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课件.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 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 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和有机联系。(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 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区位商:Q=(N/A)/(N/A)含义:Q 越大,该地区的
2、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区位商 11 大于 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 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 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
3、、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 i 为第 i 个区域;k 为资金投入量;L 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A 越大,i 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1,规模报酬不变;+1,规模报酬递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4、,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人名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持续发展。3: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区域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区域等级越高,结构越复杂,抗干扰能
5、力和收外界干扰后自身回复能力越强;区域等级越高,功能越多样,可持续发展要求越高;区域等级越高,范围越大,其内部差别性越大,互补性越强,其特征性指标的绝对变化幅度越大,相对变化幅度越小。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和机制 胡佛-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理论:1:自给自足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 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步状态。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富裕的地方。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由粗放型想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 往来也不断扩大。4: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去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
6、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 导力量。5:服务业输出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 力,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1 待开发阶段:区域经济处于未开发或不发育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2 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开始主导地位,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成熟阶段:区域经济势头减慢,并逐步趋于稳定,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备齐全。4:衰退阶段:区域经济首先出现相对衰退,失去原有的发展势头。(四种类型:区位性衰退、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消聚性衰退)。趋于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
7、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积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特点:1 在产业发展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趋于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2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于组合的重心。3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域市。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以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乘数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极化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克拉克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8、。第三产业: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的活动。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产业:为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
9、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 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库茨涅兹等对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研究的深化: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 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 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 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 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的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 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 国民收入的比重。如此在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 渐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
10、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 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消费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时国内生产总值在产业间比重分配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2 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 基本动力。3 劳动力部门转移加速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重工业化过程: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的过程。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地区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 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 外
11、输出,以求最大经济利益。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qij=(e/e)/(E/E)qij 为 i 地区 j 部门的区位商;e 为 i地区 jijijij 部门的产值;e 为 i 地区工业或增加值。当 q1,认为 j 产业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值 iij 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q=1 时 j 产业是 i 地区的自己性部门。ij 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 空间布局与组合的结果。核心-边缘学说:1 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之前,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2 过度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有耽搁相对强大
12、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中心以 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积聚,使区域结构日趋不平衡,构成典型的二 元结构。3 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中出现若干个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结构依据 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和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中心地体系及其对应 的空间结构体系。4 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逐渐形成了功能上的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区域 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1 低水平均衡阶段: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2 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法杖为特征的空间结构。3 扩散阶段:由以极核城市向外
13、扩散为特征的空间结构。4 高水平均衡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梯度转移理论:区域发展梯度由高到低推进,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 区域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基础。主要论点 1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她的产业结构优势,而产业结构优势有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寿命周期中所处 的法杖阶段。2 创新活动(新产业部们、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都发源于高 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相低梯度地区推移。3 梯度 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点轴开发模式:通过交通线、动力供应线、通信线等连接起来形成轴线,沿线地区就形成
14、新的点,逐渐发展成区域的经济活动密集区,成为区域发展所依托的轴线,增长极和轴线上点的规模不断增大,轴线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在现上述点轴形成过程,他们相互连接构成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积聚与扩散的关系:积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扩散与积聚机制发生的作用强度不一样;积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距离衰减原理: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空间近邻效应: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作用联系所产生的 影响。原因:1 无论哪种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在可能的
15、情况下就倾向 于按就近原则组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去进行生产和经营。2 由于受空间感知能力的限制,各种经济活动在进行发展决策时能够获取的决策信息常常以周围地区的居多。经济区:在地球表层一定空间范围内,有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 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实体。我国划分综合经济区主要步骤:1 调查研究。2 划分经济区的界线。3 规划综合经济区的内部结构,分析其在国家或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4划分综合经济区内的次一级经济区并指出次级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构建经济区内部分工格 局。5 编制综合经济区规划方案。主题功能区的基本内涵: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
16、 展的原则划定具有某种主题功能的规划区域。作用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并 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控制的地域单元。(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 发区)、特点(政策性区域、是类型区不是方位性区域是均质区不是结节区、具有稳定性 和可变性、具有地域性)。主题功能区的划分:先分类再分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 合。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一圈:自由农业区。第二圈:林业区。第三圈:轮作农业区。第四圈:谷草农作区。第五圈:三圃农作区。第六圈:畜牧区。产业集群论:含义: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持机构在空间上集群,并形成强劲、持 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类型: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资本与技术
17、结合型产业 集群。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根植性、资源共享性、创新组织的开放性。优势: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促进产业 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集中治理污染。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合作 区域差异:一定时期内不同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绝对差异: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绝对量的非均等化现象。相对差异: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速度的非均等化现象。泰尔系数:T=?(g/G)*log(g/G)/(p/P),gi 为第 i 个子区域的 GDP 值;pi 为第 i 个iii 子区域的人口值
18、;G 为区域的总 GDP 值;P 为区域的总人口值。Theil 系数越大,区域差 异越大。区域增长趋同假说: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将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作用,从而引起区域 之间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区域分工: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 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区域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区域的水平分工: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 工。比较成本学说:依据“优中选优,劣
19、中选优”的思想,比较区域之间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提出个区域要利用生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开展区际贸易。如何选择区域优势产业:1 对区域已经有的产业进行分析,识别出具有优势特征的产业。2 根据要素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区外市场需求潜力大,本区域又有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作 为潜在的优势产业培养,给予其必要的扶持。3 对于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一定要注重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推动技术成果分产业化来培 养新的优势产业。4 选择优势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大的产业层面上,而要在技术、产品的层次上进行细分,在 产业组织上、企业经营上进行创新,从而发现优势的源泉。5 选择优势产业一定要有动态的观念。第七章
20、 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人口容量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实课题:1 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生活 条件、产业结构)2 人口容量的确定(单因素分析法、土地资源分析法、资源综合平衡 法、投入产出法)3 世界与中国人口容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 生态文明史与可持续发展想吃应的文明形态。2 建立生态文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 树 立生态文明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集聚的,以非农产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活动
21、为主的居民点。特征(职能、性质、规模)。城市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若干中小城市、众多的城镇和大片农村经济联系比较 紧密的经济区域。乡村城镇化:农村县域范围内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集镇的集中过程。城市金字塔理论:在一个相当广阔的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是不同的,一般规律 是城市规模由小到大,其数量逐渐减少,及规模等级越大的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 小的城市数量越多,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一个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总部经济: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 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现实最有空间耦合,以 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