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 的慢性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属祖国医学“胃脱痛”、“吐 酸”、“胃疡”之远血范畴。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 识意见。(2009年)。主要病症:胃脱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脱腹胀满、嘈 杂泛酸、善叹息、暧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次要病症: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烦躁 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
2、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4)X线领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 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 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嬖向溃疡集中。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
3、瘢痕期。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清热方药:加减清化饮。选用绵茵陈15g,黄连6g,大黄3g,枳实10g,佩兰 10g,白芨10g,乌贼骨10g,三七3g(冲服),柴胡6g。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黄 苓10g、滑石10g、乌贼骨10go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抗萎协定方。选用生黄芭10g,生白术10g,茯苓10g,佛手10g, 陈皮10g,丹参10g,当归10go中成药:香砂六君丸。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黄建中汤。选用黄黄15g、干姜5g、白术6g、陈皮10g党参10g 三七3g、白芨10g.
4、6、胃阴缺乏证治法:养阴益胃。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6g、麦冬6g、玉竹6g、乌药10g、佛 手10g、生甘草3go7、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扶正化积。方药:扶正化积方。选用生黄黄10g,炒白术10g,绞股蓝10g,当归10g, 白花蛇舌草6g,三七1g (研粉冲服),穿山甲1g (研粉冲服),生蒲黄(包煎) 6g,五灵脂6g (包煎)。(二)中医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1、针灸:针刺取内关、公孙、中院、足三里等穴。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期 门、章门等穴;情志抑郁者加神门穴;食滞者加解溪穴;长期消化不良者加胃俞、 脾俞等穴。灸法选用中院、足三里、胃俞、
5、脾俞等穴,用艾条灸或隔姜灸。2、推拿:掌摩胃院部及天枢、气海、关元等穴位,按摩足三里、脾俞、胃 俞等穴,拿肩井穴。(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胸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四)护理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慢性胃炎的难点在于病情迁延、难以根治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 非典型增生。难点之一:病情迁延、难以根治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上消化道病症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病症又 作,不少患者认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医生也认为要终生根治确实困难。分析原 因可能是因为饮食不洁、幽门螺杆菌没
6、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紧张,胃肠动力 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没纠正,破坏胃黏膜屏障,这些因素致胃黏膜炎症逐渐加 重甚或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但临床上有的病人病症 的严重与胃黏膜炎症的程度并不吻合,病症发作、缓解与炎症程度亦无密切关系, 炎症并不是引起临床病症的惟一原因,很大程度还与胃的动力障碍和容纳性张力、 对胃内容物敏感性增加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上除了要根除Hp.保护胃黏膜,制 酸减少H+弥散外。安定病人情绪、调整胃肠动力也显得非常重要。理论上,吗 叮琳、西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有促胃动力和调整肠胃括约肌作用,临床上也有一 定效果。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体虚病人用了
7、会有头晕。或腹泻 副作用,影响了这局部病人依从性。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的健脾 养胃、行气降逆法调整,守法守方,灵活加减,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 评价疗效的标准要重视临床病症缓解与消失与否。不应以活检病理中的炎症程度 轻重作为惟一标准,这样才能增强病人和医生治愈疾病的信心。经过相当一段时 期的中医药调整,慢性胃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难点之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这称为胃黏 膜的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系指胃黏膜及腺管出现肠腺上皮,根据肠化生上皮分 泌黏液所含酶的不同.采用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可将其分成小肠型
8、化生和 大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的上皮分化好.而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差,因此大肠型 化生上皮与癌的关系更密切,可视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系指胃黏膜上皮细 胞及腺管结构偏离了正常状态,其增生的细胞向不成熟的方向开展,介于癌前状 态,尤其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已近胃癌,宣手术治疗。对于上述两种胃 癌前病变.目前尚无能明确阻断其进展的西药,即使找到导致个体慢性胃炎的原 因.如针对幽门螺杆菌行杀菌治疗,或针对胆汁反流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对于 降发的胃癌前病变也无济于事。因此,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 常重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变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在正虚的情况下,气 滞血瘀,内毒由生
9、。治疗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正气充中,阴阳调 和,气血通畅,癌前病变就会逆转。临床上常用的益气药有黄黄、党参、茯苓、 白术等.养阴药有沙参、麦门冬、生地黄、女贞子等:行气药有郁金、延胡索、 佛手、木香等;祛瘀药有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等,解毒药有半枝莲、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等。只有不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中选用上述 中药,胃癌前病变是可以预防、阻断和逆转的。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主要病症疗效评价标准主要病症(胃院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病症改善百分率二(治疗前总积分 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X100%,计算主要病症改善百分率。(1)痊愈:病症消失。(
10、2)显效:病症改善百分率280%。(3)进步:50%W病症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病症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病症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X100%o临床痊愈:病症、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295%。显效:病症、体征明显改善,70%W疗效指数95%。有效:病症、体征明显好转,30%W疗效指数70%。无效:病症,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 .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 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
11、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 .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 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5 .量表评价标准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 接比拟判定。(二)评价方法1、入院
12、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 内容。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 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第三节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 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非一过 性地反流入食管,经过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 纤维化等病变。本病以反酸、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及间歇吞咽困难 等为其主要病
13、症,多数患者可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并存。胃食 管反流病可分为三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也称反流性食管炎) 和Barrett食管。在中医上,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瘴”、“胸痞”等范畴。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 癖”等范畴。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 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1)临床病症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暧气等典型病症
14、,或同时 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病症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如能证实存在食 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那么能明确诊断。(2)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RE的分级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mm;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m,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C级:超过2个皱裳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 5%的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 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
15、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o(二)证候诊断1 .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院灼痛,脱腹胀满,暧气反 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2 .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脱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暧气反流, 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3 .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暧气反流,胃脱隐痛,胃痞胀满,食欲 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溥薄,舌淡苔薄,脉细弱。4 .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暧气或反流,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5 .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 暖气,胃院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以上主
16、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枳壳、黄连、吴茱萸、延胡索、白 芍、丹皮、煨瓦楞、香附、焦山桅、旋覆花、代赭石、甘草。2 .胆热犯胃证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方药:柴苓温胆汤加减。柴胡、黄苓、陈皮、姜半夏、枳实、竹茹、旋覆花、 代赭石、龙胆草、白芍、延胡索、甘草。3 .中虚气逆证治法:健脾和胃,疏肝降逆。方药: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柴胡、枳实、白芍、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生姜。4 .气郁痰阻证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17、。旋覆花、代赭石、苏叶、苏梗、半夏、 厚朴、枳壳、茯苓、川与、香附、陈皮、砂仁、甘草。5 .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百、生地、延胡索、 柴胡、枳壳、半夏、陈皮。(二)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针刺治疗、注入式埋线疗法、烫熨疗法、循经重灸、穴 位贴敷疗法、药穴指针疗法等治疗方法。1、针灸:穴位取足三里、中脱,依次施针补泻,必要时加灸。2、穴位注射:足三里方法选用阿托品注射液穴位注射,每次每穴1-2毫升, 每2日1次,3次为1疗程。3、灸法:处方:中皖,足三里,神阙,气海,关元。方法: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炙,每次30min,关元可施行艾炷隔姜
18、灸,神阙宜 隔盐灸,每次每穴5-7壮,每日1次,适于胃寒、脾气虚。4、外治法:磁贴穴位覆贴。(三)预防调摄.情志调摄胃食管反流病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气郁结之象,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尤为 重要,宜疏导患者,修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以利疾病早日康复。1 .饮食宜忌(1)对于肥胖的病人,要控制饮食,平衡营养,尽快减轻体重。(2)减少高脂肪膳食的摄入。(3)忌食咖啡、巧克力、薄荷。(4)禁烟、酒。长期大量摄入酒精。(5)防止进食过冷、过热及甜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疼痛病症加重,导 致病情反复。2 .用药指导防止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3 .起居调摄(1)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问;睡
19、眠时应抬高床头1520cm。(2)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应拉长,不得少于3小时,以减少夜间 食物刺激泌酸。(3)每餐后让病人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进食物排空,防止剧 烈运动。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难点之一:本病易复发本病经治疗后可暂治愈,但由于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基本因素仍存在,故易复 发。如何防治本病的复发,成为本病的最大难点。理想的治疗是从根本上恢复食 管和胃的动力,到达治病求本目的。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优越性。西医学目前已 观察到强力抑酸对胃排空及胆囊动力有抑制作用,在顽固的重度胃食管反流病患 者长期予以质子泵抑制剂,但完全抑酸对胃动力及胃内细菌增生有影响,不宜长 期使用。因此
20、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是通过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来改善胃食管的动力。 本病中医的病因病机关键是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故适中选择疏肝解郁、健 脾化痰、和胃降逆等治法,可逐渐改善LES的动力,到达根治的目的。难点之二:风、痍、鼓、膈是中医四大顽证,故属于“膈”的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治疗也较棘手。解题思路:其一,不能见炎消炎,一味使用清热之品,应强 调辨证施治。治疗上紧抓脾虚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的病机关键,着重调理脾胃、 疏肝解郁,注意调摄患者情志。其二,在抑制胃内容物反流时.可用旋覆花、代 赭石,并配姜竹茹、清半夏等。其三,解除胸骨后疼痛,在于抑制胃酸。可重用 煨瓦楞、海蝶峭、白及等。胸膈不畅,可用威灵仙、鹅
21、管石畅膈。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进行评价。1.疗效评价标准(1)主要病症(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暧气反流等典型反流病症) 的记录与评价。显效:原有病症消失。有效:原有病症改善2级者。进步:原有病症改善1级者。无效:原有病症无改善或原病症加重。(2)主要病症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病症消失。显效:病症改善百分率980%。进步:50%W病症改善百分率80%。无效:病症改善百分率50%。恶化:病症改善百分率负值。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 色瘢痕期。(三)证候诊断1 .肝胃不和证:胃
22、脱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 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2 .脾胃气虚证:胃院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清薄;肢体倦怠; 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3 .脾胃虚寒证:胃脱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 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清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 沉细或迟。4 .肝胃郁热证:胃脱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 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5 .胃阴缺乏证:胃脱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 纳呆干呕;失眠多梦;
23、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 苔或剥苔。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0g、香附6g,炒白术10g、陈皮6g、白及 10g、乌贼骨10g、甘草3go中成药:逍遥丸。2、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黄归海参汤,黄黄15g、当归6g、海螺硝10g、党参10g、白及10g、 枳壳6g、三七(研粉冲服)3go中成药:香砂六君丸。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茂建中汤,生黄黄15g、炒白术6克、党参10、陈皮10g、干姜5g、三七3克、白芨10go4、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方药:加减清化饮,绵茵陈15
24、g,黄连6g,大黄3g,枳实10g,佩兰10g, 白芨10g,乌贼骨10g,三七3g(冲服),柴胡6g。5、胃阴缺乏证治法:养阴益胃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6g、麦冬6g、白及10g、三七粉3g、玉竹6g、佛 手10g甘草3go(二)针灸治疗1 .肝胃不和证选穴:中脱、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 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腌穴可以交替针刺。2 .脾胃气虚证选穴:中脱、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腌穴 可以交替针刺。3 .脾胃虚寒证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 为主。以上月俞穴可以交替针刺。4 .肝胃郁热证选穴:
25、选内关、中院、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 泻法。以上腌穴可以交替针刺。5 .胃阴缺乏证选穴:选脾、胃、中脱、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 以上月俞穴可以交替针刺。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三)中药穴位贴敷1.中医辨证穴位贴敷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脱、上脱、胃俞、脾俞、足 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2)热证:黄连、黄苓、乳香、没药、冰片使用方法:辨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 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
26、、暖脐膏等取中脱、上脱、胃俞、 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四)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月完、肝俞、 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 1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五)其他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选用胃镜下喷洒三七、白芨粉。(六)护理1 .饮食调护(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2)防止辛辣刺激性饮食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 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3)选择
27、细软易消化食物。2 .心理调护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通过下棋、看报、听 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 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告知病人情绪反响与溃疡的开展及转归密切 相关,提高病人情楮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册地认识溃疡病; 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4 .健康教育(1)去除诱因去除溃疡病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精 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当, 保证睡眠充足。(2)出院指导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1个月务必回院复查。防止使用致溃疡病药物
28、,如皮 质类固醇激素、非苗体类药物: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防止寒冷和情志刺激,谨遵饮食宜忌。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难点:如何预防溃疡病的复发是目前治疗的难点无论是用中药还是用西药治愈活动期的消化性溃疡一般不难。特别是西药如 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因其制酸作用强烈,不管是控制上腹痛 病症,还是治愈溃疡,其疗效是非常显著且快捷的。但是,不少患者停药后又复 发,5年内的复发率达50%以上。即使近10多年来发现本病的复发与幽门螺杆 菌(Hp)感染有关,经根除Hp治疗后,其复发率明显降低,但临床上有不少病人经Hp根除后仍可 有溃疡复发-或者根除后又可重新感染
29、Hp。所以说,真正完全彻底治愈溃疡病仍 是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不仅可控制病症,药后病情较稳定。还可较长期服用, 使复发率降低。中医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这是与中药既可对抗致溃疡的攻 击因子、又可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分小开的。现代研究发现,胃黏膜的修复分为两种方式,快速修复: 靠上皮细胞的移动和冲延,慢性修复:深层结构的修复。靠深层细胞的增殖, 细胞间质的补充。常规西药抗溃疡治疗主要是作用于快速修复方面,溃疡面外表 虽然愈合。但组织学检查可发现黏膜下血管、腺体的结构、黏膜厚度、结缔组织 等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而这些将直接影响细胞的氧合作用、营养供养和黏膜的防御功能,成为复发 的病理基础。很多患
30、者由于修复不完全,从而导致溃疡反复不愈或容易复发:针 对这种情况,西医提出了加强黏膜保护和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等方法;而中医药在 这方面有其先天的优势。中药药理研究证实缝脾益胃、行气活血方药可以增强胃 黏膜保护因子、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及免疫功能、调节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荫止胆汁等碱性液胃反流, 改善胃的内环境,这些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机制不仅能促进溃疡在急性期的快 速修复,而且可以加强溃疡的慢性修复过程,从而使溃疡得到彻底的治愈.减少 了碳疡复发。我们认为,要减少溃疡病复发,就必须在中医辨征施治的基础上适 当使用如下中医治法方药。一、腱脾益胃脾胃虚弱在溃疡病,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占有很大比重。
31、不少脾胃虚 弱者在溃疡治愈之后,仍会在食用生冷后胃院不适或疼痛,空腹或夜间有胃空虚 感、得食后减轻,溃疡复发多于冬春之交,这些都是脾胃虚弱的证候。所以,在 预防溃疡复发时,要重视健脾益胃法的运用。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得以改善,就 没有溃疡复发的温床,正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增强胃黏膜自身的抗溃疡能 力,就可以防止溃疡的复发。临床上可选用党参、黄民、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益 气。假设脾胃虚寒者可加千姜、肉桂、制附子等。脾胃气虚兼有阴虚者,可加用沙 参、麦门冬、石斛、白芍等。二、行气活血不少溃疡病在溃疡愈合后,仍有上腹胀感,餐后多发或有暧气,暖气后减轻, 这说明有脾胃气滞之候。溃疡病属于胃脱痛范畴,胃
32、属六腑之一,腑以通为顺, 胃以降为和。行气和胃药可消除胃腑气滞。气机通畅,胃气和降,那么邪不得以留 连致病。气行那么血行,气滞那么血瘀。在行气的同时,适当使用活血药,使溃疡易 发部位及其周围血液循环改善,使溃疡愈合后的瘢痕、纤维组织改善,这对防止 溃疡瘢痕组织致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影响胃内容物的正常排空将有一定作用。所 以说,行气活血作为一种重要的辨病治疗手段,在预防溃疡复发方面同样具有实 用价值。临床上常选用郁金、延胡索、佛手、三七等中药。三、制酸护膜“无酸不溃疡”这是经典的理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较正常人高320 倍,即使在溃疡愈合期其高泌酸状态仍不能完全纠正。溃疡愈合后其胃泌酸功能 可能
33、还很强,而西医的制酸药因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这就有赖于中医药以中和 或抑制胃酸。要明确一点,就是反酸病症的有无与实际胃酸分泌高低不成正比,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正常的病人并无反酸病症,但其胃酸度仍可能很高。所以,应 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护膜制酸药,如选用乌贼骨、瓦楞子、煨龙骨、浙贝母、珍 珠层粉等。五、疗效评价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和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一)主要病症疗效评价标准按病症轻重分为4级(0、I、II、m),积分分别为。分、1分、2分、3分。主要病症的记录与评价。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原有病症消失;显效:原有病症改善2级者;有效:原有病
34、症改善1级者:无效:原有病症无改善或原病症加重。(二)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 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1 .临床痊愈:主要病症、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295%。2 .显效:主要病症、体征明显改善,70%W疗效指数95%。3 .有效:主要病症、体征明显好转,30%W疗效指数70%。4 .无效:主要病症,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三)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1 .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2 .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期),或减轻2个级别;3 .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期),或减轻1个级别;4 .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
35、面积缩小小于50%。第二节胃院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概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分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 性胃炎。临床可见胃脱胀满或胀痛,暧气,嘈杂,纳少,消瘦等。该病缺乏特异 性病症,且病症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局部患者可无病症, 相当于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 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 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2002年)主要病症: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月完部疼痛。次要病症:可兼有胃院部胀满、胀
36、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 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 泛酸等。病症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裳变平甚至消失、 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
37、 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 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 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 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 与程度的判断。(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那么(2002年)1、肝胃气滞证:胃脱胀
38、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病症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2、肝胃郁热证:胃脱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 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3、脾胃湿热证:脱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4、脾胃气虚证:胃脱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 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滴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 脉沉弱。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 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澹薄,舌淡苔白,脉虚弱。6、胃阴缺乏证:胃院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 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7、胃络瘀阻证:胃脱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 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10g、香附6g、白术10g、陈皮6g、白芨 10g、乌贼骨10g、甘草3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