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异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异化.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层调查反映古城古镇:文化遗产正遭遇 文化异化 文物部门初步普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城古镇古村 408处,保存的古民居文物建筑 9146栋,总建筑面积 1200多万平方米。陈远平认为,古城古镇古村遗产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经济资源,但它的根本属性是“不可再生性”,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保护好古城古镇古村的前提基础。执着于文物和古城保护的陈远平介绍说,古民居建筑本身经历了上百年的创伤,已经相当脆弱,加上各级政府的投入不足,保护工作跟不上,大多陷入了自生自灭的困境。而且,湖南大量的古建筑群的古民居属于私人所有,政府难以统筹其保护工作,难以协调解决保护与
2、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拆旧建新不断发生,致使古城古镇古村的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消失速度日益加快。由于近年来民间收藏热的兴起,导致一些非法收藏行为对古民居的破坏加剧。陈远平说,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对古民居建筑的精品构件进行盗拆和非法收购,致使很多古建筑的构件被洗劫一空,古建筑空留外壳、残败不堪。常德市破获的一起盗窃古民居构件的案子,查获的古民居构件就装了满满两辆汽车。被誉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仍保存着近 10 万平方米、380余栋明清古窨子屋建筑,如今也“踊跃”加入到旅游大开发的行列当中,却在城市建设大潮中遭遇空前危机,一
3、些房地产开发商甚至将推土机开到明清古建筑旁边,打起了毁古建新的歪主意。文化遗产面临“旅游性破坏”古城“开发”须慎之又慎 文化遗产遭遇“文化异化”破坏 牺牲品,有的倒在推土机下,有的被迫“减肥瘦身”。记者在湖南、江苏、山西等知名旅游胜地调研发现,依托古城的品牌优势,房地产开发不断升温,被文物界视为“珍宝”的历史文化古城景区面临开发过度危机 南京旅游园林局副局长穆耕林说,当前,一些人打着旅游的旗号,占有旅游资源而不搞旅游;有些项目以商业发包的形式,由政府和投资商共同成立旅游投资公司,导致一些景区被过度或破坏性开发。而旅游部门由于对旅游建设没有审批权而无发言权,让投机者钻了体制的空子。“全国范围内,
4、至少有 4省 6地涉及争夺炎帝故里,在此背景下,上党炎帝文化旅游志的编纂是形势所迫。”5 月 21 日,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茂盛表示,山西上党地区是炎帝文化遗存、传说最丰富、完整的地区。(5 月 22 日 中新网)李茂盛表示,上党炎帝文化旅游志应有为民族始祖树碑立传的担当,但是,在各地纷纷上演争夺名人故里“大戏”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难以对“树碑立传”的说法产生认同感,因为这已经不是在为民族始祖树碑立传,而是在消费或者变相消费民族始祖。此前,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对名人故里、故居或文化遗址等进行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时,要加强监管,防止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肆意歪曲
5、和滥用。而笔者手中的数据显示,当下各地对名人故里的争夺已经到了畸形的程度: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查询系统中输入“故里”二字进行近似查询,查到115个以故里命名的第 39 类旅游类商标,其中有黄帝、轩辕、仓颉,有老子、孟子、孙子、墨子,还有荷仙、哪吒、唐僧,四大美女的名号也已被抢注完毕。在如此的乱象之下,4 省 6 地争夺炎帝故里的出现,一方面表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通知的软弱无力,另一方面,则折射着我们对历史名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在对历史文化的定位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误区。历史名人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观赏旅游价值、寻根旅游价值、体验旅游价值、教育旅游价值和学术旅游价值。但是,这一切在当下都
6、被颠覆了,人们只看到了赤裸裸的经济价值,而忘却了历史名人文化之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4 省 6 地争夺炎帝故里的出现恰恰就与此有关。进一步说,笔者以为,4 省 6 地争夺炎帝故里用意不在为民族始祖树碑立传,而是赤裸裸的拜金逻辑和利益追逐显现:把名人故里之争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逐利行为,甚至获得了某种合法性。而所谓树碑立传的说法无非就是证明自身合法性的“挡箭牌”罢了。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历史名人不能仅仅以消费对象的名义存在。可以说,当历史名人作为一个淡淡的背景,被消费的欲求和利益的追逐所掩盖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追逐利益、扭曲文化、挟持历史文化名人的危害更严重。用再漂亮的说辞来掩饰 4 省 6
7、地争夺炎帝故里的本身目的,也无法欺骗公众的理性,因为这离文化的保护和守护历史的尊严有着相当的距离,相反,有糟蹋文化和历史,割裂文化传承的嫌疑。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如有资料显示,坐落于河南中牟的官渡古战场景区,由当地县政府于 1993年投资 1680万元建成,开业时很是红火了一阵,然而不久就萧条了下去,到 1999年,景区勉强拿到了 38981元的收入,2000年就跌到了 10616元,之后更是乏人问津。200年之后,门票收入每天不足 30 元,游客甚至不到两人。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改建为度假村。此情此景,争夺者能不知道吗?4 省 6 地争夺炎帝故里是冰箱,是文化的异化。可以说
8、,这种吃祖宗饭的短视做法必将遭到抛弃,任其蔓延,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严重背叛,更是对民族始祖的敬意消解。一句话,争夺历史文化资源当有度,而不是成为利益和政绩驱动下的无底线的对“祖宗”的畸形消费。我国现有约 60 万个村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约 5000个,景观村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目前,通过申报、考察、评审,我国已经命名的景观村落有 31 个、经典村落景观 8 个。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颁奖会上,中国景观村落家族又添新丁在新增的 9 个村落中,我省占有两席,分别是永嘉岩头镇林坑村、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这 9 个古村落都签署了中国景观村落保护公约。在前两届评选中,我省乐清城北乡黄檀硐村、兰
9、溪诸葛镇诸葛村、瓯海泽雅镇水碓坑村以及永嘉芙蓉村、屿北村、茶园坑、埭头村、深龙村暨家寨都榜上有名。民盟九江市委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有着“传统文化明珠”美誉的古村落及村落文化正在消失、衰败。目前,我市很多古村落面临财力困难,保护乏力,不少古村落建筑颓废破败。还有一些古村落,以农村旅游、农家乐为导向,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回报,不通过科学规划和市场论证,雷同开发经营,失去原有文化特征,古村落遗产不断遭遇“文化异化”。加之多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主要投在城区文化遗产,导致当地老百姓对村落的“文化年轮”认同感不强、知晓率不高。名人故里之争是文化的异化
10、历史名人故里成为人们争抢的对象,这是文化虚热和人们浮躁心理的表现。名人“开发”不仅可以提升本地知名度,也可促进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却表明,其背后涌动着一种按捺不住的政绩躁动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像这种文化异化现象到处都有。不久前,我去了一趟陕北,我发现在一个盛产石油的县,全县 200多个行政村,三分之二的村子都有庙。在“庙宇文化”的推动下,该县耗时两年花费近 500万元修建了一座气势辉煌的二郎神庙,而就在二郎神庙旁边的村子,村民们住的房屋大多陈旧破败,有人至今还住在祖上留下的烂土窑里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而文化名人故居之争的种
11、种病象,则是文化的异化,任其蔓延发展则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追捧“西门庆”是对现实的无情嘲弄 名人故里之争,实质是各地在利益驱动下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竞争。按说借历史名人提升本地知名度,带动旅游业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经济利益,把西门庆这样一个小说虚构的恶棍拿来炒作,结果适得其反。西门庆故里之争让西门庆成了被人们“追捧”的对象,他的丑恶形象无形之中被正面化,这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我们不反对价值的多元化,但价值取向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而西门庆故里之争客观上宣扬的价值观显然有损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情嘲弄。在市场经济下,商业的力量时常左右着
12、我们的价值观,因为市场经济、商业社会里的庸俗化低俗化,往往能够直接、快速地带来经济价值,所以一些地方一些人就一心朝着反传统反道德的歧途奔去,这种做法实不足取。资本对名胜的追逐 杭州西湖岸线可谓是“黄金岸线”,但四十多家会所用会员制和高价门槛圈地独享,成为事实上的“私有化”。无独有偶。著名的千岛湖风景名胜区周边也存在着大量违规别墅。除此之外,在千岛湖边,几幢几十层高的大楼都贴上了玻璃幕墙。如此豪华的城市建筑突兀地耸立在自然风景之中,遮住了远处的青山。“这是绿城开发的喜来登大酒店以及绿城自己的产权式酒店公寓,也是千岛湖镇上看湖最好的地方,目前均价每平方米 3.2万元。”售楼小姐把记者带到了样板房。
13、从房间里往外看,湖面一片碧绿,小岛点点,一片通透。千岛湖的最佳观湖点就这样盖上了高楼,而湖周围则是更多的别墅群,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已经出售。天目湖和千岛湖违规建别墅的行为与国家有关政策发生了冲突。风景名胜保护凸显困境 无序开发风景名胜区的乱象凸显“缺法律规范、重开发、轻保护”的风景区管理困境。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风景名胜的管理涉及规划、建设、林业、文化、文物、宗教、旅游、商业各系统,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体制不顺。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决策权和执行权落到了地方政府手里。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存在其利益局限性,盲目地追求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搞招商引资,搞房地产开发,以此作为自己的政绩。
14、体制缺陷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家风景名胜区仍由各地管理保护,通过门票开发资金来保护。国家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投到风景名胜区,导致许多风景名胜区因此不得不走上“靠山吃山”“以景养景”的道路,最后过度开发,损失惨重。免费西湖带动杭州“大旅游”产业增值 如何打破风景保护经费不足,旅游发展靠“门票经济”的困局?杭州的西湖模式也许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在过去 1000多年的历史里,杭州人虽无数次地治理西湖,但“西湖十景”仍然残缺,西湖全景难觅,更由于沿线部门单位重墙深院的阻隔,人们只能在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却无缘荡舟山涧小湾,深入芦苇丛中寻幽觅胜。“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历史已经证明,单靠门票收入每年赚取 4
15、000万元只能满足人头费开支,根本解决不了建设资金。”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总工程师杨小茹说,要保护好经营好西湖,不仅要打通环线,还湖于民,还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恢复西湖的历史景观,使西湖不断增值。2001年,杭州启动了西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治理工程:曾经长期阻隔西湖的一些高墙深院被拆除了;围起“篱笆”要收门票的收费公园也不见了。据统计,通过连续实施九年来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以及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面积 59 万平方米,外迁单位 265家,外迁住户 2791家,减少景区人口 7021人,恢复水面 0.9平方公里,完成了西湖疏浚工程以及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
16、65米增加到 2.5米,西湖水质极大改善,透明度从以前的 0.5米提高至 0.73米。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取消门票,以及 24 小时开放带来的日常维护、清卫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费用,给西湖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减收和增支两个因素相叠加,每年增加的经济负担在 7400万元左右。统计表明,2009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5093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 9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709亿元,比 2002年增长 178%;入境旅游人数 230万人次,比 2002年增长 117%;旅游总收入 803亿元,比 2002年增长 173%。实践表明,“免费西湖”不仅带动了杭州市“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增强
17、了杭州的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极大地提升了杭州的城市声誉。“湿地+公园”模式建国际旅游综合体 2009年,电影非诚匆扰让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名声大噪五分钟、三个景点的镜头,使西溪湿地的游客呈爆炸式增长。统计表明,2008年,西溪游客为 80 万,旅游收入为 4600万元,而到 2009年,旅游人数猛增到 306万,旅游收入超过一亿元。慕名而来的游客没有失望。当他们在曲水寻梅、渔村烟雨的美景里,坐着手摇船领略清代诗人厉鹗笔下“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胜景时,绝想不到这里原来是一片养鱼养鸡养猪、垃圾污水横流的城郊农村,当时甚至连许多杭州人都不知道西溪湿地为何物。西溪湿地工程范围内共有 1
18、0 个行政村、五万人居住,圈围了约3000个池塘,高密度地养殖了大量鱼、鳖。大量的生活排污、养殖排污、企业排污等严重地影响了西溪的水质,水质逐渐恶化为劣 V 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千年历史的西溪湿地仍占地 60 多平方公里,而到了 2002年,西溪湿地只剩下 11 平方公里,当地留存的前人诗词、匾额、碑刻也在不断流失。2003年,西溪湿地综保工程正式启动。杭州市遵循湿地保护国际公约,确立“积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最终找到了一种“湿地+公园”的模式,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建成开放了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实施以来,总计拆迁居民 4000多户,搬迁企事业单位 160多家,拆除建筑 100多万平方米。在七年中,西溪湿地坚持修复自然生态,湿地内植物从以前的 221种增加到了目前的 1000多种,芦苇、野荚白等高草湿地型群落和狗牙根、结缕草等低草湿地型群落得到了恢复,形成了多样性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同时,西溪湿地鸟类已由 79 种增加到 126种,占杭州市鸟类总数的 50%。西溪水质也提升了两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