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一元论.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三层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 常识概念的气,属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指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2、哲学
2、范畴的气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所谓物质,属抽象的概念。3、广泛意义的气 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中,上述气的三层含义,均有所及。其中,以哲学范畴的气最为重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有一定的秩序,阴阳是天地之气的内容,阴阳可以相互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气在汉代的哲学著作中,多称元气。大多
3、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非等同于世界的本原。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多讲气,很少提到元气。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明清之际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以智和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发展到顶峰,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总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其泛义,不论物质现象抑或精神现象,一切现象,均称之为气。在中医学中,气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物质的同义词,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医学用气的这一含义作为自然观来解释天地万物
4、的起源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如“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里气的含义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气的概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形、质是有层次之别的。气是非形非质而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形指形状、形体。质,一指事物外部的有固定形状的体,与“用”相对。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离;二指事物内部的质,即事物的性质、本质。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气的内在运动性,用现代名词而言,可以说气是“质”和“能”的统一,既是物质存在,又具有功能的意义。质与能是相即而不离的。因此,气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二)气的医学含义 1、中医学的气范畴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其宇宙观和
5、方法论,用气解释天地人的构成和运动变化,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规律、疾病原因、病理机制,诊断和防治,药物性能,以及养生康复等,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医学科学的气一元论。中医学从医学角度论气,将气规定为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生理之气(如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和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等)等,从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和疾病现象,广泛而深人地分析了气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强调不仅人的精神产生于气,而且人的精神对气的运动变化有很大的反作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和气一元论
6、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2、气的医学含义 在中医学中,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运行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在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系统中,气是最大的概念。因此,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医学科学具体物质概念的气是指具体的人体之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它与哲学意义上表示物质普遍概念的气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其他如风气、寒气、天气、地气等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些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意义的气及人体之气也不相同。中医学的气概念,虽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但又从医学角度发展了哲学的气范畴。
7、气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的规律。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强调气的运动性,强调气既是物质存在,又有功能的意义,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因此,中医学中的气则是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虽与西方传统哲学所谓物质相当,但又有所区别。西方哲学是以固体物为模式而提出物质概念的,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原子、粒子,原子、粒子是间断性的物质颗粒。物质运动属机械运动。而中国古代哲学是以气体物为模式而提出物质概念的,气是有形质与无形质的统一,是连续、无间断状态的物质颗粒,似可理解为波粒的统一。其运动形式为升降、聚散、振荡等。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对东西方科学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巨大
8、的。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气的运动性,气既是物质存在,又有功能意义,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基于此,中医学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在探讨生命的本原、形体的结构时,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探讨生命运动规律时,认为生命过程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强调以五脏系统为核心的生命体具有形态结构解剖学基础,而又着重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状态来考察五脏系统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体现了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正确地理解气范畴的物质存在与功能意义的辨证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五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在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气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含
9、义最复杂的概念。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把医学科学的概念和哲学的气范畴区别开来。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等。所谓宇宙是指整个客观世界而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界无尽。宇宙是多样性的统一,其多样性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其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
10、分,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人之一生,一气而已。2、气本为一,分阴分阳 中医学基于气是宇宙的本原这一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的本始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世界上的气可以分为阴气和阳气两大类。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
11、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消长的根源是物质世界的气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者,人之根本也”。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3、气与形神的关系 形以气充,神依气存,气纳则神存。形与神皆根源于气。形神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医学理
12、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形神学说包括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机体与生命功能的关系以及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理论系统。形与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指物质、形体,神指精神、功能、作用。黄帝内经提出“形与神俱”的观点,认为形为人的形体,为体;神为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为用。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体的生理功能。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中医学的形神统一学说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为
13、人体之根本,是天地万物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1、气的运动变化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所以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一元论认为,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黄帝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
14、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物质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自身的内在矛盾。天地万物的变化根源于气的运动,而气运动的源泉在于气自身之中,气自身具有运动能力。黄帝内经称之为“气有胜复”。“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
15、“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2、气的运动形式 (1)升降出入: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等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黄帝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中医学认为,人是由气而成的,气有运动的能力,所以人体也是一个具有能动作用的机体。人
16、不仅能“应四时”,而且还能“知往今”。(2)动静互涵: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动静,即气本身存在的运动变化和相对静止的功能。动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气的阴阳属性通过动静相感而表现出来。气有阴阳,相互感应,就有动静。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即舍静,动静互涵为万变之宗。动静统一是生命活动的要谛,故曰:“人身也,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物,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中医学用气动静对立统一运动,去认识正常生命活动和异常的生命现象,以指导医疗实践。(3)形气转化:形气是形与气的合称。形是指具体的物象,气是构成宇宙的物
17、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气化而形,形返于气。天地万物总是处在形与气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形气相互转化包括气化与形化。气化是指由气化生万物的过程,换言之,气的不断运动变化谓之气化。形化是指万物由气化生以后的形体遗传,即成形之物的代代相传。宇宙就是气化流行的过程,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人体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形与气相互转化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1、气的感应性 中介,是表示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间接联系的概念,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对立双方统一的环节。感应,即交感相应,是指阴
18、阳二气的交感相应。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宇宙是气化流行的世界,人体是气化流行的机体。阴阳交感是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气化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相应)而化生万物的过程。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气具有感应性,因此,天地万物以气为中介物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2、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 气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而贯通一切,并渗透到一切事物之中。气一物而两体,太虚之气是一,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的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相
19、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而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天地人三才一体而统一于气。总之,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
20、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医学方面,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气一元论,用以建立中医学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观、治疗观以及养生康复观和方法论等,论述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本节仅就中医学的医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说明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至于如何具体阐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等医学理论问题,将在有关章节详细说明之。(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 中医学的气一元论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世界的本源,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为万
21、物之灵,是自然的产物,也源于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天地人均统一于气,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属性。人的生命现象必然受天地自然界的规律和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将人体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天、地、人,即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生命的运动规律,强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以为医。天地人三才一体的系统整体观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养生等医疗实践活动,从而确立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22、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也就是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生命是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1、精气是生命的本始物质 “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层含义:一指生成之生,亦即化生之生;二指生命之生,亦称生灵;三指生存之生,亦即养生之生。生为人之始,死为人之终。生死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之生死由乎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与天地相参”,“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万物一样,皆本源于气,都是天地形气阴阳交
23、感的产物,是气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基于此,中医学确立了唯物辩证的生命观。生命现象或生命活动是物质(气)的运动,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说明两精相合,“以母为基,以父为椐”,形成胚胎,发育成形神兼备的人体。如果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气,是从哲学层次说明生命的本源。那么,“两精相搏”的精,则是用医学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说明生命的物质性及其起源。精是由气转化而来的,故曰:“精者,身之本”,“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2、气化与形气转化是生命的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维持生
24、物体的生长、繁殖、运动等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通过新陈代谢,生物体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自我更新是生命系统的根本保证。中医学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用气与形的相互转化的观点,说明人的新陈代谢过程,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新陈代谢包括了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转化过程。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精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需要的气、血、精、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沿着经脉而敷布全身。新陈代谢之后的废物和水液等则通过下焦排出体外。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之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过程,包括了气、精、
25、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是其运动的主要场所,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活动则是气化运动的具体表现。如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输;气、血、精、津液的化生与相互转化;代谢产物的产生和排泄,无不都是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体现。故曰:“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气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气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成者,亦化所也”。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部脏腑
26、经络系统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总之,人体之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处不到,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所以说“人之生死由乎气”。(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百病皆生于气 气之于人,生死攸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气可养人,亦可伤人,故又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人体感邪而生病,人体致病的原因是由于感受邪气。所谓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的,不正谓之邪。用气的物质性、运动性来说明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则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2、气失其和则病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气
27、贵于和,又喜宣通。故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所以,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诸如,气上(逆)、气下(陷)、气耗(虚)、气滞(结)、气闭(收)、气脱、气泄、气乱等等。“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外有六气之候,在内则为六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矣。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气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在病理状态下,气的运动失常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这种时空观的具体反映是,病变有表里、脏腑、经络等
28、部位之分,病变过程有发生、发展、转归等阶段之别。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之气的运动失常必然通过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而表现出来。这种气失调所反映出来的人体形与神的异常现象,就是确定诊断的客观依据。气一元论在诊断学上的应用,主要是:1、分析四诊资料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来分析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审神色声音,观形体顺逆,察五脏病形,以知人体真气的虚实。换言之,人体真气的盛衰可以从神色、形态、脉象等表现出来。如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形体肥胖等为气虚的征象。望神和切脉在四诊中尤为重要。气能生形,有气才能有形,形健则神旺,形羸则神衰。根据气、形、神的关系,可知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正常或失调。如形体壮实,精神充足,目
29、睛有神,神清气爽,是有神的表现,意味着真气未伤,脏腑功能正常,纵然有病,其病也轻,预后较好。脉为血气之神,邪正之鉴。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脉正则无病,脉乖则有病。寸口为脉之大会。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脉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2、辨别疾病证候 气失调是基本病理机制之一,气失调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如气虚证、气逆证、气陷证、气脱证等则属于基本证候。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气失调所在脏腑又可进一步确定某一脏腑气失调的具体证候。如,同为气逆证,而咳喘甚则喘不得卧,呼多吸少等为肺气上逆证,甚则肾不纳气(肺肾之气上逆)证的表现。总之,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气上、气下、气结、气乱、气泄、气
30、耗等皆是气失调的具体表现。(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根据天地人三才一体,皆本属于气的气一元论思想和“百病皆生于气”的病理观点,确定了以气为核心的防治观。1、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气内即内气,为人体之真气。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治病的关键,应首先推求真气的强弱变化,才能得心应手。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观点。所谓本,指疾病的本质。按气一元论的观点分析,气有不调之处即为病变本所在之处,病变虽多,基本则一,只一气当足以概之,人体之气的运动失调是病变的根本机制,故治病必求于本,就是要抓住“气有不调”这个根本。气之为病,本在不调。故治气贵在于“调”。所谓“调”是指调其不调,以
31、平为期。调气之法甚多,如结者散之,郁者达之,闭者开之,陷者举之,高者抑之,浮越者镇坠之,脱者固之,散者收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故曰:“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在表,散即调也;邪在里,行即调也;寒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是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等,皆调气之大法也”(景岳全书诸气)。调气是治病的基本方法,如果说治疗的目的是协调阴阳,那么“调气”又是协调阴阳的根本措施。2、整体调节,三因制宜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体内部的统一性,是建立在以气为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医基于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治病既着眼于整体调节,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把人与天地当作“一元论”来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观就是气一元论思想在治疗学上的体现。3、养身之道,以气为本 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生化之道,以气为本。气为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故养身之道,以气为本。调气在防病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养气,一是保养真气,一是调畅气机。调气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调气学派是中医养生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主张慎起居,顺四时,和情志,节饮食,适劳逸而调其气,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和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