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史学概论 1、克罗齐区分历史与编年体 克罗齐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将“历史”和“编年史”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这和“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联系在一起。他说:“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 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他还认为,“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 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因此,现在被我们视为编年史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
2、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2、克罗齐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解释:(意大利)这一著名论断有三层含义:其一,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其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其三、历史是按照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其强调的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3、解释柯林武德的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人)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而历史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这种行动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动机。只有了解了这种思想动机,我们才能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构成的历史过程。认为研究历史归根究底就是弄清隐藏在历史行动背后的人的思想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4、二十世纪后半期西方
3、的重要史学流派 法国年鉴学派 年鉴学派,是法国自 1929 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A.年鉴学派产生的原因:年鉴学派针对兰克学派的理论,提出四项责难:其一,只注意文字记载的资料,而非文字记载的文献却不予重视;其二,着重于事件、特殊事实以及观察较短期的现象,却忽视一些长时段的、平凡的社会现象;其三,偏重于政治、外交及军事史,却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其四,害怕论战,很少做诠释性的论说,而且预先放弃综合性的历史。
4、1919 年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两人,共同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其方针有三:a、希望把历史学与社会学联系起来,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与题材上能产生新的视野;b、希望打破既存的分类方式(上古史、中世史、现代史),不以时代为划分标准,而以“问题”为分类标准;c、打破各社会科学的界限,使之与历史学结合更加紧密。B.年鉴学派之发展历程及主要史学观念 年鉴学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创建阶段(1929-1945)、发展阶段(1946-1956)、转型阶段(1968 后)。1).第一代代表与史学观念: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是第一阶段年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年鉴学派第一代学者的历史研究有五个特点:一是提倡
5、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二是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三是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经济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四是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五是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所谓问题史学即不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由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2).第二代代表与史学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鉴学派进入第二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2 1958 年,布罗
6、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面阐述了他的三个时段论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如革命、战争。地震等等;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三者关系: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
7、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几项史学观念:趋势变动:社会的一种局势性的中等时段的变动,如物价的升降周期、人口的波动周期、政治的稳定与动荡周期。事件史:短促而急速变动的运动,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布罗代尔说:“事件史是历史的尘埃,就像是穿透过历史的亮光,一出现就立刻没入黑暗里被忘却了。然而,事件虽然短暂,却也是历史的见证。照亮整个大背景的某个角落。”经济世界:布罗代尔的学生沃勒斯坦加以发扬,
8、在他三卷本的名著现代世界体系运用于其世界体系的研究之中。“世界经济”,三个特征:1).经济世界有其特有的疆界,如同地理疆界一样,且变化缓慢;2).每个经济世界皆有一个中心,是那个世界的里最富饶的重心;3).每个经济世界会各自构成一个层级阶序性的结构。沃勒斯坦(Wallerstein)与布罗代尔:师生关系,思想方法与研究领域的不同与相同,学术思想的共同性问题。5.总体史(整体史):1.主张跨学科的研究,超越专题研究的限制;2.提倡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和观察历史现象,尽量将时间、空间拉大,以便进行比较研究;3,强调透过时间(三种时间)和空间(地理史学、经济世界)的整合,来探究历史的多重复杂性。3)
9、.第三代之史学观念:1968 年,布罗代尔辞去了年鉴杂志主编的职务,由年轻一代的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里接任,这标志着年鉴学派进人了第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勒高夫著有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的西方文明等。这些著作大都注重长时段和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着力描写人的日常生活。勒高夫一反对中世纪的传统认识,认为中世纪既不是一个毫无成就的黑暗时代,也不是神话史诗般的光辉时代,而是欧洲各民族觉醒和形成的时期。这一认识和上述著作奠定了他在法国史学界的地位。拉杜里其重要著作:朗格多克的农民 通过税收档案研究法国朗格多克地区的农村社会,被认为是年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蒙塔尤:12941324
10、 年的奥克乡村研究 14 世纪初法国蒙塔尤地区异端教派加达尔教教徒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大量应用当时对异教徒的审判记录,成为法国几十年来最畅销的历史著作之一。罗马人的狂欢节主要描写 1580 年法国境内罗马人的起义,并通过这一事件剖析当时整个法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状况。除此之外,拉杜里还有两本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论文集,分别是历史学家的领域和在历史学家中间。拉杜里是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得到了法国史学界的承认,而且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史学观念:1).对于总体史这个概念,加以怀疑。有史家称“不可能的整体史”,因为它是“某个天才个人的产品,而非系统性的理论”。
11、布罗代尔的学生亦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总体史是虚幻的”。他们更多的是借鉴总体史的方法,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史研究的特点;2).重新反思和研究政治史,出现了新政治史,尤其是第五代,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借鉴多种学科的特点与方法,对原来的政治史进行诠释性的研究;3),与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更紧密的结合,人类学为年鉴学派注入了新的血液,蒙陀犹其实就是这样的一部典型作品;4),历史研究领域的“碎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如书籍史、心态史、计量史、历史人类学等 3 等,新史学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模糊了以前的特色。6.作者已死与读者的诞生 海德格尔.重新解释
12、诠释的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的一种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的作品中。这样按照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罗兰巴特的话是作者已死,他有一本书为作者之死。认为作者一旦完成作品,就脱离了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从而有了生命力。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是自我的一种折射,从而宣告读者的诞生,这样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原来传统解释的模式完全改变了。作品有了生命,读者变成了主动。阅读只是为了消遣,愉悦身心。作者则失去了原来的权威,变成了匆匆过客。同时文本具有特权,文本一产生,就有独立的生命。7.年鉴运动的背景:7.费尔南德布罗代尔。布罗代尔(19021985),1947 年,布罗代尔接替费
13、弗尔任年鉴杂志主编。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地中海与腓力浦二世时期(15511598)的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具有与传统史学不同的鲜明特色,他力图把 16 世纪西班牙国王腓力浦二世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密切相联的整体加以考察,而社会、文化和经济则随着漫长的历史缓缓的流动,传统的政治事件和军事冲突似乎对局部历史并不发生根本的影响。1958 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面阐述了他的三个时段论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
14、的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8、世界史的定义:9.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10.历史研究 是汤因比的最重要的历史巨著。这本书试图将人类史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摒弃了西方史学的传统分期,超越国家、时代的界限,以“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和社会形态的总称。在书中描述了已知的31种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考察各种文明在时间和
15、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这意味汤因比的考察着眼于全球范围内。11.兰克史学的特点:兰克史学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三、启蒙时代的史学观念 1、孟德斯鸠及其著作 孟德斯鸠(1689-1755),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有三本,分別是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与论法的精神。波斯书简是一本通过文学形象表达的政论,批判法国封建朝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种种弊端。孟德斯鸠影响最深远的著作当推论法的精神(1748),在此著作中,他提出一些独创性看法,如法律出于万物自然的原理;人类在有实体
16、 4 法以前,已有公义的自然关系。另外分析三种政治制度:民主政制的精神是德行、君主政制的特征是荣衔、暴虐政制的核心是恐惧。并指出三权分 立的必要性。2、伏尔泰及其著作 伏尔泰(16941778)。曾两次因写嘲笑贵族的讽刺诗,被关进巴士底狱,后被迫流亡英国。1734 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评法国封建制度。他认为人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把理性精
17、神自觉运用于史学之中,主张要理性地看待人类过去,衡量前人的得失功过,总结经验教训。伏尔泰还首先提出了“历史哲学”的概念,认为要写出有“哲学意味的历史”。普希金说:“伏尔泰第一个走上了新的道路他把哲学的明灯带进幽暗的历史档案库。”他的历史著作有路易十四时代的历史、论各国的立国精神和礼俗。3、爱德华吉本及其史学 爱德华-吉本(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作家。1761 年发表用法文写的论文学研究一书。于 1764 年开始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凡七十一章,上自罗马安东尼时代,下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期,约一千三百余年。文笔优美,重原始资料,富于批判精神,反映了当时盛行的理性主义思想,为启蒙时期的史
18、学代表作,在欧洲风靡一时。他认为历史学家最为可贵的品质就是诚信不欺,在文章结构和文采上,此书都极其成功。4、维科及其历史观念 维科(16681744),18 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语言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最钦佩柏拉图和塔西陀,认为前者代表了一种玄奥智慧,后者代表了一种普通智慧,并认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就必须兼备这两种智慧,近代哲学家培根则是这种二者兼备的代表。新科学 是要探讨人类各民族的共同性原则,维科把这些原则分成关于思想的和关于语言的两部分。凭着关于思想和语言的原则,维科发展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历史。认为一切民族从兴起、发展到鼎盛一直到衰亡,都必须经过这种理想的人类永恒历史。这一永恒历史
19、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神的时期、英雄时期和人的时期,它们对应的政体分别是氏族公社、贵族政体和君主独裁政体,对应的语言则分别是神的语言、象征语言和民 众语言。维科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关于“诗性智慧”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原始民族的创造者都是某种诗人和哲人,他们的思维是一种诗性思维,即以一种隐喻的原则创造了事物,创造了各门技法和各门科学的粗糙的原始,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他们自己。5、康德及其史学观念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著有 视灵者的幻梦、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等。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
20、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认为: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1784 年发表了从世界公民的立场来
21、看普遍历史的观念一书。书中表述了他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过程,而历史的目标就是道德理性的实现。他认为正是人类的“恶”成就了整体的 5 美。然而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决定了群体完全和睦相处,从而使有各类才能的人不断竞争而发挥潜能引起冲突对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6、赫尔德及其思想 赫尔德(17441803),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赫尔德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要义是历史哲学的权威之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哲学体系:首先,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自己的演进规律和不断趋向人道理想的进步过程,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中找出规律,看出统
22、一。其次,他将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诗的时代(童年)、散文时代(青年)和哲学时代(成熟期)。第三,他认为历史中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外部自然力量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一是内部力量即人类精神或民族的精神特性,而后者更为基本的东西。他认为民族精神与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千差万别的各民族历史的基本原因。最后,他反对“欧洲中心论”学说。他认为文明真正产生于亚洲,各民族权力应当平等。7、黑格尔及其思想 黑格尔(17701831),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3 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黑格尔哲学是 19 世纪德国资
23、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历史哲学 一书,对辩证法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注重思辨,并把主观唯心主义推向高峰。他的主要历史观念:1)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2)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一种精神(理性)存在,他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人类的,而是整个宇宙的,称为“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3)他说世界历史包含两个因素:理念与情欲。理念是历史的经线,情欲是历史的纬线。4),人类历史是“自由意志”的发展史,人类历史起源于东方而完成于西方。又可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
24、界,经过这四个阶段从而实现了绝对精神的实现。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历史阶段是童年阶段(安定、轻信、无自觉中国和印度)、少年阶段(中亚,骚动,精神败于自然)、青年阶段(精神战胜自然,希腊)、壮年阶段(个性服从普遍,精神获得抽象外观 3,罗马)、老年阶段(精神回归自身,复归与绝对精神,日耳曼)8、启蒙时代史学观念的特点 1.史学领域观念的扩大,要求用科学观点解释历史。2.理性主义态度日益强烈。3.积极的进化的历史观念。4.历史研究出现以古喻今,要求政治变革,用历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四、欧洲近代史学 1、法国浪漫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
25、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法国的主要代表是夏托布里安和米什莱。A.夏托布里安(1768-1848),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主张文艺要逃避现实,描写心灵活动,宣称文艺是少数天才人物的特权。B.米什莱(17981874):法国 19 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在近代历史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越,被学术界称为“法国最早和最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他以文学风格的语言来撰写历史著作,又以历史学家的淹博来写作散文。米什莱提出口号:“历史即复活”。认为史学家应不折不扣地“恢复往昔的生命”。然而,其内容实则触及了史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个人的情感、经验
26、与历史真实难解难分的关系。6 2、德国海德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先后以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为活动中心,二者均属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州,故它又称海德堡学派,或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弗莱堡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作了进一步发挥。威廉 文德尔班(1848-1915)晚年逐渐转向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序曲论文集、历史和自然科学、论自由意志、哲学概论、古代哲学史、近代哲学史。海因利希李凯尔特(1863-1936)是弗莱堡学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认识的对象、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历史哲学问题、哲学体系。另一代表克里斯托夫施罗塞(17761861),著作有十八世纪史,
27、他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道德说教撰写历史的,对下层民众充满同情心。齐美曼是海德堡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他不是施罗塞的亲传弟子,但对施罗塞充满敬佩,他有关于农民战争史的著作传世。弗莱堡学派以价值论为主要方法论基础来解释社会历史事件,把它们同自然科学完全分离开来,既否定自然科学的客观和实在意义,又否定社会历史事件的普遍意义。对价值的解释具有非理性只有色彩。其突出表现就是否定社会历史科学 的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的规律,而把它归结为对于孤立的历史事件进行伦理学和美学的评价。他们以及整个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李凯尔特更是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经济决定论,认为它“把全部历史变成经济
28、史,然后再变成自然科学”。3、德国兰克学派 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9-1886),1799 年出身于德国图林根。1814 年,兰克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和神学。1818 年,兰克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尼布尔罗马史的影响和因教学需要而多方涉猎古希腊罗马的著名史著,兰克对历史学产生浓厚兴趣。1824 年,兰克发表第一部史著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名声大震。翌年被聘为柏林大学非正式历史学教授。1834 年升任正式教授,1841 年获得“普鲁士钦定历史学家”荣衔,主持柏林大学历史讲座四十六年之久。兰克一生著述甚丰,全集达五十四卷之多(不包括最后出版的 世界通史):比较重要的
29、著作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十六、十七世纪南欧各族史、塞尔维亚革命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史新编、十六、十七世纪法国史、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史、华伦斯坦传、七年战争的由来、腓特烈大帝传和世界通史。其主要史学思想:1),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据事直书”。他认为,历史学家必须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出于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带有偏见。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是弄清历史事实,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实地用文字再现出来。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2),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唯一途径就是穷
30、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的考证:要考察那些“目击者”是如何记载事实的,要让史料本身说话。3),兰克所创立的史观后来被称为历史主义,其核心是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4),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历史学家只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专题研究,再现他们的活动,但不能作理论上的概括。他认为历史研究的是个别的、具体的、独特的事件。至于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不是历史学而是哲学的任务。因此,历史不过是一幕幕不相连续的伟人的活动,里面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5),兰克生平笃信宗教,他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到处显现的。历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证明是上帝的
31、意志,每一个关键性的时刻都证明上帝在主宰一切。”兰克创立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方法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用研究班(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大批历史学家。研究班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室,在教授的主持下围绕著某个研究主题进行教学和研究。兰克认为,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者的培养光靠讲课是不够的,必须用研究班来解决。兰克的弟子遍布西方各国,除少数外,他们大都谨承师训,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形成一个实力雄厚的兰克学派。时至今日,7 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仍把兰克奉为史学的正宗嫡祖。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
32、自 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 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 家的质疑,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11.基督教史学的特征 基督教史学在理论上有以下三个最显著的特征:a、宗教迷信代替了科学的探索。基督教史学家认为一部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上帝”的见证。写历史就是证明上帝的存在,赞美上帝的全智全能。b、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基督教
33、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不容怀疑的,而那些非基督教著作中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c、宗教内容支配着一切,而把世俗的历史摆在从属的地位。基督教史家并不认为人类历史有中断和倒退,而是在不断趋近于上帝的天国。基督教史学尽管一切充满了宗教色彩,但并非一无长处,其也有合理的地方:这种史观将人类历史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并指出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善与恶,上帝的信徒与魔鬼之间的斗争。这是古典史学模糊的地方。而且基督教史学使用基督教纪年方法,也简化了纪年方法,从而使的古典时代五花八门的纪年方法趋于一统,这也是史学方法上的一件大事。12.刘只畿的史学思想 1.全面地
34、总结了史学的发展演变。2.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方法论,特别是对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发,3.高唱以惩劝为主线的史学宗旨论,强调史书应“彰善瘅恶”、“申以劝诫”的论述贯穿于全书;4.具有鲜明的直书实录的主张,批判徇私曲笔的倾向。5.对官方修史制度的弊端予以尖锐的批评。13.章学诚的思想(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幾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史学经世。认为应区别“著述”与“比类”,批判当时盛行的考据风气,提倡富于“独断之学”的著述。他自我标榜在史学上主要论述的是“史意”,即撰史的宗旨、意图,认为读史者应当探讨史家的用
35、意,撰史者应当心有明确的宗旨。他设想改进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主张考述史学发展的源流。在方志学方面,指出方志应为一方之全史,纂修方志应当分立三书,即志、掌故和文徵。文史通义还对治学方法、哲学观念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惟其对于纲常伦理原则,呈现为狂热卫道士的面目,激烈攻击戴震、袁枚、汪中等人违背理学准则的思想和行为。五、现代西方几位重要的史学理论家 1、赫伯特斯宾塞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他提出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中。生前享誉日隆,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亚理士多德”。1873 年发表社会学研究,斯宾塞
36、社会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和展开的。他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前 7 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一卷中,他认为:A.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B.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C.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2、鲁滨逊及其“新史学派”鲁滨逊(1863-1936),20 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强调将史学研究的对象涵盖整个人类既往活动,注重采用语言学、心理学等方法进行综会研究,新史学一
37、书为其代表作。鲁滨逊继承了 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欧洲文化史运动风格,但以一种全新的 8 姿态出现于美国史坛。这种姿态代表了 20 世纪第一代美国历史学家。这一代历史学家 一改传统史学的主题单调,而大胆拓展历史的研究范畴,“新史学”研究的内容 非常广泛。鲁滨逊新史学派的几个特点:第一,积极入世的态度。第二,主张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充研究的方法;第三,既重视史料的搜集,又强调历史的解释;既要把历史学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又提倡发挥主体的能动意识。3、文化形态史观派:斯宾格勒与汤因比 A.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德国著名的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完成了西方的没落。西
38、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提出了许多重要观念:1)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2)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3)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斯宾格勒也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B.汤因比:汤因比(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但全面反映他历史观点的是历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反应了他主要的史学思想:1)历史研究就是文明的研究,而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2)文明
39、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 5 个发展阶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或称“亲属关系”。3)汤因比把 6000 年的人类历史划分为 21 个成熟的文明。4)汤因比认为文明生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往复。第二,挑战与应战的场所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决能力(对内部挑战进行应战的能力)的增强。第四,少数杰出人物的退隐与复出。5),随着社会的解体,旧的母体文明便开始向新的子体文明过渡,这一过渡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列强纷争,战乱不已。其次,统一国家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势力削 平群雄,建立大一统帝国,带来暂时的和平和繁荣。
40、第三,间歇时期,特点是宗教思想产生并在社会上迅速蔓延。第四是统一教会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宗教组织出现,汤因比的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 19 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4、克罗齐的历史哲学 克罗齐(18661952),20 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那不勒斯王国史、他的重要思想有以下几点:1、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而这一发展过程只有差别并无矛盾,并总是这样周而复始;2、“历史即哲学”。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著名论断有三层含义:
41、其一,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其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其三、历史是按照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5、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 柯林武德(18891943),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代表作有史学原理、历史的观念、艺术原理、自然的观念、新利维坦、罗马不列颠考古学、牛津英国史、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论等。他的重要思想如下:1、除数学外,历史是人类求知的第二途径,“是关于某种间接事物的推理知识”。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而历史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这种行动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动机。只有了解了这种思想动机,我们才能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构成的
42、历史过程。认为研究历史归根究底就是弄清隐藏在历史行动背后的人的思想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3、“历史是过去思想的演进”,认为理解思想这一概念必须注意:一是思想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二是思想的普遍性。思想的普遍性能够保证它在历史学家头脑中复活和存在。4、历史是科学:批判实证主义的史学为“剪刀加浆 9 糊”的历史,不是真历史而是假历史,认为一个历史学家不仅要考证史料的真伪,而且更要探实史料的意义。积极关注现实问题,从而深化对历史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二、中国近代史学的转型 1、西方史地知识与史学理论的传布 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翻译西方史学理论著述及中国学者撰写此类著
43、述,都渐渐形成高潮。(美)鲁滨逊新史学、(法)朗格瓦诺、瑟诺博思史学原论、(法)施亨利历史之科学与哲学、曹佐熙 史学通论、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李大钊史学要论、杨鸿烈史学通论等等,皆问世并且广泛流行,传统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历史观念与史学理论的近代化转型基本实现。2、梁启超与中国“新史学”梁启超(18731929)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1902 年,梁启超发表 新史学。除了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外,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以进化史观为指导阐释历史撰述的性质和目的;激烈抨击中国传统史学。梁启超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把史学研究认定
44、为寻求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并求得其公理公例,这样明确的认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他特别强调指出:“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运用进化论看待客观的历史、解释撰述的历史,遂认定史学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史学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新史学主张,至少经过了三次大变革。1,19011905 年,他一心向慕西学,立意以流行的民族中心史学为师,特征是服膺进化史观,主张史家应以记述人群进化与竞争并阐明优胜劣败之理为研究主题,进而刺激爱国情操。3、王国维的“古史新证”王国维(18771927),近代
45、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收入其遗书的有 42 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4、胡适的史学主张 胡适(18911962)他治学最重要的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胡适对于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很大。而他的“历史演进法”对顾颉刚的“古史辨”派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主要有几个特点:1,把每一件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2,研究这件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3,研究这件事的渐渐演进,看它如何“由简单变复杂,
46、由野陋变为雅驯,由地方变为全国的”。又看传说中的神话如何“变为事实”;4,若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5、顾颉刚与“古史辨派”顾颉刚(18931980),1949 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顾颉刚著述的古史辨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箱。与钱玄同等发起疑古辨伪的大讨论,编成古史辨七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否定了历代儒学学者利用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47、,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6、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傅斯年(18961950)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摆脱故纸堆的束缚,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在现代历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10 7、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社会史大讨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于 20 世纪的 20 年代,形成于 30 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者,首推李大钊。李大钊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可以概
48、括为四个“结合”。一是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结合,二是与宣传十月革命密切结合,三是与中国的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四是与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争密切结合。由这四个结合,可以看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其建立之时起,就具有鲜明的理论性、革命性、实践性及批判性。李大钊(18891927),其史学要论为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著作。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就是郭沫若,其代表著作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部书是第一部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第一次把中国古代历史叙述为原始
49、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有规律的发展演进过程,树立了最初的范例。因此,该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期的代表人物,还有吕振羽。8、翦伯赞及其历史主义 翦伯赞(18981968),1943 年和 1946 年分别出版中国史纲要第一、二卷,为我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的中国通史。1979 年平反。著有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要、历史哲学教程等。“大跃进”的年代,在“古为今用”的口号下,“史学革命”之风有如铺天盖地,翦伯赞对此深为忧虑,他认为“在历史科学中反对修正主义,是反对用修正主义的荒谬观点来歪曲历史,不是要从中国史上找出一些人物把他们当作修正
50、主义者或把他们和现代修正主义者比附,9、钱穆 钱穆(18951990)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 56 种 54 册,约1500 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为其代表作。10、陈寅恪及其史学精神 陈寅恪(18901969)主要著作金明馆丛稿、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等。陈寅恪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信念。14.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的 历史学家,是心理史学方法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1958 年,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一书,此书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