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85595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0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教学方式专辑(国培示范义教远程培训)“国培”示范项目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教学方式专辑)“国培”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编 2012 年 4 月 22 日 自培训项目开始以来,各班结合日常教学及培训内容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在收到这些问题之后,已分工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回应,并对所有问题进行了归并与分类。本次课程简报,就是“教学方式”的问答专辑。关于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有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盲目跟从,以树典型、搞运动的方式大面积复制别人的做法,一些经验来不及消

2、化、内化,导致有些老师不能清楚认识这种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学时“形似而神不是”。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本次研修中区为较中的问题。要想正确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了解其内涵。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自为、自律;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指导学习”、“个体学习”、“接受学习”对应。必须注意的是,对应面不是对立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容易出现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将其对应面看作对立面而全盘否定。这也是不分场合地要搞小组合作,甚至老师们在

3、课堂上不敢“讲”的根源。自主学习的对应面是教师的指导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各行其“是”。如果要让自主学习正确、顺利地实施,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包括: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明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等。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并不否定个体学习的作用。合作学习应该是在个体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合作学习之前,个体都应该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中才会有知识和

4、经验的新的建构。否则,合作学习就会徒有其名,成为教师或某些学生的领跑;而那些对学习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的学生,则只能盲从和尾随。合作学习中,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合作组织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责又密切协作。每个成员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另外,可以采用个体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一定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并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在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并行不悖。这两种学习应该是各有长短,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和完善的。自主、合作、探究学

5、习要重视教师的正确指导。我们可以看一个案例,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某学校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了怎样理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旨的教学设计,简介于下:本单元 5 篇课文,内容可概括为“怎样面对人生”。其中有:理想和现实,目标和追求,奋斗和历程,命运和事业,经验和艰难,痛苦和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以理解课文主旨为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写理想问题的一首诗。少年儿童时期就立下大志,并努力地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攀登高峰,何愁事业不成功?何愁人生不辉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我”的遇险经历。作者告诉人们“面

6、对大困难不必惧怕,而应克服一点又一点小困难,累积起来终于完全战胜大困难”的道理。宗璞紫藤萝瀑布由观赏紫藤萝花开的壮观如瀑布,悟出生命的顽强美好而化“悲痛、焦虑”为“宁静、喜悦”。沈复童趣初看只是写儿童一时的闲耍趣味。将其纳入人生视野,便可发现:人生要多品尝出一些趣味,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将使人生永久多姿多彩。本单元课文涉及人生世态,树植人生范式,阅读时要细细体验感悟。该教学设计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尽管,我们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认真地解读了几篇文本,并在文本的多元意义中进行了文化选择;因而,能够

7、正确“点出课文主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自己去读课文”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但是,这份“课文主旨理解的统一意见”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其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宜“统一意见”。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探寻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已成为教学常态。语文教学利用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文学文本多元意义的众声喧哗,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而“统一意见”否定了个体学习的自主作用,也失去了合作的具体责任和探究的起点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中“万马齐喑”。其二,不宜以教师“点出课文主旨”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课文意义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一定要和学生“自己的

8、”领悟和情感体验相结合。“点出课文主旨”则会导致教师的替代和越位:用教师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主旨”,很容易跨越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的过程,简化甚至丢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其三,教师指导要紧贴语文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不要教,学生自己学。因此,教学中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上课便叫学生自己读书。这种教学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错误显而易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很重视教师的指导。还有一种看似有教师指导的教学,其实,教师指导只是“虚晃一枪”。这

9、是更普遍但却不易发现的教学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统一意见”中,“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以理解课文主旨为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固然是学习内容;但课文主旨“如何理解”和“如何表达”,这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却常被淡化甚至丢失。如果目标指向“怎样理解课文主旨”,那么,学生“凭借那些内容理解课文主旨”?“怎样把握那些课文内容”?这些重要问题在本次教学中均未涉及。于是教学目标模糊,教失于笼统,学坠入朦胧。这种“虚晃一枪”的教学指导,其根源是丢失语文学习内容,教学会显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必然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

10、效率。课程教学团队:北京大学网络学院蔡可 初语 15 班黄慧玲:怎样讨论才有效?课堂上学生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之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怎样的讨论才是最有效的呢?我想请教大家。逢公开课必讨论,甚至逢问题便讨论已成为语文课的常态,这当中,有些讨论是非常必要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很多的讨论如问题所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那么,怎样的讨论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首先要在平时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比如组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组成应考虑性别与能力的差异,确定小组负责同学,有明确的分工并且有相应的小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够鼓

11、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同时避免讨论低效。其次,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千篇一律。我觉得最重要的在于讨论问题的设计,也就是说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同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产生。好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我觉得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进行小组讨论,文学作品教学比较适合展开讨论。还有一点,既然是小组讨论,就一定要留足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进度。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应该是导演,而不是主演。课程教学团队: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柳莉 中语 34 班班盛伟会(江苏省徐州新沂新沂马陵山中学)老师在研修

12、中提出: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存在着假合作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也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该怎样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怎样处理好优差生的相互促进活动?中语 31 班、中语 35 班杨安琴老师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小组合作究竟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小组讨论是学习的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新的方式。在古代高士们就是通过讨论的方式互相启发,推进思想。对于我们的学生,他们没有高士深厚的学养,也未必有像高士那般的悟性,因此老师就要对他们的讨论进行指导,一定要让学生在有明确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什么是明确指导呢?就

13、是指老师一定要清楚,这样的讨论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不能为讨论而讨论。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讨论的话题,不能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讨论一下柳宗元的生平或者这篇猜一猜 元日 的写作背景,这样的确定知识,应该让学生在预习当中完成,而是不在讨论中完成。其次,需要让学生有准备。这个准备可以是以预习的形式布置下去,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准备的时间。没有准备的讨论是盲目的讨论,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对我们不了解的领域进行淋漓尽致的阐述,更何况是学生对于一篇新的文章了。第三,要有明确的要求。最好能够借助学案或者明确符号的勾画,让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形式下有一个有形的依凭。同时最好要求学生在准备的过

14、程中,不只有符号的勾画,最好能落实让学生动手写,哪怕是一两词也是对他记忆和讨论有很大帮助的。第四,相对稳定的讨论小组。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是有默契的,讨论也是一样,需要让学生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讨论伙伴,分组明确,学生讨论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要在学生刚适应了一组伙伴之后分开。第五,分工明确。最好能够在学生讨论之前,让他们养成首先分工的习惯。哪个同学做什么,谁负责收集,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展示和发言,谁负责补充。这不仅是对语文的训练,更是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锻炼。当然要注意内部的轮换,不要让部分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更令一些同学则总是旁听者。最后,展示落实。所有的讨论最后都要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是

15、对他们鼓励的最好的时机,同时汇报展示的时候应该要求其他组进行简短的记录,以备评价之用。最好讨论还能够和作业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讨论学习的过程是重要而实在的。课程教学团队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许维静 一提合作学习,人们往往要提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从自我中心状态转向互相交流的,因此,“同伴影响”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其实,最早揭示学习过程中同伴影响重要性的,当属智慧的中国人。诗经卫风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中更有精辟的论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实施新课程之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的强调。我们在很多课堂上看到,教师把分小组活动

16、,当作“合作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方式,“前排同学转过去,跟后排同学组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几乎成为每堂课都要出现的一幕。我听过的一节课,这样的分组活动居然出现了四次。还看到过一些课,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的。在小组内,倾听和表达的机会更多,不同想法的碰撞也更直接。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得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但是目前看来,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温儒敏教授所说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两多两少”问题,其中的两多,就是“讨论对话多”。不管学习内容是否需要讨论,不管讨论是否有利于每个同学的发展,只管安排讨论。而时间一到

17、,立即要求各组代表发言看起来也会热烈或者热闹,实际学习效率低下。宁波市的褚树荣老师对解决这个问题有高明的见解。他说:组织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有必要吗?能操作吗?是否有效?不久前在杭州举办的“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上,杭州天长小学的蒋军晶老师执教了一节课孔子的故事。我特别注意到,他提出一个要同学思考的问题后,紧接着叮嘱了一句“不讨论”。显然,他不希望滥用的“讨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有个性的表达形成障碍。至于盛伟会老师提出的一个小组内的“优差生”问题,我想是不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注意一下:第一,组内分工明确,保证每位成员都公平参与,机会均等。包括代表小组汇报的任务,也要每人轮流担当,千万

18、不能每次走上讲台的必定是那个最能说会道的“代表”。第二,对某个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组内的伙伴和老师要给以具体有效的帮助。第三,要有适宜的评价机制,鼓励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读一读。佐藤学日本: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课程教学团队:河南省教研室孟素琴 关于师生关系 初语 24 班胡丹萍:在面对今天的学生,该怎样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近些年来,常感触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当堂辱骂老师。学生犯了错,老师对其说服教育无非是两种口气:一是和缓地说教,但学生却根本听不进去;二是严厉地批评,这样却招致学生和家长的反感。而教

19、师和学生融洽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面对今天的学生,该怎样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胡老师,面对今天的学生,该怎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从教 20 年的同行,我很愿意推心置腹地和你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认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指导与提升,必须先进行自我的完善,建立自我良好的人格魅力。我为什么把这条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想起来一个小事。老师们应该对自己的教师形象、个人魅力提要求:作为老师,我希望自己在孩子们眼里的形象是怎样的?比如,我会要求自己做一个生动的人不保守;有浓厚的求知欲,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泯灭了好奇心;“阳光”、有十足的活力,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对生命中的美好心存感

20、激;上进;有正义感和社会良知。当然,更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这是教师做好一切工作的大前提。我们初中组的语文老师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你的教学追求是什么?有个老师回答: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爱上我的语文课。我很喜欢这个回答,其中的道理诚如你所说的:“教师和学生融洽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据我观察,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师生关系也往往是融洽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仅仅有人格魅力还不够,还要能够对学生满怀热爱。这里面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有理智的爱”。有理智地爱学生,和学生相处,要与他们建立适度的关系:严而不厉;亲而不腻。特别要注意不以“爱之深、责之切”的名义,不自

21、觉地施以语言暴力。老师要常常反思自我的不足。反思,能够使我们头脑清醒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常常进行换位思考或事后反思:假如某件事由我来处理,我会怎样?假如我考虑得更充分些,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今天批评学生的话还可以怎样表达效果更好 另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比如说,要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面对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坦诚,足够的大度。俗话说,教室就是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初中阶段必然出现的思维瓶颈会制约学生心智的发展,这是一般规律。教师认识到这一规律,就应当对每一个个体都给予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坦诚、足够的大度,给他们充足的用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

22、一定会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理解和尊重,那一定会与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另外,我们不妨拿出一些业余时间,利用网络把和学生的关系拉近。要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它充满了共享智慧的乐趣。而这些乐趣,让我们师生的内心都感觉到一种美好的情愫。老师应该学会欣赏,为学生的每一点精彩而发自内心的骄傲。我觉得,“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对学生的爱应当像三月阳春的太阳:不因爱得太强烈而灼伤他们;不因爱得太吝啬而使他们感觉寒冷。和煦、温暖,刚刚好。很喜欢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推荐给你看。课程教学团队:北

23、京景山学校周群 关于好课的标准 初语 23 班李雯哗:语文高效课堂如何评价?学校开展高效课堂改革,我们语文科不幸被评为学校“最低效的课堂”,让我们学习理科的高效课堂理念,给我们上了一节数学高效示范课。数学一节课,老师讲解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步骤如下:一、练习导入,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个别板书黑板,教师点拨引出本节课内容;二、教师讲解、归纳本节课知识点,板书后学生笔记;三、学生完成巩固练习,教师巡堂辅导;四、学生流水作业,依次回答,答不出的站着;五、小测,检查本节课知识把握情况。环节很紧凑,内容很丰富,一张大卷两版,的确与我们语文一节课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段落,这么少的内容比较起来,数学课

24、真高效,而且,大部分讲解都由语文老师包办,这样的语文课堂如何“高效”?但是语文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不像理科这样操作简易,不能一刀切,但是改革又迫在眉睫,我想提高效率,但是不知该如何下手,以下疑惑需要大家的帮助:1.是到底怎样的一节语文课是高效的?2.具体有哪些依据可作为有效评价?李老师,非常理解您的疑虑和困惑。看得出,您是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热爱自己学科、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老师。“语文课堂低效”不仅你们学校存在,在语文教学界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或许是语文学科的悲哀。如果把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等因素排除在外,我们静下心来反思那节数学课,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的关注,至少可以给我们某种意义的借鉴和

25、启示。也就是说,有效课堂的着力点是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学”入手。关于课堂高效的问题,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我非常赞同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观点:依据文本体式和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营造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我个人的理解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或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或让学生体验平时少有留心的情感细节,或让学生就某一问题的认识看法有所提升,或让学生在口头或者书面表达方面能有充分实践。总之,课程标准对该阶段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作为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也应作为语文课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的评价依据。换言之,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时,如果真正考虑到每个环节

26、学生能学到什么或者练到什么,而不是仅仅考虑我要教什么的话,课堂低效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学习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生长期,课堂的有效性往往隐性并滞后呈现。比如教师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观点,对某个学生而言,也许当时他没有太多反应,似乎是无效的,但在走出课堂多年后的某一天,他会突然记起,然后影响他一生。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还是我们语文老师要用心、精心打磨包括教学语言在内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有希望走向高效。让我们一起努力。课程教学团队:北京八一中学王建稳 初语 07 班郭梅华:在课改形势下,一节好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许多优秀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见解。如:一定

27、是一堂学生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一堂学生有收获的课,一堂扎实的课,一堂热闹的课,一堂有课堂生成的课我们的语文课堂会不会承载太多呢?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游刃有余呢?回答:郭老师您好。您的问题的确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困惑,我们的语文课不仅上给学生,有时还要上给很多的专家、上级,这就导致了对语文课评价的“多样性”。很多专家可能并不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但他也能听懂语文课,于是就用自己学科的标准来要求语文教学。不管怎样,我想一节好的语文课最有评价权的是学生。说到底,我们做老师的面对的是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所以我坚信评价语文课的标准是学生对您的态度、对语文课的态度。当他们听到下一节

28、是语文课时会高兴,至少不会苦着脸,那就说明您的语文课是好的。细细想来,我们也都当过学生,当初我们上语文课时是什么心情呢?您还记得吗?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替换角色,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教每一篇课文之前都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最想听什么?我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我想您备出来的课一定是受欢迎的好课。我不是理论的专家,我也是一位一线老师,也曾有如您一样的困惑,但当我想明白我真正要做的是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时,我觉得我的困惑就没了。希望对您也有帮助。课程教学团队:北师大二附中王枚 关于“学案”导学 当下,“学案导学”正逐渐成为一种落实新课标的时尚模式,越来越多的学校,尤其是学校领导视之为改变课堂教学

29、效率低下的良方。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实施的“学案导学法”真的是准确、有效落实新课改精神的一剂灵丹妙药吗?崔建勇老师对此提出质疑:“近几年来,随着教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关于学案的实用性到底有多大?对于语文的学案有多大价值?我们是在浪费时间搞形式,还是劳民伤财的做无用功?”47 班的李新刚老师同样提出问题:“语文学科适合使用导学案吗?”他认为,“对于导学案,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总觉得弊多利少,束缚了老师的激情,束缚了语文课堂的灵性,助长了学生的惰性。课堂上只剩下答题对题,走形式般的讨论。学生上课没了新鲜感。”这两位老师的感觉非常敏锐。对学案的研究一般认为,学案教学的大致流

30、程是:教师设计学案、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如果其真正能够准确实行,对落实新课标确是不仅有益而且有效的。但是,就目前流行的学案来看,距离“学案导学”的理想还相差很远;其“学案导学法”也难以体现所追求的初衷。从“导学案”的内容和功能来看。首先,“导学案”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来自教师,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完成作业,即被动学习的地位。试问“导学案”中要求掌握的字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的吗?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阅读时遇到的真问题吗?第二,在这份“导学案”中,究竟学生应该怎样“学”这篇课文,看不出教师的“导”在哪里。教师所

31、提供的几千字的材料不仅对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有限,而且还限制了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更为丰富的资料。如果是为了辅助偏远薄弱学校的学生,则又嫌提供的资源过于简略,难以发挥作用。第三,所谓“导学案”其实全部是练习题,这与市场上的一般练习册形式没有任何区别,其基本功能不是“导学”,而是将练习前移。这个“导学案”很具有代表性,只要有机会翻翻学生使用的各学科的“导学案”,与此大同小异。从“学案导学法”的教学过程来看。“导学过程”看去似乎具备了建构主义“情景、合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但是依然经不住推敲:“情景”是教师设置的而不是启发学生提出来的,具有先天不足(真正的“情景”很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应该是学

32、生提出来的,然后由学生自愿合作、借助必要学习资源和教师帮助解决,而不是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建构主义的“会话”也不是在课堂上讨论“导学案”中的练习题,以对答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交流(不管是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不是“会话”内容的价值所在;而以落实巩固练习为归依更不属于“意义建构”的意义了。虽然貌似“建构主义”,说穿了,就是课前做练习课上对答案课后有测试,“学案导学”几乎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满堂练”!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已经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学案导学”是教师指挥下的“自主学习”。学生们从学习开始就是做题,最终还是落实到把题做对上,哪里有什么“自主”。“学案导学法”不

33、仅限制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也大大地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为有个“导学案”的制约,课堂教学必然以指导学生做对上面的练习题为重点,难以顾及其他,哪里还有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更令教师头疼的是要编写大量的“导学案”练习题,一些教师出于应付和无奈便在网上下载或将其他练习册移花接木,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不夸张地说,“学案导学”盛行,是当下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思想作风的反映,是以冠冕堂皇的“学生自主学习”为虚,而以抓成绩,追求升学率为实的一种值得警惕和反思的现象。“导学”的思想是没有错误的,探索借助导学案为“支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是应该支持和赞

34、赏的。然而为什么路走偏了呢?客观地说,“经”没有错,但是给和尚“念歪了”。“学案导学”尽管在实施中有缺陷,但毕竟是一种探索。这里先点题,探讨“学案导学”的问题,还有赖于我们共同深入的研究。课程教学团队: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彬福 怎样研究学生 46 班王艳梅老师说:我们构建高效课堂,往往会从教师的角度寻求应该如何高效。可从另一个角度说,学生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呈现的学习习惯,是不是也应成为研究的重点。王老师说得很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学生跟研究教材一样重要。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怎样研究学生?我提一些建议,供参

35、考。了解学生的思维。研究学生同研究教材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解决学生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价值的集中体现。而要做到这些,自然离不开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了解:他们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没有兴趣;他们是怎样想问题的,怎样学习的;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教师如果缺少了研究学生的自觉,教学效率就难以提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谈到她执教记一辆纺车的经历: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生:(异口同声)我们不喜欢。(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同志惊讶,教师也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师:不喜

36、欢?那就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为此,于漪老师进行了认真总结。她在这一课的执教总结中写道: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对学生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研究学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但是,不少语文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以为做了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就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脾气秉性乃至家庭情况都很熟悉了,不再需要了解什么了。事实上,情况并不像教师想得那样简单,一些学生这样评

37、价语文课,说“老师讲了半天我们也没懂,我们懂的老师来来回回地讲”。学生之所以这样说,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已知”和“未知”的东西还把握得不够准。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应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是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借助已知获得新知的,自然也就谈不上新的“意义建构”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

38、语文老师自己“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但教学效果却没有保证,因为学生可以选择听你讲,也可以选择不听你讲。教师很辛苦地“讲来讲去”,学生却可以偷懒或做别的事情。所以,课堂上“勤奋”的老师培养的是“懒”学生,课堂上“懒”的老师培养的是“勤奋”的学生。课堂上老师“懒”点,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才可能积极些。而老师课上虽“懒”,课下却要勤快,要事先把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多想一想,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备好应对可能临时出现的问题的方案,这样上课才能有效。了解学生的已知,是教学新内容的第一件事,俗话说是“摸摸学生的底”。从备课到上课伊始,都应引起教师的关注,要设计“了解”的策略

39、。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讲,下面介绍两种方法。1 在上课之初设计一个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初读的问题,确认本课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位初中教师教学斑羚飞渡的起始片断:师:上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刚才发给同学们的课文。先请大家专心致志地默读课文,做一件事情:把你认为应该画一画的地方画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现在开始吧。(学生默读课文)师:都看完了吗?好,有哪些同学以前看过这篇课文或类似的故事?生:有。师:请你来说说。生:我以前在报刊上看过。师:是这篇文章,还是这个故事?生:就是这个故事。师:现在再看这个故事,感觉有什么不同吗?生:我当初看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看挺打动人的。师:为什么?生:因为那只老斑羚用死换来了

40、其他羚羊的生命。师:还有谁看过?生:我看过的和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差不多,说的是老斑羚为了年轻的小羚羊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师:很好啊。刚才我们每个同学都画了自己觉得该画的地方。大家都画了些什么呢?同桌两个人相互交流一下,说说为什么要画这些内容。(同桌学生交流)师:好。下面咱们大家交流交流。谁认为自己的同桌画得特别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文字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障碍,加上故事内容有较强的震撼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初读课文,不仅容易被内容吸引,而且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主旨。但这还只是教师上课前的一种主观估计。究竟如何,还要在上课之初做了调查之后才能确认。于是,教师就设计了实录中上课起始阶段的内容,目

41、的是了解学生的“已知”,以及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圈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地说,在这里是学习阅读,养成良好习惯。请学生“说说同桌什么地方画得好”,既有交流的目的,又有学会欣赏别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暗含其中。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初读的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又如一位高中教师上胡同文化一课,开始,他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用笔画下文中重要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结果有的学生画的是“破家值万贯”,有的画的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等等,都是他们觉得有意思的语言。老师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竟没有一个学生画出文中那句紧扣题目的解答,即“

42、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于是,通过交流,老师了解了学生初读的兴趣和注意力,随后因势利导,就怎样扣住题目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指导,之后再引入到下面的教学。还有诸如通过朗读课文来了解、借助检查预习来了解等方法。2 请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从教师方面说,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进而选择对学生学习切实有所帮助的方式、方法。从学生方面说,参与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本身就是学习,同时还会有一种成就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把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服务于学生,那将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尊重

43、学生的智慧。语文教学的资源很丰富:课本是资源,教师是资源,校园文化是资源。此外,学生也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善于教学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利用学生头脑的教师。所谓“尊重学生的智慧”,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头脑。课堂上,当一个学生站起来打破沉寂,第一个回答问题以后,尽管他并没有回答对,但是立刻就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而这期间教师并没有说一句话。正是第一个发言的学生启发了其他学生“哦,问题可以这样想啊!”把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看作一个宝库,想尽办法去激活它、开采它,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互惠”。信息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信息,教师是不可能全部掌握

44、或了解的,即使是课本上的内容,也会有不知的时候。要解决学生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单靠教师一个人往往是难以完成的,我们需要学生智慧的投入,要开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脑。这样做丝毫不会伤害教师的尊严,“教师式学生”“学生式教师”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新的教学形态。倾听学生的声音。服务于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就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前有的教师提问了两三个学生,还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就干脆自己说了。或者是张三李四没答出来,王五一答出来,教师立刻写在黑板上,算是这个环节或内容的教学结束了,转而进入下面的教学内容。仔细想

45、想,答错的学生和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真的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了吗?这个答案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他们知道了吗?即使没有这些问题,学生们还会不会有另外的想法呢?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是三个维度的,其中要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就离不开“倾听”。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做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有耐心。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动力源。教师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必须使学生在语

46、文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有的教师一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很成功,因为事先设计的问题学生都回答出来了,而且一条条都写在了黑板上,感觉很顺畅。而学生呢,他们真的有收获吗?教师对此似乎考虑不多。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黑格尔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站在水边,把小石子投到水中,平静的水面泛起了涟漪。看着不断扩散的波纹,小孩子脸上露出了微笑,这个波纹是他造成的,他有了一种美感,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没有成功的美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检验。有的学生之所以不太喜欢语文课,或是因为“不新鲜”教学内容没有超出他们的已知范畴,或是因为“太难”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已知难以建立起与

47、未知的联系。我们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一个“度”,从而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美感。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爱护,还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有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备通过白纸黑字,借助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构建形象的能力。因此有很多时候,不宜将教学内容全部直观化。例如学生们在读小橘灯的时候,很可能从“那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的描写中,想象作者手提小橘灯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的画面,很美,想象的空间很开阔。但是,如果教师用橘子皮做了一盏真的小橘灯,用筷子挑着在学生们面前晃来晃去,试想,学生那种想象的空间还存在吗?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所产生的好奇和美感还存在吗?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还有诸如不恰

48、当地运用影像资料代替学习内容,甚至放弃课文去讨论影像资料等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课程教学团队: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彬福 如何指导学生的预习,如何把握学生的学和老师的导的度,关于先学后教等问题,教学团队这里还提供一个教学实录及点评:奇事、奇人、奇世道泥人张课堂实录,李明执教,吴丹青(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点评。此实录发表后,老师们跟贴评论:李明老师的课我是在现场看的,至今记忆犹新,一堂非常精彩的语文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教学第一环节中,让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和特别欣赏的语句,并用上这几个词语,概述故事。李明老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问题,驾熟就轻地引导学生走向他预设的问题,在开课初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也打开了思路,妙哉!(秋山红叶)预习设计让人读来很亲切。作业的量不大,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起码阅读课文三遍,这样上课时,就很快能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行走的风景)单看文字实录,就已经十分佩服了,一切看似简单、随意,却又恰到好处。自自然然,水到渠成。真希望能亲身经历如此完美的课堂。(平安)此教学实录是否真如老师们评论的那样,请点击吴丹青老师语文网个人专栏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