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创作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创作原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认识诗歌创作原理随着古诗鉴赏题由主观题改为主观题,人们对古典诗词创作规律 及分析技巧进行各种分析和总结。这里从几个容易被忽视的诗歌创作 原理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同学们解读鉴赏诗歌。一、意象的典型性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语言的简练性。但简练 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那么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 能传无穷之意。正如中国画中常有借一芽发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 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一样,它 能代表或暗示许多其它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解读、鉴赏诗歌时就要 充分运用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方法去体会诗歌语言中代表、暗示的 内容。例如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忆江
2、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到底回忆 的是什么呢?就是腹联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北方回忆江南,可写的东西很多,可为何只写春天的江花、江水呢? 不仅是因为春天的江花、江水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更是因为如火的 江花、澄碧的江水是二月江南极富典型而具有强烈暗示性的景色:首 先给人一种温暖明亮的感觉,似乎使身上都暖起来了,接着你便从这一片江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动,在欣欣向荣,进而联想到江南春天繁华与灿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江南的无比喜悦和赞美之情。二、内容的波澜性俗语说:“为人要直,作文要曲。”就是说为人要正直无私,心胸 坦荡
3、,而写文章那么要曲径通幽,富有波澜。内容单调,行文板滞是作 文大忌。由于篇幅短小,加上诗歌其它创作原理的凸显,人们对诗歌 创作同样也讲求波澜的特性认识缺乏。诗歌创作讲求波澜的特性主要 表现如下:(1)写景中的人情意识所谓写景中的人情意识,指无论那种内容的诗歌,即使是全诗都 写自然风物,一般都必须掺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歌才显得 有波澜,有生气,有情味。古语说,诗言志。志即情也。近代词学大 家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或明或暗地展示人的活 动、表达人的情感诉求是诗歌必须反映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 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其中“
4、遥看”显示人赏景的具体活动,而“疑”那么写 出赏景人看到雄壮瀑布时的由惊疑到赞叹的心理变化历程。(2)写景中的层次意识所谓写景中的层次意识,指诗歌中写景往往必须具有层次性。 这种层次或者是时间先后,或者是空间远近,或者是内容的虚实等。 总之,它要尽量防止平铺直叙,给人一定波澜的美感。如杜牧的江 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写的是远景,而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的却是近景。如果一二句是实景,三四句那么 是虚景。再如辛弃疾的鹏鸽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 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
5、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其中的下半阙的写 景是不同于上半阙的。首先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 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到城里。这种层次的美感为诗歌的 写景增加了无穷的艺术魅力。(3)欲擒故纵的反衬艺术反衬艺术是诗歌创作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运用反衬艺术不 仅能凸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起到强化情感的表达效果,而且使文章有 迂回曲折、一唱三叹的波澜性和欲擒故纵的艺术感染力。如上文提到 的辛弃疾的鹏鹃天,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有人家”句看,这首 词情调似乎是愉快的,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以及最后一 句“城中桃李愁风雨”看,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悲苦的。而“城中桃
6、李愁风雨”确也象征地反映了南宋深受金兵欺侮的情形。从愉快的景 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的反衬,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同时 又使文章产生曲折回环的波澜美感。三、重心的谐和性所谓重心的谐和性,指任何事物的核心局部在出现的位置、主次 之间比例等都必须有一种和谐的美感。一般来说,事物的重心出现在 下半局部为宜,否那么,就有头重脚轻之感。在线段分割法中,有一种 叫“黄金分割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局部, 使其中一局部与全长的比等于这局部的比,即比值0.618。因这种比 例在造型上比拟悦目,所以把这种线段分割法叫“黄金分割法”。无 独有偶,这种线段比例的美感在美术、建筑等其他许多领域里
7、表达着。 那么,在文学艺术里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显然是有的。不管古人、 今人在文学创作里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个基本的作文的章法似乎是 无可争议的:起一承一转一合。其中的“转、合”局部显然是文章的 关键和重心所在,换句话说,文章的后局部应是核心局部,如果处理 不当,文章将会失去起码的谐和性美感。明于此,诗词的创作中上前 半局部才会有更多的写景、表达,后半局部那么更多的是抒情、议论。 前、后半局部的关系一般来说是前次后主。前者是为唱戏搭台,后者 那么是主角登场。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前两句的作用是环境的烘托 和气氛的渲染,而后两句
8、才是通过含蓄地描写乌衣巷今昔繁盛的比照 变化,来表达作者对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再如苏轼念奴娇?赤璧 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窜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其上片重在写景,虽然描写了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 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 瑜的非凡气概,但其作用还是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 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而下片上半局部虽然极力渲染周瑜的丰姿 潇洒、
9、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但作者立意的立脚点却 在写自己的命运,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 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 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而本文的艺术感召力显然也不仅是它把人们带入 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更是它唤起读 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四、结尾的返照性正如前文所言,为了追求含蓄曲折、波澜起伏的美感和立意重心 的谐和性,文章一般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 点睛之妙。而这一 “点睛”对全诗便起了返照的作用。这就是结尾的 返照性。例如,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 陂春
10、水,白头相见江南。”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艳丽的阳春似乎透 着一种喜悦之情,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渗透进一层无 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再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 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整首诗八句中前六 句都在写景,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再回观全文,可见每 句都是在写夜行。而且,由于最后两句表现出来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之情,全诗也笼上了强烈的快乐气氛。当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创作原理有许多,其中 较突出的如语言的简洁性、形象性,人们较重视的如意象的丰富性、 象征性、暗示性等在此就不做赘述。.以上四点实际皆属于最基本的 文学创作原理,由于在其他文学样式上,它们表达的似乎更为明显, 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以上只是笔者浅显的分析,期望能对学生解读 诗歌内容,特别是整体感知、宏观把握上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