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试卷.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名校试卷 责任编辑 王意如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语文组(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满分 150分)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 5 题。(15 分)作为晚唐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继承屈原、阮籍以至李白、杜甫批判现实、关切民生、以诗歌艺术为生命的传统,倾注毕生精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其诗今存 600首。这些作品按题材内容和创作角度可大致分为两类。一为时事政治抒情诗,这类诗视线较外向,多涉及社会现实或历史现象,有较多客观反映成分;一为个人生活抒情诗,这类诗笔触较内向,侧重舒泄心灵世界的波澜与感应,主观成分较重。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两类诗歌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渗互证
2、关系,归根到底,它们都是诗人对客观信息的反应,是外部世界在诗人心灵上的投射。而在艺术上,则除上述诸家外,还广泛地吸收、熔铸南朝乐府、齐梁歌诗以及韩愈、李贺等人的诗歌创作经验,形成了他独特的“寄托深而措辞婉”和朦胧多义、哀感顽艳的风格。商隐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突出,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李商隐的时事政治抒情诗多与唐文宗大和初至宣宗大中末(827859)的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和现象有关。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发生,宦官滥杀无辜,极为嚣张,多数官僚士人噤不敢言,商隐却连作有感二首和重有感,既严谴宦官,又痛责谋事不密酿成惨祸的李训、郑注,更委婉批评了用人不当的唐文宗。开
3、成二年,绛王女寿安公主出降成德节度使王元逵,商隐从中看到藩镇的坐大和王朝的软弱,作寿安公主出降深致忧虑。同年冬,因护送令狐楚灵柩途经凤翔,见到京西农村凋敝和民生极端困苦的状况,有长篇史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形象而全面地描叙了唐朝二百余年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并阐发“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的观点,力图警醒当权者。此诗的规模和思想深度,均堪与杜甫 北征媲美。友人刘蒉因在对策中纵论时政,指斥宦官,受到贬逐,终于冤死。他一连作诗四首哭吊,“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以强烈的抗议之声打破了文坛的沉寂。咏史也是李商隐政治诗重要内容。他既敢于直咏
4、本朝史事,如龙池 马嵬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更善于借前代史事讽喻现实,像瑶池 汉宫词 贾生 南朝 齐宫词 北齐二首等,或讥求仙,或刺淫佚,或嘲不能用贤,都是意味深长的名篇。这些作品内容的尖锐辛辣和措辞的委婉深曲、抒情的沉挚和议论的隽永结合得很好,故很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由于深感危机四伏,颓势难挽,商隐的政治抒情诗中常常弥漫着无望和迷惘之绪,他的许多诗篇仿佛是预先为唐王朝唱出的曲曲挽歌。李商隐的个人生活抒情诗,或感事咏怀,如安定城楼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或即景咏物,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蝉 流莺之类,都贯穿着伤叹一生坎坷不幸的感情线索,而又能提升到对时世的批判和对高洁人品的歌赞,具有代表
5、同时代文士的典型意义。而对于亲情、友情,特别是爱情的讴歌,则是此类诗歌中感染力最强的部分。骄儿诗以柔爱之笔写儿子衮师的娇憨聪慧和对儿子的热望;夜雨寄北将对友人的悠长思念化入萧瑟景物的描绘、凄清氛围的渲染,做到了情景融合无间。爱情诗是李商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许多篇的本事虽不易探索,但它们所传达的既缠绵又浓烈的情感,却足以引起千秋读者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新颖别致的意象、纤秾明丽的诗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 2 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等,脍炙人口,流传不衰。寄内和悼亡诗是另一类型的爱
6、情诗,在商隐诗作中也占相当分量,均以深情绵邈见长。纵观这些作品,它们的意义已不止是一般地讴歌爱情,有许多篇实已升华为对女性的赞美,对女性生活和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对她们种种不幸遭遇的忧愤和不平,表现了古代一个正直诗人和男子对女性的善待乃至爱护尊重,从而也显示了中华文明中与歧视压迫妇女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传统。这在今天看来,还是多么难能可贵!李商隐诗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表现爱情、悼亡以及对坎坷身世的自我感伤乃至对唐王朝衰亡的预感时,往往彼此融渗胶结,浑然化为一体;他又善于采用曲折多层的隐喻、象征手法,遂使他的一部分作品涵义十分丰富深厚,颇难阐释。尤其是一些无题诗和类似无题的锦瑟等篇,其创作动机
7、以及原初的、真正的涵义几乎成为千古之谜。然而这恰是它们永恒魅力之所在,历代读者反复研读它们,不断取得理解的超越,也不断地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和心灵的共鸣。在晚唐诗坛,李商隐与杜牧、温庭筠齐名,人称“小李杜”、“温李”。历代受其影响的诗人颇多,如晚唐的唐彦谦、韩僵、崔珏,宋初的西昆诸人及贺铸、晏几道、秦观等词 家,元末的杨维桢,明代的杨基、高启、程嘉燧、王彦泓,清代的黄景仁、孙原湘、陈文述、樊增祥等。直到近现代,还有许多旧体诗人和新诗作者受着他诗歌的泽惠。(节选自 李商隐诗序)1 上面这篇序文介绍了李商隐诗歌的分类、和 等内容。(分)2 第段中作者把李商隐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和创作角度分为两类,并提出“
8、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其理由是 。(分)3 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李商隐五七言律绝成就突出,七言律诗在造诣上超过杜甫,独领晚唐诗坛。李商隐的诗歌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以“寄托深而措辞婉”而独树一帜。李商隐的个人生活抒情诗,都贯穿着伤叹一生坎坷不幸的感情线索,感染力最强。D 李商隐政治抒情诗为颓势难挽的政局唱出了曲曲挽歌,故很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4 结合李商隐的无题 锦瑟,分析这类诗的“永恒魅力”以及产生这种魅力的原因。(4 分)5 文学史中有记载“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的志向力促唐王朝中兴,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他一生遭际坎坷,备受压抑,以依人作幕、代草文书为业”。而“知人论世
9、”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原则。请结合全文举例说明作者在介绍李商隐诗歌时如何做到“知人论世”的?(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6-12题。(22 分)每一扇窗户都可以被理解 1 瑞士人沃尔夫林曾经说过:在古典主义的建筑物上,我们能够看得见窗户挨着窗户,每一扇窗户都可以单独地被理解 2 这位学者,是西方的美学家,他所说的古典建筑,是西方一种主要的建筑形式教堂。他在讨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时,也注意到了窗户的设计艺术。的确,这种大教堂,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方古典建筑艺术的代表,而在记忆中最鲜明的、典型的印象,还有这些古典建筑上的那巨大、敞亮的拱窗。它们由不同的线条、平面、几何形体和绚丽色彩的图绘等设计要素构
10、成,采光充分,视域开阔,让人可以充分感受到光与影的变幻多姿。按照这位美学家的说法,这些窗户的美,是在于它们似乎有着一种生命气息的力量,也就是说,它们“可 3 以单独地被理解”。我喜欢这种对窗户的独特感知。窗户这种建筑物,为人类居住所使用,人类其实也在寻求着与它的交流 3 所以,从根本上看,西方古典建筑上不同形式的窗户,是折射了西方民族的严谨、科学的特性。而中国传统的窗户,似乎与西方建筑物上的窗户那单纯、理性的设计风格大异其趣。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大家清代 ,在他的闲情偶寄的“居室部”中也有对中国传统窗户的艺术专论。其中有适于湖舫中观湖光山色的所谓“扇面窗”;有适宜观丹崖碧水、茂林修竹、茅屋板桥的
11、所谓“尺幅窗”;有天然古趣的所谓“梅窗”等等。“开窗莫妙于借景”,无论何种形式的窗户,皆须作画幅看,有画意,这也基本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窗户的重自然、重审美、重艺术趣味的美学理论。4 其实,窗子的发展历史是:首先是实用的、生活化的,而后渐渐才成为审美的、艺术的。窗子的不同用途,反映了人类的文明生活是不断地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的。这便给予了我们人类对于窗户的认识:窗子是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的胜利,“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于是,窗子成为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乃至我们精神生活的所在。5 打开我的记忆的窗子,我发现,我们人类的艺术精神史里原来有着这样多的前人
12、的一扇扇的窗子那是陶渊明虚闲“寄傲”的南窗、“高卧”的北窗;那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李白的洒满银色明月清辉的窗子;那是与久别知音细语夜话的李商隐的“西窗”6 是的,这“每一扇窗户都可以单独地被理解”所以,从我们的人生来看,窗前,这个特定的物质空间,常常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7 人生,总要经历流转迁徙,甚至生离死别,这是生活难以避免的缺憾;因而,亲人、知己的期盼、相逢、守候才弥足珍贵。于是,“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间共情话”的情景,便永久动人,因之,这窗也似乎有了情意。于是我想,窗前,该是我们涌动浓浓亲情的地方吧?8 明人有小窗幽记,是一部清雅的小品集子,书中的清丽哲思、
13、人生智慧的体悟,让人品读再三,难以释卷实际上,我也更喜欢“小窗幽记”这个书名,你看,在一处幽静的小窗下,沉静伫立一下,或者咏读默想片刻,身心将处于一种怎样的安闲澄明的境界?于是我想,窗前,该是适宜我们产生人生哲思、生命禅意的地方吧?9 李贺写道:“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杜甫也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的窗,似乎成了一个历史时空的审美凝结点。通过窗,千秋雪色、万里长河的景物,似乎都可奔至眼前,会于心灵。这观景的窗,便有了美感。于是我想,窗前,该是适宜我们产生无穷诗意的地方吧?10 如果再形而上地说,“窗户”更具有精神想象,或说精神象征的文化隐喻意义,这该是我们对窗户
14、的另一种理解吧?卡莱尔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许许多多的窗户,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瞥见他内心存在的世界”。其实,人的内心世界,还可以通过眼睛去了解、探询,于是便有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说法。而借了这双慧目,我们用心去寻找心,也迎接着一切对我们心窗的善良、真诚的叩访 11我喜欢吟咏现代派诗人穆旦的春中这样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我知道,这窗,又是居住屋里的人观照大千世界的一个窗口,它让我们打破了自闭的拘囿,使灵魂自由飞翔。4 6第 3 段“”处应填入的姓名是 。(1 分)7“开窗莫妙于借景”,这里“借景”的意思是 。
15、(2 分)8第 3 段中说到的中国传统的窗户与西方古典建筑上的窗户大异其趣的表现是 (2 分)9第 6 段中作者认为窗子“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其理由是 。(2 分)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A本文具体介绍了窗由实用的、生活化的而后渐渐才成为审美的、艺术的发展历史。B本文开头的引用是为了和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西方人注重窗的实用、生活价值。C本文以对窗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的评价为主线,写出了窗的特定文化、精神象征。D本文从“窗”这个视角对中国文化中具典型意义的诗、文作了审视,颇具独到性。E本文大量引经据典,思接古今中外,较好地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F本文首尾呼应,
16、结构流畅自如,用诗意隽永的语言赋予窗以美好的象征含义。11根据第10段内容我们可知作者所指的“形而上”是指 ,而认为窗户“更具有精神想象,或说精神象征的文化隐喻意义”是因为 (4 分)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每一扇窗户都可以被理解”的理解。(5 分)(三)默写(任选 6 空)(6 分)注:考生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顺序评分。13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尔曹身与名俱灭,。(杜甫戏为六绝句),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独学而无友,。(礼记)(四)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1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里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白鹭诗 白居易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注释 1:作于 1174年,叶丞相即叶衡,时任江东安抚使。1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自辛弃疾同年于建康所作的 登建康赏心亭(写出词牌名)。(1 分)15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青山”一句以拟人手法将静景写活,并有力地映衬出“高人”。B “望来终不来”一句表达出对烟雨迷蒙遮断青山之路的失
18、望之情。C 下片由眺望青山的豪壮承接为揶揄沙鸥的诙谐,着笔轻松快意。5 D 末句笑鸟之通体皆白与愁无涉,委婉道出了愁之与人甚切之意。16辛词中“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一句本于白居易的白鹭诗,而“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联系上下片,对这首词含蓄蕴藉的特点作赏析。(80 字左右)(4 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1,宋翰林学士。徙居建业,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2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检查民隐
19、,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至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卒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之礼乐为首务。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明史)注释:1高祖:曾祖的父亲,称高祖。2太祖:明太祖朱元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笃学博览()()已而弃官归隐()()还赐金帛()()请俟异日()1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没
20、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 分)A发书聘之 B奉命至浙江检查民隐 C明年,召至华盖殿 D遇引汉故事以谏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徙居建业,子孙因家焉。()卒除礼部尚书,又固辞。20第二段反复用实例来写陈遇的经历(用文中词语)。(2 分)21联系全文,概括陈遇“日见亲信”的原因。(2 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伏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
21、,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节选自颜氏家训)注释:伯石让卿:春秋时,郑襄公命太史令任命伯石为卿,伯石假意推辞。太史走后,他又请求太史再来任命他,如此反复了三次,才接受任命。6 王莽辞政:此指东汉末年,王莽一再推辞担任大司马一职,实则隐藏着谋权篡位的大阴谋。22文中划线的句子“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
22、诺亏”反映出当时世人 (用成语概括)的问题。(2 分)23作者通过“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和“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等语句强调了“”的观点。(用文中句子回答)(分)24对“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人的虚实真伪在于内心而没有不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看出来的,只是人没有认真察看罢了。B.人的虚实真伪在于内心而没有不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看出来的,但是人没有认真察看罢了。C.人的虚实真在于内心而没有不可以从他的言行中反映出来的,但是人没有认真察看罢了。D.人的虚实真伪在于内心而没有不可以从他的言行中反映出来的,只是人没有认真察看罢了。
23、25分析文中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3 分)26.伏子贱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文中作者引用了他的“诚于此者形于彼”来作为论据。而此言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二、作文 70分 27作文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请以“有所承受”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命题 袁万萍 参考答案及译文 上海市实验学校 袁万萍 1 成就(或艺术特点)、影响 2 这两类诗歌之
24、间存在着深刻的互渗互证关系,它们都是诗人对客观信息的反应,是外部世界在诗人心灵上的投射。3 B 4 “永恒魅力”在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动机以及原初的、真正的涵义朦胧多义,从而使得历代读者反复研读它们,不断取得理解的超越,也不断地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和心灵的共鸣。(2分)原因在于这些诗歌中多采用曲折多层的隐喻、象征手法,遂使他的一部分作品涵义十分丰富深厚,颇难阐释。(2 分)5 作者在分类介绍李诗成就时紧扣其身世遭遇和时事背景,如:李商隐的时事政治抒情诗多与唐文宗大和初至宣宗大中末的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和现象有关;咏史诗或讥求仙,或刺淫佚,或嘲不能用贤,写出了晚唐危机四伏,颓势难挽的政局;个人生活抒情诗,
25、都贯穿着伤叹一生坎坷不幸的感情线索等等,都将诗人的作品放在个人和时事的一个大背景中个来审视和评价。(举例 2 分,分析 2 分)6李渔 7 7打开窗,让窗外的自然成为窗内景的延伸。8西方古典建筑上的窗户追求的是严谨、科学、理性,而中国传统的窗户则更注重自然、审美与艺术。9从人生角度来看,窗前是涌动浓情、引发哲思、产生诗意之处,人的精神世界由窗引来了一缕春光。10C、E 11指在精神层面上 通过作品、通过人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内心与精神世界,就如同通过窗户我们可以看见外面的一切。12 这个标题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揭示了本文主旨:窗户似乎有着一种生命气息的力量,是精神生活所在,它可以让我们打破
26、自闭的拘囿,灵魂自由地飞翔。理解窗户其实是理解窗外的大千世界,去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意味和生命气息。13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不废江河万古流 千岩万转路不定 转轴拨弦三两声 芳草鲜美 则孤陋而寡闻 14水龙吟 15C 16词笔回荡曲折,虽极感慨却仍以蕴藉出之:上片借写烟雨将写青山的奇崛突兀之笔转为低回婉转,“望来终不来”写出了盼望之切失望之深,不说愁,而愁极深。下片词人以轻快之笔写拍手笑沙鸥,但看似幽默洒脱,实则是暗含了强自解愁而不能自解的痛苦。17()深厚,引申为勤奋 ()不久()回来,返回 ()等到 18 B 19(1)(后来)迁居南京,子孙因此就在南京安家。(徙、家、焉)()太祖任命陈遇做太常少卿,陈遇坚决推辞不干。(除、固、主语省略)20命爵辄辞 21才华卓越,能为辅政提出正确主张;不慕荣利,对封官晋爵淡泊处之。22名不副实 23巧伪不如拙诚 24D 25以“形与影”的关系来比“名与实”,表达出“求名”必须“重实”的观点,形象生动。26原句意思为“在这件事上做得真诚,(它的效果)就会在别的事上有所显现”,看法略。27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