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15903 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 英文名称:Natural resource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时 学 分:3 学分 适用对象:2018 级自然地理专业 1、2 班;2020 级自然地理专业专升本 1 班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教学内容设置在围绕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地讲述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近年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重
2、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该课程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二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第四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第五部分从使用者的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最后作为结论,阐述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性的原理和途径。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and the research is quite extensive.The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
3、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development.Based on a series of basic principles,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major progr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studies in recent years.And the resource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combined.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i
4、ve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ubject paradigm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nature of its scarcity.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natural resource.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economics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The fifth p
5、art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Finally,the course expounds the social goal,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 and approach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资源学在社会实践的驱动下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已进入一个新的综合时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几大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
6、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最紧迫的知识 2 创新和教育振兴任务之一。高等教育把这样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领域列入教学内容,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具有合格的公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自然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性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深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
7、境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动画、视频和一些相关的故事等不同方式,倡导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和保护环境。通过对我国地大物博,壮美山河的阐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2.要求学生熟悉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3.要求学生掌握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资源科学与自然资源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与主要任务 1.主要内容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资源科学目前研究的着重点,是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和与之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
8、科技与教育等社会资源。介绍我国国土资源包括的范围及其优势,强调国土资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抒发爱国情怀。资源资源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阐明自然资源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探索自然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揭示自然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内涵及自然资源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任务。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扩展了学生对资源科学的认识,同时穿插讲授我国一些珍稀的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9、卓越贡献,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持国土等重要资源的完整性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特点 1.主要内容 资源科学涉及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地学,特别是地质学与地理学;生物 学,特别是生态学;经济学与农学等许多学科。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综合性研究和专门性 3 研究。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国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综合性研究、区域性研究学科体系和综合性、区域性、国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的研究特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
10、生对自然资源学的支撑学科资源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第三节 自然资源学范式 1.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前者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人类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和自然资源的荫芽(分学科研究时期);后者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和当代自然资源学研究前沿,如对地球系统如何运转缺乏充分的了解、对人类影响环境变化的自然背景缺乏识别能力等方面。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为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主要的相关学科为环境科学、国土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单项自然资
11、源的内涵及特征。自然资源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相关研究学科。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三)思考与实践 1.资源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自然资源学的学科结构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二章 自然资源性质(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2.要求学生熟悉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3.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本质特征。(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学习从不同角度阐述自然资源的概念、
12、按照不同属性对自然资源的分 4 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然资源、恒定性资源、储存行资源、耗竭性资源、临界性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概念及其所处的分类类型。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有了更为深入而全面的理解。第二节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其中,前者的度量方法和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后者的估算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和承载能力
13、。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方法及其运用。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讨论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这对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的内涵,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循环使用,保证总量不变,可更新资源则是在可更新的范围内开发利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有了一定的理解。(三)思考与实践 1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哪些主要含义?2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四)教学
14、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资源资源基本特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2.要求学生熟悉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了解全球自然资源的冲突域争夺。3.要求学生掌握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5(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态势 1.主要内容 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客观。同时,中国也面临着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和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等方面的挑战。介绍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丰富多样,也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强化学生保护资
15、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特点和中国自然资源面临稀缺的挑战。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扩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种类复杂多样且珍稀特有资源众多,为我国开发利用资源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讲授中国自然资源总体概况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扎实专业知识,以期将来在开发资源与生态保护环境之间做出重要决策贡献,培养学生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节 全球视野 1.主要内容 全球面临能源与矿物原料、水资源、食物资源等方面稀缺的挑战,
16、因此也产生不同程度资源的冲突和争夺,如需求持续增长与供给限制的冲突、国际性资源的争端、“文明的冲突”or“资源战争”等。同时,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也产生一系列环境后果,如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全球自然资源的稀缺、资源的冲突与争夺、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三)思考与实践 1.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2世界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包括哪些方
17、面?3.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加以说明。(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四章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6 2.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3.要求学生熟悉并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1.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也呈指数增长。从早期狩猎和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未来自然资源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主要知识点包括:自然资
18、源需求与指数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需求的指数增长,导致自然资源消耗也呈指数增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消耗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初步树立日常节约资源的理念。第二节 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前者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后者主要包括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和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绝对稀缺、相对稀缺的概念。主要知识点包括全球性资源稀缺和地区性资源稀缺及其性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
19、节学习,学生对全球性和地区性资源稀缺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自然资源“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2.如何理解全球性资源稀缺?3.地区性资源稀缺包括哪些主要方面?简述其主要内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五章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和无机物。2.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熵和自然资源的关系。3.要求学生熟悉生物多样性、种群增长与资源承载力。(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学基本概念 1.主要内
20、容 7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生物圈、智能圈和人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态学、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与自然资源学相关的生态学、生态系统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利。第二节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资源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无机物、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耗散结构的概念。基本元素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储存
21、、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习对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第三节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生物与种群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种群增长潜力、限制因素与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增长、资源承载力动态与组合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净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生物多样性、种群、环境阻抗、资源承载力、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的内涵及特征。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及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三)思
22、考与实践 1.论述生态系统中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它包括哪些主要方面?3.如何理解“离第一性生产越远,单位面积上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少”?4.什么是第一性(初级)生产、净第一性(初级)生产量、第二性(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量?5.生物多样性有哪几个层次的含义?举例说明它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6.什么是“熵”?“熵”的物理学和系统科学的意义是什么?7.什么是耗散结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耗散”的含义是什么?8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六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生
23、态过程中干预和调控;了解人类适应行为。2.要求学生掌握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3.要求学生熟悉当代适应政策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麦克斯韦妖的概念。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干预、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
24、程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理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适应的可持续性衡量、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资源资源的适应、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玛雅文明的消亡、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当代适应策略研究和生态系统管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知识点主要包括人类的适应行为、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不可持续适应的历史教训和当代使用策略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不同时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和不可持续发展
25、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三)思考与实践 1.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2.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资源过程的?3.试举例说明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4.生态系统变化通过哪些方式影响人类福利?9 5.什么是生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6.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方式有哪些?7.简述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七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2.要求学生熟悉土地利用变化
26、、水利工程和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3.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对地形、水文、土壤、生物、人体和社区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采矿的生态影响 1.主要内容 采矿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侵蚀、和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社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重点分析可可托海三号矿的资源概况及其对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卓越贡献,无数科学家以及相关工作者隐姓埋名,刻苦钻研,科学探索,勇于奉献,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鼓励学生践行科学求真的匠人精神。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下开采、面状剥离采矿、等高剥离采矿、土壤侵蚀、自发演替、异发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内涵及其影响。采矿
27、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深入地理解了采矿对地形、水文、人体和社区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这些影响往往是相互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实事求是的匠人精神。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温室气体集聚与全球变暖、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效应、气候变化对农业地理条件、作物产量、农业生态系统和中国农业的潜在影响。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间的相互关系有了
28、更深入的理解,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视野。10 第三节 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1.主要内容 可更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地、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表水体、湿地和区域水平衡、影响地下水循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物入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此生盐碱化、生物入侵的概念。主要知识点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可更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提升了学生
29、的综合素质。(三)思考与实践 1.采矿活动对地形有哪些方面的影响?2.采矿活动对水文有哪些方面的影响?3.采矿活动对土壤有哪些方面的影响?4.简述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5.简述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6.简述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7.简述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讨论:怒江水利资源开发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争论(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怒江及其水利资源概况。2.要求学生掌握怒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正负面影响。3.要求学生熟悉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区概况,理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学生保护
30、环境的意识。(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怒江水利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低,少数民族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很多特有种,怒江水利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讨论,学生对国家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民族大融合协同发展的热情。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水利资源、生物多样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水利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关系的更进一步理解,提升学生综合 11 素质。(三)思考与实践 1.怒江水利资源开发的
31、生态影响有哪些?2.怒江水利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有哪些?3.怒江水利资源开发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区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学生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后,全部同学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第八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资源稀缺性质。2.要求学生熟悉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3.要求学生掌握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发展中经济社会的透视 1.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不同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的影响有差别。发展中国家资
32、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是稀缺、不确定性、福利分配和资源耗竭。重点分析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我国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探讨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显著,增强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憧憬,提升学生爱国情怀。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结构、基线稀缺、经济稀缺的概念。知识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扩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对比我国中、东、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升学生对祖国高质量发展的自豪感和荣
33、誉感。第二节 发达经济社会的视角 1.主要内容 在发达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作为财富和生产要素的作用逐渐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的相对地位逐渐减弱,农业土地的经济重要性下降;而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遵循报酬递增的原理,劳动和资本替代自然资源的可能性逐渐加强,新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显著。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报酬递增的内涵。自然资源在发达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明显。12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在发达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视野。第三节 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关
34、联 1.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该曲线只适用于一部分指标,不能用于所有指标的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主要有人口、技术变化、经济增长、市场制度的缺陷、伦理观念、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和外部性问题。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经济途径主要有生态革命派、社会革命派和社会改良派。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外部效应、交互外部性、转移外部性的内涵及其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了学生综合专业素养。(三)思考与实践 1.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
35、有何作用?2.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九章 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了解经济决策和经济制度。2.要求学生熟悉资源资源的供需平衡及实例分析;熟悉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3.要求学生掌握内部、外部成本及其内化;掌握自然资源管理经济、政策手段。(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源资源的稀缺与供需平衡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稀缺和供需平衡的经济分析假设、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从水资源市场、旅游资源市场和化石燃料等实例分析
36、自然资源供需平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利润最大化、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供给、需求、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内涵及其应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稀缺及供需平衡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学生对身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供需平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扩展了 13 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第二节 经济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标志、经济增长方式、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的应用、外部成本内化的后果、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分寸、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的经济和政策
37、途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纯市场经济制度、纯指令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内部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内化的内涵及其运用和管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经济决策和自然资源管理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三)思考与实践 1.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包括哪些内容?2.试分析化石燃料的供需平衡。(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十章 自然资源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海洋渔业资源评价、草场资源评价和森林资源评价。2.要求学生熟悉环境影响评价。3.要求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地质评价和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土
38、地资源评价。(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产资源评价 1.主要内容 矿产资源的评价,一般选用地质评价和经济评价,前者主要包括矿产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床开发条件和矿区条件;后者主要包括年开采能力与开采年限、投资与成本、价值与利润。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矿产、矿产开发条件、矿区条件、年开采能力、价值、利润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总体了解了矿产资源评价的主要指标,提升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素养。第二节 可更新资源评价 1.主要内容 可更新资源评价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评价、水能资源评价、森林资源评价、草场 14 资源评价和海洋
39、渔业资源评价,每种资源各有自己的评价指标。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总体对可更新资源评价及其主要评价指标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提升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三)思考与实践 1.矿产资源的地质评价包括哪些方面?2.矿产资源的地质评价包括哪些主要的方面?3.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包括哪些主要的方面?4.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哪些主要的方面及主要评价因素?5.水能资源评价包括哪些主要的方面?6.森林资源评价包括哪些主要的方面?7.草场资源的评价包括哪些主要的方面?8.海洋鱼类资源的评价包括哪些主要的方面?(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
40、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十一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报酬递减律和经济报酬递减律。2.要求学生熟悉自然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比例性。3.要求学生掌握比例性原理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比例性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报酬递减原理、经济报酬递减率、经济报酬递减点与收益最大化、比例性概念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意义、合理行为带、适应动态条件、处理多生产函数、均等边际原则。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地报酬递减律、经济报酬递减律、比例性、合理行为带、均等边际原则的概念及应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生产
41、要素投入组合的比例性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报酬递减原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节 比例性原理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规模经济、限制因素和关键因素的重要性、自然资源利用的 15 集约度、从比例性看自然资源问题,并深入地理解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的联系和区别。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适度规模、机会成本、土地利用集约度、集约边际、粗放边际的内涵及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比例性原理与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42、(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自然报酬和经济报酬递减率。2.试从比例性分析自然资源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小 计 绪论 6 6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3 3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3 3 第四章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3 3 第五章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3 3 第六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3 3 第七章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1 3 3 第七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2 3 3 讨论:关于怒江水利资源开发与三江并流世界自
43、然遗产保护的争论 6 6 16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3 3 第十章 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3 3 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评价 6 6 第十四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 3 3 复习、考试 合计 42 6 48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一)推荐教材: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二)经典书目与主要参考书 1彭补拙等.自然资源学概论(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彭补拙等.资源学导论(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刘成武等.自然资源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奚旦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