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中国是否存在“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如何理解“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新提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兼论中国是否存在“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如何理解“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新提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正文目录引言4一、 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份额回落52.1、 中国工业份额回落时点偏早 52.2、 “去工业化”进程中的需求支撑缺乏 72.3、 被动丧失的局部制造业份额难以逆转 72.4、 制造业份额过早下降带来的问题 8如何维持制造业份额的稳定:来自韩国的启示10二、 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前景114.1、 主线一:疫后复苏中制造业韧性更强114.2、 主线二:制造业投资有望上个台阶 124.3、 主线三:“纠偏”抑制制造业投资的因素134.4、 主线四:需求侧管理促进制造业升级 144.5、 主线五:新开展格局下建设制造业强国162.3、 被动丧失的局部制造业份额难以逆转从贸易角度看,我国局
2、部制造业行业份额被蚕食的趋势可能难以逆转。考察近年来我国制造业 各部门的情况,可以发现增加值年均同比增速低于GDP年均同比增速的制造业部门,多属于劳动密 集型行业 这也意味着这些行业可能对我国制造业占比的稳定形成拖累(图表10%从2016年开始, 中国出口增速与东盟出口增速的差值大幅回落,也从侧面印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比拟优势的丧失 是我国制造业出口回落,从而制造业份额下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图表11 )o这一变化的驱动因 素显而易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工数量同比增速和15-64岁劳动力占比的回落,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拟优势将逐步丧失,且较难逆转(图表12 )o此外,近年来平
3、台经济蓬勃 开展,创造了大量包括外卖配送等在内的服务业就业岗位,客观上也造成了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流失, 加速了制造业比拟优势的丧失。假设只是伴随着向制造业供应链中高端的迁移,而失去局部传统的劳 动密集型制造业份额,并非完全无法接受。但是,近年来兴旺国家“再工业化的诉求、新冠疫情 后的制造业回流、中美在经贸科技领域的博弈等,势必加大中国制造业“向上突破”的难度。简言之,中国已经失去的制造业份额较难、也无需事无巨细地夺回,争取额外的制造业份额又面临 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和非经济层面的挑战(供应链和产业链要追求韧性而非仅仅考虑效率)。两头挤 压之下,中国制造业如何稳中求进,成为一个现实的挑战。图表10近年
4、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制造业份额回落的主要拖累20162019各制造业部门工业增加值年均同比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烟草制品业资料来源:wind ,图表11 东盟国家侵蚀中国制造业份额图表11 东盟国家侵蚀中国制造业份额图表12中国人口红利逐步丧失7474出口金额同比: 中国-东盟762001 2004 2007 2010 2013 2016 2019442.4、 制造业份额过早下降带来的问题一国制造业份额过早下降可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1)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第二产业TFP增速仍然高于
5、第三产业(图表13),说明制造业依然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过早“去工业化不利于科技进步,影响经济增长效率。此外,无论是德国这样的兴旺经济体,还是巴西这样的过早去工业化的金砖国家,亦或菲律宾这样的后发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都比服务 业更高。倘假设制造业占比过快降低,不利于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制造业 即便强而不大他可能会影响经济绩效(图表14 b 2)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理想的“去工业 化” 应是,一国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就此而言,去工业化应是一国经济转型 成功的结果,而不能为去工业化而去工业化,犯倒果为因的错误。制造业的充分开展,一方 面会使资
6、本积累加速,资本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因此受益;另一方面会产生大量对生产性服务的中 间投入需求,使得现代服务业获得生长沃土。假设过早去工业化”,那么可能造成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 业都营养不良。3)加剧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失衡。去工业化往往首先表达在工业逐渐丧失就业份 额上,不过去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劳动力面临的影响存在差异。Rodrik ( 2016)指出,由于去工业化 提前,一国低技能劳动力往往容易失去在工业部门的工作机会,高技能人群反而更容易在工业部门 寻找职位。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虽然空间较大,但由于对于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较高,与去工 业化中失去职位的低技能劳动力难以匹配。2014年后,中国制
7、造业工资与服务业工资的比值回落可 能加剧劳动力结构失衡,可能使得制造业劳动力更多流入低端服务业(图表15b图表13中国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相对第三产业更高图表14典型国家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更高图表15 2014年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平均工资比值回落工业生产率工业/第三产业,右%0.80.7500德国南非俄罗斯巴西菲律宾中国0.62001 2004 2007 2010 2013 2016 2019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本钱的国际比拟研 究,世界银行,三、如何维持制造业份额的稳定:来自韩国的启示此前学界曾出现过日本、韩国等兴旺国家产业空心化”的论断。但实际上,日本、
8、韩国工业份额 均 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尤其是韩国,近年来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在29%左右,甚至略有上升 趋势。这一方面与东亚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有关,另一方面更多地来自于日韩自身政策的的 主动调整。我们认为,韩国得以保持相对较高制造业份额的原因有三:第一,20世纪90年代之后,韩国消费对制造业生产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这一方面是由于韩国储 蓄率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不再继续上升(图表16);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韩国国内制造业竞争 力明显增强,供给端升级逐步与需求端升级相匹配。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韩国强大的工业设计 对品牌的提升作用,让国内消费者愿意买账第二,韩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
9、支撑作用逐步凸显。从1970年到2018年,伴随着生产性 服务业增加值在韩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提高,制造业份额也在提高,且其中制造业份额的增长主 要来自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仪器、电气设备、机器设备以及交通设备等引领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行 业(图表17)o可见,韩国强势的研发、设计和电子商务部门对提高韩国制造业附加值以及促进产 业升级调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韩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提升有助于韩国抢占全球制造业份额。一方面,韩国通过集中资源 打造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形成假设干重点产业集群,例如韩国汽车工业育成计划、半导体芯片 保护法、21世纪电子开展规划等。根据Interact Analysis
10、( 2019)的研究,韩国汽车、化学和 制药、电子和电气设备、金属生产以及半导体和电子组件五大行业的产值就占据了韩国总产值的70% 以上,制造业集中度较高;另一方面,韩国举全国之力,通过信贷资源倾斜、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 打造行业巨头,现代、三星等就是典型。2020年韩国10大畅销车型均来自现代,同年三星手机在 韩国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 70% ,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不可否认,韩国提升制造业产业集 中度的政策,带来了财阀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不过客观上也提升了韩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 争力。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保证制造业比重稳定在合适水平,无非是提升本国制造业在国内市场的份 额,以及抢占
11、国际市场份额两条:在国内市场方面,应当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同时提高制造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匹配程度;在国际市场方面,应当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 让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而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此外,还应当着力打造制造业集群,增强重点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无疑均对中国制造业的做大做强有借鉴意义。图表16 1990年后,韩国消费增长开始与制造业产能相匹配1972 1 976 1 980 1 984 1 988 1 992 1 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局,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前景近年来,影响我国去工业化的
12、两个变量正在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一方面, 一些慢变量依然存在:1)随着我国低劳动力本钱的比拟优势逐步丧失,很有可能继续被动失去局部劳动密集型 制造业份额;2 y逆全球化和兴旺经济体制造业回流继续演绎。另一方面,一些快变量正在 显 效:1 )政策层面不再过分强调中国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2)深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解 决大城市住房问题、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望促进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向制造业转移;3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成阶段性成果,未来将和需求侧管理相配合,以消费升级促制造升级空间广阔。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首提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个标志性事件。结合2020年制造业 涌现的五条主
13、线,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中国制造业开展前景值得期待。4.1、 主线一:疫后复苏中制造业韧性更强考察服务业企业和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新冠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后,相较于服务业企业,工业企业营收累计同比增速距离疫情发生前差距更小(图表1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较于服务业,工业制造业的疫后复苏韧性更强。根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20年“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报 告,制造业越强的地区,对冲经济风险的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制造业占比拟高的地区,复工复产 进展更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相对容易,加上制造业的平均产出和劳动生产率较高,因此制造业越 强,经济基础越扎实,经济下行幅度就越低。此外,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较
14、快复苏在一定程度上还受 到出口超预期的支撑,国内外的供需错配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市场分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新 冠疫情爆发后,受到冲击的不仅是服务业,还有服务业要比制造业更加高级的传统观念,这让我们 对制造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1)制造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带动作用强,有利于塑造经济 韧性;2)制造业作为可贸易部门,其开展有利于同时充分利用内需和外需,降低一条腿走路的 风险。图表18工业企业相比于服务业企业营收恢复较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20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15) L(20)18/218/618/1019/219/619/1020/220/620/10资料
15、来源:wind ,主线二:制造业投资有望上个台阶进入2020下半年,随着新冠疫情基本控制、财政减税降费推进、信贷资金注入实体(图表19)、海 外需求逐步回暖等因素,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中国制造业投资逐渐恢复。2020年11月、12月,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大幅抬升,从10月3.7%升至12.5%、10.2%0 2020年1-12月,制造业投资 累计降幅收窄,且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表现出高韧性(图表20)。考虑到:1) 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开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制造业占比”,这是中美科技脱钩”威胁下,打造“双循环体系、提升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必需之举。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
16、高增长,印证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开展的动力较强。2)中国出口逆势增长, 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家信心。民营企业在本轮出口高景气当中受益最多,2020年1-11月人民币 计价的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大幅高于外资和国有企业(图表21 )o中国制造业投资中90%是民营 企业,因此,疫情下中国所展现出的供应链稳定的优势、中国签署RECP并积极寻求加入CPTPP、 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可预见性增强的预期,对于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有望发挥重要作用。3)结构 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进一步贯彻。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适当延长普 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12月29日,四季
17、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强 调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扩大制造业贷款占比的政策有望持续发力。4)中国制造业处于新一轮资 本开支周期的起点,四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攀升至高位,进一步加强资本开支启动的逻辑图表1图表2图表3图表4图表5图表6图表7图表8图表9图表10图表11图表12图表13图表14图表15图表16图表17图表18图表19图表20图表21图表22图表23图表24图表25图表26图表27图表28图表目录“十四五”规划首提“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4中国实际工业增加值份额有所回落5美国工业份额下降时人均GDP较高 5日本工业份额下降时人均GDP较高 6韩国工业份额仍在上升6近年来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
18、在加剧 6局部后发国家去工业化的节点在提前6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商品消费的相关性较弱7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金额的相关性较强7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制造业份额回落的主要拖累 8东盟国家“侵蚀”中国制造业份额8中国人口红利逐步丧失8中国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相对第三产业更高9典型国家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更高9 201 4年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平均工资比值回落1990年后,韩国消费增长开始与制造业产能相匹配101990年后韩国制造业份额和生产性服务业份额同步提升11工业企业相比于服务业企业营收恢复较快 122020年信贷资金直达实体效果明显132020年12月制造业投资累计降幅收窄 13中国民营
19、企业出口增长“一枝独秀”2020年4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攀升 13房地产业与制造业的“跷跷板”14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渗透有待提高14国牌关注度明显提升152018201 9高端家电份额有所扩大1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重返高增速15中国5G手机累计出货量占比已过半15(图表22 )o综上,我们对2021年制造业投资并不悲观,至少2020年负增长这个基数原因,就会 使2021年录得一个不低的增速读数。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发力与新基建、技术改造共振,有望提高 后续制造业开展的效率,不过也有赖于政府加以引导,防止重复建设。图表20 2020年12月制造业投资累计降幅收窄图表19 2020年信贷资金直达实体效
20、果明显%资料来源:而7d,资料来源:就cd,图表21 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增长一枝独秀图表22 2020年4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攀升累计同 出口金额:民营企业(10)工业企业:产销率:当月值工业产能利用率:当季值(右轴)%8075706560%10098969492(20)4.2、 主线三:纠偏抑制制造业投资的因素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开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 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这里的实体经济主要指的就是制造业, 而房地产等部门的过度扩张可能对对制造业基础带来冲击(图表23)。2020年陆续公布的一系列政策就是对此的纠偏:1)房地产
21、方面,房企三条红线政策,以及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 通知,意味着后续银行要增加对房地产贷款,就必须相应扩大对其它实体部门的支持,这将使今年 以来信贷资源向制造业部门的倾斜被制度化地稳定下来。2)平台经济方面,2020年11月10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公众关注的平台经济 领域“二选一一大数据杀熟搭售行为”等方面均做出相应规定。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 以及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及“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3平台经济的过度垄断可 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制造业造成不良影响:首先
22、,通过非公平竞争以及资本无序扩张攫取高额收益, 影响制造业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创新的积极性;其次,创造大量低端服务业岗位是个好事,但也可能阻碍劳动力停留在或流向制造业部门。抑制平台经济垄断,增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的融合(图表 24 ),有利于引导资本更多流向硬科技领域,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维持适当规模的制造业 就业占比。图表23房地产业与制造业的跷跷板图表24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渗透有待提高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资料来源.,信通院,4.3、 主线四:需求侧管
23、理促进制造业升级需求侧管理的提出意味着,后续将有促进消费升级和提高投资有效性的相关举措,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的概念。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基于2016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激发消费潜力、夯实国 内市场方面,一直缺乏整体性、深层次的改革政策配合这一背景。在需求侧改革的思路下预计后续制造业升级可能遵循以下几条逻辑:1 )自主品牌认可度不断提升: 通过新兴媒体的宣传以及国产品牌质量、设计改进,国牌关注度、美誉度有所提升,主要集中在电 子、文娱、服装、汽车、化妆品和零食等领域(图表25)b 2)传统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
24、龙头值得关 注:传统制造业方面,未来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业绩具备确定性,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家电 等领域的制造业龙头有望迎来价值重估(图表26);高端制造业方面,一方面遵循一条国产替代” 的路径,包括半导体等;另一方面,资本开支的上行周期中,机械制造等领域的龙头具有较大开展 空间。3)伴随着需求侧改革,公共消费扩大:一方面,医疗、养老等领域相关制造业领域具有广阔前景;另一方面,需求侧改革还将通过新基建投资等来扩大公共消费,而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新基建重要方向,这将带动以5G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相关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等,给相关制造业领域带来利好(图表27、图表28 )o图表25国牌关注度明显提升六大
25、行业国牌关注度变化电子文娱服装汽车 化妆品食品资料来源:百度国牌骄傲大数据,图表26 2018 2019高端家电份额有所扩大2018-2019线下高端家电零售份额变化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 油烟机 吹风机此处各类型高端家电所指为:彩电(10000元);空调(12000元);冰箱(10000元);洗衣机(6000元);油烟机(6000元);吹风机(2000元),标准来自全国家用电器信息中心图表2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重返高增速图表28中国5G手机累计出货量占比已过半/0汽车产量当月同比增速%200 r汽车新能源汽车60 -50 - MA 40 :1016/3(100) 5G手机累计出货量所占份额 16
26、/11 17/7 18/3 18/11 19/7 20/3 20/1120/1219/919/1220/320/620/9资料来源:而d,4.4、 主线五:新开展格局下建设制造业强国新开展格局下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大战略要求补足制造业短板。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 势越创造显,产业重构令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紧迫性抬升:第一,相比于以往偏重效率的倾向, 疫后产业链平安性的优先级提高。而需要实现内循环为主,保障产业链的平安可靠,就必须保障制 造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不留短板。第二,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会大大降低劳动力本钱的比拟优势,相反靠近终端市场会成为跨国公司的
27、重要考量。第三,战略性 新兴产业以及医疗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会越来越本土化。有鉴于此,局部兴旺国家已经开始推动制造业回流。除了与开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份额外, 还在其已经“锁定”的局部高端制造业领域,试图遏制后发国家向上突破的势头。在此背景下,建 设 “双循环”新开展格局,必须增加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突破制造业中一些卡脖子领域,着 力建 设制造业强国。根据2020中国制造强国开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一 一技术路线图(2019),我国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农业装 备四个优先开展方向与世界强国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集成电器尤其受到关注,
28、集成电器产品的产 值在2019年只能满足国内29%的需求,在关键装备和材料技术方面面临瓶颈,工艺制程方面也不 具备优势。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下,后续需要重点补足的制造业短板.以及支撑制造 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值得期待。一、引言中国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值得关注。回顾十五”规划以来的历 次 五年规划,除“十四五”以外,均未提及“比重”,而多涉及“结构此次将”保持制造业比重 基本 稳定明确写进五年计划规划纲要尚属首次(图表1),值得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这主要应与近年来 中国制造业比重有所回落,由此滋生过早去工业化的担忧,以及外部贸易和科技纷争的不确定 下,需要进一步夯实中
29、国制造业的韧性和基础相关。考虑到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经济结构和内外环境的变化,我们过去在产业结构和政策方面的一些 认识和观念可能需要重新审视:1)认为一国第三产业占比越高说明该国产业结构更高级。这忽视了 兴旺国家大多有过一段借助制造业实现高经济增长的历史,以及当前制造业实力强劲的国家实际制 造业增加值份额维持相对平稳的现实;2)认为中国制造业只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至于够不够大并不是个问题。这忽视了维持制造业占比对促进一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且有重“效率” 而轻,平安,的风险;3)对腾笼换鸟过于乐观,更多地只考虑旧鸟怎么出去,而没有 充分 意识到新鸟进来的难度。这一情景基于过去全球化势头良
30、好,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的预设。实际 上近年来国际政经形势的变化,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均提高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 4)中国出口导向的影子更深,在制造业开展上对国内需求回应缺乏。这是特定阶段向外学习先进技 术和维持经济高增长的需要。但由于国内市场未能得到充分培育和响应,当对外遇到曲折 时:对 内”就可能存在衔接不够及时和充分的问题。5)对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过分强调。这忽略了问题 的另一面在维持增加值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一部门就业吸纳能力越强,实际上说明该部门劳动 生产率水平越低。因此,需要格外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报告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如何看待中国近年
31、来工业份额有所回落的问题? 2) 韩国将制造业比重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对我们而言有什么启示? 3)如何看待未来我国制造业开展 前景?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制造业涌现出来的五条主线,我们看好中国制造业未来 的开展。SSl 十四五规划首提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开展规划工业相欠表述制造业相关表述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五”性任务;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要加快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开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开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切实 开展先
32、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快开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坚持以信 先进制造业;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息化带开工业化。改造提升制造业;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开展的重十二五”要支撑作用;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发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 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十三五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33、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开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开展新型制造业。十四五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 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二、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份额中国工业份额回落时点偏早“去工业化最初指的是美国等兴旺国家制造业就业份额持续下降的现象。不过就业份额的下降并不 意味着产出份额的下降。实际上,随着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制造业部门将出现 剩余劳动力,并逐步向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的服务业部门转移,这是产业开展的客观
34、规律。兴旺 经济体普遍经历了就业份额意义上的“去工业化过程,但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产出份额保持相 对稳 定,依然具备强大的制造实力。因此,相比就业份额的去工业化,更值得警惕的是实际产出份额 的去工业化。中国制造业名义增加值近年来呈现回落态势,但考虑到制造业产品价格的扰动,用实际增加值占比 来分析是必要的。由于中国缺失制造业实际增加值数据,在进行国际比拟时,我们选取工业增加值 和工业就业份额加以替代。尽管工业和制造业口径有所不同,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 份额稳定在85%左右,且两者走势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因此选用工业代替制造业来进行比照相对可 靠。根据GGDC数据,中国实际工业增加值份额开
35、始在2013年到达峰值,后续逐步回落,工业份 额到达峰值时人均GDP仅为11328美元(图表2);而美国、日本实际工业增加值份额开始筑顶回 落时,人均GDP分别为26603美元、30620美元,且后续份额保持相对稳定,并未出现大幅回落 (图表3、图表4 );韩国实际工业增加值份额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还呈现上升趋势(图表5 )。因 此,中国存在一定过早去工业化,换言之,未富先去(工业化)的嫌疑。图表2中国实际工业增加值份额有所回落 图表3 美国工业份额下降时人均GDP较高%中国工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变化1392 1 776 2429 2889 3747 5183 7930 11328%美国工业在经济
36、中的份额变化18175 24196 28001 33024 37762 45878 48453图表4 日本工业份额下降时人均GDP较高图表5 韩国工业份额仍在上升日本工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变化%10%韩国工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变化- 名义增加值买际增加值 一就业15286 19804 24674 30813 33013 349901916 3388 5674 1 0509 1 8219 25391资料来源,一般而言,从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两个角度看,支撑一国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因素如下:1 )需求 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一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可能更多倾向于增加对服务的需求, 减少对制造品的需
37、求。2)生产率提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当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得更快时,制造业部 门需要的劳动力比例也会有所降低,多余工人更多流入服务业。3)贸易因素的影响。由于全球贸易 的主要是商品贸易,全球贸易萎缩或本国贸易比拟优势丧失,可能导致一国被动失去局部制造业份 额。4)产业政策的影响。假设一国大力施行产业升级政策,主动引导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也可能对 制造业占比有一定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加深,局部原本附属于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可能从制造 业部门别离出去,形成其他的生产性服务业门类;此外,由于兴旺国家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制造业 部门“锁定一定份额,后发国家面临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可能难
38、以向上突破。这两个因素导致 部 分后发国家去工业化趋势在加剧,时点在提前(图表6、图表7)o考虑到以上两项因素,我们认为 去工业化在指标上的意义应当有所淡化,单纯讨论去工业化意义不大,但结合中国产业结 构调整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我们依然认为中国工业份额下降的趋势值得警惕。图表6近年来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在加剧 图表7 局部后发国家去工业化的节点在提前人均GDP(2011年美元)20000%各个时代工业就业份额相比1960年之前的变化各国去工业化开始时的工业份额与人均GDP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之后FA HA资料来源:Rod/7k( 2076),资料来源:G
39、GDC,2.1、 去工业化进程中的需求支撑缺乏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角度看,中国去工业化过程中提供的需求支撑显得有些缺乏:1 )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需求升级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居民储蓄倾向较高的中国,尤其如此。但 如前所述,中国开始去工业化”时的人均GDP水平,与美、日等兴旺经济体去工业化时人均 GDP 水平有较大差距,从而后续消费需求升级,及其引致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可能受限。2)使用食品、 衣着等家庭消费支出的加总来模拟中国商品消费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商品消费的同比变 化和制造业增加值的同比变化相关性较弱(图表8),而出口金额同比和制造业增加值的同比变化表 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40、(图表9)。这意味着,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引领作 用有限,而出口及其折射的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变迁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就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而言,巴西、澳大利亚等资源大国提供初级产品、亚洲生产、欧美消费的格局 可能是当前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制造业份额相对较高的原因。韩国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较 为依赖外部市场,因此在产业政策方面极力支持制造业开展。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具备潜在广阔市 场的国家,由内需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具备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中国现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偏低, 且近年来居民消费增速趋缓,贸然怯工业化”尚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简言之,需要在顺畅外循环 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以内循环为主,实现居民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良性互动。一个抓 手(内需)还不牢靠,就急于摆脱另一抓手(外需),这一倾向有冒进之嫌。图表8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商品消费的相关性较弱图表9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金额的相关性较强20052008201120142017资料来源:vw力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