有瘀点、瘀斑第九节发病与病机一、发病原理正气 邪气(一)邪正盛衰翁翁翁翁邪气盛f实正气虚f虚实中夹虚:虚中夹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 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矩、自 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 脉虚无力等。外感热病,由于邪热炽,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不忘、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大空嬴状I真实假虚4.虚头真假真虚假实: 至虚看靛1(-)阴阳失调实热证大量耗伤阴液,可转化为虚热证口肺肾两虚的哮证,肺卫

14、不固,复感风寒, 哮喘复发,而见寒邪束表,痰涎壅肺证。热结肠胃,一方面出现腹痛硬满拒按、 大便秘结、潮热、澹语等实热病症,同 时因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可见面色苍 白、四肢逆冷、精神委顿等。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皖腹胀满、 疼痛等;又如,老年或大病久病,因气 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等。阳虚嘘寒证(阳虚那么寒)面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十 喜静躅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阴虚:虚热证(阴虚那么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额红消瘦、盗汗、 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15、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 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中阴中阴阴之阳之中阴中阴阴之阳之中阳 阴之阴阳的可分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阳的相互转化性二、阴阳的相互关系*病变本质是阳热内盛,临床可见身热、面红、气粗、 烦躁等病症;又突然出现四肢所冷(但身热不恶寒)、 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热、喘渴烦躁,或冒迷澹妄、身体干瘪、皮肤皱摺、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等症虚血瘀 血出血虚血瘀 血出血第十节治未病与康复治未病,是指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开展,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方面。 康复,广义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

16、业的措施,以减轻伤残者的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使其得到整体康复而重返社会。一、治未病(一)未病先防1 .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一、治未病(一)未病先防1 .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 害(1)重视精神调养 (2)加强身体锻炼(3)注意生活起居 (4)人工免疫(1)药物杀灭(2)讲究卫生(3)防止病邪侵害(4)防范各种外伤(二)既病防变(三)愈后防复(二)既病防变(三)愈后防复1 .早期诊治;2.控制疾病的传变1 .调整阴阳平衡;2.防止复发诱 因二、康复(-)康复的原那么1 .形神共养2 .调整阴阳气血中二、康复(-)康复的原那么3 .形神共养4 .调整阴阳气血中(1)养形:重在

17、养精血保胃气 (2)养神:重在调神护神(1)调整阴阳(2)调养气血5 .调养脏腑经络引,器罂(二)常用康复疗法1 .药物康复和康复器械辅助疗法2 .针灸推拿气功康复法3 .体育娱乐康复法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以及一些健身的武术等。4 .自然康复法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制约阴平阳秘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那么阴无以生,无阴那么阳无以化阴胜那么阳病,阳胜那么阴病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熟悉:项 目阳阴面 色鲜明者晦暗者语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语声卑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声执 八、

18、呼 吸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脉 象数脉、浮大洪滑区、迟脉、沉小细涩疾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病热、痛等病症或隐痛等病症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细脉:脉细小如弦,软弱无力。(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L确定治疗原那么损其有余 实那么泻之补其缺乏虚那么补之阴阳失调阴阳偏志 rrn nn阴阳偏衰阴偏盛好实寒证今蒸者热之/治寒以熟阳偏盛好实熟证好热者塞之/治热以寒阴偏衰好阴虚好虚热证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1 阳中求阴:在用补阴药时,须佐用补阳药阳偏衰好阳虚好虚塞证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盛阴中求阳

19、:在用补阳药时,须佐用补阴药2 .归纳药物的性能第三节五行学说性能阳阴药性温热寒凉五味辛、甘、淡酸、苦、咸F攻、P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升降浮口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 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 皆沉降一、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T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一温热、升腾一土爰稼稿T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T清洁、肃降、收敛水曰润下T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二)五行的分类自然界 人体五行木火金水五色青赤黄白【叶/】八、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昊耳形体筋脉肉皮骨

20、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华爪面唇毛发五液泪汗涎涕唾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相克顺序:木土水火金相生顺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顺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二)五行的相乘相侮相侮相侮相乘相乘、相侮都是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来阐释疾病传变的。相乘与相克顺序一致。相侮与相克顺序相反。 老师手写板内容:过克I:木乘土 /1侮土不及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相生相生相克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传L阐释疾病传变肾阴缺乏f肝阳上亢证心血缺乏f心肝血虚证肝气郁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2.指导疾病诊断肝病一面见青色

21、,喜食酸味,脉见弦象; 肝病传脾一脾虚者,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去去去去 %/ %/ %/ %/ 土水木北 扶制平补 木土金南 抑培佐泻抑强、扶弱泻其乘侮之太过 补其乘侮之不及相克老师手写板的内容:肾阴缺乏导致肝阳上亢。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所以肾阴缺乏导致肝阳上 亢,属于“母病及子”,宜选用滋水涵木法来治疗。肺阴缺乏,导致肝火扰肺,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所以肺阴缺乏导致肝火扰肺,属于“相侮” 传变,宜选用佐金平木法来治疗。第四节藏象一 C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一、五脏(一)心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 用。

22、1 .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的作用;.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 作用。心主神明,又满意藏神,即心 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 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二)肺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罐” O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姻” O肺主气,司呼吸(1)肺主呼吸之气一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2)肺主一身之气-生成宗气+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主宣发与肃降(1)主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布散水谷精微;宣发卫气,调节膜理开合,将汗液排出体外。(2)主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并将津液下输于肾;清

23、肃呼吸道的异物肺主通调水道(1)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至全身,调节汗液排泄;(2)肺气肃降,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肺朝百脉,主治节(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 输布到全身。(2)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功能(三)脾脾位于中焦,横膈之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 .运化水谷精微:脾对饮食 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 转愉、布散的作用;.运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 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 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逸 出于脉外。(四)肝肝位于右胁之内,横膈之

24、下。肝具有刚强之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易亢易逆,故称“刚腿”。(五)肾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故“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1)肾主生长、发育;(2)肾主生殖:肾藏先天之精、 肾精能化生“天癸”$(1)主宰全身水液代谢;(2)生成尿液。(1)主宰全身水液代谢;(2)生成尿液。摄纳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 止呼吸表浅。(3)肾中阴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心与肺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心与肝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心与肾_心肾相交与精血互生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与肝气机的调节肺与肾_津液代谢、呼吸运动、阴液互滋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生成、贮藏及运行肝与肾_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资脾与肾先天后天相辅相成和津液代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五脏志液体华窍肝affi瓜1心a汪1s牌g囱B旦肺悲(忧)递1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