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解决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汪士和营业税改增值税,这是国家税制改革的大政方针,建筑业的营改 增虽然还没正式展开,但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及建筑行业自身特点, 按现行国家公布的赋征税率,非但不能到达税改减轻企业负担的初衷, 反而要给建筑行业和建筑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去年就此话 题在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写了两篇短文即营业税改增值税,建筑业开展 遇到了新考验和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焦点在于抵扣难,这都是基 于建筑业营改增造成困境的本身来研究的。本文试图从制度设置的层 面入手,为解决建筑业营改增困境,乃至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开展, 而向有关负责顶层设计的部门进一言。为看得清楚起见,根据中国 统计年鉴
2、公布的资料,本文分别设计了 20052010年全国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情况一览表(见表一)及2005-2010 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和上交税金情况一览表(见表二)从表一和表二最右边一栏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工业企业上缴国 家税金与自身实现利润的比例是1 : 3,而建筑业企业上交税金与实 现利润的比例是1 : 1左右,也就是说,从制度设置上,建筑业纳税 的负担是工业企业的三倍。为了方便比照,笔者还同时从国家统计年 鉴上摘录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2010年的有关资料, 它们分别为:2010年批发业主营业务收入197758. 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12835. 7亿元,主
3、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为788. 7亿元,税金仅占利润的 6. 14%,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 49%;2010年零售业主营业务收入51115.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 5366. 9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为261.4亿元,税金占利润的比 重4. 87%,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0. 50%;2010年住宿业主营业务收入2814. 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1603. 1 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50亿元,税金占利润的比重9. 36%,主 营业务利润率为59. 97%;2010年餐饮业主营业务收入3178. 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1426. 3 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64.9亿元,税金占利润比重11.56%,
4、主营业务利润率44. 88%o从上述各行各业上交国家税金与主营业务利润的比例,我们不难 看出,建筑业税金与利润之比是最高的,与其他行业相比,税负高出 很多倍,反映出现行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合理之处。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业营改增矛盾的方法就是把11%的税率降为 6%,否那么即将进行的建筑业营改增继续依据现行税金与利润比例设计, 得出建筑业应征n%的税率,不仅脱离实际,不接地气,而且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为什么会造成建筑行业的上交税金与实现利润比例 在全社会中失衡,笔者认为有四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建筑产品没有法定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 格构成,指的是形成价格的各种要素及其组成情
5、况,简单地说,商品 价格由两大要素组成——生产本钱和利润。而生产本钱应 当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本钱或行业平均本钱,利润应当是平均利润。 这是理论上的,实际生活中各行各业(包括购买服务)都有个基本的利 润率,利润率过高了就是暴利行业(如局部垄断行业和房地产业)。从 诸多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一般都在百分之十几以上,餐饮高 达40%多。而翻看组成工程工程价格的合同书,就干脆找不到建筑工 程的法定利润取费。历史曾经给予建筑企业有过2. 5%的法定利润, 后来就这么一点利润率也被取消了。似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建筑 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充分竞争,因此从胎里带来的就是没有应得利
6、润。 利润率低也就成必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05年2010 年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最高的年份只有3. 5%o第二个原因就是招投标实行的最低价中标的制度,最大限度地挤 压了施工企业的合法利润。虽然招投标法律上是明文规定不得低于成 本价,如果低于本钱价就被认定为废标,但由于低于本钱价没有判断 的标准,所以评标的专家评委至今还无一例以低于本钱价为理由,认 定报价为废标的。于是乎招投标市场上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某医 院工程低于标底价30%而中标,中途实在干不下去了而停工,要求退 场或者追加造价,甲方认为工程已完成局部的质量是好的,希望该队 伍继续做,最后由主管部门出面协调补了施工企业1000
7、多万元。还 有一号称地标的建筑,以最低价中标后,后来企业测算下来要赔一个 多亿,干脆把工程停下来,谈判、协调一年多时间,最后甲方妥协追 加1亿投资,据说施工方还要赔几千万元,工期原计划三年,现在五 年了还没完工。当初为什么不判定这些荒唐的低标为废标?就是无从 认定什么是低于本钱价。房屋作为建筑业的产品,其价格中一没有法 定的利润,二采取无序的压价,这样一个行业的利润状况当然始终低 下,而税费是按合同额收取的,不管工程盈利还是亏损,无一例外都 要征收。税利比例失调就发生了。笔者认为,当前将要实施的建筑业 营改增正是契机,应该明确在工程造价中规定一定比例的法定利润, 假如在定额取费中规定5%的不可
8、竞争的企业法定利润,那么即使不 改变1 1%增值税率,施工企业是能够承受并且是可以取得合法收益的O 这应该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最正确方案。这可能是站在建筑行业一厢情愿 考虑的,如果不被有权部门采纳,最后只能寄希望建筑行业的造价管 理部门有所作为。第三个原因是国家有权部门过高地认定了建筑行业的盈利水平。 应税所得率确实定必须与纳税人的盈利水平相匹配,如果应税率定得 过高,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会过重;如果定得太低,核定征收就会变成 一种税收优惠,造成税源流失。而国家有关税收文件上往往误把建筑 业与房地产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认为建筑业应税利润率为8%20%, 所以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就是8%×25%
9、所得税率,征2%所得税。 当年参加一个国家税务总局调研座谈会时,我就指出:笼统定建筑业 与房地产利润率820%是不恰当的,建筑业哪怕是8%也太高了,根 本达不到,而房地产业定20%也太低了,远远不止。虽然据说国家税 务总局对各行业的利润率进行过多渠道分不同地区进行测算,得出的 却是与建筑业实际利润大相径庭的数字:即建筑业平均利润率是6% 15%,按照这样的利润率,征11%的增值税应该说一点不过,施工企 业不仅负担得起,更不会叫苦连天。问题是现在建筑行业的平均利润 率只有3. 5%,就是这个3. 5%其中还包含了多种经营和少量自行房地 产开发的企业综合利润率,如果纯房建施工的利润率普遍都达不到
10、1%,真不知道当初的6%15%是怎么测算出来的?但是这个结论造成 的后果很严重:政策制定者认为对利润率如此高的行业,增值税率定 11%完全合情合理。好在有权部门在对外公布有关测算结果时,也认 为由于各种原因,上述测算依据的统计数据普遍存在不够完整准确的 问题,因此测算结果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所以重新搞准建筑行 业利润率成了当务之急,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增值税率制定的准确性和 合理性,如果草率地按11%税率下达征收建筑业增值税,建筑业将全 行业遭到重创,不仅国民经济健康开展要受到影响,恐怕国家双倍增 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第四个原因是建筑企业的财务本钱逐年大幅度增高。去年以来, 在企业调研时经常听到
11、因银行设卡、加大了财务本钱,加重了企业负 担的情况反映。现在分析下来,这一问题已经上升到严重影响企业实 际收益的程度,施工企业有的直言不讳:我们现在都是在为银行打工。 一般老百姓接触不到银行的对公服务,所以还是用对个人服务的眼光 来看待银行的存贷业务。个人存钱,银行付利息;个人贷款,除了必 要的担保程序,银行收取了高于吸储的利息,存贷之间的利息差就是 银行的利润。似乎一切正常,没有什么复杂的地方。但接触了解了对 公服务,觉察银行生财之道已经有点霸道甚至是歪门邪道。企业说了 关于流动资金贷款的遭遇,现简单用路线图表示:企业到银行贷款 &mdash ;—同意贷款后被要求全额储蓄在该银行
12、&mdash ;— 急需用的流动资金仍拿不到现金,得到的是一张承兑汇票 ——贴现后才能拿到局部现金&mdash ;—提现金的 时候又配发了局部存款单,甚至被发动购买金融产品—&nidash; 导致企业的财务本钱不断增加。按道理付了利息的贷款,使用权当然归企业,现在到了自己花钱 再去买回本应该属于自己钱的地步。年产值100亿的企业,营业收入 能有80%进账就是非常不错的了(很多地区合同上注明竣工付款到 50%,那企业的资金缺口就更大)。就是说差20亿元周转资金,材料、 设备、商品砂厂商可暂欠一局部,大约占60%75%;农民工工资占 20
13、%25%,约5亿元是万万不能欠的,否那么后果很严重,甚至触犯刑 法,必须依靠贷款,及时付给农民工。按一年期贷款利息6. 11%算, 需付利息3055万元。从上面路线图发现,除了付贷款利息,还得用 贴现方式解决承兑汇票拿不到现金的矛盾,贴现率一般3. 5%, 5亿元 承兑汇票到手就剩4. 8亿多,贴现175万又进了银行的口袋,大家细 细思考和评判一下,企业这样的财务本钱是不是冤枉的?但现状却是 不得不付。按规定在对企业进行增值税征缴时,财务本钱又是不允许 抵扣进项税的。以上事实只罗列了建筑行业利润低下的局部因素,而上交税金的 建筑企业应税利润率与实际实现的企业利润相去甚远,这四大原因是 导致建筑企业利润率低下的重要因素。阐述上述原因目的在于提醒有 权部门在制度设置上要慎之又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建筑 业一个能健康持续开展的外部宽松环境。(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