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对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对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戏曲对张爱玲 20 世纪 40 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王婧轩【摘 要】张爱玲痴迷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成为她写作的材料,也影响了她 20 世纪 40 年代小说的创作,其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心理描写以及场景设置等诸方面.因此,戏曲既为张爱玲提供了一条了解社会百态的通路,也丰富了她小说创作的艺术.%On the grounds of Eileen Changs passion in drama,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s have not only been the materials of her writing but also influenced it
2、in no small measure.To some extent,dramas have led her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able society and th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In addition,they have enriched her experiences in Shanghai and her imagination towards the old China.Dramas influence on Eileen Changs novels can be illustrated from these thr
3、ee aspects:characters,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and settings.【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4【总页数】3 页(P45-47)【关键词】戏曲;张爱玲;20 世纪 40 年代;小说创作;影响【作 者】王婧轩【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I206.6 张爱玲很喜欢看戏,她多次在文章里讲述自己看戏的经历和体会,如她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说:“为什么我三句离不了京戏呢?因为我对于京戏是个感到浓厚兴趣的外行。”14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也
4、写道:“她喜欢平剧,也喜欢国产电影,还常常一个人溜出去看绍兴戏、蹦蹦戏。那些地方戏的内容是所谓封建道德,它们的表现方式不论曲调和唱词是粗陋,简单的,但是她认为它们同样表现人生的真谛。”2由此,戏曲既为张爱玲提供了一条了解社会百态的通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 20 世纪 40 年代的小说创作。花旦是戏曲四大旦角中的一种,为青年或中年女性形象,性格活泼甚至泼辣放荡,区别于端庄正派的正旦。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等四个类型。“闺门旦”是性格较腼腆的未嫁少女;“玩笑旦”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笑、性格活泼的女性;“泼辣旦”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刺杀旦”是刺杀或被刺杀的
5、女性人物。张爱玲曾两次提到花旦:“将来的荒原下,断瓦颓垣里,只有蹦蹦戏花旦这样的女人,她能够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到处都是她的家。”3这是张爱玲看完蹦蹦戏后对剧中花旦的评价。在华丽缘中,张爱玲又写道:“那女人的声音,对于心慌意乱的现代人是一粒定心丸,所以现在从都市到农村,处处风行着,那歌声肉哚哚地简直可以用手扪上去。这时代的恐怖,仿佛看一张恐怖电影,观众在黑暗中牢牢握住这女人的手,使自己安心。”4泼辣、大胆、狠绝、放荡,但骨子里又有点儿无知无畏的天真。所以,张爱玲20 世纪 40 年代创作的小说,如寄人篱下又渴望真爱的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天真大胆且陷入不伦之恋的
6、许小寒(心经,1943)、赌上一切与范柳原在情场周旋的白流苏(倾城之恋,1943)、在窒息变态的大家族寻找真爱而又用黄金枷锁的边角狠狠地劈杀他人的曹七巧(金锁记,1943)等,这些女性形象多少都带点儿花旦气质。连环套(1944)中的霓喜,是张爱玲笔下最具花旦气质的人物,她泼辣而略带些粗鄙和鲁莽,高声叫骂乃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时不时跟别人对打。霓喜一生辗转在多个男人之间,用男人对自己的情欲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在色情的圈子里她是个强者,一出了那范围,她便是人家脚底下的泥”5276。霓喜能够成为色情圈子里的强者,不仅仅是依靠她的容貌,还有她那强烈而自觉的表演欲和对情欲、对男人不依不饶的追求。在窦尧芳的
7、家人面前霓喜是放荡的泼妇,而到了汤姆生面前她又变成了怕受欺负的年轻母亲。她靠着自己天生的演技在乱世中生存,正如那蹦蹦戏里的花旦。脸谱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在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与角色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观众看了人物的脸谱就能判断其性格,例如紫色脸象征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白色脸象征奸诈多疑等。张爱玲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用多种色彩对人物的面部进行描摹,就如同戏曲中脸谱的敷色一般,读者能够通过人物面部的色彩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存境况乃至命运走向。倾城之恋(1943)中白流苏半透明的青玉般的脸,茉莉香片(1943)中言丹朱赤金的圆脸,第一炉香(1943)中妓女们
8、的绿色面颊,等(1944)中庞太太黑瘦的小脸、奚太太粉荷色的小鸡蛋脸、王太太的圆白脸,等等,这些多彩的面部描写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让读者见色识人的效果,与戏曲中的脸谱有异曲同工之妙。戏曲中没有旁白,戏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不能依靠他者的解说来表现,而是以一种更加丰富、更具意味的形式加以展示,如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等都是传达其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张爱玲曾这样评价京剧:“京戏里的人物,不论有什么心事,总是痛痛快快说出来;身边没有心腹,便说给观众听,语言是不够的,于是再加上动作,服装,脸谱的色彩与图案。连哭泣都有它的显著的节拍一串由大而小的声音的珠子,圆整,光洁。”110 张爱玲在表现其笔下人物的心理状
9、态时,便借鉴戏剧的表现形式,比如用动作、物象、色彩等手段为读者呈现出直接可感而又意蕴丰富的“心理戏”。傅雷对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1943)就有这样的评价:“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燥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对于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芝寿,文章里都没有专写他们内心的篇幅;但他们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谈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两次叔嫂调情的场面,不光是那种造型美显得动人,也还综合着含蓄、细腻、朴素、强烈、抑止、大胆等许多似乎相反的优点。”6 如金锁记叔嫂调情的情节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七巧说: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
10、子是多好的多好的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着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发髻的心子里扎着一小截粉红丝线,反映在金刚钻微红的光焰里。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简直像在翻肠搅胃地呕吐。”5226 作者先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加深了七巧身上的无助感,而对头饰的细致刻画则传达出七巧心底彻骨的悲痛和酸楚,最后那“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的背影进一步表现出了七巧无处诉说的凄楚与悲凉。这段描写虽没有一句直接的心理独白,却将七巧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语言、动作、首饰、色彩等,并非单纯的叠加,它们骨血相融地营造出了一种苍凉之感,可谓言
11、化苍凉、行化苍凉、物化苍凉。张爱玲在小说场景的设计上也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手法。中国传统戏曲的戏台通常采用“一桌二椅”的布局形式,演员由上场门出,下场门入,实现了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剧情的发展。阅读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她非常注重对故事情节发生的具体场景的交代,善于从冗杂繁琐的环境中切割出一个类似戏台上“一桌二椅”式的空间,其中有拥挤的电车、阳台、公寓的某间屋子等,人物在这些具有聚焦感的空间里演绎故事,门、窗、门帘、床帐等成了演员的上场门,其作为转换场景的手段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在倾城之恋(1943)中,白四爷咿咿呀呀的胡琴和响得不合时宜的门铃为全戏拉开了帷幕。第一幕的场景是阳台后的堂屋,主
12、角配角挨个过场,并为白流苏是否要为刚死的前夫守寡争论不休。接着场景转换,气急了的白流苏到母亲的屋里寻求庇护,继而上演母女之间的对手戏。当母女二人的对话陷入僵局时,门帘一动,新的角色四奶奶加入进来,使剧情继续向下演绎。张爱玲常赋予生活中常见的物象以特殊意义,借它们达到表现人物心理、营造氛围、暗示人物命运等多种目的。如她借用扇子、手帕、镜子等戏曲中常用的道具,使笔下的人物染上了浓重的戏剧色彩。以扇为例。在戏曲舞台上,扇子是最为常见的小道具,使用很广泛,它不只是为了装饰,以对演员的身段动作起到辅助的作用,有时还和戏里的情节密切有关,演员通过托、转、合、遮、扑、抖、抛等基本动作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
13、绪的变化。在金锁记(1943)中,七巧手中的一把白团扇贯穿调情戏的始终,且托、扑、转、遮、抖、抛等动作全用上了,充分表现了七巧情绪的变化。配乐也是戏曲舞台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配乐乐器均为中国传统乐器,如京胡、笛子、琵琶、月琴等,共有四个声部: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等。戏曲配乐是戏曲演出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与戏曲表演紧密结合,起到帮助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及渲染戏剧氛围等作用。张爱玲在小说场景的设置上也借鉴了戏曲配乐这一表现形式,如咿呀的胡琴(倾城之恋,1943)、尖柔的笛声(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呜咽的口琴(金锁记,1943)、悠悠的绍兴戏(年轻的
14、时候,1944)、狂风暴雨般的交响乐(连环套,1944)等。尤其是在倾城之恋(1943)中,作者用悲凉的胡琴声贯穿全篇,即:白流苏的“倾城之恋”在胡琴声中拉开帷幕,最后,又在胡琴声中悄然落幕。那哀怨的琴声、悲凉的气氛与主人公凄然的身世交相融合,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张爱玲出身于动荡时代的封建遗老家庭,贵气与平民化、东方古韵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及融合,构成了她独特的气质。置身于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张爱玲,身上充满了被时代遗弃的虚无感,而为了能抓住一点真实的东西,她不能不求助于富有古老记忆的戏剧,从而获取一点“凄凉的满足感”。无疑,戏曲中极富意味的物与景、浓重的色与乐、传达的不变的人生真谛与苍凉的情感意味等,也深深影响了张爱玲的写作,并帮助她完成了一出浮华苍凉的现世传奇的创构。【相关文献】1张爱玲流言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8 3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44 4张爱玲余韵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86 5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6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