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牙买加体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牙买加体系.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牙买加体系的发展背景 1.1 自发国际货币体系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从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发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的,大约形成于 19 世纪 70 年代,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结束,它并不是国际协议的结果,而是交易制度、交易习惯和国内法缓慢发展起来的结果,反映的是英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1.1.1 自发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历史和经济背景 (1)英国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形成。17 世纪发生的欧洲大陆战争引发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同时引发大量难民逃往海峡对面的英国。英国人抓住机会利用这些劳动力和他们带来的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发展了军事力量,赢得了其后 100 多年的征战
2、欧亚美的国际战争,最终于 18 世纪后期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上无可比拟的世界强国,并且通过工业革命,于 19 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第一个经济霸权国家。(2)由于认识到黄金比白银更适于远距离、大规模的国际贸易,英国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量,正是采用金本位制度。以伦敦和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支付网络覆盖全球,英镑凭借英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的霸权地位成为国际间最主要的结算手段,甚至成为某些国家的储备货币。(3)当时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由于当时银价暴跌引发大量的套利行为,造成银本位、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的混乱,影响了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的发展,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俄国、日本
3、等国或是出于自愿或是迫于形势先后确立金本位机制,以法令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国际化,通过各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确定了货币关系,自发形成了国际货币体系。1.1.2 自发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 (1)本位机制。很明显,第一个成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基本规则是:黄金是国际货币,各国货币规定含金量并作为兑换基础;国内货币供应量受黄金储备制约;黄金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进出口。(2)汇率安排机制。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安排机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自发安排,市场自动调节,汇率波动以法定平价为基础,按照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但是波动限度受黄金输送点
4、限制。(3)储备机制。黄金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运行中英镑事实上发挥了同等作用,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贸易结算工具,进而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储备的一部分或者全部。(4)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收支按照物价铸币流动机制自动调节,逆差国货币供应下降,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直至国际收支达到均衡;反之亦然。1.1.3 金本位制的内在矛盾及其瓦解 金本位制的内在矛盾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金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生产和供应具有不稳定性,一方面使得其价格动荡动摇其作为稳健货币制度的基础,另一方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二是对外平衡与国内经济稳定的矛盾,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5、时必须付出通货膨胀或经济紧缩的代价,影响国内的经济福利。三是金本位制的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仅仅依靠各国自发承认国内经济服从对外平衡的运行规则。这些局限性注定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根本矛盾爆发后金本位制的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从而进一步严重破坏了金本位制的根基。1931和 1933 年英国、美国先后被迫废除金本位制,最终宣告这一货币体系的结束。1.2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 年 7 月,在美英的推动下,同盟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建立起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直至 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
6、黄金而解体。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国际协定安排,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经济霸权。1.2.1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背景 (1)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和 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极度混乱和动荡,国际间的贸易、货币金融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发生了困难。战后各国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稳定的、有效运行的国际货币秩序,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2)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远离战争中心的美国获得发展契机,成为战争军需和战后恢复的唯一的商品、资金供应国,得以迅速崛起;
7、与之相反,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极大破坏而迅速衰落。实力对比的悬殊使得英国虽不情愿但不得不把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创立权交给美国。这才有了“怀特方案”战胜“凯恩斯计划”并成为国际或基金协定的基础。1.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 (1)本位机制。规定美元黄金官价(1 美元等于 0.888671 克黄金),参加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按照官价将持有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参加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美元的含金量为平价确定兑换率或者直接规定比价。(2)汇率安排机制。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安排机制”,各参加国货币按比价直接盯住美元,评价汇率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汇率波动上下限各为 1%,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波
8、动界限;参加国汇率变动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一安排和监督,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可要求变更汇率,幅度在 10%内的自行调整,幅度超过10%的需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3)货币储备机制。以黄金为基础的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国保证提供用于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的美元,保证各国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特别提款权补充黄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储备。(4)国际支付调节机制。参加国发生暂时性支付危机时可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以贷款方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每年借款不得超过其份额的 25%,累计借款不得超过125%。1.2.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其解体 布
9、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主要有:一是美元对外负债增长快于美国黄金储备增长,造成美元兑换黄金的金本规则无法执行。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美国要保证参加国不断增加的对美元储备的需求,但是要面临黄金因为生产因素供应不足的困境,使得美国陷入两难困境。二是固定汇率刚性和参加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性。为了维持汇率波动幅度,参加国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必须积累一定量的美元储备,特别是逆差国要牺牲其国内经济目标,然而美国却例外,它还可以通过输出美元弥补逆差,这种不对称性造成了各国利益矛盾。这些缺陷伴随着美国经济相对衰落暴露出来,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货币体系运行的前提和规则遭到破坏,在采取各种挽救措施无效后,最终于197
10、1 年停止了运行。1.3 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开始自由浮动。1973年,第一石油危机爆发,西方经济陷入混乱,浮动汇率却在衰退和混乱中表现良好。1975 年西方六国在首次首脑会议上纷纷表示接受现实,放弃重建固定汇率的尝试,形成决议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章程,承认浮动汇率。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牙买加协定,承认了既成事实,正式开始了牙买加体系时代。1.3.1 牙买加体系形成的背景 当时虽然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美国经济相对衰落,但是美国仍然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工业生产等领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同时美国仍
11、然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政治大国、最先进的军事大国,综合实力居世界首位。以雄厚实力为基础的美元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仍然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主体、国际信贷和计价结算标准、国际清算支付手段,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取代它的地位 1.3.2 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 (1)本位机制。牙买加体系的本位机制是国际美元制,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不再是平价基础;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中心货币,同时国际货币多样化;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直接将货币钉住美元;各国不再就黄金问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履行义务。(2)汇率安排机制。各国根据情况自由作出汇率安排,汇率体系容纳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某一货币等混合安排。(3)国际储备机制。美元是最重要的
12、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后来的欧元)、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作为补充,越来越呈现多样化。(4)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参加国可以通过基金组织贷款、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间政策协调、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调解国际收支平衡。1.3.3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趋势 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必将呼唤一个新的体系诞生,无论这个新体系有没有理想模式,未来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肯定是当时世界政治经实力和权力利益较量的结果。纵观国际货币体系 100 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汇率制度变化两次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
13、,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这样的矛盾还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持续下去。2、牙买加体系概况 2.1 牙买加体系主要内容(1)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 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 IMF 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缩小汇率波动范围。(2)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并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 IMF 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
14、权债务的规定,IMF 逐步处理其持有的黄金。(3)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 IMF 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规定参加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可以来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使用特别提款权作为偿还债务的担保,各参加国也可用特别提款权进行借贷。(4)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成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增幅达 33,6%。(5)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2.2 牙买加体系的运行 2.2.1 储备货币多元化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买加体系
15、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西德马克(现德国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已日趋多元化,ECU 也被欧元所取代,欧元很可能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2.2.2 汇率安排多样化。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一般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但有的也采取钉住自选的货币篮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是钉住某种国际货币或货币篮子,单独浮动的很少。不同汇率制度各有优劣,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而
16、固定汇率制则减少了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生产与核算。各国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去权衡得失利弊。2.2.3 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主要包括:(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国往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比如在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下,可提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以此吸引外资流入,弥补缺口。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时,往往会受到“米德冲突”的限制,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牺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增长、财政平衡等,因而内部政策应与汇率政策相
17、协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2)运用汇率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下,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经常项目赤字本币趋于下跌本币下跌、外贸竞争力增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济项目赤字减少或消失。相反,在经常项目顺差时,本币币值上升会削弱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实际经济运行中,汇率的调节作用受到“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以及“J 曲线效应”的制约,其功能往往令人失望。(3)国际融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一功能主要由 IMF 完成。在牙买加体系下,IMF 的贷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欧洲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各国逐渐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利用该
18、市场比较优惠的贷款条件融通资金,调节国际收支中的顺逆差。(4)加强国际协调 这主要体现在:以 IMF 为桥梁,各国政府通过磋商,就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共识与谅解,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与繁荣。新兴的七国首脑会议的作用。西方七国通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多次合力干预国际金融市场,主观上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3 牙买加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 3.1 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缺乏约束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又称美元本位币,全球货币建立在单一美元本位币的基础上,各国货币均与美元建立基准关系,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目前占全球贸
19、易结算份额的 85%、国际储备货币份额的 65%)。美联储拥有事实上的国际货币发行权,成为全球中央银行,美元的发行权属于美国,货币发行多少只需根据其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美国为了获得通胀税和铸币税收益不断扩大货币发行。由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发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特里芬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美国全球争霸的国家战略或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战略需要资金时,自然会增发美元,形成全球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除了美国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外,没有任何货币机制可以对其进行制衡。这一缺陷正是构成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历次大的金融危机,包括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根
20、本原因。3.2 汇率体系不稳定 在牙买加体系下,IMF 的 181 个成员中,有 1/3 实行的是独立浮动或管理浮动汇率,其余2/3是钉住汇率(钉住单一货币或复合货币)。钉住汇率实际上是相对的固定汇率制度,钉住货币的汇率被动地随被钉住货币的汇率的变动而变动。80 年代以来,美元、日元、德国马克的汇率此消彼长,波动惊人,使钉住货币国家汇率扭曲,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钉住汇率制与独立浮动汇率制之间的这一内在矛盾是牙买加体系下汇率动荡、货币危机频发的根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没有任何约束。“牙买加协定”允许成员国自由做出汇率安排,既可以实行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也可以实
21、行盯住某一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多种汇率制度并存加剧了汇率体系运行的复杂性,汇率波动和汇率战不断爆发,金融危机风险增大。目前实行的“浮动汇率制”由于参照物难以确定,汇率体系不稳定,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体制成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根源之一。尤其是在中心外围汇率制度架构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位于体系的中心,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中东国家为代表的资源输出国位于体系的外围。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向外部输出货币,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市场的运转。而发展中国家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通过持有中心国家的货币满足支付需要,同时向中心输出资源和
22、提供市场。该体系下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的严重双赤字,资源性输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和资本帐户的双顺差的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累积,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尖锐和复杂化。3.3 缺乏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牙买加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渠道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调节渠道有所增加,如浮动汇率制使汇率调节政策更有效,国际融资范围扩大,国际对话或论坛性组织增加。但是,由于时滞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具备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节反而使国际收支恶化。直接通过国际融资来弥补逆差虽然比较直接,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收支失衡。而且,如果长期依赖国际借款,必然加重债务负担,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在这些方面
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能力有限,而且在向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时有大量的附带条件。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表现之一就是没有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在该体系下,由于实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各国货币钉住关键货币,一旦挂钩国和关键货币国之间的国际收支间出现根本性不平衡,就会出现调整的不对称性问题。然而,自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未对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度上无任何设计和约束来敦促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也无相应的制裁措施,完全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尽管 IMF 要求各国将保持汇率的稳定作为首要原则,但各国政府尤其是一
24、些发达国家大都将国内的宏观经济目标放在首位,采取一些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政策,经常使本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由于美国并不像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那样依法承担调整不平衡的成本,非关键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免陷入两难境地:货币当局不仅需要针对国内经济形势来确定利率和货币政策,还要根据对外平衡的状况,运用同样的工具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汇率政策,在目标和手段上相互冲突,导致挂钩国家成为美国经济波动和风险承担者,从而严重影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3.4 权利和责任的失衡 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体系及不稳定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国际游资对汇率体系的冲击。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游资束手无策。强大的游资与大多数国家维护钉住汇
25、率的有限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钉住汇率下一国货币很容易被高估或低估,便为游资留下投机空间。国际游资的流动性很强,在现代通讯与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资本的跨国转移数秒钟就可以完成,对其监管的难度很大。这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际组织与相应的国际规则、立法,汇率体系就不可能稳定,货币金融危机就不可能避免。1971 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国对外提供美元不再有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元被赋予了世界通货的特权,作为储备货币,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在缺乏替代货币的前提下,由于解除了原来附加在美国身上的对于货币发行和汇率调整的约束,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无限制地对外
26、提供流动性,确保了美联储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权利对世界发行货币,却没有任何世界中央银行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获取大量的铸币税收益,并通过美元贬值逃脱和减轻国际债务,同时远离外汇风险和外债危机的伤害。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作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方,经常实质性地承担部分的调整责任;牙买加体系之后,它就经常拒绝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外围国家则更多地承担了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成本。20世纪 80 年代的“广场协议”,就是美国让日本承担日美贸易不平衡并相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导致日本长达 20 年的经济低迷。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无一例外地承担了全部的调整
27、责任。3.5 决策机制存在重大缺陷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致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当前 IMF 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不尽合理,基础投票权的作用名存实亡,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已经不能反映目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美国有 16.7%的投票权,拥有对基金组织任何一项重大方案和决议的一票否决权,欧盟国家占30%以上的投票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只占 39%多一点,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却未能在基金份额中得到应有的体现。IMF 规定任何一个重要决议都要获得 85%的投票权,也就是说任何不利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和核心利益的方案,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实施程序的。此外,IMF 过多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应对,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监管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