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汇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汇编】(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面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们运用于()A.农业B.工业C.商业D.交通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速与“浪子”燕青 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 等。请问,他们走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作()A.坊B.市C.瓦舍D.夜市3、南宋与北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是()都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都有皇帝靠议和苟安都存在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现象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A. B. C. D.4、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
2、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 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国家统一B.开展生产 C.开凿运河D.加强中央集权5、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6、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7、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 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 品。这位“书圣”是()A.钟繇B.顾恺之 C.柳公权 D.王羲之8、春秋时期,在孔子
3、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土农工商各阶层。这表达的教育 思想是()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C.诲人不卷 D.温故知新9、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 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表达出唐代()A.皇帝安于享乐B.奢靡之风盛行C.文化兼容并包D.尚武风气流行10、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假设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A.行推恩令B.设刺史 C.推察举 D.行郡县1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
4、 D.五代十国1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表现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变革创新思想勃兴A. B. C. D.13、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假设惟署诏 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 14、“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以下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15、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下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说法错误 的是()A.唐玄宗追求享乐
5、,任人唯亲B.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C.节度使势力膨胀,内轻外重 D.人民赋役繁重16、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A.辽 B.西夏 C.金 D.元17、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因素B.农业开展状况C.体质进化程度D.生产力水平 18、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强A.民族交融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19、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以下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
6、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那么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A.秦国A.秦国B.韩国C.楚国D.燕国20、如果把“锦衣卫”、20、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主题应该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A.专制统治的加强B.特务统治的强化C.经济控制的嘉庆C.经济控制的嘉庆D.思想控制的加强21、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A.维护封建统治B.开展社会经济的策略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D. “仁政”思想的实践22、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
7、省,军政要务那么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表达行省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23、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23、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晋惠帝A.晋惠帝B.隋文帝C.隋炀帝D.唐玄宗24、以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的原因是()MXIIM
8、ia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25、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朝,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25、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朝,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C.武王伐纣D.平王东迁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一图一图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一中的封建王朝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 时采取了什么政策?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图二中辽宋之间保持很长时间的和平 局面,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一般来说
9、,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开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 种:一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二 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 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2)依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 系开展模式”的哪一种?材料三:(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当时时代开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4)结合此题所学,你认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可以得到哪些启发?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 生。随着工商业的开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
10、创办的私学由此兴 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 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摘编自马克森主编世界文明史等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年间,兴办了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多种中央 官学,学生来自官僚子弟和普通庶民。地方官学的学生除参加科举考试外,还 可通过选拔进入四门学学习。官学教育内容以“五经”、论语等为主。政 府还鼓励私人办学。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末年私学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教育开展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末年、唐朝初期教育特点的相似之处。3、阅
11、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B-:杯洒用兵权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三宋代文土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开展科 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 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 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 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 “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 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2)材料二
12、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开展了科举,对宋代 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A2、C3、D4、C5、B6、C7、D8、A9、C10、A11、D12、D13、C14、D15、D16、D17、A18、A19、A20、A21、A22、A23、C24、B25、B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等合理
13、即可。历史事件:澧渊之盟(2)图一属于第二种;图二属于第一种。(3)民族交融团结、国家统一(4)开展生产力,强盛的国力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保证;和谐、开明的民 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融洽开展;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名 族交融、共同进步等。2、(1) 士人发挥的作用,工商业的开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孔子办学的影响。(2)扩大了科举的生源,传承了儒学文化,推动了群众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唐代的兴盛提供了人才基础。(3)私学开展,教学内容丰富,儒学教育突出,教育对象广泛。3、(1)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唐末以来武 将跋扈的教训。(2)重文轻武政策。(3)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 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4)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兴旺、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