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Ⅱ》课程教学大纲.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2096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学Ⅱ》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动物生物学Ⅱ》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Ⅱ》课程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Ⅱ》课程教学大纲.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共 15 页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Animal Biology II)课程编号:1912004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师范)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 I、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生态学、发育生物学 总 学 分:4 其中实验学分:1 总 学 时:80(其中理论 48 学时,实验 32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动物生物学 II 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主要讲述人体及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内容涉及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排泄,内分泌,生殖,生

2、长和发育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理机能发生的原理和条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理机能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机体及其各部分机能活动的规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 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 讲授 实验 讲授 实验 1 绪论 2 7 呼吸 4 2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6 8 消化 5 3 中枢神经系统 8 9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2 4 感觉器官 4 10 排泄 4 5 血液 4 11 内分泌 3 6 血液循环 6 第一章 绪 论(2 学时)第 2 页/共 15 页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人体及高等动物机体的各

3、种机能。研究方法分为急性和慢性实验两种。二、生理学的门类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的基础。三、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威廉.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标志着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四、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生物体有四大基本生理特征。生理机能的调节有神经与体液调节两种途径,通过反馈的形式进行。内环境的稳态对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本章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生理机能的调节,内环境的稳态。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6 学时)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可兴奋组

4、织具有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兴奋性的变化。二、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的发现。损伤电位是跨膜电位的表现。静息电位是膜在静息状态下的跨膜电位。三、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静息电位为钾离子的平衡电位。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是一系列复杂的电反应 阈下刺激电流在阴极引起电紧张性局部反应。局部电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爆发冲动。二、局部电流学说 神经传导冲动的一般特征。神经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三、复合神经干动作电位 第 3 页/共 15 页 神经干包含许多神经纤维。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因记录方法不同而显示单相或

5、双相两种形式。第三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神经肌肉接头是突触的一种形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具有三个特征。二、神经肌肉传递的过程 终板电位是介于神经冲动和肌动作电位的中间过程。终板电位是由乙酰胆碱作用于终板膜而产生的。第四节 肌肉的收缩 一、骨骼肌的结构 肌原纤维由有序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为肌管系统所环绕。二、肌肉收缩的原理 钙离子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因子。粗细肌丝的相对滑动导致肌小节缩短。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肌肉收缩的不同外在表现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肌肉收缩具有空间和时间总和的特性。本章重点: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主要条件、细胞的

6、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肌细胞收缩的原理。难点: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分子基础与原理。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8 学时)第一节 总论 一、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突触的结构与分类。突触传递过程与原理。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能受体的类型。三、反射活动 反射弧有五部分组成。神经元的基本联系方式有辐散与聚合。中枢兴奋过程传递有五个基本特征。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与返回性抑制。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 第 4 页/共 15 页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

7、髓反射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与肌紧张。腱器官反射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脊髓被横断后会产生脊休克。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产生去大脑僵直。锥体系。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分为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分为胆碱能纤维与肾上腺素能纤维。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下丘脑是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一、感觉与感受器 感受器是一种换能装置。感受器有各自的适宜刺激和阈值。感受器具有适应特性。二、感觉的传入途径 不同的感觉具有不同的传入途径,但都经过三个相互联系的神经元接递。存在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三

8、、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感觉区。四、躯体和内脏感觉 温度觉与痛觉。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一、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在没有明显外界刺激条件下,大脑皮层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自发脑电活动,可用脑电图记录。在外界刺激情况下,某一区域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二、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三、觉醒与睡眠 觉醒状态是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紧张活动维持的。睡眠是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出现组成的。四、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经验引起行为适应性变化的过程。记忆是保持和回忆过去经验的能力。记忆可分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

9、。第 5 页/共 15 页 本章重点: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功能的特征;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感觉投射系统;肌牵张反射及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形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和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难点:感觉投射系统、肌牵张反射及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和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章 感觉器官(4 学时)第一节 视觉器官 一、眼是折光系统 眼的折射系统可用简约眼模型表述。折射率可因晶状体和瞳孔的调节而改变。二、感光换能系统及其机制 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均具

10、有相同的组构模式。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分别构成不同的感光系统。视色素的光化学变化是感光换能机制的第一步。三、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信息由视神经经视交叉到对侧,形成视束,视束到达丘脑外侧膝状体,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枕叶。第二节 听觉器官 一、声音刺激、听力和听阈 产生感觉所必须的最低声音强度称为听阈。听力是指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的范围。二、声音的传递 声音的传递由听骨链来完成。三、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柯蒂氏器是听觉感受器。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可用行波学说来解释。第三节 前庭器官 一、庭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前庭器是指与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它的作用 半规管的适宜

11、刺激是角加速度。椭圆囊与球囊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第 6 页/共 15 页 三、眼震颤 躯体作旋转运动时产生角加速度引起眼球的运动称为眼震颤。第四节 嗅觉与味觉器官 嗅觉的感受器是嗅细胞。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本章重点: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前庭的器官功能。难点:感光换能机制;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五章 血 液(4 学时)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和内环境 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二、血量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 血液具有重要的四大生理机能。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与血浆组成。二、血液的物

12、理特性 血液的物理特性有颜色、密度和粘滞性。红细胞沉降率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三、血浆 血浆蛋白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红细胞具四大生理特性。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由血红蛋白完成。红细胞的生成必须要有维生素 B12、叶酸、铁。二、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具有趋化性。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种。第 7 页/共 15 页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二、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第五节 血型

13、与输血原则 一、人类的血型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有ABO 血型和 Rh 血型。二、ABO 血型 ABO 血型具有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三、Rh 血型 Rh 血型有阴性与阳性两种。四、白细胞血型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白细胞中的表达最为丰富。五、输血的意义及输血原则 输血前要作交叉配血试验。本章重点: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概念,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 血型、Rh 血型系统。难点: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Rh 血型系统。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六章 血液循环(6 学时)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的电

14、活动 心肌的细胞可分为工作细胞与自律细胞。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具长长的平台期。自律细胞具自动去极化。心肌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电图包括 P 波、QRS 波和 T 波。二、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一次舒张构成一个心动周期。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第 8 页/共 15 页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心肌具有异长自身调节。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 血管可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二、血压 血管内的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三、动脉血压 动脉压有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分。有五大因素影响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四、静

15、脉血压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的生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组织液是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中滤过形成的。六、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心交感和副交感。支配血管的神经有缩血管神经与舒血管神经。延髓是心血管活动的基本调节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二、体液调节 体液因素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第四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二、脑循环 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本章重点: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

16、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 9 页/共 15 页 心音的种类和意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难点:心肌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七章 呼 吸(4 学时)第一节 呼吸道与肺泡 一、呼吸道的功能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泡的管道,可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二、肺泡 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6 层结构组成呼吸膜。第二节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一、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可分为胸式呼吸与腹

17、式呼吸。二、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变化 肺内压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化。在平和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习惯上称为胸内负压。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肺容量可以分为:余气量、补呼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肺活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的总和。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肺泡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与生理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四、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阻力来自于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五、人工呼吸 用人工的方法,使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以维持肺通气,称为人工呼吸。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氧气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来运输。氧饱和度表示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二、氧离曲线 氧解离

18、曲线反映了氧分压与 Hb 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第 10 页/共 15 页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HCO3是血液运输二氧化碳的主要形式。第四节 呼吸的调节 一、呼吸节律性的起源与机械反射性调节 延髓有产生原始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机械感受性反射包括肺牵张反射和本体感受器反射。二、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化学感受器有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化学因素主要有二氧化碳、氧气和氢离子。本章重点:肺通气、呼吸气体的交换及呼吸运动的调节;氧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运输。难点: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八章 消 化(5 学时)第一节 总论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

19、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长。消化道平滑肌静息状态下存在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的动作电位主要由钙离子内流有关。二、消化的神经调节 支配消化道的神经包括外来神经系统和内在神经系统。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消化道是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腺及唾液 口腔具有三对主要的唾液腺。唾液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二、咀嚼 咀嚼对水果和蔬菜的消化很重要。三、吞咽 吞咽动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 11 页/共 15 页 一、胃的运动 胃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二、胃运动的调节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的充盈度和胃泌素促进胃的排空。肠胃神经系统

20、和肠内体液因素的反馈对胃的排空起更重要的作用。三、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胃内存在有外分泌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促进胃酸分泌的物种有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有生长抑素、胰泌素、五羟色胺、前列腺素。胃液的分泌主要有三个时期。四、胃黏膜屏障 胃黏膜屏障可有效的阻止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消化作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小肠的运动 小肠的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二、胰液的成分与作用 胰腺是参与消化的最重要的器官。胰液中主要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三、胆汁的分泌与作用 胆汁中主要包括胆盐、胆固醇和胆色素等有机成分。胆汁帮助脂肪的消

21、化和吸收。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的运动 大肠有三种主要的运动方式。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 大肠对水的吸收肌调节粪便中电解质有重要作用。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在小肠。粘膜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增加吸收面积。二、各种主要物质的吸收 钠、铁、钙、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的吸收。第 12 页/共 15 页 本章重点: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食物在胃内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及其调节;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的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难点: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2 学时)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的来源 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间

22、接测热法通过非蛋白呼吸商、氧热价来计算。三、影响代谢的因素 个体因素、生理活动和环境因素对能量代谢有影响。四、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节 体温调节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变动 体温是指体核温度。体温的波动受昼夜变化、性别、年龄、情绪和体力活动、季节和地区影响。二、体热平衡 机体产热和散热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三、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本章重点:人体体温正常值;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基础代谢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十章 排 泄(4 学时)第一节 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一、脊椎动物肾结构的特点 肾小体与肾小管构成一个肾单位。肾单位分为皮

23、质和近髓肾单位。血浆通过滤过膜滤过进入肾小囊。第 13 页/共 15 页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肾脏具有两个串联的毛细血管网。三、肾的神经支配 一般只有肾交感神经。第二节 尿的生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率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决定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为有效滤过压。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方式多样。不同部位重吸收的物质不同。葡萄糖的重吸收存在阈值。第三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的稀释 尿液的稀释主要在远球小管和集合管中进行,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引起尿量增多。二、尿的浓缩 氯化钠、尿素和直小血管在肾髓质渗透浓度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三、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 逆流交换学说。第四

24、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肌原性调节。肾交感神经控制肾内血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肾血管收缩。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抗利尿激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第五节 排尿活动及其调节 一、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是一个正反馈反射。二、高级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作用 延髓、脑桥、中脑、下丘脑及大脑皮层对排尿均有控制作用。本章重点: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其调节。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肾脏在排泄及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意义;排尿活动。难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第 14 页/共 15 页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一章

25、内 分 泌(3 学时)第一节 概述 一、内分泌的概念 内分泌系统是生理信息传递系统。二、激素的概念 根据化学成分来分,激素主要有三种形式。激素作用有四大主要特征。三、激素信息的传递方式 激素有四种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第二节 垂体 一、神经垂体 升压素、催产素。二、腺垂体 生长素。第三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有 T3和 T4两种形式,在腺泡上皮中合成,储存在腺泡腔中。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升高血糖、促进脑和骨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第四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主要为肾上腺素。第五节 胰岛 一、胰岛素 B 细胞分泌。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第六节 甲状旁腺、维生素 D 及降钙素 第 15 页/共 15 页 一、甲状旁腺激素 促进血钙升高。二、降钙素 甲状腺 C 细胞分泌。本章重点:激素的分类;各种激素的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实验教学(见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教材:王玢主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主要参考书目:1、张镜如主编生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年 2、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3、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