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景观的文化建构与艺术表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特色景观的文化建构与艺术表达.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特色景观的文化建构与艺术表达 赵树望;周武忠【摘 要】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助长了城市的同质化倾向,碎片式与多元文化结合的冲击也使得城市景观渐渐失去自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建构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很有必要.文章通过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特色景观文化的建构原则,并以审美体验下的文化认同为依托引入象征理论,尝试揭示隐藏在景观文化背后的运行机制.文章还涉及城市特色景观文化的表达策略,总体来说意在唤起对于当代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塑造的重视.【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7(033)006【总页数】3 页(P220-222)【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文化认同;表现性象征;意蕴;设计表达【作
2、者】赵树望;周武忠【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J50 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理位置的束缚,信息交流与传播也日益广泛。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理念促使城市的发展呈出现同质化倾向,而现存的传统城市历史景观则存在消亡的风险。这是由于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对于传统城市历史景观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加之这些城市历史景观遗存的尺度比例、界面层次及周边环境与现代人的空间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导致了承载城市历史文脉的景观文化地位岌岌可危。如何保护和整合现有城市景观资源,建
3、构激发大众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的公共空间,同时保存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标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一、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建构的基础与原则(一)从“城市历史地段”到“城市遗产”城市特色景观建构的理论基础 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建构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对于城市景观遗产的保护,它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入完善的。1964 年的威尼斯宪章第一次打破了以往只对城市历史建筑单体保护的范围,扩展到了对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这其中就提出:“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时间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纳入古迹保护。”1到了 1987 年的华盛顿宪章,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历史地段的内涵与外延,指出城市历史地段保护“应处理好地段与
4、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2。不难看出,之前的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理念都是建立在20 世纪社会现状语境下的,而当今的社会背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应对一系列变化,世界遗产委员会在 2005 年组织召开了“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会议,会议正式思考了城市建筑遗产与城市发展框架的关系,会议的维也纳备忘录提出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之后 2011 年发布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突破了历史城区和城市历史地段的边界,将因历史文脉及人们生活记忆沉淀生产的城市景观统一视为城市遗产。另外,在手段上,城市遗产的保护也不再局限于对历史城区和周边缓冲区的保护,而是将城市遗产保护纳入到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之
5、下。3(二)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建构原则 至此,对于城市历史景观已由过去单纯的空间保护变换为积极的营造空间,这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承认了城市巨变带来的社会层面影响,也为建构城市特色景观文化提供了依据。现代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是城市动态演变过程中调节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的“润滑剂”,其地位不可替代。以往的规划更多强调的是城市功能划分,而今天则更强调相互关系、价值及管理的延续性4。建构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应树立整体性的原则。这是因为现有的城市历史建筑及景观自身具有的空间属性及文化属性已无法抵御城市碎片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如果没有整体连续性的理念城市最终将失去历史特质。整体性在城市特
6、色景观文化表达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城市景观在时空维度的整体性,打破以往历时与共识的分离关系,使历史文脉在景观场所中得以完整表达。其次,整体性还体现在关注城市发展的多样性,正如罗伯特和赛克斯所指出的:“城市远不止是建筑群或简单的生存之地,它们是社会与经济活动的摇篮,在这里,多样性的碰撞创造了新行动、新观念和新能量。”5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应建立于自然、社会及文化等因素共同“生产”之上,同时,应对城市多样性以动态发展的角度体现景观价值。再次,应关注城市居民整体生活环境的美学层面,创造让人“敞开心扉”的景观空间。这种景观空间既是城市的文化标签也是居民的文化景观,是建立在景观审美体验下的文化认
7、同感。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在群体和城市空间中营造归属感的心理活动。美国文化学者爱德华豪尔(Edward T.Hall)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明确阐述了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的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与场所6。而基于审美体验的文化认同则不仅需要整合城市景观的本体空间、精神意义及表达的语境,还要探究景观美学层面的认同,这是以往研究中并未深入涉及的。只有增加了美学内涵的景观空间才会在场所精神和语境表达中更加全面,实现这一因素需引入景观象征的相关研究。二、城市特色景观文化的建构机制(一)象征理论 象征最早源于希腊文 Symbolon,原意指的是一个陶器或者是木板被分成了两半,两方各持一半,等再次相遇时又
8、可以拼成一块,以示友情。后指揭开藏匿在万物世界中的一种理念,需要使用比较、暗喻、联想等方法,依据相对完整的外在形象和隐藏于后的意象,来揭示日常形象深处的内涵。通俗地说是使用一种符号或者形式来象征某一种被大众熟悉的形象。象征最初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首先,象征追求高于现实社会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其次,象征是一种“创造读者”自由的艺术创新。再次,象征作者虽然在手法、见解、感觉和方式及美学理想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7。象征本身是不单局限于满足外在的自然法则,而是要摒弃为了描述自然而描述自然的被动性,透过艺术作品的外表揭示其要表达的核心
9、思想。(二)景观象征理论及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建构 在象征理论发展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用形象来喻意特定概念的比附性象征,它更多是符号学中常说的象征性符号;第二种是通过熟悉的象征形象创造一种促使人们情感体验和想象的表现性象征。引入象征理论在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建构中,我们不单要关注比附象征符号塑造的认知形象,更要注重人们对于城市景观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范畴。这是因为基于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城市景观,才使景观跳出城市媒介概念的核心价值,它相较于单纯的历史符号提炼更为高级,在这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属性,还生成了代表内涵与精神核心的景观意蕴。表现性象征的意蕴生成是主体(设计师)通过景观形象塑造的
10、一种认知和情怀,它和主体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表达密不可分。正如查尔斯摩尔在风景一书的序言中提到的:“无论我们觉得多么壮丽动人,大自然中的某些地方却还不是园林本身;只有通过对我们的行动加以塑造并与我们的梦想浑为一体,它们才能够成为园林。”8景观作为中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当客体(观者)感知到景观特征时,就会激发内心产生一种记忆的经验图式,这种记忆反映到景观塑造的形象上,会促成一种审美幻觉的生成,同时也会有似曾相识的场景感,这就是记忆场所与象征意象共同建构的景观文化,也可以说是景观意蕴。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塑造的记忆图像是诱发审美体验的前提,同样也是情感认同的来源;客体的感知强度是促使主体塑造强度的
11、直接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实际操作中,优秀的城市景观作品往往可以很快在主客体中形成一种意蕴的表达。如苏州博物馆,人们见到作品时会从“纯净”“移景”“借景”“幽静”“庭院”等一系列元素中建立江南园林的特质,心中生成小桥流水的意境。原住民更易在观景后唤起对于记忆场所蕴含的情感体验原型,投射在博物馆景观几何抽象的象征元素中,唤起人们对于苏州特色景观文化的认知与提炼。三、城市特色景观文化的艺术表达 当代城市景观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摒弃了以往对景观形式和功能设计的注重,转而关注意义的层面,将情感体验与审美内涵耦合于复杂的城市空间之中,塑造独特的景观文化,并借此来抒发对于城市的情感记忆。在象征理论
12、建构的空间里,城市景观进一步定义了人与自然、社会及城市的关系,同时传递了景观的价值信息。另外,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景观文化,就是促使设计者创构出具有鲜明特征的艺术形象,去激发观者的想象和内心情感活动,重视对艺术特征的理解。这种特征不是简单的临摹和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后形式化的特征,即媒介材料构成的独特的结构样式9。具体的景观设计表达应当关注以下三个维度。(一)自然与都市维度 景观文化的表达过程中不能只限在对城市空间的“填补”,而是应超越范围的界限,用景观元素将纷繁杂乱的单位空间进行整理,进而将诸多城市空间连接成有故事情节和内涵意义的城市意象10。另外,将自然环境有机融入建筑,或者在设计中注入自
13、然文化因子,让使用者在满足对建筑及景观功能使用的同时体会到自然带来的乐趣,营造出人与自然彼此共融的理想生活状态。(二)历史与当代维度 在景观文化的创作中,通过对城市特殊事件、历史故事的演绎凝结于实体空间中,就可以将碎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串联在一起,这种串联不止是为了见证历史,更多的是引起人们的思考、促进未来城市的发展。在实际体验中,个人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理解会赋予城市景观更为深厚的底蕴。(三)审美体验维度 景观的审美体验是象征景观创作的核心。从创作主体来分析,景观在经过抽象提炼后,需通过客体对于意象的感知来进行反馈,如果无法产生共鸣,则这种创构只是主体思维中的抽象概念,无法顺利传达到受众层
14、面。换句话说,对于景观主体的创构更多是意境的塑造,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把晦涩的意蕴和其他特质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或许这种意境很难界定,但它却是激发客体情感体验虚拟图像的必要条件。四、结语 城市特色景观既是城市的标签也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特色景观文化的建构,一方面为了抵御同质化和碎片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探讨景观文化塑造的内在机制。引入表现性象征理念的城市特色景观文化建构更应关注主体创构与客体感知的共融性问题。参考文献:1马志韬,白今.地域建筑景观重构浅析地域建筑景观遗产的历史价值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1,(07).2陈志华.华盛顿宪章J.世界建筑,1989,(02).3
15、郑颖,杨昌鸣.城市历史景观的启示从“历史城区保护”到“城市发展框架下的城市遗产保护”J.城市建筑,2012,(08).4荷兰罗范奥尔斯撰文,韩锋、王溪译.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J.中国园林,2012,(05).5Roberts P,Sykes H.Urban RegenerationA Handbook,Sage PublicationsM.London,2000.6Edward.T.Hall.Beyond CultureMNew York,1976.7张智华.象征主义电影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01).8查尔斯摩尔著,李斯译.风景: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再造乐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9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邱天怡.审美体验下的当代西方景观叙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