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度差异与协同发展基于江苏的数据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度差异与协同发展基于江苏的数据分析.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度差异与协同发展基于江苏的数据分析 陆丽娜;胡峰;刘媛【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9(039)020【总页数】5 页(P59-63)【关键词】产业集群;梯度差异;协同发展【作 者】陆丽娜;胡峰;刘媛【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24【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F124.1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些集群中,企业、研发机构、政府相互作用,产生系统效应,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础。整体上看,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优势位置,但仍面临重复性布局、产业机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2、产业集群间梯度差异的弥合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视角,本文试图比较战略性新兴产业梯度差异,针对具体产业集群发展特征,提出差异化的发展战略。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理论、范式、框架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分析维度。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战略性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的直接理论来源。Asheim 等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分析产业集群的重要视角,企业、研发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共存于区域创新系统之中,这些机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且区域创新系统依靠区域内核心集群中的企业和相关服务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Carbonara2提出了以关键
3、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式发展模式,从区域创新系统和网络组织视角来看,企业、专利、平台、产业园、技术、市场是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喻登科等3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源和环境支持。网络组织视角是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结构的重要范式。Mcevily 等4研究了经济网络、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层面竞争能力的网络关系。余雷等5提出,集群的本质是网络,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不同网络的演化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网络为核心,核心技术驱动升级。创业扩散理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研究框架。Parto6认为创新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企业的互动推动创
4、新的产生与扩散。Iacobucci 等7对意大利 100 个 1960 年以后由创业者或创业者家庭所创立的企业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集群的形成主要是领先创业者所创立企业的发展所致。刘志阳等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实质是一系列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的不断创业扩散的过程,不同的创业扩散形式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方面的探索,Fischer 等9对巴西高科技产业集群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要点。孙剑10通过对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内涵的分析,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集群网路方面进行评价。谢黎11基于 CWAA 算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
5、集群经营规模、组织管理能力、集群成长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能力、集群协同水平进行评价。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梯度差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本文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其次是根据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产业间的梯度差异以及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对产业间的梯度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图 1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产业集群梯度差异评价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集群发展竞争力理论研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集群规模、创新要素、企业因素、发展前景 4 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见表1)。战略性
6、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用产业产出和产业集聚度来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发展速度是产业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产业集聚度对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促进作用,科技产业园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要载体和平台,所以产业集聚度用产业关联度、科技产业园指标来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投入的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金、设备,用以下具体指标来评价,包括科技创新平台,用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数量来衡量;高层次人才用院士和千人的数量衡量,研发人才以企业中从事技术研发的人才数量衡量。专利授权主要反映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骨干企
7、业用产业中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企业数量来衡量。企业劳动生产率是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即是企业产值/企业人员数量的比值。发展前景主要考虑产业技术发展的成熟度,与国际产业技术发展的差距。表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序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集群规模产值规模X1 发展速度 X2 产业关联度 X3 科技产业园 X4 创新要素科技创新平台 X5 高层次人才引进 X6 研发人才 X7 专利授权X8 企业因素骨干企业数量 X9 企业劳动生产率 X10 发展前景技术发展水平 X11 2.2 计算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科技年鉴 2017江苏统计年鉴 2017江苏科
8、技进步统计 2017以及江苏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江苏省统计局统计产业口径分类,分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物联网与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由皮尔逊首先引入,后经霍特林发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涉及到函数及步骤:(1)数据的标准化:(1)Zij 为标准化后的变量值;x 为实际变量值;为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2)计算第 j 项指标下第 i 产业指标值比重 pij :(2)(3)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9、。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第 j 项指标的权重为:(3)(4)各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得分:(4)其中,Zij 为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数值,n 为各评价指标个数,Wj 为各评价指标权重。3 研究结果 运用 spss 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初始特征值及其方差贡献率。本文共提取了 3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是 82.0%。这表明,提取的主成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总体样本信息,对模型具有很好的解释力。由主成分载荷矩阵表 2 可以看出,主成分 1 在产值规模(0.901)、科技产业园(0.938)、高层次人才引进(0.910)、骨干企业数量(0.834)、研发人才(0.734)、科技创新平台
10、(0.650)、专利授权(0.408)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支撑基础。主成分 2 在产业关联度(0.795)上具有较大载荷,反映了产业的影响力比较高。主成分 3 在产业发展速度(0.453)、企业劳动生产率(0.450)、技术发展水平(0.565)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反映了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潜力。依据提取的 3 个主成分和载荷因子矩阵,可得到 2017 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评价得分和排名。表 2 成分矩阵 a 指标成分 123 产值规模 0.9010.1130.174 发展速度-0.4840.4280.453 产业关联度-0.3250.79
11、5-0.155 科技产业园 0.9380.291-0.067科技创新平台 0.650-0.011-0.650 高层次人才引进 0.910-0.1240.316 研发人才0.7340.4930.397 专利授权 0.408-0.7090.039 骨干企业数量 0.8340.130-0.384企业劳动生产率 0.113-0.8700.450 技术发展水平 0.3060.4170.565 表 3 总方差解释成分初始特征值提取载荷平方和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14.78843.53043.5304.78843.53043.53022.62023.81467.3442.620
12、23.81467.34431.61414.67682.0211.61414.67682.02140.8627.84089.86150.6225.65695.51760.2402.18397.70070.1621.47799.17780.0490.44499.62190.0420.379100.00010-3.768E-017-3.425E-016100.00011-1.079E-016-9.809E-016100.000 由表 4 可以看出:(1)主成分 1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作用明显,这表明这五大产业集群发展要素驱动发展的作用明显。主
13、成分 2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智能电网产业上作用明显,这表明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影响力较大,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主成分3 在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产业上作用明显,这表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潜力较大,技术发展态势较好。(2)在综合得分方面呈现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电网物联网与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的特征,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质态比较好,其中要素驱动发展表现明显。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物联网与云计算、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要素支撑方面
14、有待加强。表 4 各战新产业主成分综合评价产业第一主成分F1 第二主成分 F2 第三主成分 F3主成分综合 Y 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16.29026.65012.020224.9601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22.2301-8.26091.700315.6602 新能源 7.4804-2.27081.15046.3503 新材料 7.9203-1.3606-1.18075.3804 高端装备制造 3.94052.1004-4.660101.3805 节能环保-3.8806-0.1505-0.5008-4.5306 海洋工程装备-7.0707-1.5707-1.290
15、9-9.9307 智能电网-16.63094.09022.1301-10.4108 物联网与云计算-9.8708-2.67080.2906-12.2509 新能源汽车-20.410103.44030.3605-16.60010 根据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分结果对产业集群进行聚类分析,从而确定产业梯度等级。利用 spss 软件,选择系统聚类方法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表现进行分析,生成聚类谱系图。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占据第一等级,处于高梯度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在要素支撑、发展潜力方面表现突出,整体产业竞争力很强,需要向较高的产业
16、层次迈进。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骨干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人才、专利授权等创新要素方面优势明显,这也是低梯度产业需要发展和借鉴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布在第二梯度等级,中等梯度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表现突出,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在发展潜力方面表现欠佳;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电网、物联网与云计算、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布在第三梯度等级。低梯度区的产业整体在要素方面表现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表 5 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聚类产业综合得分产业集群梯度等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 24.9601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15.6601 新能源 6.3502 新材料 5.3802 高端装备制造
17、 1.3802 节能环保-4.5303 表 5(续)产业综合得分产业集群梯度等级海洋工程装备-9.9303 智能电网-10.4103物联网与云计算-12.2503 新能源汽车-16.6003 图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谱系图 4 产业集群梯度差异与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梯度差异明显,针对性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产业产值规模较大,集群发展要素支撑基础较好,产业关联度大,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产业要聚焦前沿领域和创新平台,跨领域融合需求重点围绕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人工智能、业态模式创新、传统产业、数字创意等。生物技
18、术和新医药产业创新平台和人才优势明显,创新链条比较完整,要围绕重点产品,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速新药创制和产业化,做大产业规模。新能源产业带动能力较弱,未来围绕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关键技术发展需求,开发大产业核心技术。新材料的产业基础较好,对其他产业的支撑效果不好,未来发展潜力受制技术发展水平,未来围绕前沿领域和高端产品,推进纳米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高性能合金等关键材料研发以及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速度、企业劳动生产率、技术发展水平方面表现不好,下一步发展空间受阻。高端装备制造围绕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型
19、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围绕动力电池、充电桩配电系统设备,实现高端化发展,培育领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要素驱动表现一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小而散,技术创新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未来应聚焦前瞻技术创新、先进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智能电网产业部分关键技术和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齐全,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但产业发展支撑要素不足,下一步应在科技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实验室等驱动要素上加强。5 小结 本文根据江苏产业集群竞争力对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梯度差异进行了分析。产业集群
20、梯度的形成,主要源于不同要素支撑、产业影响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差距。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缩小梯度差异,实现高梯度产业创新活力、共性技术向低梯度产业的转移。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致关重要,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支持资金人才重点流入优势突出的高梯度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对于处于中等产业梯度的产业,加大要素支撑力度,加快发展。对于处于梯度底层的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园、高层次人才、平台载体、骨干企业等,促进产业集群的梯度升级。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ASHEIM B T,ISAKSEN A.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
21、ation of local sticky and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77-86.2CARBONARA N.New models of inter-firm networks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2010(9):229-246.3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4):114-120.4MCEVIL
22、Y B,ZAHEER A.Bridging ties:a source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12):1133-1156.5余雷,胡汉辉,吉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网络发展阶段与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58-62.6PARTO S.Innov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Clusters in Industrializi
23、ng Economie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8(4):1005-1030.7IACOBUCCI D,ROSA P.The process of business cluster formation by habitual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dynamics and organizational setting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3(2):351-377.8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J.改革,2010(5):36-42
24、.9Fischer B B,Schaeffer P R,Vonortas N S.Evolu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n Brazil from a technology upgrading perspectiv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8):330-340.10孙剑,龚自立.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S2):120-124.11谢黎.基于 CWAA 算子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5(3):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