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传媒刘霄:纸媒转型必经路是“试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讯传媒刘霄:纸媒转型必经路是“试错”.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讯传媒刘霄:纸媒转型必经路是“试错”无论是“互联网+ ”还是5G的开展,在专注耕耘财经媒 体30余年的刘霄面前,需要思考的都有同一个问题:如 何破局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瓶颈?刘霄是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这家知名传媒集团运营着 财经和证券市场周刊等媒体。关注财经领域的 读者对财经杂志都不陌生,但鲜有人知道这本老牌 财经纸刊在历经门户网站、互联网的冲击后,何以艰难 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刘霄加入了中国证券市场 研究设计中心,这个中心肩负着推动建设中国资本市场 的开创性工作,直接参与设计了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 易所和中国证监会。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参与者们深知,资本市场的健康发 展离不开
2、信息的公开透明。因此,中心创办了第一份杂 志证券市场周刊,这也是刘霄媒体生涯的第一本杂志。与最初的职业规划不同的是,刘霄没有从事新闻采编工 作,而是进入了当时尚无标准的发行部门。彼时,中国纸媒的发行市场还未建立标准的行业规那么, 只能摸索着前行。自建渠道、拓展代理商、管理全国分印,刘霄带着团队 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随后,刘霄凭借出色的 工作业绩,被晋升为发行部经理。证券市场周刊有高发行时效要求,内容必须在每周 五股市收盘后完成,在下一个周一开盘前纸刊需要送到 股民读者手中。除去编辑印刷时间,留给发行的时间不 足一天且还是周末。这是邮局的工作节奏无法满足的。刘霄开创性地启用当时只有大报社
3、才会使用的卫星传版 技术,之后迭代为互联网传版,最多时在全国签约了 20 家分印厂,同时印刷,同步发行,还开创性地自建了民 间发行渠道。也正是有了这个邮发渠道外的第二渠道,后来才又承载 发行了许多其他对发行覆盖效率、要求苛刻的报纸杂志。直接反映在数据上的成果是:证券市场周刊周发行量 到达100万份。因为这一出色业绩,中心获得了创办第 二本杂志一一财经杂志的许可。不同于证券市场周刊,财经并没有股民这一指向 性明确的读者团体。经过讨论,刘霄决定把发行工作立 足于两点:第一,数据库发行,通过各种方法找出对财 经新闻关心的人群;第二,特定场景发行,比方对机场以 及写字楼周边便利店的杂志货架的占领。经过
4、3年的运营,财经期发行量突破了 20万份。在 20世纪的平面媒体里,这样的成绩并不多见。2000年初,以新浪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兴起。门户网站 来势汹汹,原本属于纸刊的内容版权被随意“搬运”至 网络端。规那么尚未建立,版权也难有维护的路径。刘霄 记得,财经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PC端(电脑端)的阅读有场景限制,对于传统媒体的打 击也不算“致命”。用刘霄的话来说,彼时的多数媒体网 站也大多流于“网络存在2009年,刘霄出任财经杂志社总经理,全面负责财 经杂志的经营工作。从2010年到2012年,财经杂 志连续3年经营业绩都攀新高。刘霄印象里,令纸刊感到“致命冲击”的是移动互联网 的出现。刘霄和团
5、队关注着媒体市场的变化和广告客户投放偏好 的变化。冲击下,财经也开始了艰难的数字化转型, 把主要资源、力量投入到数字媒体上,先后在网站、APP、 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媒体渠道和社交平台开 发产品。付费阅读,这一方式一度在媒体圈有所争议。但刘霄决 定在财经进行尝试。“群众对于免费阅读的概念已经 日渐深入,假设没有与收费匹配的内容,用户也难以买单J 刘霄说。但“如何界定独家新闻”成了比流量更为现实 的问题。刘霄坦言,优质、海量原创也是不小的挑战, 几经尝试和取舍后,财经还是放弃了付费阅读。经历了 20132017年传统媒体业绩的持续下滑以及数字 媒体转型还处于投入阶段的艰难时期。财经于20
6、18年才回到业绩向上攀升的状态。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财经杂志社副社长、总经理刘 肖。在醇型中,刘霄认为平台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激励 问题。数字媒体时代,大量自媒体的涌现,几个人就可 以创办一家网络媒体,很容易就可以获得比自己在报刊 社的薪资高得多的收入。媒体是轻资产产业,人才是根 本。为了留住人才同时最大激发人才的创作和工作热情,刘 霄改革了杂志的稿费制度,以文章阅读量结合主要编辑 打分的方法取代按字数付酬,原来的编辑部也被划成各 事业部。改革的另一项举措就是鼓励对行业的深度调研,为编辑 团队争取更多的调研课题费用。同时,提高了公司利润 对骨干员工的奖励比例,甚至在一些独立的新工程中推 行创
7、始团队持股。刘霄鼓励年轻人走上“台前”,积极地提供有意思的想法。 不喜欢快手、抖音等新兴载体的她也强制自己定期浏览。 在她看来,这是不可或缺的“终身学习工 令她欣喜的是,在一系列的变革之下,团队的积极性被 充分调动,财经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在 各个网络平台上推出了 150多种数字财经内容,形成了 初具规模的多媒体矩阵。浸润媒体30年,刘霄把“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作为工 作风格的总结。她介绍,目前,财经杂志每期有效阅 读量超过100万人次。在刘霄的推动下,财经单一的新闻媒体角色被扩展为 集研究、咨询、分析等于一体的矩阵,即MCN模式。用 她的话来说,这是财经的“脱媒”。她觉得,试错是 平台转型必经过程。多数的探究来自重拾书本时的想法。2019年,刘霄前往 奥克拉荷马大学就读媒体经营管理。她发现即便是拥有 百年历史的美国媒体,也面临着转型难题。令她受启发 的是,即便是转型,国外的媒体也始终恪守内容的深度 与专业度。刘霄之后总结,无论何种转型,明确自我定位是摆在首 位的问题。而划归到财经,就是财经的专业性。传统媒体时代,刘霄把自己的工作归结为“从0到1”的 过程。而现在,她总提醒自己要防止“成功者陷阱,让 新人参与想法的输出。她始终认为,“一代人做着一代人 该做的事情”,新媒体时代需要更多更大胆的尝试和更为 新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