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美学概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美学概论.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视觉美学概论 视觉美学概论 一、教学对象及预备知识:全院各专业二年级以上本科生;文学、艺术的基础知识。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建构合理的视觉美学观念。2、确立审美的人生态度,建构美的人格修养,从审美高度来关照现实生活。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术创作的本体问题与深层问题,整合自己的审美取向。4、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美学问题。三、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一、美的本质问题,2 课时;二、美的形态,4 课时;三、美的范畴,4 课时;四、审美发生机制,2 课时;五、形式美法则,4 课时。六、表现与再现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4 课时;七、构成、动感与
2、表现性,4 课时。共 7 讲,24 课时,1 学分。四、教学原则、方法与手段:原则: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方法手段:本课程以课堂专题讲座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电子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五、考核方法:平时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课堂提问、学习态度等)综合在一起,形成平时成绩。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采用课后撰写论文的形式,占 80%。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导论,张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心理美学,童庆炳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3、社。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下),浙江教育出版社。视觉美学概论讲义 授课人:社科部李凤臣 一、美的本质问题(一)美学和美学研究对象 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在 1750 年以希腊词“Aesthetic(埃斯特惕克)”为书名出版的美学一书“ASTHETIK”的原意是感觉学或感性学 模仿说在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希腊就已经广为流传,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认为艺术的产生是由于游戏。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提出游戏说,后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加以继承和发展。欲望升华说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一种欲望的升华。艺术欣赏者从艺术中也得到了补偿性满足。巫术说
4、(泰勒弗雷泽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狩猎巫术。19 世纪末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先提出巫术说,后由另一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加以发挥。符号说认为原始绘画和原始雕刻再现了用来记录季节推移和星象变幻的各种符号体系。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史前艺术研究家马沙克首先提出符号说。恩格斯说:“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劳动说本世纪 50 年代苏联柯斯文首先提出。劳动说认为,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存在节奏、舞蹈、歌唱等说明艺术产生于劳动。普列汉诺夫德国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卡尔毕歇尔芬兰美学家希尔恩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 美学研究对象:柏拉图:美本身、美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鲍姆嘉
5、通、康德:人类认识能力有知、情、意三部分,而情应是美学研究的对象。黑格尔: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朱光潜、马奇:艺术。洪毅然:美。蒋孔阳: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李泽厚:美感经验。(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史上的司芬克斯之谜,众说纷纭。美是一个社会范畴和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在实践的自由创造中将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三)美的主要特征 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时代性。(四)美与丑、真、善的关系 二、美的形态(一)自然美 1、自然美的理解 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以其形式引起人的美感后所形成的关于自然事物的一种主观的评价。一般而论,
6、自然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二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它又可以分为一般加工和艺术加工两种。2、自然美的特征:寓意和象征、多变性、侧重形式美。(二)社会美 所谓社会美,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现的与人们的心理愿望相契合的社会现象的美,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社会美的内容:生产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智慧的的魅力美,被奴役和压迫者在反抗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芒的美,人的身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美化。人的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社会美重在内容。凡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对人类有益的事物就是美的,它直接与人类的功利需要相联系。(三)艺术美 艺术美是
7、观念形态的美,是第二性的美,是艺术家主观审美意象的物化,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根源: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来源于生活实践,艺术技巧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艺术美的特点:美的典型形态,相对不受时空限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比生活原型更具有理想性和创造性,现实丑与艺术美。(四)技术美 技术美作为美的形态,是指技术活动的美,是技术活动及其成果中那种能体现人类自由创造本性的具有生命力的活的形象,是技术产品向人们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理解技术美可以从以下三层含义进行:技术对象具有愉悦人类感官的直 观形式;技术对象是对人类自由活动的肯定;技术创造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技术美的实质就是技术与艺术的辩
8、证统一,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物化,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写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产品的外观造型优美性与内在功能适用性的有机组合。技术美的特征:功能美、造型美和流变性。构成要素:(1)产品的构成上,材料、结构和功能内质量,形式外质量,规定并影响产品的技术美的效果。(2)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制约着人们对产品的技术美的认可程度。三、美的范畴(一)优美与崇高 1、优美:最常见的美的形态,是客观对象为人所感觉而生发出来的一种阴柔、和谐、静雅、秀丽等感觉,是主客体和谐的统一。18 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在讨论崇高时才首次把优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作了专门的讨论。(1)个性特征:优雅、
9、秀雅、淡雅、清新、幽静、安静、轻盈、纤细、娇小、精巧等。(2)结构特征:单纯、完整与和谐。有一个单纯的焦点成为统一的中心。在对象上普遍性与个别性有机融合。背景(内容)和前景(外观)的关系必须是透明的,背景不能过于深奥莫测,前景不能过于复杂模糊。(3)形式特征:优美是柔性和谐的单纯整体。具体如下:体轻形曲声和色雅性静境深意远。形态的娇小、动作的和缓、力量的弱小、性质的柔弱。2、崇高:一种庄严、宏伟的美,是一种以力量和气势取胜的美,是主体与客体矛盾冲突的统一。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使用崇高概念的是郎吉弩斯,英国美学家博克首次明确地对比了美与崇高,康德把崇高与美视为两个同等重要的范畴,黑格尔从主客体的关
10、系中来把握崇高。(1)形式特征:体积、数量和力量的无限大与主体超越精神的对抗,雄伟、刚健、粗犷。(2)结构特征:无限的背景压倒并突破前景,前景或者显得微不足道或者消失在背景之中,结果是主体直接面对“无限”,感受到对象中那种神秘、未知和难以把握的东西的存在,造成主体惊心动魄的内心激荡。(二)悲剧与喜剧 1、悲剧:它是现实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一定时期内,还具有强大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的压倒,或新生力量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暂时性失败或挫折。悲剧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让人觉得可惜和怜悯,有一
11、种深深的同情感产生。悲剧在深层上予人一种积极的正面价值。正是 在悲剧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才会在现实的人生中斩断恶性循环的链条,走向积极的人生。这就是悲剧的意义之所在。结构特征:背景压倒前景。形式特征:悲剧人物的不幸、苦难或死亡必须由社会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具有一定社会条件的历史必然性。种类:发展线索,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题材,神秘悲剧、宗教悲剧、英雄悲剧、道德悲剧;效果,悲壮悲剧、悲怜悲剧、悲愤悲剧、戏剧性悲剧。2、喜剧(滑稽):人的性格和言行中乖谬背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由于它们与人性和人们正常生活秩序的摩擦而显得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
12、得,而与此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可以自由地发出会心微笑或大笑。喜剧的实质是在看似丑陋、滑稽、荒唐的行为中潜藏着美好、善良、正义的美德,包含着苦涩的滋味,让人在笑过之后品味出真实的人生和生活的真谛。结构特征:背景和前景的直接矛盾;生活中普通人物的矛盾冲突或行将灭亡的陈旧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因不愿退出历史舞台而替自己辩护,往往会产生种种荒唐可笑的倒错或自相矛盾。形式特征:寓庄于谐,在倒错中显真实,夸张变形以强化喜剧效果。喜剧的种类:讽刺喜剧、生活喜剧。喜剧的形式:讽刺与幽默。(三)和谐与荒诞 1、荒诞:荒诞艺术原来是指西方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的荒诞派戏剧,因英国学者马丁埃斯林在 1996
13、 年出版的研究荒诞派戏剧的专著荒诞戏剧而得名。后来,人们把“荒诞”从荒诞派戏剧中引申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揭示、批判与反思现代人生存状态为特征的独特审美范畴。荒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危机为背景的。作为审美范畴的荒诞,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荒诞的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结构特征:前景赤裸裸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背景或内涵则退到深远处,两者距离甚远。形式特征:平面化,平板化,价值削平。主要表现手段:寓言、象征与暗示。表现与取向:黑色幽默、亵渎经典。返回自然以嘲笑现实的荒诞和无意义,返回自我以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及其成果的无意义。2、中和:天地之和、人伦之和
14、、君子心境的安然平和。尽心尽性尽仁尽善君子“致中和”,向下挖掘,横向借鉴,向上超越。作为审美范畴的中和之美,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情理上讲究适中合度,形式上讲究多样统一,境界上追求天人合一。结构特征:深层背景的“不平之鸣”与表层前景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形式特征:意境、境界之“妙”,“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主要表现手段:兴象、喻象、抽象、含蓄。四、审美发生机制(一)审美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构成要素:审美要求,审美能力,审美意识。1、审美要求: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等要素的具体审美意向和需求以及审美期待。2、审美能力:审美主体运用审美知觉、审美想象
15、、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来满足审美需要的各种能力。审美知觉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直接的整体反映,是主体在审美意向的诱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官,主动感受对象的质感及其瞬间变化,形成兼具主体感情色彩与对象感性特征的完整映像。审美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受审美情感的驱动,调动审美经验和想象力,由眼前对象唤起记忆中以往类似的审美表象、经验想象,对知觉表象材料进行自由创造,形成新的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非逻辑性、形象性和新颖性。审美情感是一种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在感官生理快适的基础上直观自身本质力量所形成的精神性愉悦
16、。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情感,具有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和社会性的特征。审美领悟是渗透在审美知觉和想象中的理性因素,是主体借助于感性知觉直观对象内蕴的整体把握。具有“可以意会而难于言说”的特点。3、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和各种心理要素的活动结果。审美理想:审美要求的综合与升华,它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带有历史性、具体性。审美趣味:主体对特定审美客体的某种主观兴趣,是以主观爱好形式出现的对审美客体的认识和评价。制约个体审美趣味的因素有经历、处境、情绪、心境、文化素养、时代差异、主体偏好等。制约群体审美趣味的因素有群体的历史阶段、组合成分、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等。制
17、约民族审美趣味的因素有传统文化、风俗民情、宗教传统等。审美标准:人们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的尺度或原则,它是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确定性:审美意向的总体方向确定不移,特定时代的标准保持相对稳定性。不确定性:审美意向在总方向不便的前提下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因主体变更、时代变迁而产生尺度取向的细微变化。(二)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直接性与直觉性、共通性与差异性、情感性与非理性。(三)审美发生机制的运行过程 1、审美状态的进入:审美态度的形成(心理距离)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构成主体的审美定向调节系统。2、审美愉快的发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相互影响 审美要求的满
18、足 3、审美效果的形成:审美理想、标准、趣味的渗透 审美判断的形成 审美要求的实现(四)审美文化 1、静态构成包括物态系统和观念系统。2、动态过程包括审美生产、审美消费和审美调节。3、审美文化的消费特点:阶层性、专业性、商业化。五、形式美法则 美的形式: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是构成美德事物的形式要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有线、面、形、体、色、音、味等。形式美法则具体表现如下:(一)单纯齐一(整齐一律):同一形状的重复。优点:明净纯洁感、秩序感、节奏感。缺点:处理不当会单调乏味。(二)对称均衡:差
19、异中保持一致。1、对称:在外形上以假定的中轴线为基准两侧均等,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放射对称,常用于图案设计和建筑艺术中。优点:安静感,稳定感,可突出中心。缺点:处理不当会僵死,缺乏活力。2、均衡:假定的中轴线两侧的形体之间等量不等形、对等不对称的组合关系,有重力均衡和吸引力均衡。优点:静中倾向于动,可出变化,可呼应。缺点:处理不当容易松散、失衡。(三)调和对比:以差异为出发点。1、调和:相近要素的组合关系,即把两种相接近的东西并列,在细微变化中给人以协调感,于差异中趋向一致。优点:在变化中保持一致,主题突出。缺点:处理不当则会主题散乱、甚至缺失。2、对比:相异要素的组合关系,即把两种极不相同
20、的东西相并列,在差异 中给人一种鲜明、醒目、活跃的感觉,于差异中倾向对立。优点:运用得当,效果突出,气氛热烈。缺点:处理不当,杂乱无章。(四)层次比例:1、层次:形式美要素之间构成关系的秩序性,有横的层次、纵的层次、空间的层次、时间的层次、广度的层次、深度的层次等。优点:处理得当则多而不乱、繁而不杂。缺点:处理不当会杂乱无章、呆板单调。2、比例: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构成关系要合乎比例。优点:处理得当容易引起人的美感。缺点:比例失调则会造成畸形,甚至形象失真。(五)节奏韵律:1、节奏:要素之间和整体构成在运动中的强弱变化的有规律、有秩序的连续性反复。构成节奏的要素有时间关系、力度关系。优
21、点:处理得当则会使繁杂归于秩序、富有层次感。缺点:处理失当则会繁杂散乱。2、韵律:在形象的排列组合中赋予一定情感色彩的节奏。(六)多样统一(和谐):寓多样于统一之中,于不一中见一;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参差中求整齐。主从关系、衍生关系、局部从属于整体、对比手法的运用。优点:处理得当,丰富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缺点:处理失当则会主题杂乱,各自为政。六、表现与再现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一)现实空间、感性空间与虚幻空间 1、现实空间、感性空间与基本图案 现实空间: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是无形的东西,没有形状。感性空间:为视觉而构建的空间意象,是一种由视觉元素或视觉替代物所构成的空间整体结构,它表现为空间形式在
22、一个新的理想平面上的构成与排列,是一种创造性显现。基本图案:各个时代、民族装饰艺术中的基本形式,是从现实空间中抽象概括而成、并经历史积淀下来的。装饰图案是表现形式简单而又纯粹的抽象系列,是按照表现原则或生命形式对形象化因素进行简化、变形、规范所形成的符号。2、虚幻空间 虚幻空间:为了情感、情绪或主题的表现而创造出来的符号,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而非实际空间的某个局部,它可以在各个可能方向上延续,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虚幻空间的创造,是抽象出来的蕴涵着热烈情感和生命进程的空间关系符号,艺术形式的生命就在于通过反映感觉和感情状态的形式来组织虚幻空间的具有展开能力的构图关系本身,是有完整意味的活形式。无论
23、实物再现还是图案形象,都以一种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姿态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虚幻空间的不同方式:绘画空间是一种运用二位的平面手段所创造的具有明显体积感的虚化的景致;雕塑空间是雕塑体本身与周围空间构成一个虚幻的能动的体积;建筑空间是一个由某种具有特定节奏文化要素的功能样式所构成的人类环境。(二)物理平衡、心理平衡与平衡图式 1、物理平衡与知觉平衡 平衡就是一个消除模糊性和不对称性、使意义渐趋明晰的重要手段。平衡本身是人所需要的东西平衡可使人称心、愉快;维持人身体的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们正是在各种活动中不断从周围环境中汲取新的能量来实现自身的平衡。物理平衡:一个物体上各种作用力相互
24、抵消所达到的平衡状态。知觉平衡:任何视觉式样都具有一个支撑点或重心,当视觉式样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生理力的分布达到可以相互抵消的状态时,视觉式样就有了重心,即可获得知觉平衡。2、心理平衡 一个观赏者的视觉平衡,是其大脑皮层中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任何一种视觉式样的平衡,都是由时空环境因素界定的。一件不平衡的构图,会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使人产生挫折感。只有借助时空环境因素的稳定而合理的组合,才能形成构图重力实现平衡状态的心理平衡。决定重力的因素:位置,色彩,形状、方向,孤立独处,内在的兴趣,传统风格均会影响视觉平衡。3、平衡图示 平衡往往集中于那些具有重力优势的一
25、个或多个焦点上。平衡类型:(1)集散性构图。该类构图具有一定的空间节奏和大小中心的等级排列,在作品的强有力的平衡重心周围是一些辅助性的“背景”。具体包括轴心结构、中心结构、两极结构。适合于表现那种依存于强有力的权力中心或事件中心的生活方式。主题单一或集中。(2)扩散性构图。另外一些风格的作品中,构图成分均匀分布,整体的平衡是由大量重力大小相近的微小平衡重心构成的。其效果是“均一性”。最适合表现以平均主义为宗旨的存在方式。多主题或主题较为分散。平衡图示:(1)顶与底。由于物体结构底部重一些要更为稳固的生活经验,在垂直方向上对等的分割图示往往会产生不对等的视觉效应,常常觉得上部好像比下部要长一些,
26、视觉式样的底部应重一些,人们也就故意把底部造得重一些。(2)左与右。画框的中心为整幅画的第一个中心,画框中心部分的区域能承担更多的重力;画的左半部分产生整幅画的第二个中心,这个主观中心也能承担更多的重力,它同样会影响整个构图的观感。当人物处于左半部时,他就有了“重要性”和“中心性”;而当他处于右半部时,就显得“重”一些和“明显”一些。(三)表象、幻象、意象、抽象与艺术个性 1、表象与幻象 2、意象:是借助记忆机制从实际背景或前后联系中抽取出来并加以独立展示的幻象,是选择性地舍弃无关紧要部位、注意集中最重要部位的结果。视觉闪现,视觉暗示,引导我们体验大体色彩和方向“作用力”。意象的三种功能:意象
27、作为记号的作用,作为绘画的意象,意象作为符号。3、抽象:创造性思维特有的抽象是典型,其关键是对事物结构特征的描述。在雕塑和绘画中,艺术家经常致力于把某种运动或行为抽象为一种永恒的意象,如果让它伴随这些具体显现而出现并成为显现的核心,就能产生一种动态的概括。概括是艺术家完善其意象的手段。抽象的两种尺度,意象尺度和经验尺度。七、构成、动感与表现性(一)“图底关系”与艺术效果 1、“图底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关系。在一特定式样中,促成某些单位被看作是处于基底面上方“图形”的因素(1)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基底”;
28、(2)按照一般透视规律,凡是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作“底”;(3)按照位置相似规律,位置相近的线条将被组成同一个图形;(4)当表面空无一物时,轮廓线内部的密集反过来又会强化轮廓线内部区域的“图形”特征,材料的质地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5)一般说来,当明亮的式样与较暗淡的式样发生冲突时,总是明亮的式样被看成底;(6)按照一般的简化原则,具有简单结构的式样容易被看成“图”;(7)凸起容易使式样成为“图”,凹进则容易使式样称为“底”。2、人类发展早期的“图底关系”:代表事物的图看上去明确、有特定的结构,而且从一个没有边际、均匀同质、看上去不太重要或者常常被忽略的“底”中
29、分离或突出出来。用一条边界线把一个位置或景物从一种背景中分离出来。3、中世纪以来的“图底关系”:物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实体出现于一个空旷的 或结构和色彩有所不同的基底面的上方(或前面),虽然其间有许多作为缓冲和修饰的次要形状,但图底之间经过特定的“变调”,形成一种连续统一的绘画意象。不再有前景和背景之间的截然区分,各种形状和色彩值以一种不间断的顺序填充绘画空间。(二)倾斜、变形、重叠、简化的张力及其象征性 1、透视关系:正面-等角透视(平行透视法):立体的一个面处于直立的正面中,所有第三度的边线都与正面成一定的倾斜角相交,倾斜角在整幅画的结构中自始至终保持不变,使所有第三度上的边线始终保持平行,以
30、最小限度的变形表现深度效果。斜面-等角透视:将式样的中心从正面转移到向第三度伸展的斜面上,主轴线倾斜地穿过绘画空间的结构,视觉空间因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而形成一种基本的不对称,构图具有极强的动感。焦点透视法:通过垂直轴和水平轴的重叠而组织起一个具有无数多个角度和无数中间隔的阳光辐射式样,所有第三度上的线条或平面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向某一焦点集聚,形成了空间的统一感,产生戏剧性冲突和强烈的生命感。2、倾斜:各个独立单位成分之间的倾斜角度及其相交关系的变化,组成了不同的等级序列整体,表现不同的动态效果和整体构成。视觉上简化性和对称性的追求及其变化:圆形式样同心圆式样阳光放射式样水平-垂直关系式样倾斜
31、关系式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要求作品的更加丰富、逼真、富有活力和富有个性。倾斜会产生渐强或渐弱的视觉效果和动感。在深度距离上发生的倾斜,是以逐渐偏离或接近水平轴线或垂直轴线两种不同方式展开的,当逐渐偏离时产生朝向正面或与正面相违背(或者与垂直于正面的面相违背)的内在张力,当逐渐接近时就会产生空间逐渐变大和扩张或收缩的动感。运动效果及其强度的产生,则在于物体偏离正常位置的角度(即那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或选择到达顶点前的那一片刻(莱辛语,暗示性、生发性的片刻)。3、变形:(1)如果视觉式样 A 是由一个比它简化的式样 B 转动后得到的,而 B 又是由式样 C(同样比 A 简化)沿着与 B
32、不重合的轴线转动后生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视觉式样 A 是 C 的变形式样。(2)投影法也可造成变形,动态形象的投影可以造成结构骨架的弯曲、倾斜等变形。变形图形具有视觉张力。把变形图形向第三度倾斜,变形图形的视觉张力得以消除,产生相应适合的立体效果,立体效果不需要改变投射式样就能使这个变形图形变成比原来简化的另一个图形。要判定一个式样究竟被看成二度或三度,主要取决于哪一种看法能产生较简单的式样。如果一个式样稍稍偏离了直立的平面,它的倾斜的边就会被拉长,究竟拉长多少则要视倾斜角度的大小而定;在直立的正面中平行的线条投射在任何一个倾斜的平面之内都将向两边分离,分离的程度取决于倾斜度的大小。4、重
33、叠:一个单位部分地遮盖位于它后面的另一个单位,后面的单位也在极力争取自己的完整,当遮断发生在关节处或遮断的方向与视觉对象的结构骨架 以简单关系相交时就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完整,但遮断的方向如果是倾斜的则视觉效果就会避免不快。重叠法的好处:(1)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位在同一平面的重叠,可以强化其各自的方向感和真实感;(2)重叠法固然会削弱其中某个单位的完整性,但各单位之间相互牵制而会产生集聚和分散的效果;(3)按照重要性从前到后依次排列的重叠,会在统治单位和服从单位之间建立等级差别;(4)重叠法有利于内部和外部之间遮挡和暴露的关系。重叠的单位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张力互相分离和互不相干的强烈要求。5、简化:
34、(1)从量的角度考虑就是指与复杂相对立的“简单”,某个式样中只包含着很少几个成分,而且成分之间的关系很简单;(2)在艺术领域就是指作为艺术品重要特性的简化性,就是指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极具秩序感的统一结构中,其中的所有细节各有分工且各占据相应的位置。实现简化的方法:(1)利用艺术语言元素的统一、一致,来达到更高程度的简化;(2)根据艺术领域的经济原则(节省律),要效法自然,实现构图整体结构的简化;(3)分离手段的运用,使图形构成表现出图-底关系的层次等级排列,。造成简化的条件:(1)大脑皮层中追求最简单结构的心理定势;(2)唤起知觉经验的刺激物的简化;(3)由知觉对象所传达的意
35、义的简化;(4)知觉对象传达的意义结构与式样结构之间的关系;(5)观察者的精神状态或态度。简化的张力就表现为,展示那些促成或干扰物体成长及其机能日趋成熟的力量(方向和轨迹),特别是显示那种在对抗种种自然干扰力和破坏力的斗争中占优势的力量。借助偏离简单式样或加强不平衡性的方式,借助作品的主题合力的样式之间的冲突,来增强视觉的张力。不同时代和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其中蕴涵的张力的大小也不相同。(三)时间、秩序、方向、速度、频闪运动的运动力与动感 1、时间与秩序 时间本身在绘画和建筑中表现为各部分之间在空间中的秩序分布原则。在绘画和雕塑中,全部物体的永恒平静是由活动的力量建立起来的,这些力量或者相互排斥
36、和吸引,或者向着特定方向推进,但总是要在形状和色彩组成的空间次序中显示自身。视觉动感的形成是由于两个系统相互发生位移,至于哪个系统发生位移则取决于知觉经验。框架总是倾向于静止,从属于这个框架的物体总是倾向于运动;没有从属关系的物体之间就会成对称姿态运动起来,各自还会以同等速度向对方推进或相互分离。图形总是倾向于运动,基底总是倾向于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另一个物体保持不变,那么,呈现出运动状态的必定是那个变化的物体。当两个物体挨得相当近时,小一些的物体总是呈运动状态。呈运动状态的总是昏暗一些的物体,而明亮一些的则倾向于静止。2、方向与速度 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是由空间、时间的总的关
37、系结构决定的。绘画、雕塑、建筑的不动之动:只要偏离于垂直中心或水平中心的位置,就会产生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只要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 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产生运动效果。运动的方向则取决于视觉式样。呈水平定向的长方形的运动方向可左可右,也可从中心同时向左和向右运动;如果长方形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其运动方向就是向上伸展。三角形和楔形的方向是由基底向高峰。速度的改变不仅能够使人们看清物体的表面特征,而且还会使物体发生性质上的变化,进而能够生动地展现自然力的活跃,给人的视觉造成冲击力。凡是大一些的物体,在视觉上要比小一些的物体慢得多。如果物体运动的场所变小,它的速度看上去就会
38、显著变快;而场所变大,则速度变慢。3、频闪运动 每一种视网膜图像都倾向于在产生之后列为停留一会,这样一来,就容易与后来产生的图像融合成一个连贯的序列。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他在运动过程中的大小、形状、亮度、色彩或速度都保持不变,它就能在不同时刻保持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四)光线、色彩的表现性与和谐 1、光线的空间效果和象征性 光线的视觉效果:光线与时间和季节循环的现象、透明现象、阴影、明暗度、相对亮度、昼夜现象、照明度、色阶变化、色彩变化。光线的空间效果:光线的亮度梯度,提高深度效果;附着阴影衬托物体体积;投射阴影形成深度的立体效果。阴影法造成的明暗对比法。光线的象征性:虚无的气氛、可怕事物
39、,都是运用黑暗或阴影表现出来的。用光束的照射和阴影的对比,明亮的物体与黑暗的背景之间对比,来象征和表现主体和主题。光线首先占领突出点,然后依次为中心向外散播,事件和物体可以从黑暗的基底中一个个地显示出来。光线放射现象类型:(1)光源从上方射入;(2)光源位于画面之内;(3)光源由下方射入;(4)光源从背部射入。2、色彩的表现性与和谐 凡是富有表现性的性质(主要是色彩性质,有时也包括形状性质),都能自发地产生被动接受的心理经验;而一个式样的结构状态(主要是形状特征,也包括色彩特征),都能激起一种积极组织的心理活动。色彩的作用:色彩服从于造型、形状。色彩对肌体机能的影响:凡是波长较长的色彩,都能引起扩张性反应;而波长较短的色彩,则会引起收缩性反应。在不同色彩的刺激下,整个机体或向外扩张,或向中心部位收缩。色彩的冷与暖:亮度越高的色彩,看上去也就越“冷”;而低亮度看上去容易使一种色彩变“暖”。色彩的表现力取决于其饱和水平,不饱和性会使暖色变得更暖,使冷色变得更冷。色彩的表现性:主动的色彩包括黄、红黄、橙、黄红、朱红等,可产生出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被动的色彩包括蓝、红蓝、蓝红等,能表现不安、温柔和向往的情绪。非混合色和比例均匀的混合色具有稳定性,表现力较为虚弱;混合色具有一种强烈的能动性制,表现力就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