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补充.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74855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补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美学概论补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补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补充.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美学概论补充 第一章“美的本质”第二节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物质的客观属性上探索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探索美(一)古希腊 柏拉图(前 427347)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大希庇阿斯篇,温和的天气、漂亮的相貌,骏马,建筑,美食等;指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普洛丁(Plotinus,204270),继承了柏拉图唯心主义路线,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美

2、在物体的感性形式的唯物主义见解。他认为,从比例、对称中见出的美,原因并不在于比例、对称,“物体之所以美,由于他分有了来自神的理性。”他认为,神把“理式”赋予物质,使杂乱的物质凝为和谐的整体,才有美的事物。普洛丁贬低感性世界,并且否认理智认识,将柏拉图的“理念说”更加神秘化,强调真善美统一于神,这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观点。(二)黑格尔 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和柏拉图的“美是理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两者都是把美的根源归于理念?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艺术为例(12到16 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认为这种建筑符合基督

3、教崇拜的目的,而建筑形体、结构又与基督教的内在精神协调一致。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一)古希腊 德谟克里特(前 460前 370)和柏拉图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伊壁鸠鲁(前 341前 270)享乐主义派,直接把美看成是愉悦。(二)英国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认为,美只是一种主观的愉悦,并没有客观的标准,不愉快的,痛苦的,就是不美的,或者是丑的。柏克(17291797)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爱尔兰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他曾在英国下议院担任了数年辉格党的议员。认为,美的愉快只涉及爱(心理感觉到的那种满意)而不

4、涉及欲念(只是迫使我们占有某些事物的一种心理力量)。(三)康德 1.一种情感的判断。2.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形式则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美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四)近代桑塔耶纳、费希纳从心理学或生理学出发来探讨。桑塔耶纳美感联系快感来谈美。“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美是被当作事物之属性的快感。”它是一种感情,是我们的

5、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费希纳实验美学。(五)克罗齐和叔本华 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先于理性,先于概念而产生的,是与理性和概念无关,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意志(流转不息,悲观,反理性)的暂时休歇,取决于审美把握的直观方式,看作是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避难处所。(六)弗洛伊德、荣格 无意识(本能冲动)的升华,“恋母情结”,文艺作品补偿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性的满足。阿德勒、福柯的权力欲望;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国“龙”的图腾。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毕达哥拉斯“数的关系”贺拉斯 Quintus Hora

6、tius Flaccus、前 65 年-前 8,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統治時期著名的詩人、批評家,代表作诗艺,戏剧人物的语言适合身份及相互关系。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五、从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席勒(17591805)美是“活的形象”,生活和形象的统一,生活是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是生活”六、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见第三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论 三、在自由创造中产生美(一)人的实践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二)在实践的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四、美和真善的关系(一)美学史上关于真著美的几种看法 1

7、.一种看法是美与真善无关。如德国的康德 2.第二种看法是强调美与真善的关系,甚至认为美与真善不分。如法国古典主义者布瓦洛认为真善美必须统一。3.第三种看法是美和真、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法国狄德罗 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辨析 一、摹仿说 摹仿说是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行为的学说。德谟克里特“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人类通过摹仿来满足求知欲,从中获得快感,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艺术,而摹仿是人的本能。二、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英国文化人类学者詹乔弗雷泽(JGFrazer)和爱

8、德华泰勒(EBTylor),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sReinach)等。他们认为,原始巫术活动中的施行者都要借助绘画、雕刻、偶像、面具和摹仿性舞蹈等手段来进行操演,这些手段其实包含着后来被称之为艺术的各种形式,因而艺术起源于巫术活动。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早期人类所具有的那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渗透在人类早期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原始人巫术观念的基础。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原始巫术具有两条原理:其一是相似率;其二是接触律。图腾崇拜说。这种观点认为,审美(艺术)发生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活动。而考古学发现也曾表明,人类早期的审美(艺术)活动的确与巫术和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

9、形象,都有一个不断美化的过程:它的角取自于鹿,爪取自于鹰,鳞取自于鱼。人们把这一图腾形象作为自己的精神庇护神,从它身上获取精神的力量,并与自然相抗衡。二、无意识心理本能说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被压抑着的个人无意识,即追求“快乐原则”的情欲本能。对于内倾性格的艺术家来说,这情欲本能借助于艺术获得了变相的表现和替代性的满足,因此艺术是个人无意识的象征表现,是情欲冲动的升华物。荣格则把个人无意识修正为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人类或种族代代相传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即原始表象。这“原型”潜藏在艺术家的无意识或梦境之中,艺术家是它的代言人,创作

10、时受它的支配。三、游戏说 这一理论最初由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并为席勒和斯宾塞(KSpence)所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里,开宗明义地说道:审美的发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即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而艺术与审美则起源于人的游戏活动。在席勒以前,柏拉图和康德也曾把艺术与游戏联系起来。所不同的是,席勒在艺术(审美)与游戏之间加入了“剩余精力”概念,认为人的精力一旦有了剩余,便会从事游戏的活动。由此,在席勒那里,游戏说的基本内容便被表述为:人的天性中存在两种冲动感性冲动和

11、理性冲动,它们分别体现了人的自然状态和理性本性;在现实中,这两种冲动互相对立,造成人的内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使人无法在精神与现实中获得充分的自由。于是,只有借助于“游戏冲动”,才能使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结合起来,使人通过游戏冲动这个环节获得自由状态。席勒同时认为,由于游戏具有不受外在和内在强迫的自由性,当它与想象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上升为审美的游戏;在游戏冲动过程中,人摆脱了单纯的实用需要,转人一种审美的需要。席勒的游戏说,主要是为了以审美方式解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状态下的人性分裂问题,其中初步注意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审美创造,以及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这一重要思想,英语学者斯宾塞也论及此。四、劳

12、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艺术起源的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产生了人的语言,形成了人的大脑,发展了人的感觉器官等,从而为艺术和审美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断。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艺术论中提出“劳动先于艺术”的观点,认为“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第三章审美形态(6 学时)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自然美 二、自然美的主要特征(一)自然美的多面性:1.多侧面性;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自然物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因此,自然物的美在一

13、定条件下、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联系中,会得到不同侧面的显示。2.变易性;自然物本身总是不断变化的,处于各种形式的运动状态,如昼夜交替,四季流转,花开花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产生了姿态万千,变化无穷的自然美。3.美丑二重性自然物的美丑二重性,是自然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特性,它与自然美的多面性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有些自然物,问时兼有美与丑两种相互对立的审美素质。(二)侧重于形式美:(三)象征性:“比德”说;三、自然美的根源“自然的人化”1.被改造和支配的自然;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问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的外貌,从而改变了原先自然与人的对立关系,使之“人化”。如沙漠变绿洲 2.意识作用下的自然。自

14、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作为“感性存在”,引发人们进入特定的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从而获得另一种观念,也就是从中感受到人和人类生活的某种意义。这是自然物“人化”的又一种形式。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 一、注意 二、感知 三、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四、想象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五、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六、理解美感中特殊的理性内容,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既有不脱离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体验,而又在审美感受之中包含着领悟、比较、推敲、品味等思维和理解的理性活动。第二节审

15、美心理过程 一、审美直觉 二、审美体验 三、审美升华 第三节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一、美感的涵义 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一、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第四节审美心理学发展概要 一、近代以前(一)摹仿说在古希腊,摹仿说起于柏拉图,但真正从美感心理学角度谈摹仿的,却是亚里士多德,即:艺术起源于摹仿。(二)迷狂说柏拉图:真正的艺术存在于尘世之外的理式世界,那里居住着作为美的真身的神灵。人的美感或艺术灵感是神灵对人的依附造成的,是人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式的回忆。诗人之所以能创作出好诗,并不是因为他在写诗,而是他作为神灵的特

16、选者在代神灵说话 是神灵附了他的体,让他以诗的形式传达神的声音。迷狂之磁铁之链:神灵-诗人-诵诗人-听众(三)费希纳的转向早期理论虽然谈艺术创造的心理发生问题,但人是工具性的(如柏拉图),即:人仅是艺术动力的传导者,而非本源。费希纳的贡献:A)将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还给人;B)用实验的方式对人的审美创造和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旧的美学是“自上而下”的美学,它从一般到特殊,从本质到现象。而新的以人的经验为基础的美学则是“自下而上”的美学,它要求人首先从各种心理事实出发,然后谨慎地、逐渐地上升到综合,概括。这一观点开启了艺术研究的新的方向,即心理学的方向(美学导论1876)演绎法归纳法 自上而下:

17、神启与逻辑/自下而上:日常艺术经验之归纳。二、叔本华之“静观说”叔本华:人的本质是意志,世界是人的意志的表象,而意志就是人求生存的活的欲望。作为一种被欲望支配的动物,人的需要、需求产生欲望,欲望、渴望总会使人不满足,这就产生了欲壑难平的痛苦。人类要想摆脱这种欲求的痛苦,就必须借助艺术的力量使自己得到超脱,由欲望冲动进入审美的静观。钟摆理论:人的一生就好像钟表的摆钟,欲望满足时,它摆向厌倦,欲望不能满足时,则摆向痛苦。无论成功与失败,结局都只能是无意义的空虚。他认为,人要想从欲望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借助于艺术的力量使自己进入审美的静观之境。因为艺术是一种虚幻的游戏,它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

18、,摆脱营营苟苟的现实,躲进美的象牙之塔。三、立普斯之移情说移情说: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时,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 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了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无情的东西也显得有情,最后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三阶段:移情入景,以景体情,情景交融。附:谷鲁斯的“内摹仿”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变种。内摹仿侧重由物及我的一方面(被动顺应),移情偏重由我及物的一方面(主动外射)。四、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说:审美活动中所讲的距离不是指现实生活中时间空间的远近,而是指一种心理距离。即人要进入审判状态,就必须割断与审判对象的实际利害关系,与现实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以防止

19、审美者让实用的态度压倒了美感。在他看来,“不即不离”是审美的最理想距离。实用与审美 五、格式塔心理学 惠特海默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建立者中最善于写作。赴美后,他为美国心理学公报撰写了知觉:格式塔理论引论(1922)。苛勒 1909 年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到法兰克福大学工作,与惠特海默、考夫卡共同从事研究工作,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爱欲与文明,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1)潜意识理论:意识与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冰山,压抑,检查,化妆,变形,梦(白日梦)。2)精神分析法 催眠

20、术,自由联想(Talking Cure),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3)本能理论 爱的本能与死的本能。4)人格理论 本我:伊底,快乐原则。“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自我:被压抑的本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化的自我,至善原则。人格发展。5)焦虑与心理防御;6)社会文化理论。七、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 马斯洛(19081970)美籍犹太人,20 世纪 60 年代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他的学说被称为心理分析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后的“第三思潮”。“人本心理学精神之父”。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如人需要食物、住所、性交、睡眠、氧气等。2、安全需要 人一旦生理需要

21、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就会进一步渴望在这个社会上获得生活的稳定,这就是所谓安全的需要。3、爱和归属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爱他人,渴望被他人所爱是人的天性。人的一生如果缺乏爱的滋润,就会抑制一个人的成长和潜力发展。他说:“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就象缺乏盐和缺少维生素一样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4、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为两类,即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出现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22、即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欲望,是一种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6、对认识和理解的渴望 马斯洛认为,精神健康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好奇心,它能促使人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并从中获得满足和幸福。7、对美的需要 马斯洛在其罗列的人的各种心理需要中,将人对艺术与美的需要作为最高的需要。他认为,生活中的丑会使人变得迟钝、愚笨,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和艺术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三)高峰体验理论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杜撰的一个术语,它是在以上七种需要之上的最高的需要,是人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时不断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超出了一般的物质追求,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往往和向往、献身、追求、钟爱、羡慕、赞美、尊敬、沉迷、入胜、消魂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复杂难言的幸福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